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行。
有一次陛下中途駐馬,東望北京城頭,西望西山王氣,揚鞭指點,何其從容!此時城上軍民,偷偷觀望,寂然無聲,竟無人敢放一炮,也無人敢高聲叫罵,足證人心離散,不敢與我為敵。
昨日情況已經如此,何況從昨夜以來,内外城完全合圍,攻城準備就緒,守城軍民更加解體,但求各保性命,誰肯惹事生非?再說,經過臣等連夜部署,使守城軍民更加膽戰心驚。
所以汝侯出的這個主意,乍然看好似一着險棋,實際毫無險情,隻是借陛下神威,但使城上城内百姓從速開門投降耳。
“ 李自成笑着問道:”孤将幾時前去?“”以臣推算,定于辰時二刻自行宮啟駕最吉,過橋後繞白雲觀大門前向東,已時一刻聖駕至彰義門外,在禦帳升入禦座,明朝秦晉二王①坐于左右地上,扈駕大臣侍立禦座兩側。
随後有一聲間洪亮武将對城上軍民宣示皇上欽谕,曉以大義,促其從速開門投降,迎接大軍進城,秋毫無犯。
陛下隻在彰義門外停留兩刻,啟駕返回行宮。
“ ①秦晉二王--明朝宗室,封在西安的秦王、封在太原的晉王。
李自成問道:”杜勳何時進宮去勸說崇祯讓出江山?“”皇上駕幸彰義門時,杜勳恃立一側,使守城軍民看見。
俟陛下啟駕返回行宮,杜勳就可以從彰義門缒進城去。
“ 李自成對宋獻策的陳奏點頭同意,随即命軍師回駐地休息,又命傳宣官分頭傳谕劉宗敏、牛金星和中央各衙門大臣,以及投降太監杜勳等,務于卯時三刻前來行宮早朝,扈駕去彰義門外。
早朝以後,按照宋獻策推算的吉利時刻,李自成由雙喜率領的兩百名禦營親軍嚴密保護,從釣魚台行宮啟駕,黃傘前導,一部分文武大臣扈從。
李強指揮衆多禦營親軍除在彰義門外保衛禦帳之外,還有一部分沿路警跸,嚴禁閑雜人闖入禦道。
李自成一隊人馬在人聲肅靜中出釣魚台向南行走大約兩裡,在曠野的大路上轉向東行,又走了兩裡之遙,從一座石橋上過了小河,向南走一陣又轉向東行,不久便進入一片茂盛的松柏林,走到一座道觀的山門前邊。
白須垂胸的方丈事先得到通知,率領全體兩百多老少道衆,面帶驚恐之色,跪在山門外邊迎接,伏地叩頭,然後擡起頭來說道:”白雲觀全體道衆,恭迎永昌皇爺聖駕!“ 李自成向方丈輕輕點頭,随即将眼光轉向山門,看見山門上邊有一青石匾額,上刻”敕建白雲觀“五個大字,不覺面露微笑,在心中說道:”聽說這是北京有名的一座道觀,從前邱處機①在此修煉!“ ①邱處機--元時山東栖霞人,宇通密,号長春子,金元時道教北派首領,曾被成吉思汗派人迎至西域軍中,後放還,居白雲觀以終。
一過白雲觀,便看見了彰義門和離城濠一裡多遠、連夜搭好的一座很大的黃色氈帳,上有黃銅寶頂,閃着金光。
這一在西安為他特别制作的軍帳,稱為行軍禦帳,也稱帳殿。
禦帳東南角樹一根三丈高的旗杆,上懸繡龍藍旗,中有用紅絨縫上的”大順“二字;禦帳前,面向城門,設有禦座,上有繡龍黃緞椅披。
禦帳左右,各築成兩座炮台,各炮台相距十丈,共是四尊紅衣大炮。
另外,還有四尊普通攻城大炮,也是相隔十丈一尊,架設在紅衣大炮左右,每一尊大炮的紅綢炮衣都已卸掉,并且有掌炮軍官在每一尊大炮前焚了香表,每一尊大炮的後邊站立十名炮手,穿着藍色的過膝-裆,前後心上各縫有一塊圓形白布,上寫一個”炮“字。
城頭上的守城軍民,以為大順軍馬上要開炮攻城,一個個驚慌得心頭狂跳,兩腿癱軟,臉無血色,向天叩頭。
