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之谶,三是正合水德之運。
所論都甚精辟,敬請陛下采納。
臣從駐軍方便着想,亦覺禦營駐在此地最好不過。
” 李自成問:“何以最好?” 李岩回答說:“禦營騎兵三千,加上馱運辎重什物,又有五百騾馬。
中央各衙門合起來有一千二百騾馬。
臣聞釣魚台與玉淵潭一帶不單地方空曠,而且水草豐茂,将近五千騾馬在此駐紮,最為方便。
” 李自成高興地說:“好,你補充的這一條也很重要!我們今晚還有許多事情要讨論,駐跸釣魚台的事不用再議了。
”他轉向大家,接着說道:“剛才得到禀報,崇祯派襄城伯李國桢率領三大營兵數千人在沙河布防,妄圖阻我大軍前進。
兩個時辰前,三大營兵望見我義軍前隊旗幟,不戰自潰,多數逃散,也有的舉着白旗投降。
那個李國桢,一看軍心瓦解,不可收拾,趕快帶着一群親兵和奴仆奔回北京了。
哈哈,畢競是常說的纨-子弟,真是勳臣①!勳臣!” ①勳臣--此處是嘲笑意思。
明代有功武将獲得公、侯、伯等封爵的稱做勳臣。
勳臣子孫可以世襲封爵,成了“纨-子弟”,毫無實際本領。
至今南陽一帶口語中仍稱空有其表的人物為“勳臣”。
李自成不覺笑了起來,是出自内心的真正喜悅,同時也想着此系“天命攸歸”,他進北京就在眼前了。
在衆新降文臣的頌揚聲中,他忽然望着汝候劉宗敏說道: “捷軒,你要趕快去指揮大軍,今夜一定要包圍北京。
孤隻問你,獻策主張駐跸在釣魚台這個地方,你有何意見?” 劉宗敏說:“陛下,我隻管統兵打仗,什麼陰陽五行,觀星望氣,我是外行。
宋軍師的話我相信,沒錯,就照他說的辦吧。
皇上,我先走啦。
” 李自成說:“你順便告訴吳汝義和李強,命他們率領兩千禦營親軍随你前去,在釣魚台一帶布置行宮,小心警戒,準備明日迎駕。
” 劉宗敏匆匆走後,李自成因滿意宋獻策的這次建議,向他微笑點頭,随即想起來另一個問題,趕快問道: “獻策,剛才談孤進入紫禁城後,居住何宮為宜,有人主張皇帝居住乾清宮是理所當然,有人建議居住在東華門内的文華殿,應紫氣東來之兆,你有何主張?” 剛才宋獻策故意撇開了聖駕進紫禁城後居住乾清宮或文華殿的問題,直接建議聖駕到北京城下時應駐跸釣魚台。
其實,不但皇上在宮中應住何處,連進城時應從哪座城門進城,選擇什麼路線,他都根據陰陽術數之理已經想過多次,成竹在胸,但是他認為這樣的事情不必在禦前會議讨論,落一個發言盈庭,各持一端,耽誤時間,不如皇上隻詢問軍師和丞相二三大臣,斷自宸衷,然後以欽谕行事。
此刻皇上問起,他恭敬地站起來說: “陛下,皇上與群臣鞍馬勞頓,今日隻決定聖駕到北京城下後應駐跸何處,聖上與大家可以早點安歇。
昌平州距北京九十裡。
明日四更早膳,五更啟程,中午在清河打尖,申酉之間到達德勝門外,黃昏前可到釣魚台行宮休息。
預計明日下午,我軍可以将北京内外城合圍。
聖駕駐跸釣魚台行宮之後,将有許多軍國大事等待皇上處理。
至于皇上如何進城,進紫禁城後居住何官,微臣将于另外時間與丞相研究後詳細奏聞。
” 李自成覺得很有道理,點了點頭。
今天是崇祯十七年(大順永昌元年)三月十七日,也就是李自成駐跸北京阜成門外釣魚台的日子。
早膳以後,李雙喜率領一千禦營騎兵帶着馱運辎重什物的大隊騾馬向北京進發。
中央各衙門大小官員及随從人員接着出發。
李自成因為皇帝身份,由牛金星、宋獻策和李岩三人扈駕,鳴炮啟程,鼓樂儀仗前導。
李自成騎在烏龍駒上,前邊是一柄黃傘,銀鞍金镫閃光。
他在馬上左手攬着杏黃絲缰,右手用馬鞭對牛、宋指點山川,談論着取北京如此容易,笑容滿面。
如今李自成的行軍和駐營完全不同于往日。
