第十章

關燈
“你說是王德化麼?他是司禮監掌印太監,自來有事面奏,不需要别人傳報,為什麼不自己進來呀?真是怪事!” 吳祥回道:“王德化登上丹墀以後,聽說皇上正在生氣,不敢貿然進來,所以叫奴婢來啟禀皇爺。

    ” 崇祯又問:“他在守城,有什麼好的消息禀奏?” 吳祥已經問過了王德化,但是他不敢說出實話,吞吞吐吐地說道: “王德化要當面奏明皇上,他,他,他正在丹墀上恭候聖旨。

    ” “叫他進來!” 吳祥起身退出。

    魏清慧也趕快退出去了。

     當王德化走進乾清宮的時候,兩腿禁不住索索打顫。

    皇上的脾氣他很清楚,他想着十成有八成杜勳會立時被殺,他也會以帶進叛監之罪連累被殺。

    在宣武門一時糊塗,相信了杜勳的花言巧語,同意将杜勳帶來面見皇上,如今後悔也遲了。

     原來當李自成坐在彰義門外時候,王德化在阜成門上。

    這時曹化淳國聽說阜成門和西直門面對李自成的釣魚台老營,情況最緊,也來到阜成門察看并同他密商。

    他們本應指示守彰義門和西便門的太監和兵民對李自成的氈帳開炮,但因為眼見明朝的大勢已去,正考慮如何投降,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家産,所以他們隻是來到靠近西便門不遠的内城轉角處觀看,卻不下命令向城外開炮。

    後來他們看見李自成同一群文武要員走後,有一個人從彰義門缒上城頭,并且傳說是宣府監軍太監杜勳進城。

    他們大為吃驚,立刻下城,帶領一群随從騎馬奔往宣武門等候。

     因為外城未失,内城的三座南門,即正陽、崇文、宣武,仍未完全關閉,可以單人進出。

    杜勳一到彰義門城上,立刻被守城的太監們圍了起來,向他打聽城外消息。

    他急于要進宮叩見皇帝,沒有時間在城頭多留,隻說李王兵力強盛,所向無敵,如今李王親率二十萬精兵包圍北京,北京斷難堅守。

    他又說李王如何仁義,古今少有,所以義兵所到之處,軍民開門迎降。

    他毫不隐諱地在城頭上說出了煽惑人心的話,還對問他認識的、守彰義門的太監頭兒小聲說道:“你放心,不管誰坐天下,都不會不用内臣!”他向這個太監頭兒惜了一匹馬,便奔往宣武門了。

     杜勳在宣武門内看見了王德化和曹化淳,趕快跪下去叩頭請安。

    王德化又喜又驚,彎身拉他起來,叫着他的字說: “子猷,看見你平安無恙,我很高興。

    你,真膽大!你為何缒進城來,自己尋死?” 不等杜勳回答,曹化淳也說道:“前些日于,傳聞你在宣化盡節。

    皇上特降天恩,追封你為司禮監秉筆太監,饬宣府地方官為你建忠烈祠,春秋緻祭,又蔭封你的侄兒為世襲錦衣千戶。

    皇上英明,你竟敢缒進城來!給皇上知道了,不惟你活不成,你的一家人活不成,連許多缒你進城的人也都要受到連累,陪着你白送性命。

    你做事真是荒唐!” 杜勳也感到害怕,臉色灰白,但是他既然在大順皇帝面前說出大話,而且已經進了内城,便隻好硬着頭皮,冒死進宮見皇帝,至于見了皇帝後如何說話,他将見機而行,總要保住自己的性命,平安回到城外。

    他在缒城之前,想好了要指望王德化或曹化淳帶他去面見皇帝;如今不同平日,他已是投了流賊的内臣,倘若沒有他們幫助,他不但不能進入紫禁城和内宮,甚至走到承天門前也會被拿。

