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禁熱淚盈眶,又哽咽地禱告一句:
“請菩薩賜一吉卦!”
兩枚金錢倒在桌面上,有一枚先俯在桌上,分明是錢镘①朝上,另一枚還在搖動。
她小聲祈求:“錢镘朝下!朝下!”然而這一枚又是镘朝上!她幾乎想哭,但是膽子一壯,立刻将兩枚金錢揀起,握在手中,重新禱告,重新搖了三下,撒到桌上,竟然又是“黑卦”!魏清慧大為絕望,不敢蔔第三次了。
她擡頭望着觀世音,雖然觀世音依舊用一隻纖纖的親手持寶瓶。
一隻纖纖的素手持楊柳枝,依舊神态娴靜地側首下望,然而魏宮人忽然看見她不再像往日一樣帶着若有若無的慈祥微笑,而是帶着滿面愁容。
魏清慧忽然想到城破之後,皇上的殉國和她的殉節,不由得一陣驚恐,在心中悲聲叫道: ①錢镘--即金屬錢币的背面,一般是沒有字的一面。
兩枚錢币都是背面朝上,俗稱“黑卦”,表示不吉或大兇。
“救苦救難的南海觀世音啊!” 崇祯以前的幾代皇帝,很少臨朝聽政,甚至很少同群臣見面。
崇祯登極以後,竭力矯正自明朝中葉以來導緻“皇綱”不振的積弊,每日宵衣旰食,黎明即起,焚香拜天,然後上朝。
像他這樣每日上朝的情形,曆朝少有,隻是從李自成的大軍過了宣府以後,他為軍事緊急,許多問題需要他随時處理,也需要随時召見少數臣工密商,才将每日早朝的辦法停止,改為逢三六九日禦門聽政。
今日不是三六九日,忽然決定上朝,前一日并未傳谕,群臣如何能夠趕來? 當崇祯乘辇離開乾清宮不遠,到了建極殿時候,忽然想到自己錯了。
他後悔自己的“方寸已亂”,在心中歎道:“難道這也是亡國之象?”但是午門上的鐘聲已經響過一陣,要取消上朝已經晚了。
他轉念一想,在目前這樣時候,縱然在平台隻看見幾個臣工也是好的,也許會有人想出應急辦法,今天倘若吳三桂的救兵不到,“逆賊”破城,這就是他最後一次禦門聽政了…… 一陣傷心,使他幾乎痛哭。
但是平台的丹墀上靜鞭已響,他也在右後門的裡邊落辇了。
平日常朝,雖然不設鹵簿①,也不奏樂,但是在丹墀上有鴻胪寺官員和負責糾正朝儀的禦史,還有一大批錦衣力士在丹墀旁肅立侍候。
至于十三道禦史和六科結事中,都是天子近臣:稱為“言官”,都必須提前來到。
今天,崇祯突然決定臨朝,午門上的鐘聲雖然敲響一陣,但分散住在東西城和北城的官員們多數沒有聽見,少數聽見鐘聲的也不能趕到。
錦衣衛衙門雖然較近,但錦衣衛使吳孟明借口守東直門,正在曹化淳的公館裡密商他們自己的今後“大事”,錦衣力士等都奉命分班在皇城各處巡邏。
十七年來,崇祯每次常朝,從來沒有像這般朝儀失常,冷冷清清,隻有少數太監侍候,而跪在平台上接駕的隻有二位大臣:一是都察院左鄰禦史李邦華,二是兵部情郎協理戎政大臣(又稱戎政侍郎)王家彥。
李邦華今年七十一歲,白須如銀,飄在胸前,王家彥今年五十七歲。
崇祯看見離禦案幾尺外隻跪着兩個老臣,除這兩位老臣外,便隻有十幾個從乾清宮随駕來侍候的内臣,顯得宮院中空空蕩蕩,不覺落下眼淚。
在往日,舉行大朝會的熱鬧和隆重場面不用提了,就以平時常朝來說,一般也有一兩百人,按部就班,在面前跪一大片。
他不考慮今天是臨時鳴鐘上朝,所以沒有多的朝臣前來,他隻想着同往日的常朝情況相比,在心中傷心地歎息說: ①鹵簿--皇帝的全部儀仗。
