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關燈
有一夜曾經在禦花園聽見過這種鳥叫聲,一位照料欽安殿①的老太監告她說這是貓頭鷹的叫聲。

    如今魏清慧聽到這聲音,不覺毛骨悚然。

    她擔心“逆賊”随時都可能攻城,如皇上在此時哭壞了身體将無法應付變故。

    她膝行而前,到了崇祯背後,哽咽勸道: ①欽安殿--在坤甯宮的背後,旁邊是禦花園。

     “皇爺,時候不早了,請聖駕回宮去吧!” 崇祯沒有聽見她的話,又擡頭望着成祖的神主哭着訴說: “自萬曆末年以來,内政不修,遼事日棘,至天啟末年,朝政更壞,内地天災不斷,民不聊生,盜賊蜂起。

    遼東方面,虜勢日盛,朝廷用兵屢挫,土地日削,不肖孫子登極以後,欲對關外用兵就不能專力剿賊,欲剿賊就無力平定遼東。

    内外交困,國運日壞,一直沒有轉機,以至有今日之禍!用武将則将驕兵惰,不能實心剿賊,徒會擾害百姓,驅民為亂。

    用文臣則幾乎無官不貪,在朝中各樹門戶,互相攻汗,卻沒有一個人能夠為朝廷實心做事,敢在國家困難時擔當重任。

    孫子并非亡國之君,偏有今日亡國之禍,都因為文臣誤國,武将誤國!……” 崇祯又一次放聲大哭,感動得殿内殿外的太監和宮女們都放聲大哭。

    自從永樂年間由南京遷都北京,在紫禁城外修建了太廟,在紫禁城内後宮中修建了奉先殿之後,二百多年從來沒像今夜有皇帝和一大群宮女、太監在奉先殿正殿内外一片一放聲痛哭的事。

    由于哭聲很大,又一次驚醒了樹枝上的烏鴉,紛紛驚叫,飛往别處。

     皇上在奉先殿伏地大哭的事,一開始就由吳婉容差遣兩個宮女結伴,打着一盞紗燈,奔回坤甯宮,啟奏皇後。

    周後知道皇帝這次去奉先殿痛哭并不是再去乞求祖宗保佑,而是前去“辭廟”,所以得到宮女禀奏後,立刻同袁妃在坤甯宮大哭起來。

    坤甯宮中衆多的宮女和太監,還有一些女子,原是宮女身份,卻已經有了女官職稱,大家都随皇後和皇貴妃大哭起來。

     深夜,月色昏暗,北風凄緊,樹影搖動,檐際鐵馬叮咚……這一切更增加了坤甯宮中的悲涼和絕望氣氛。

     崇祯在奉先殿又伏地痛哭一陣,經魏清慧和吳婉容的苦勸,才向太祖和成祖的神主分别叩了頭,從拜墊上站起身來。

    但是他今夜來奉先殿的目的是因為他清醒地明白國家亡在旦夕,他自己将要遵照“國君死社稷”的《春秋》古訓,以死殉國,如今是前來“辭廟”,所以他又到每個前代皇帝即所謂列宗的神主前叩三個頭,隻是在熹宗皇帝的神主前拜了一拜,沒叩頭。