有的人準備滾下城去逃命…… 當李自成尚未走到白雲觀山門前時,有一位年輕将領,騎着一匹白馬,疾馳而來,背後跟随着十幾個騎馬的随從,他們一直到城濠岸邊勒馬,向城頭上放一響箭,然後用自然合韻的語言向城頭高聲曉谕: 守城的軍民人等聽清!我大順軍兵将如雲,大炮千尊,已經将京城團團圍定,水洩不通。
進城之後,隻殺貪官,不傷百姓,平買平賣,四民①安生。
我永昌萬歲爺馬上駕到,觀看外城。
明朝的秦晉二王,已經投降,左右陪從。
爾等不許放箭,不許打炮,不許出聲。
倘若放箭打炮,驚動聖駕,我城下衆炮齊鳴,必将爾等嚴懲,決不寬容! ①四民--明、清時代,人們習慣于将社會人群分為士、農、工、商四類,稱為四民。
這種分類方法一直延續到民國年間。
當立馬于城濠邊的大順将領向城上高聲曉谕的時候,守城的太監和百姓紛紛地從城垛間站起來,向城下觀看。
他們的恐慌心情略微好了一點,相誡千萬不要向城下放箭打炮。
當城下的大順将領向城頭高聲曉谕之後,守城的太監和百姓們的眼光被白雲觀山門前的景象吸引去了。
人們紛紛地向白雲觀的山門外指着,驚奇地小聲說:”看!看!那是幹什麼的?“”看!有兩個道士在山門前擺了香案!“”方丈帶着全觀中的老少道士都出來了!都出來了!“”啊,啊,來了!來了!“ 人們看見,李自成是一位魁梧大漢,由一柄黃傘前導,騎在一匹黃辔頭、黃鞍鞯的深灰色馬上,氈笠,缥衣①,氣宇不凡。
事前人們已經将禦座移于帳前,并在禦座前三尺外左右地上擺好兩個矮凳,上有紅色坐墊。
李自成來到以後,在小松林外下馬,由官員照料,大踏步來到禦帳前邊,昂然在禦座坐下,舉目
有一次陛下中途駐馬,東望北京城頭,西望西山王氣,揚鞭指點,何其從容!此時城上軍民,偷偷觀望,寂然無聲,竟無人敢放一炮,也無人敢高聲叫罵,足證人心離散,不敢與我為敵。
昨日情況已經如此,何況從昨夜以來,内外城完全合圍,攻城準備就緒,守城軍民更加解體,但求各保性命,誰肯惹事生非?再說,經過臣等連夜部署,使守城軍民更加膽戰心驚。
所以汝侯出的這個主意,乍然看好似一着險棋,實際毫無險情,隻是借陛下神威,但使城上城内百姓從速開門投降耳。
“ 李自成笑着問道:”孤将幾時前去?“”以臣推算,定于辰時二刻自行宮啟駕最吉,過橋後繞白雲觀大門前向東,已時一刻聖駕至彰義門外,在禦帳升入禦座,明朝秦晉二王①坐于左右地上,扈駕大臣侍立禦座兩側。
随後有一聲間洪亮武将對城上軍民宣示皇上欽谕,曉以大義,促其從速開門投降,迎接大軍進城,秋毫無犯。
陛下隻在彰義門外停留兩刻,啟駕返回行宮。
“ ①秦晉二王--明朝宗室,封在西安的秦王、封在太原的晉王。
李自成問道:”杜勳何時進宮去勸說崇祯讓出江山?“”皇上駕幸彰義門時,杜勳恃立一側,使守城軍民看見。
俟陛下啟駕返回行宮,杜勳就可以從彰義門缒進城去。
“ 李自成對宋獻策的陳奏點頭同意,随即命軍師回駐地休息,又命傳宣官分頭傳谕劉宗敏、牛金星和中央各衙門大臣,以及投降太監杜勳等,務于卯時三刻前來行宮早朝,扈駕去彰義門外。
早朝以後,按照宋獻策推算的吉利時刻,李自成由雙喜率領的兩百名禦營親軍嚴密保護,從釣魚台行宮啟駕,黃傘前導,一部分文武大臣扈從。
李強指揮衆多禦營親軍除在彰義門外保衛禦帳之外,還有一部分沿路警跸,嚴禁閑雜人闖入禦道。
