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間計,心中反悔,但不肯承認自己錯殺了袁崇煥,所以一直無意對袁的冤案昭雪。
崇祯看見王承恩俯首不語,問道: ①東事--指遼東問題、滿洲問題。
②廠臣--指東廠的掌印太監,即東廠提督。
“你也聽說袁崇煥死得冤枉?” 王承恩叩頭說:“奴婢不敢妄言,風聞朝野間早已有此議論。
吳三桂隻是一員武将,論忠貞、論謀略,都不能同袁崇煥相比。
皇上,眼下十餘萬逆賊已把北京城四面合圍,吳三桂的救兵不會來了!” 崇祯搖頭,流下眼淚,痛心地歎息一聲,命王承恩站起來,問道: “城上的守禦情況,你可去察看了麼?” 王承恩哭着說道:“皇爺!事到如今,奴婢隻好冒死實奏。
城上太監隻有三千人,老百姓和三大營的老弱殘兵上城的也不多,大概三個城垛才攤到一個人。
守城百姓每天隻發幾個制錢,隻能買幾個燒餅充饑。
城上很冷,大家又饑又冷,口出怨言,無心守城。
” “逆賊今夜是否會攻城?倘若攻城,如何應付?” “逆賊遠來,今日陸續來到城下,将城包圍,尚在部署兵力。
以奴婢忖度,逆賊要攻城是在明天。
今夜可以平安無事,但須謹防城中有變。
” 崇祯問道:“城内派兵巡邏,查拿奸細,難道就沒有兵了?” “三大營的數千人在沙河禦敵,不戰而潰。
留在城内的三大營雖然按冊尚有五六萬人,但是前兩天經戎政侍郎王家彥按冊點名,始知十之八九都是缺額,實有官兵人數不足五千。
這不足五千官兵也是老弱無用之人,充數支饷罷了。
王家彥同奴婢商議,從中挑出一千人上城,餘下的分在内外城輪班巡邏。
向外城中巡邏彈壓,就靠這一些不管用的老弱殘兵。
” 崇祯明白吳三桂的救兵已經沒有指望,守城兵力空虛,亡國滅族的慘禍已經來到眼前,蓦然出了一身冷汗,渾身戰栗,幾乎不能自持。
但是他畢竟是一位秉性剛烈的皇帝,霎時過去,他恢複了常态,歎氣說: “土木之變①,英宗皇爺陷敵。
也先兵勢甚盛,挾英宗皇爺來到北京城下,認為北京唾手可得。
那時國家何等危急,可是朝中有一個兵部尚書于謙,指揮京營迎敵,打退也光,使京城轉危為安。
如今朕非亡國之君,可是十七年來,滿朝文武洩洩沓沓②,徒尚門戶之争,無一忠心謀國之臣,倘若朝中有半個于謙,何至會有今日!”說畢,随即痛哭。
①上木之變--明英宗于正統十四年(1449)率大軍在土木堡遇到也先所率蒙古族瓦刺部以隊,明軍潰敗,英宗被俘。
②洩洲沓沓--空言亂政。
王承恩又跪下說:“這是氣數,也是國運,請皇爺不必傷心。
” 崇祯哽咽說:“雖是國運,可是倘非諸臣誤朕,國運何竟至此!隻說從天啟至今二十年中,國家何嘗沒有人才,沒有邊才①。
皆因朝廷上多是妨功害能之臣,蒙蔽主上,阻撓大計,陷害忠良,使人才不但往往不得其用,而且不得其死。
從天啟朝的熊廷弼、孫承宗算起,到本朝的楊嗣昌等人,都是未展抱負就群起攻汗,使朝廷自毀長城,而有今日之禍。
朕非亡國之君,而遇亡國之事,死不瞑目!”說畢,又一陣淚如泉湧,掩面嗚咽。
①邊才--邊防人才。