    從正殿出來,他又到偏殿去,在有的神主前拜一拜,有的神主前隻是走過,連拜也沒拜。

    走到他母親的神主前,他在拜墊上跪下去,叩了三個頭,熱淚縱橫,但是他竭力忍耐住,沒有放聲痛哭。

    在偏殿的一個角落,他看見放着三個黑膝大立櫃,用大銅鎖鎖着。

    他知道有兩個櫃子裡存放着備用的祭器,第三個大立櫃子中存放着永樂皇帝的盔甲、寶劍和其他遺物,從來不許打開。

    他幼年時候,曾聽奉先殿的一個老太監說,這個大立櫃有神靈守護,随便打開,會有災禍降臨。

    當他走到這個大立櫃的前邊時,忽然想到一個關于建文帝“遜國”①的神秘故事,不覺心中一動,他不敢多想,便從殿中走出來了。

     ①遜國--意思是讓國。

    朱元璋的太子早死,他的孫子朱光-繼承皇位,年号建文。

    燕王朱棣舉兵叛亂,打進南京,篡奪了皇位。

    在明朝為避兔永樂篡位的惡名,稱建文帝的亡國為遜國。

     在返回乾清宮的路上,他禁不住又想起那個巨大的黑立櫃和建文帝的神秘故事。

    相傳當永樂皇帝率領人馬進入南京金川門時,建文皇帝雖然在宮中縱火,燒毀宮殿,他目己卻沒有死在火中。

    太祖爺晏駕前知道他将有亡國之禍,給他留下一隻小箱,遺命好好保藏,到萬不得已時才可以打開。

    建文皇帝在南京乾清宮起火之後,正要投身烈火,忽然想起太祖爺留下的小箱,一向藏在奉先殿,他趕快命太監将小箱取來,鎖孔被鐵汁灌死,無法将小箱打開。

    他同幾個準備從死烈火中的忠臣用斧頭将小箱劈開,看見裡邊有剃刀一把,袈裟數襲,還有一張黃紙,上面寫着從亡諸臣姓名。

    建文帝随即由從臣幫他剃了頭發,從臣們也互相剃去頭發,大家換了袈裟,從水西門逃出南京,從此就在雲貴、廣西、湘西各處過雲遊不定的生活,逃避了永樂皇爺的偵捕,得到善終。

    崇祯暗想,永樂爺是十分英明的皇帝,手下有不少奇異之臣,是不是預知子孫有亡國之禍,也給他留下一隻小箱,就放在那第三個黑立櫃中?…… 他想返回奉先殿,命太監将那第三個黑立櫃打開,看有沒有永樂皇爺留下的一隻小箱。

    但是他對吳三桂的救兵仍懷着一線希望,加上實在困乏,就不再去奉先殿了。

     回到乾清宮院,他已經十分疲累,便遣散衆人,由魏清慧等宮女侍候,繞過乾清宮正殿,回到養德齋休息。

    留在乾清宮中的宮女将溫水端來,服侍他洗了臉,又端來了一小碗人參銀耳湯,一杯香茶。

    他一邊喝人參銀耳湯,一邊想着那個神秘的黑立櫃,心中害怕,向自己問道: “難道逆賊進來之時,朕将在乾清宮舉火自焚麼?” 魏清慧服侍他漱口以後,躬身請他到禦榻上休息。

    他問道: “今晚是哪個都人在養德齋值夜?” “奴婢值夜。

    ” “啊?連日來你日夜勞累,今晚為什麼不叫别的都人值夜?” “國家不幸,處此時候,别人值夜,奴婢不能放心。

    ” “唉,你這樣辛苦,朕也不忍。

    好吧,你去淨淨手來。

    ” 魏清慧不知皇上是何用意,趕快出去淨淨手,重新進來,恭候吩咐。

    崇祯叫她随便寫一個字,由他拆字,以蔔吉兇。

    魏清慧是一個極其聰明的人,她要寫一個吉利的字,而目前最吉利的事莫過于救兵有望,北京有救,于是跪在凳上,從禦案上取了一支筆,寫出一個“有”字。

    崇祯将這個字順看橫看,忽然搖搖頭長歎一聲。

    魏清慧大吃一驚,趕快跪到地上問道: “皇爺為何歎氣?” 崇祯說:“你站起來,朕來給你看。

    ” 魏清慧從地上站起來,看着皇帝提起朱筆将“有”字拆開寫,成了“十月”二字,忽然說道: “你看,‘大’不成‘大’,‘明’不成‘明’,大明已經完了。

    ” 魏清慧聽了皇上這樣對“有”字作拆字解釋,吓得面如土色,趕快跪下叩頭,顫聲說道: “奴婢死罪!奴婢死罪!奴婢不該寫這個字!” 崇祯雖然神色悲愁,卻沒有流淚,也沒有再歎一口氣,他将象牙管狼毫朱筆放在瑪瑙山子筆架上,用平靜的聲音說道: “這是天意,不幹你寫字的事。