李自成一隊人馬在人聲肅靜中出釣魚台向南行走大約兩裡,在曠野的大路上轉向東行,又走了兩裡之遙,從一座石橋上過了小河,向南走一陣又轉向東行,不久便進入一片茂盛的松柏林,走到一座道觀的山門前邊。
白須垂胸的方丈事先得到通知,率領全體兩百多老少道衆,面帶驚恐之色,跪在山門外邊迎接,伏地叩頭,然後擡起頭來說道:”白雲觀全體道衆,恭迎永昌皇爺聖駕!“ 李自成向方丈輕輕點頭,随即将眼光轉向山門,看見山門上邊有一青石匾額,上刻”敕建白雲觀“五個大字,不覺面露微笑,在心中說道:”聽說這是北京有名的一座道觀,從前邱處機①在此修煉!“ ①邱處機--元時山東栖霞人,宇通密,号長春子,金元時道教北派首領,曾被成吉思汗派人迎至西域軍中,後放還,居白雲觀以終。
一過白雲觀,便看見了彰義門和離城濠一裡多遠、連夜搭好的一座很大的黃色氈帳,上有黃銅寶頂,閃着金光。
這一在西安為他特别制作的軍帳,稱為行軍禦帳,也稱帳殿。
禦帳東南角樹一根三丈高的旗杆,上懸繡龍藍旗,中有用紅絨縫上的”大順“二字;禦帳前,面向城門,設有禦座,上有繡龍黃緞椅披。
禦帳左右,各築成兩座炮台,各炮台相距十丈,共是四尊紅衣大炮。
另外,還有四尊普通攻城大炮,也是相隔十丈一尊,架設在紅衣大炮左右,每一尊大炮的紅綢炮衣都已卸掉,并且有掌炮軍官在每一尊大炮前焚了香表,每一尊大炮的後邊站立十名炮手,穿着藍色的過膝-裆,前後心上各縫有一塊圓形白布,上寫一個”炮“字。
城頭上的守城軍民,以為大順軍馬上要開炮攻城,一個個驚慌得心頭狂跳,兩腿癱軟,臉無血色,向天叩頭。
有的人準備滾下城去逃命…… 當李自成尚未走到白雲觀山門前時,有一位年輕将領,騎着一匹白馬,疾馳而來,背後跟随着十幾個騎馬的随從,他們一直到城濠岸邊勒馬,向城頭上放一響箭,然後用自然合韻的語言向城頭高聲曉谕: 守城的軍民人等聽清!我大順軍兵将如雲,大炮千尊,已經将京城團團圍定,水洩不通。
進城之後,隻殺貪官,不傷百姓,平買平賣,四民①安生。
我永昌萬歲爺馬上駕到,觀看外城。
明朝的秦晉二王,已經投降,左右陪從。
爾等不許放箭,不許打炮,不許出聲。
倘若放箭打炮,驚動聖駕,我城下衆炮齊鳴,必将爾等嚴懲,決不寬容! ①四民--明、清時代,人們習慣于将社會人群分為士、農、工、商四類,稱為四民。
這種分類方法一直延續到民國年間。
當立馬于城濠邊的大順将領向城上高聲曉谕的時候,守城的太監和百姓紛紛地從城垛間站起來,向城下觀看。
他們的恐慌心情略微好了一點,相誡千萬不要向城下放箭打炮。
當城下的大順将領向城頭高聲曉谕之後,守城的太監和百姓們的眼光被白雲觀山門前的景象吸引去了。
人們紛紛地向白雲觀的山門外指着,驚奇地小聲說:”看!看!那是幹什麼的?“”看!有兩個道士在山門前擺了香案!“”方丈帶着全觀中的老少道士都出來了!都出來了!“”啊,啊,來了!來了!“ 人們看見,李自成是一位魁梧大漢,由一柄黃傘前導,騎在一匹黃辔頭、黃鞍鞯的深灰色馬上,氈笠,缥衣①,氣宇不凡。
事前人們已經将禦座移于帳前,并在禦座前三尺外左右地上擺好兩個矮凳,上有紅色坐墊。
李自成來到以後,在小松林外下馬,由官員照料,大踏步來到禦帳前邊,昂然在禦座坐下,舉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