    他在顫栗中向王德化和曹化淳深深一揖,請求說: “兩位老爺所言甚是。

    請屏退左右,愚晚有私話禀明。

    ” 王德化将袍抽一揮,從人都退到十丈以外,誰也聽不清這三個權貴内臣站在一起交頭接耳地如何商議,隻見王德化和曹化淳表情沉重,有兩次堅決搖頭。

    後來王德化在遲疑中勉強點頭,歎口氣說: “子猷,你平日喜歡押寶。

    這一寶倘若押不準,可就輸慘啦!” “請宗主爺放心。

    昨晚宋矮子替我蔔了一卦,他包我平安無事。

    ” 王德化并不放心,說道:“哼,聽說宋矮子從前在北京也賣過卦,不料他一到李闖王那裡就變成了諸葛孔明!”他轉向曹化淳說:“老曹,我帶子猷進宮一趟,你到平則門等着。

    子猷從宮中出來,從平則門缒出城最為近便,不要走順承門出到外城,再從彰義門缒城了。

    ” 随即,王德化吩咐送杜勳的人将杜勳借的馬送回彰義門,讓杜勳換騎另一匹馬,同他往北奔去,隻帶着侍候王德化的一個青年答應騎馬跟在後邊。

    王德化的其他衆多随從跟随曹化淳轉往平則門了。

     王德化等人到了西長安街的東口,西三座門的外邊下馬,留下青年答應照料馬匹,然後從長安右門進入承天門、端門和午門。

    王德化一路走着,心中很不踏實,後悔不該帶杜勳進來。

    杜勳也是膽戰心驚,臉色蒼白,很後悔他在李自成的面前誇下海口,說他可以進宮來勸說崇祯皇帝自己退位,以成就禅讓的千古美名。

    想着他可能被立刻斬首,可能被亂棍打死,連兩條腿都軟了。

     王德化叫杜勳在有後門(平台)等候,自己鼓着勇氣往乾清宮去見崇祯皇帝。

    當他進入東暖閣跪在崇祯面前時,崇祯一眼就看出來他的驚恐神色。

    崇祯以為城上出了變故,十分吃驚,厲聲說道: “王德化,你有何不好的消息禀奏?” 王德化不敢擡頭,俯伏地上,顫聲回答:“回皇上,杜勳進宮來了……” 崇祯睜大了驚恐的眼睛,大聲問:“你說什麼?說什麼?” “奴婢向皇上禀奏,杜勳進宮來了。

    ” “有幾個社勳?” “隻有一個社勳。

    ” “胡說!杜勳已經死了。

    你帶進宮來的這個杜勳是鬼呀是人?是他的鬼魂進宮來了?” “不是鬼魂。

    皇爺,是他的本人進宮來了。

    ” 在片刻中,崇祯驚吓得目瞪口呆,望着跪伏在他面前的王德化,不由得想起來近日宮中幾次出現鬼魂的事,再也說不出話來。

     大約二十天前,李自成破了宣府以後,他接到塘報,說監軍太監杜勳同總兵官王承胤、巡撫朱之馮都被流賊捉到,慷慨不屈,罵賊盡節。

    尤其是塘報中說,杜勳十分忠勇,手刃流賊多人,正要沖出重圍,繼續指揮殺敵,不幸受傷被俘,敵人勸其投降,杜勳罵不絕口,遂緻見殺,死事最烈。

    他下旨閣臣,偕同禮部堂上官速議如何厚賜族表,以酬忠節。

    雖然當時在言官中曾有人上過奏本,說杜勳已經降“賊”,所傳盡節是虛,請将杜勳在京城中的弟弟和侄兒斬首,但崇祯絕不相信杜勳竟會辜負皇恩,降了“逆賊”,認為原塘報稱杜勳在宣府盡節的消息是實在的。

    于是不等内閣與禮部複奏,立刻下旨說: “國家不幸,賊氛鸱張。

    值大局危亂之日,正忠臣效命之時。

    頃據确報,欽派宣府監軍内臣杜勳罵賊身死,忠義可嘉。

    特降鴻恩,賜杜勳為司禮監秉筆太監,立祠宣府,有司春秋緻祭;蔭其弟為錦衣衛堂上官①,其侄為世襲錦衣千戶。

    欽此!” ①堂上官--負實際責任的主管官,并非虛銜。

     雖然這一道聖旨下了以後,舉朝為之失色,然而崇祯堅信杜勳是他親手“豢養”的知兵内臣,忠誠可靠,為國盡節之事定無可疑。

    由于這時候李自成的大軍迅速東來,朝廷上惶惶不可終日,關于皇帝是否應該南遷的問題和是否應該調吳三桂來京勤工的問題,正在争論不休,牽動着京師臣民的心,所以大家不再關心杜勳的問題了。

    如今崇祯猛聽王德化說杜勳确實已經進宮,有緊要事向他面奏,他怔了片刻,禁不住心中驚叫: “又一件咄咄怪事!”停了一陣,他望着王德化問道:“王德化,這是怎麼一回事呀?” 王德化膽怯地回答說:“杜勳降賊是真,前傳罵賊死節是虛。

    ” “你為何不早奏明?” “奴婢原來也受蒙蔽,隻以為杜勳已經為皇上盡節,不知他竟然降了逆賊。

    ” “他來見朕何事?” 王德化不敢說出實話,應付道:“他不肯向奴婢說明,隻說這話十分重要,為解救皇上目前危難,他才冒死進城。

    ” 崇祯又問道:“他如何進得城來?” “他在城濠邊叫城,說他是宣府監軍太監杜勳。

    起初城上以為是杜勳的鬼魂出現,後來在城頭上認識他的内臣看清楚了,才相信他果然沒死,就用繩子将他缒上來了。

    ” “是誰差他進城的?” “聽他說是李賊差他進城。

    ” 崇祯氣得臉色發青,說道:“該死的叛奴!去,命人将他抓起來,立刻斬首!” 王德化懇求說:“請皇上暫息雷霆之怒,見過他以後再斬不遲。

    至少可以從他的口中知道一點闖賊的情況。

    不問就斬,連逆賊的一點情況也不知道了。

    ” 崇祯猶豫片刻,覺得王德化的話也有道理。

    但是他決不能容忍一個家奴叛變投敵,又引着敵人來圍攻北京。

    他恨不得親手将杜勳殺死,咬牙切齒地連聲說道:“殺!殺!非殺不可!”想了片刻,決定問過杜勳以後再殺,決不讓杜勳活着出城。

    王德化問道: “皇爺,要不要叫杜勳進來?” 崇祯說:“胡說!這乾清宮是朕十七年間敬天法祖,經營天下的莊嚴神聖地方,怎麼能叫這個該死的奴才進來?” 王德化又問:“杜勳正在平台候旨,可否就在平台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