“唉!亡國之象!” 他沒法忍受這種不成體統的現象,突然吩咐“退朝”,使左右的太監們和跪在面前的兩位大臣吃了一驚。
大家的思想上還沒有轉過彎兒,崇祯已經站起來向後走去。
但是剛剛上辇,他就後悔不該突然退朝回宮,心思竟然如此慌亂!他想着王家彥是戎政(兵部)侍郎,職掌守城之責,如今趕來上朝,必有緊要事情陳奏。
他應該在平台上當面問明城上守禦情況,可是他因為不忍看見上朝時“亡國之象”,什麼話也不問就退朝了!他又想到須鬓如銀的李邦華是四朝老臣,平生有學問、有操守,剛正不阿,為舉朝臣僚所推重;接着想到本月初四日,李邦華同工部尚書兼東宮大學士範景文都建議護送太子去南京。
這www.tianyashuku.Com是個很好的建議,隻因當時有言官反對,他一時拿不定主意,此計未被采納,可恨!可恨!另外的朝臣建議他自己遷往南京,也未采納,因循至今,後悔無及!這兩件争議,如今像閃電般地出現在他的心頭。
難道李邦華今日又有什麼新的建議不成?…… “傳谕李邦華、王家彥到乾清門等候召對!”崇祯向吳祥吩咐一句,聲音中帶着哽咽。
崇祯回到乾清宮東暖閣坐下,等待着李邦華和王家彥來到。
他在心裡恨恨地說:“往日,大小臣工,這個請求召對,那個請求召對,為何自從北京被圍以來,國家将亡,反而沒有人請求召對?往日,不但從各地每日送來許多文書,而且京城大小臣工,每日也有許多奏本,可是三天來竟無一封奏本,無人為救此危亡之局獻一策,建一議!可恨!可恨!”剛想到這裡,魏清慧輕輕地掀簾進來,用永樂年間果園廠制造的雕漆龍鳳托盤捧來了一杯香茶。
她跪到崇祯面前,說道: “請皇爺用茶!” 崇祯正在等待李邦華和王家彥來到,同時又奇怪提督京營的心腹太監王承恩何以不見影兒,心緒紛亂如麻,突然向魏清慧問道: “城上有什麼消息?” 魏清慧答道:“宮外事奴婢一概不知,請皇爺趁熱用茶。
” 崇祯猛然清醒,才注意是魏宮人跪在面前。
他命魏宮人将茶杯放在禦座旁邊的茶幾上,又命她退去。
這時他忽然看見禦案上放着一個四方漆盒,上有四個恭楷金字“東宮仿書”。
他向魏宮人問道: “太子的仿書又送來了?” 魏宮人回答說:“是的,皇爺,剛才鐘粹宮的一個宮人将太子近幾天的仿書送來了。
奴婢告她說皇上怕沒有工夫為太子判仿①,叫她帶回去,等局勢平定以後,再将仿書送來不遲。
她說這是皇爺定的規矩,将傷書盒子交給奴婢就走了。
” ①判仿--童蒙學生寫完仿書(俗稱寫仿),由師長用紅筆畫圈,或改正筆畫,叫做判仿。
“唉,此是何時,尚講此不急之務!” 崇祯的話剛剛落音,吳祥進來,躬身禀奏:“李邦華和王家彥已經來到乾清門,候旨召見。
” 崇祯說道: “叫他們趕快進來!” 吳祥恭敬退出。
魏清慧趕快跟着退出了。
随即在正殿的丹墀上有一個尖尖的聲音傳呼: “左都禦史李邦華與協理戎政侍郎王家彥速進東暖閣召對!” 過了片刻,一個太監掀開簾子,李邦華在前,王家彥在後,進入裡問暖閣,在崇祯的面前叩頭。
崇祯問道: “王家彥,城上守禦如何?逆賊有何動靜?” 王家彥奏道:“陛下,城上兵力單薄,衆心已散。
前日在沙河和土城關外防守的三大營兵遇敵即潰,一部分降了敵人,如今在西直門和阜成門外攻城的多是三大營的降兵,真正賊兵反而在後邊休息。
三大營降兵同守城的軍民不斷說話,稱說逆賊兵力如何強大,包圍北京的有二十萬精兵,随時可以破城,勸城上人識時務,早一點開門投降,免遭屠戮。