王承恩知道亡國慘禍已經臨頭,城陷隻在一二日内,也忍不住伏地悲哭,卻不知拿什麼話安慰皇上。
幾個乾清宮中較有頭面的太監都因為亡國慘禍已經來到眼前,十分關心王承恩和皇上的談話,屏息立在窗外。
這時聽見主奴二人一個坐在龍椅上,一個跪在地上,相對嗚咽,他們有的偷偷揩淚,有的輕輕走開,到别處哭出聲來。
過了一陣,崇祯命王承恩起來,問道:“沒有辦法給吳三桂送去手诏,催他火速率騎兵來救京師?” 王承恩猶豫片刻,躬身說道:“兵部已無辦法送出皇爺手诏,請容奴婢此刻再去同廠臣密商,厚給賞銀,無論如何,今夜派遣一個忠心敢死之人,缒出城去,前往永平和山海關方面,将皇上手诏送到吳三桂軍中。
” 崇祯明知他的手诏縱然能夠送出,也已經是緩不濟急。
但是哪怕隻有一線希望,他也決不肯放棄。
他望着王承恩,滾出眼淚,哽咽說道: “你趕快去吧!” 自從得到李自成的大軍越過宣府消息以後,乾清宮每日中午和晚上都遵照崇祯谕旨,皇帝用膳時不再奏樂,菜肴減少到隻剩下十幾樣,這叫做“撤樂減膳”。
今日北京已經被圍,西直門和阜成門方面曾經有幾陣炮聲傳入大内,所以今日崇祯的晚膳更是食不下咽。
但是他擔心今夜李自成的人馬會開始猛烈攻城,他需要勉強吃點東西,保持體力,好應付緊急情況。
宮中有兩位年老的太妃,曾撫育過幼年的崇祯。
皇後為了不使她們受到驚駭,不許宮女和太監将李自成包圍北京的消息禀奏她們。
按照往日習慣,每日皇上晚膳時候,這兩位太妃從各自的宮中派遣兩名宮女,共捧着兩個朱漆描龍食盒,每個食盒裝着兩樣皇上喜愛吃的精美小菜,送到乾清宮,以表示她們關心皇上飲食的心意。
這兩位太妃住在相鄰的兩座宮院,所以每日兩宮的四個宮女總是相約一同将小菜送來。
由于皇上欽谕“減膳”,今晚由禦膳房送來的菜肴不及平日的三分之一,但也算是“色、香、味”俱全了。
無奈崇祯隻想着亡國滅族的慘禍已經臨頭,正如俗話所說的“愁腸百結”,不管什麼樣人間美馔,到口中都隻有泥土滋味。
當兩位太妃的食盒送來時,他照例從禦椅上站起來說道:“謝兩位太妃慈懷!”為設法使太妃們感到安慰,将送來的四樣小菜都嘗了半口,不覺滾出熱淚。
四個送菜的宮女蓦然一驚,相顧失色。
魏清慧趕快向她們使個眼色,按照慣例,魏清慧命兩個侍膳的宮女将太妃們的小菜倒在别的蓋碗中,将原來的四個成窯瓷蓋碗放回食盒。
魏清慧親自将四個宮女送出日精門外,小聲叮囑: “四位姐妹,今晚乾清宮中事忙,我不能離開皇上身邊,請你們代我回奏兩位太妃:皇上今日食量很好;兩位太妃送來的四樣美味,皇上吃了大半,餘下的賜給都人們吃了。
乾清宮的都人們叩謝兩位太妃的慈恩。
” 一個宮女問道: “清慧姐姐,賊兵圍城,吳三桂的救兵能夠來麼?” “聽說吳三桂的勤王兵前天已經過了永平,正在向北京前來。
皇爺又下了手诏,催吳三桂火速趕到。
兩位太妃可知道賊兵圍城麼?” “我們兩宮的都人和太監,奉了皇後娘娘懿旨,不許将賊兵圍城之事,在太妃們面前透露一絲風聲,所以太妃們至今不知。