何時啟駕,何時駐跸,都由宋獻策望氣和蔔卦決定,趨吉避兇。
因為今天不需要他親自指揮攻戰,所以按照軍師意見,他應于申酉之間到達德勝門外,然後轉路,于酉時稍過到達阜成門外。
至于在釣魚台和玉淵潭一帶方圓三裡之内,如何清掃行宮,如何嚴密警跸,如何指定中央各衙門臨時駐地,已經有吳汝義和李強前去安排,不但用不着他操心,連動動嘴也不需要。
到了清河地方,扈駕的禦營停下休息,打尖之後,繼續緩辔前進。
等隐約望見北京城頭時,他回頭望一眼在身後扈從的正副軍師,欲有所言,但沒有說出。
他看見副軍師李岩仍舊像昨晚一樣懷着什麼心事,使他更加不快,在心中對李岩說道: “林泉,孤待你夫妻不薄,為何在此文武歡呼勝利之時你偏不高興?你在西安時堅主持重,谏阻孤率師北征。
幸而孤不聽谏阻,銳意踏冰渡河。
果不出孤之所料,我大順應運龍興,天與人歸,取明朝江山如摧枯拉朽,今日順利到達北京城下。
倘若聽了你的谏阻,豈不誤了孤的大事!” 又走不久,眼前出現一帶土丘,中間有一豁口,貫通南北大道,而土丘上下林木茂密,煙雲缭繞,氣象不凡。
李自成正在馬上遙望,忽見許多兵将簇擁一員大将策馬出了豁口,在幾通高大石碑處下馬,列隊大道兩旁。
李自成向宋獻策問道: “此是何地?” 宋獻策恭敬回答:“此處俗稱全城關①,為元朝大都的北門。
距德勝門數裡之遙。
陛下請看,是汝侯率領衆将領前來恭迎聖駕!” ①土城關--北京在元朝稱為大都,東西城牆與明清兩代的城牆地址相同,但南城牆在今東西長安大街,北城向北退後八裡。
正對明清德勝門的是元大都的建德門,明朝改建北京後,将大都的北城牆拆去,土城關就是建德門的遺址。
清代将土城關作為京師八景之一,美稱為“薊門煙樹”。
李自成猛然一喜,不覺“啊”了一聲。
劉宗敏的駐地在阜成門外,他不斷地派将校奔往沙河路上,探聽聖駕消息,以便恭迎。
後來得到禀報,
所論都甚精辟,敬請陛下采納。
臣從駐軍方便着想,亦覺禦營駐在此地最好不過。
” 李自成問:“何以最好?” 李岩回答說:“禦營騎兵三千,加上馱運辎重什物,又有五百騾馬。
中央各衙門合起來有一千二百騾馬。
臣聞釣魚台與玉淵潭一帶不單地方空曠,而且水草豐茂,将近五千騾馬在此駐紮,最為方便。
” 李自成高興地說:“好,你補充的這一條也很重要!我們今晚還有許多事情要讨論,駐跸釣魚台的事不用再議了。
”他轉向大家,接着說道:“剛才得到禀報,崇祯派襄城伯李國桢率領三大營兵數千人在沙河布防,妄圖阻我大軍前進。
兩個時辰前,三大營兵望見我義軍前隊旗幟,不戰自潰,多數逃散,也有的舉着白旗投降。
那個李國桢,一看軍心瓦解,不可收拾,趕快帶着一群親兵和奴仆奔回北京了。
哈哈,畢競是常說的纨-子弟,真是勳臣①!勳臣!” ①勳臣--此處是嘲笑意思。
明代有功武将獲得公、侯、伯等封爵的稱做勳臣。
勳臣子孫可以世襲封爵,成了“纨-子弟”,毫無實際本領。
至今南陽一帶口語中仍稱空有其表的人物為“勳臣”。
李自成不覺笑了起來,是出自内心的真正喜悅,同時也想着此系“天命攸歸”,他進北京就在眼前了。
在衆新降文臣的頌揚聲中,他忽然望着汝候劉宗敏說道: “捷軒,你要趕快去指揮大軍,今夜一定要包圍北京。
孤隻問你,獻策主張駐跸在釣魚台這個地方,你有何意見?” 劉宗敏說:“陛下,我隻管統兵打仗,什麼陰陽五行,觀星望氣,我是外行。
宋軍師的話我相信,沒錯,就照他說的辦吧。
皇上,我先走啦。
” 李自成說:“你順便告訴吳汝義和李強,命他們率領兩千禦營親軍随你前去,在釣魚台一帶布置行宮,小心警戒,準備明日迎駕。