城上人聽了他們的說話,衆
她小聲祈求:“錢镘朝下!朝下!”然而這一枚又是镘朝上!她幾乎想哭,但是膽子一壯,立刻将兩枚金錢揀起,握在手中,重新禱告,重新搖了三下,撒到桌上,竟然又是“黑卦”!魏清慧大為絕望,不敢蔔第三次了。
她擡頭望着觀世音,雖然觀世音依舊用一隻纖纖的親手持寶瓶。
一隻纖纖的素手持楊柳枝,依舊神态娴靜地側首下望,然而魏宮人忽然看見她不再像往日一樣帶着若有若無的慈祥微笑,而是帶着滿面愁容。
魏清慧忽然想到城破之後,皇上的殉國和她的殉節,不由得一陣驚恐,在心中悲聲叫道: ①錢镘--即金屬錢币的背面,一般是沒有字的一面。
兩枚錢币都是背面朝上,俗稱“黑卦”,表示不吉或大兇。
“救苦救難的南海觀世音啊!” 崇祯以前的幾代皇帝,很少臨朝聽政,甚至很少同群臣見面。
崇祯登極以後,竭力矯正自明朝中葉以來導緻“皇綱”不振的積弊,每日宵衣旰食,黎明即起,焚香拜天,然後上朝。
像他這樣每日上朝的情形,曆朝少有,隻是從李自成的大軍過了宣府以後,他為軍事緊急,許多問題需要他随時處理,也需要随時召見少數臣工密商,才将每日早朝的辦法停止,改為逢三六九日禦門聽政。
今日不是三六九日,忽然決定上朝,前一日并未傳谕,群臣如何能夠趕來? 當崇祯乘辇離開乾清宮不遠,到了建極殿時候,忽然想到自己錯了。
他後悔自己的“方寸已亂”,在心中歎道:“難道這也是亡國之象?”但是午門上的鐘聲已經響過一陣,要取消上朝已經晚了。
他轉念一想,在目前這樣時候,縱然在平台隻看見幾個臣工也是好的,也許會有人想出應急辦法,今天倘若吳三桂的救兵不到,“逆賊”破城,這就是他最後一次禦門聽政了…… 一陣傷心,使他幾乎痛哭。
但是平台的丹墀上靜鞭已響,他也在右後門的裡邊落辇了。
平日常朝,雖然不設鹵簿①,也不奏樂,但是在丹墀上有鴻胪寺官員和負責糾正朝儀的禦史,還有一大批錦衣力士在丹墀旁肅立侍候。
至于十三道禦史和六科結事中,都是天子近臣:稱為“言官”,都必須提前來到。
今天,崇祯突然決定臨朝,午門上的鐘聲雖然敲響一陣,但分散住在東西城和北城的官員們多數沒有聽見,少數聽見鐘聲的也不能趕到。
錦衣衛衙門雖然較近,但錦衣衛使吳孟明借口守東直門,正在曹化淳的公館裡密商他們自己的今後“大事”,錦衣力士等都奉命分班在皇城各處巡邏。
十七年來,崇祯每次常朝,從來沒有像這般朝儀失常,冷冷清清,隻有少數太監侍候,而跪在平台上接駕的隻有二位大臣:一是都察院左鄰禦史李邦華,二是兵部情郎協理戎政大臣(又稱戎政侍郎)王家彥。
李邦華今年七十一歲,白須如銀,飄在胸前,王家彥今年五十七歲。
崇祯看見離禦案幾尺外隻跪着兩個老臣,除這兩位老臣外,便隻有十幾個從乾清宮随駕來侍候的内臣,顯得宮院中空空蕩蕩,不覺落下眼淚。
在往日,舉行大朝會的熱鬧和隆重場面不用提了,就以平時常朝來說,一般也有一兩百人,按部就班,在面前跪一大片。
他不考慮今天是臨時鳴鐘上朝,所以沒有多的朝臣前來,他隻想着同往日的常朝情況相比,在心中傷心地歎息說: ①鹵簿--皇帝的全部儀仗。
“唉!亡國之象!” 他沒法忍受這種不成體統的現象,突然吩咐“退朝”,使左右的太監們和跪在面前的兩位大臣吃了一驚。
大家的思想上還沒有轉過彎兒,崇祯已經站起來向後走去。