” 魏清慧含淚點頭,又問: “今日響了兩陣大炮,難道兩位太妃沒有聽見?” 一宮女回答說:“兩位太妃正在下棋,吃了一驚,問是怎麼回事兒。
我們正不知如何回奏,恰好坤甯宮的吳婉容姐姐奉皇後懿旨來向兩位太妃問安,說那是神機營在西城外舉行操演,試放火器。
兩位太妃放了心,繼續下棋。
” 魏清慧哽咽說:“兩位太妃年近花甲,幾十年深居宮中,怎麼也不會料到國運會如此兇險!” 一個宮女拉着魏清慧的手,用戰栗的悄聲問道:“清慧姐,萬一大事不好……” 魏清慧說:“到那時,有志氣的都人姐妹跟我一起,甯死不能受辱!” 崇祯皇帝草草地用了晚膳,漱了口,回到乾清宮背後的養德齋休息,等候太監和宮女們用膳後随他去奉先殿哭拜祖宗神靈。
他今天又聽見身邊的太監禀報:兩三天來宮女和太監們又在紛紛傳說,在深夜曾聽見太廟中巨大響聲,又似乎有腳步聲走出太廟。
他還聽說,奉先殿連日來在深夜有恨恨的歎息聲,有時還傳出頓足聲。
他很留心這一類不吉利的迷信消息,所以乾清宮的掌事太監和左右長随,也常把這類消息向他禀奏。
每次聽到太監的禀奏,都使他的心靈發生震撼。
他雖然口中不言,但是有時在心中絕望地歎道: “這是亡國之象!亡國之象!” 崇祯十七歲繼承皇位。
在即位後的幾年中,他每日兢兢業業,立志中興明室,做一位“千古英主”。
作為受命于天,代天理民的天于,他照例每日五更起床,在宮女們的服侍下梳洗冠帶,在乾清宮的開墀上焚香拜天,祝禱國泰民安,然後乘辇上朝,一大的忙碌生活就開始了。
在剛即位的第二年,他命一位有學問兼善書法的太監高時明寫一“敬天法祖”的匾額,懸挂在乾清宮正殿中間。
這四個字,從前沒有别的皇帝用過,是他經過反複斟酌,想www.tianyashuKu.com出這四個字,表明他的“為君之道”。
在他看來,天生萬物,天道無私,能敬天即能愛民,所以作一位“堯舜之君”,敬天是理所當然。
至于“法祖”,是表明他要效法大明的開國皇帝大祖和成祖。
這兩位皇帝被稱為“二祖”,是他立志效法的榜樣。
成祖以後的曆代皇帝,都稱為“列宗”,他并不打算效法,隻是出于倫理思想,對他們尊敬罷了。
近幾年來,由于國運日壞,他的銳氣日減,而迷信鬼神的思想與日俱增,每年到奉先殿跪在“二祖”的神主前痛哭禱告的次數也增多了。
愈是國事挫折,愈是悲觀絕望,愈是憤懑愁苦,他愈是想到奉先殿,跪在太祖和成祖的神主前痛哭一場。
他不是一個性格軟弱的人,到奉先殿去不全是求祖宗保佑,如古語所說的“乞靈于枯骨”。
他有無限苦惱和說不盡的傷心話,既不能對朝臣明言,也不能對後妃吐露,而隻能對兩位開國祖先的神靈痛哭。
他在痛哭時雖然不說話,避免被宮女和太監聽見,但是他奔湧的眼淚和感人的嗚咽就是他發自心靈深處的傾訴。
自從前天居庸關守将和監軍太監向李自成開關迎降,昌平兵變和官紳迎降,好幾千京營兵在沙河不戰潰散,而吳三桂救兵不至,崇祯就明白亡國局勢已成,表面上故作鎮靜,而心中十分害怕。
今日李自成已将北京合圍,他知道城破隻在旦夕,更加陷入絕望,在心中對自己說: “朕朝乾夕惕①,苦撐了十七年,競落到今日下場!” ①朝乾夕惕--語出《易經》,