    朕非亡國之君,但大意若此,無可奈何。

    夜已經很深啦,朕要休息了。

    ” 這時從玄武門樓上傳來雲闆三響,魏清慧剛才仿佛曾聽到三聲鼓聲,因為大家正在奉先殿痛哭,沒有特别注意。

    現在聽見這雲闆三響,才恍然明白,已經是三更三點了。

    她服侍皇上脫去衣服,在禦榻上就寝之後,自己退到外間,和衣睡下。

    正在這時,打更的木梆聲從乾清宮月華門外的西一長街自南向北而去,同時傳來打更老太監的蒼啞聲音: “天下……太平!……天下……太平……” 崇祯睡到枕上以後,冷靜地想着倘若明日城破,他應該如何殉國,最好是在“逆賊”進宮之前舉火自焚,以免落入“逆賊”之手。

    他又想,最好的辦法是,他應該傳旨,命皇後率妃嫔們都在坤甯宮舉火自焚,他在乾清宮舉火自焚,都不将屍體留給賊人,以免死後受辱。

    但他又想到許多宮女本來可以不死,讓她們在兩宮的烈火中号呼而死,他又感到不忍。

    忽然又想起來建文皇帝的故事,想起奉先殿偏殿中那一排黑漆立櫃…… 魏清慧本來很疲倦,但因為剛才皇上測字使她受了新的震動,久久地不能入睡。

    她十一歲被選進宮來,起初分在坤甯宮中服侍皇後,并在内書堂讀書識字。

    後因皇帝身邊需要一個聰明細心的都人,将她撥到乾清宮,十七歲就升為“管家婆”,成為皇帝身邊一個得力的宮人。

    她生得不算十分美貌,但也眉目俊秀,唇紅齒白,舉止娴雅,體态輕盈。

    原來她希望倘若在宮中有出頭之日,就可以奏明皇上,派人到靜海縣鄉下将她的父母接來北京居住。

    雖然宮禁森嚴,不能夠經常同父母見面,但隻要父母能不受饑寒之苦,她這一生孝敬父母的心願就滿足了。

    如今不但她孝親之心不能如願,連她自身也要為皇家盡節了。

    魏清慧害怕驚動皇上,竭力忍耐着不哭出聲來,但是那不住奔流的熱淚很快就将她的繡花枕頭濕了一大片。

     她不知暗暗哭了多久才倦極入睡。

    快到五更時候,她忽然被痛哭的聲音驚醒。

    睜開眼睛一聽,明白這哭聲不是來自别處,正是來自皇上!她趕快技好衣服,趿着繡鞋,跑進裡間,站在禦榻旁連推皇上,連聲呼喚: “皇爺醒醒!皇爺醒醒!皇爺醒醒!” 崇祯仍在痛哭,但已半睜眼睛,對魏清慧哭着說道: “你看看畫像!看看畫像!” 魏宮人恐怖地說:“皇爺,什麼畫像?……沒有畫像!……你醒醒!醒醒!” 崇祯的眼睛全睜開了,輕輕歎道:“原來是……朕又做了一個兇夢!” “皇爺不要怕,……皇爺做了什麼兇夢?” 崇祯夢見他親自率領王承恩等幾個親信太監,到奉先殿的偏殿中将幾個黑漆立櫃打開,果然找到了一個箱子,鎖得很牢,上有封條,蓋着“永樂皇帝之玺”。

    另外貼着一張紙條,上寫“不遇大變,不可輕啟”。

    他立刻命太監們将銅鎖砸開,從小箱中取出一個紙卷,展開一看,是畫着一位穿着龍袍的帝王,沒戴帽子,披頭散發,懸梁自盡,樣子十分可怕。

    他一看畫像,忍不住大哭起來。

    如今被叫醒了,猶自感到害怕。

    魏清慧又問他做了什麼兇夢,他不肯說明,隻是沉重地長歎一聲。

    恰在這時,從玄武門上傳來五更的鼓聲。

    他聽了鼓聲,想了片刻,對魏宮人吩咐: “叫别的都人也來,服侍朕趕快起床,按時到乾清宮前邊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