但是剛剛上辇,他就後悔不該突然退朝回宮,心思竟然如此慌亂!他想着王家彥是戎政(兵部)侍郎,職掌守城之責,如今趕來上朝,必有緊要事情陳奏。
他應該在平台上當面問明城上守禦情況,可是他因為不忍看見上朝時“亡國之象”,什麼話也不問就退朝了!他又想到須鬓如銀的李邦華是四朝老臣,平生有學問、有操守,剛正不阿,為舉朝臣僚所推重;接着想到本月初四日,李邦華同工部尚書兼東宮大學士範景文都建議護送太子去南京。
這www.tianyashuku.Com是個很好的建議,隻因當時有言官反對,他一時拿不定主意,此計未被采納,可恨!可恨!另外的朝臣建議他自己遷往南京,也未采納,因循至今,後悔無及!這兩件争議,如今像閃電般地出現在他的心頭。
難道李邦華今日又有什麼新的建議不成?…… “傳谕李邦華、王家彥到乾清門等候召對!”崇祯向吳祥吩咐一句,聲音中帶着哽咽。
崇祯回到乾清宮東暖閣坐下,等待着李邦華和王家彥來到。
他在心裡恨恨地說:“往日,大小臣工,這個請求召對,那個請求召對,為何自從北京被圍以來,國家将亡,反而沒有人請求召對?往日,不但從各地每日送來許多文書,而且京城大小臣工,每日也有許多奏本,可是三天來竟無一封奏本,無人為救此危亡之局獻一策,建一議!可恨!可恨!”剛想到這裡,魏清慧輕輕地掀簾進來,用永樂年間果園廠制造的雕漆龍鳳托盤捧來了一杯香茶。
她跪到崇祯面前,說道: “請皇爺用茶!” 崇祯正在等待李邦華和王家彥來到,同時又奇怪提督京營的心腹太監王承恩何以不見影兒,心緒紛亂如麻,突然向魏清慧問道: “城上有什麼消息?” 魏清慧答道:“宮外事奴婢一概不知,請皇爺趁熱用茶。
” 崇祯猛然清醒,才注意是魏宮人跪在面前。
他命魏宮人将茶杯放在禦座旁邊的茶幾上,又命她退去。
這時他忽然看見禦案上放着一個四方漆盒,上有四個恭楷金字“東宮仿書”。
他向魏宮人問道: “太子的仿書又送來了?” 魏宮人回答說:“是的,皇爺,剛才鐘粹宮的一個宮人将太子近幾天的仿書送來了。
奴婢告她說皇上怕沒有工夫為太子判仿①,叫她帶回去,等局勢平定以後,再将仿書送來不遲。
她說這是皇爺定的規矩,将傷書盒子交給奴婢就走了。
” ①判仿--童蒙學生寫完仿書(俗稱寫仿),由師長用紅筆畫圈,或改正筆畫,叫做判仿。
“唉,此是何時,尚講此不急之務!” 崇祯的話剛剛落音,吳祥進來,躬身禀奏:“李邦華和王家彥已經來到乾清門,候旨召見。
” 崇祯說道: “叫他們趕快進來!” 吳祥恭敬退出。
魏清慧趕快跟着退出了。
随即在正殿的丹墀上有一個尖尖的聲音傳呼: “左都禦史李邦華與協理戎政侍郎王家彥速進東暖閣召對!” 過了片刻,一個太監掀開簾子,李邦華在前,王家彥在後,進入裡問暖閣,在崇祯的面前叩頭。
崇祯問道: “王家彥,城上守禦如何?逆賊有何動靜?” 王家彥奏道:“陛下,城上兵力單薄,衆心已散。
前日在沙河和土城關外防守的三大營兵遇敵即潰,一部分降了敵人,如今在西直門和阜成門外攻城的多是三大營的降兵,真正賊兵反而在後邊休息。
三大營降兵同守城的軍民不斷說話,稱說逆賊兵力如何強大,包圍北京的有二十萬精兵,随時可以破城,勸城上人識時務,早一點開門投降,免遭屠戮。
城上人聽了他們的說話,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