崇祯看見王承恩俯首不語,問道: ①東事--指遼東問題、滿洲問題。
②廠臣--指東廠的掌印太監,即東廠提督。
“你也聽說袁崇煥死得冤枉?” 王承恩叩頭說:“奴婢不敢妄言,風聞朝野間早已有此議論。
吳三桂隻是一員武将,論忠貞、論謀略,都不能同袁崇煥相比。
皇上,眼下十餘萬逆賊已把北京城四面合圍,吳三桂的救兵不會來了!” 崇祯搖頭,流下眼淚,痛心地歎息一聲,命王承恩站起來,問道: “城上的守禦情況,你可去察看了麼?” 王承恩哭着說道:“皇爺!事到如今,奴婢隻好冒死實奏。
城上太監隻有三千人,老百姓和三大營的老弱殘兵上城的也不多,大概三個城垛才攤到一個人。
守城百姓每天隻發幾個制錢,隻能買幾個燒餅充饑。
城上很冷,大家又饑又冷,口出怨言,無心守城。
” “逆賊今夜是否會攻城?倘若攻城,如何應付?” “逆賊遠來,今日陸續來到城下,将城包圍,尚在部署兵力。
以奴婢忖度,逆賊要攻城是在明天。
今夜可以平安無事,但須謹防城中有變。
” 崇祯問道:“城内派兵巡邏,查拿奸細,難道就沒有兵了?” “三大營的數千人在沙河禦敵,不戰而潰。
留在城内的三大營雖然按冊尚有五六萬人,但是前兩天經戎政侍郎王家彥按冊點名,始知十之八九都是缺額,實有官兵人數不足五千。
這不足五千官兵也是老弱無用之人,充數支饷罷了。
王家彥同奴婢商議,從中挑出一千人上城,餘下的分在内外城輪班巡邏。
向外城中巡邏彈壓,就靠這一些不管用的老弱殘兵。
” 崇祯明白吳三桂的救兵已經沒有指望,守城兵力空虛,亡國滅族的慘禍已經來到眼前,蓦然出了一身冷汗,渾身戰栗,幾乎不能自持。
但是他畢竟是一位秉性剛烈的皇帝,霎時過去,他恢複了常态,歎氣說: “土木之變①,英宗皇爺陷敵。
也先兵勢甚盛,挾英宗皇爺來到北京城下,認為北京唾手可得。
那時國家何等危急,可是朝中有一個兵部尚書于謙,指揮京營迎敵,打退也光,使京城轉危為安。
如今朕非亡國之君,可是十七年來,滿朝文武洩洩沓沓②,徒尚門戶之争,無一忠心謀國之臣,倘若朝中有半個于謙,何至會有今日!”說畢,随即痛哭。
①上木之變--明英宗于正統十四年(1449)率大軍在土木堡遇到也先所率蒙古族瓦刺部以隊,明軍潰敗,英宗被俘。
②洩洲沓沓--空言亂政。
王承恩又跪下說:“這是氣數,也是國運,請皇爺不必傷心。
” 崇祯哽咽說:“雖是國運,可是倘非諸臣誤朕,國運何竟至此!隻說從天啟至今二十年中,國家何嘗沒有人才,沒有邊才①。
皆因朝廷上多是妨功害能之臣,蒙蔽主上,阻撓大計,陷害忠良,使人才不但往往不得其用,而且不得其死。
從天啟朝的熊廷弼、孫承宗算起,到本朝的楊嗣昌等人,都是未展抱負就群起攻汗,使朝廷自毀長城,而有今日之禍。
朕非亡國之君,而遇亡國之事,死不瞑目!”說畢,又一陣淚如泉湧,掩面嗚咽。
①邊才--邊防人才。
王承恩知道亡國慘禍已經臨頭,城陷隻在一二日内,也忍不住伏地悲哭,卻不知拿什麼話安慰皇上。