” 劉宗敏匆匆走後,李自成因滿意宋獻策的這次建議,向他微笑點頭,随即想起來另一個問題,趕快問道: “獻策,剛才談孤進入紫禁城後,居住何宮為宜,有人主張皇帝居住乾清宮是理所當然,有人建議居住在東華門内的文華殿,應紫氣東來之兆,你有何主張?” 剛才宋獻策故意撇開了聖駕進紫禁城後居住乾清宮或文華殿的問題,直接建議聖駕到北京城下時應駐跸釣魚台。
其實,不但皇上在宮中應住何處,連進城時應從哪座城門進城,選擇什麼路線,他都根據陰陽術數之理已經想過多次,成竹在胸,但是他認為這樣的事情不必在禦前會議讨論,落一個發言盈庭,各持一端,耽誤時間,不如皇上隻詢問軍師和丞相二三大臣,斷自宸衷,然後以欽谕行事。
此刻皇上問起,他恭敬地站起來說: “陛下,皇上與群臣鞍馬勞頓,今日隻決定聖駕到北京城下後應駐跸何處,聖上與大家可以早點安歇。
昌平州距北京九十裡。
明日四更早膳,五更啟程,中午在清河打尖,申酉之間到達德勝門外,黃昏前可到釣魚台行宮休息。
預計明日下午,我軍可以将北京内外城合圍。
聖駕駐跸釣魚台行宮之後,将有許多軍國大事等待皇上處理。
至于皇上如何進城,進紫禁城後居住何官,微臣将于另外時間與丞相研究後詳細奏聞。
” 李自成覺得很有道理,點了點頭。
今天是崇祯十七年(大順永昌元年)三月十七日,也就是李自成駐跸北京阜成門外釣魚台的日子。
早膳以後,李雙喜率領一千禦營騎兵帶着馱運辎重什物的大隊騾馬向北京進發。
中央各衙門大小官員及随從人員接着出發。
李自成因為皇帝身份,由牛金星、宋獻策和李岩三人扈駕,鳴炮啟程,鼓樂儀仗前導。
李自成騎在烏龍駒上,前邊是一柄黃傘,銀鞍金镫閃光。
他在馬上左手攬着杏黃絲缰,右手用馬鞭對牛、宋指點山川,談論着取北京如此容易,笑容滿面。
如今李自成的行軍和駐營完全不同于往日。
何時啟駕,何時駐跸,都由宋獻策望氣和蔔卦決定,趨吉避兇。
因為今天不需要他親自指揮攻戰,所以按照軍師意見,他應于申酉之間到達德勝門外,然後轉路,于酉時稍過到達阜成門外。
至于在釣魚台和玉淵潭一帶方圓三裡之内,如何清掃行宮,如何嚴密警跸,如何指定中央各衙門臨時駐地,已經有吳汝義和李強前去安排,不但用不着他操心,連動動嘴也不需要。
到了清河地方,扈駕的禦營停下休息,打尖之後,繼續緩辔前進。
等隐約望見北京城頭時,他回頭望一眼在身後扈從的正副軍師,欲有所言,但沒有說出。
他看見副軍師李岩仍舊像昨晚一樣懷着什麼心事,使他更加不快,在心中對李岩說道: “林泉,孤待你夫妻不薄,為何在此文武歡呼勝利之時你偏不高興?你在西安時堅主持重,谏阻孤率師北征。
幸而孤不聽谏阻,銳意踏冰渡河。
果不出孤之所料,我大順應運龍興,天與人歸,取明朝江山如摧枯拉朽,今日順利到達北京城下。
倘若聽了你的谏阻,豈不誤了孤的大事!” 又走不久,眼前出現一帶土丘,中間有一豁口,貫通南北大道,而土丘上下林木茂密,煙雲缭繞,氣象不凡。
李自成正在馬上遙望,忽見許多兵将簇擁一員大将策馬出了豁口,在幾通高大石碑處下馬,列隊大道兩旁。
李自成向宋獻策問道: “此是何地?” 宋獻策恭敬回答:“此處俗稱全城關①,為元朝大都的北門。
距德勝門數裡之遙。
陛下請看,是汝侯率領衆将領前來恭迎聖駕!” ①土城關--北京在元朝稱為大都,東西城牆與明清兩代的城牆地址相同,但南城牆在今東西長安大街,北城向北退後八裡。
正對明清德勝門的是元大都的建德門,明朝改建北京後,将大都的北城牆拆去,土城關就是建德門的遺址。
清代将土城關作為京師八景之一,美稱為“薊門煙樹”。
李自成猛然一喜,不覺“啊”了一聲。
劉宗敏的駐地在阜成門外,他不斷地派将校奔往沙河路上,探聽聖駕消息,以便恭迎。
後來得到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