幾個乾清宮中較有頭面的太監都因為亡國慘禍已經來到眼前,十分關心王承恩和皇上的談話,屏息立在窗外。
這時聽見主奴二人一個坐在龍椅上,一個跪在地上,相對嗚咽,他們有的偷偷揩淚,有的輕輕走開,到别處哭出聲來。
過了一陣,崇祯命王承恩起來,問道:“沒有辦法給吳三桂送去手诏,催他火速率騎兵來救京師?” 王承恩猶豫片刻,躬身說道:“兵部已無辦法送出皇爺手诏,請容奴婢此刻再去同廠臣密商,厚給賞銀,無論如何,今夜派遣一個忠心敢死之人,缒出城去,前往永平和山海關方面,将皇上手诏送到吳三桂軍中。
” 崇祯明知他的手诏縱然能夠送出,也已經是緩不濟急。
但是哪怕隻有一線希望,他也決不肯放棄。
他望着王承恩,滾出眼淚,哽咽說道: “你趕快去吧!” 自從得到李自成的大軍越過宣府消息以後,乾清宮每日中午和晚上都遵照崇祯谕旨,皇帝用膳時不再奏樂,菜肴減少到隻剩下十幾樣,這叫做“撤樂減膳”。
今日北京已經被圍,西直門和阜成門方面曾經有幾陣炮聲傳入大内,所以今日崇祯的晚膳更是食不下咽。
但是他擔心今夜李自成的人馬會開始猛烈攻城,他需要勉強吃點東西,保持體力,好應付緊急情況。
宮中有兩位年老的太妃,曾撫育過幼年的崇祯。
皇後為了不使她們受到驚駭,不許宮女和太監将李自成包圍北京的消息禀奏她們。
按照往日習慣,每日皇上晚膳時候,這兩位太妃從各自的宮中派遣兩名宮女,共捧着兩個朱漆描龍食盒,每個食盒裝着兩樣皇上喜愛吃的精美小菜,送到乾清宮,以表示她們關心皇上飲食的心意。
這兩位太妃住在相鄰的兩座宮院,所以每日兩宮的四個宮女總是相約一同将小菜送來。
由于皇上欽谕“減膳”,今晚由禦膳房送來的菜肴不及平日的三分之一,但也算是“色、香、味”俱全了。
無奈崇祯隻想着亡國滅族的慘禍已經臨頭,正如俗話所說的“愁腸百結”,不管什麼樣人間美馔,到口中都隻有泥土滋味。
當兩位太妃的食盒送來時,他照例從禦椅上站起來說道:“謝兩位太妃慈懷!”為設法使太妃們感到安慰,将送來的四樣小菜都嘗了半口,不覺滾出熱淚。
四個送菜的宮女蓦然一驚,相顧失色。
魏清慧趕快向她們使個眼色,按照慣例,魏清慧命兩個侍膳的宮女将太妃們的小菜倒在别的蓋碗中,将原來的四個成窯瓷蓋碗放回食盒。
魏清慧親自将四個宮女送出日精門外,小聲叮囑: “四位姐妹,今晚乾清宮中事忙,我不能離開皇上身邊,請你們代我回奏兩位太妃:皇上今日食量很好;兩位太妃送來的四樣美味,皇上吃了大半,餘下的賜給都人們吃了。
乾清宮的都人們叩謝兩位太妃的慈恩。
” 一個宮女問道: “清慧姐姐,賊兵圍城,吳三桂的救兵能夠來麼?” “聽說吳三桂的勤王兵前天已經過了永平,正在向北京前來。
皇爺又下了手诏,催吳三桂火速趕到。
兩位太妃可知道賊兵圍城麼?” “我們兩宮的都人和太監,奉了皇後娘娘懿旨,不許将賊兵圍城之事,在太妃們面前透露一絲風聲,所以太妃們至今不知。
” 魏清慧含淚點頭,又問: “今日響了兩陣大炮,難道兩位太妃沒有聽見?” 一宮女回答說:“兩位太妃正在下棋,吃了一驚,問是怎麼回事兒。
我們正不知如何回奏,恰好坤甯宮的吳婉容姐姐奉皇後懿旨來向兩位太妃問安,說那是神機營在西城外舉行操演,試放火器。
兩位太妃放了心,繼續下棋。
” 魏清慧哽咽說:“兩位太妃年近花甲,幾十年深居宮中,怎麼也不會料到國運會如此兇險!” 一個宮女拉着魏清慧的手,用戰栗的悄聲問道:“清慧姐,萬一大事不好……” 魏清慧說:“到那時,有志氣的都人姐妹跟我一起,甯死不能受辱!” 崇祯皇帝草草地用了晚膳,漱了口,回到乾清宮背後的養德齋休息,等候太監和宮女們用膳後随他去奉先殿哭拜祖宗神靈。
他今天又聽見身邊的太監禀報:兩三天來宮女和太監們又在紛紛傳說,在深夜曾聽見太廟中巨大響聲,又似乎有腳步聲走出太廟。
他還聽說,奉先殿連日來在深夜有恨恨的歎息聲,有時還傳出頓足聲。
他很留心這一類不吉利的迷信消息,所以乾清宮的掌事太監和左右長随,也常把這類消息向他禀奏。
每次聽到太監的禀奏,都使他的心靈發生震撼。
他雖然口中不言,但是有時在心中絕望地歎道: “這是亡國之象!亡國之象!” 崇祯十七歲繼承皇位。
在即位後的幾年中,他每日兢兢業業,立志中興明室,做一位“千古英主”。
作為受命于天,代天理民的天于,他照例每日五更起床,在宮女們的服侍下梳洗冠帶,在乾清宮的開墀上焚香拜天,祝禱國泰民安,然後乘辇上朝,一大的忙碌生活就開始了。
在剛即位的第二年,他命一位有學問兼善書法的太監高時明寫一“敬天法祖”的匾額,懸挂在乾清宮正殿中間。
這四個字,從前沒有别的皇帝用過,是他經過反複斟酌,想www.tianyashuKu.com出這四個字,表明他的“為君之道”。
在他看來,天生萬物,天道無私,能敬天即能愛民,所以作一位“堯舜之君”,敬天是理所當然。
至于“法祖”,是表明他要效法大明的開國皇帝大祖和成祖。
這兩位皇帝被稱為“二祖”,是他立志效法的榜樣。
成祖以後的曆代皇帝,都稱為“列宗”,他并不打算效法,隻是出于倫理思想,對他們尊敬罷了。
近幾年來,由于國運日壞,他的銳氣日減,而迷信鬼神的思想與日俱增,每年到奉先殿跪在“二祖”的神主前痛哭禱告的次數也增多了。
愈是國事挫折,愈是悲觀絕望,愈是憤懑愁苦,他愈是想到奉先殿,跪在太祖和成祖的神主前痛哭一場。
他不是一個性格軟弱的人,到奉先殿去不全是求祖宗保佑,如古語所說的“乞靈于枯骨”。
他有無限苦惱和說不盡的傷心話,既不能對朝臣明言,也不能對後妃吐露,而隻能對兩位開國祖先的神靈痛哭。
他在痛哭時雖然不說話,避免被宮女和太監聽見,但是他奔湧的眼淚和感人的嗚咽就是他發自心靈深處的傾訴。
自從前天居庸關守将和監軍太監向李自成開關迎降,昌平兵變和官紳迎降,好幾千京營兵在沙河不戰潰散,而吳三桂救兵不至,崇祯就明白亡國局勢已成,表面上故作鎮靜,而心中十分害怕。
今日李自成已将北京合圍,他知道城破隻在旦夕,更加陷入絕望,在心中對自己說: “朕朝乾夕惕①,苦撐了十七年,競落到今日下場!” ①朝乾夕惕--語出《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