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際,産生了以五行生克解釋朝代嬗遞的道理,稱為“五德終始”。
所謂“應運而興”,就是五行之運。
李自成覺得鞏-的這番話頗有道理,但看宋獻策、牛金星和李岩都沒有贊成表示,便心中産生懷疑,遂向别的文臣問道: “你們各位有何主張?” 文谕院學士顧君恩說道:“《易經》上說‘大哉乾元’,又說乾為天,為君,坤為地,為後。
故明朝修建皇宮,皇帝所居之宮取名為乾清宮,皇後所居取名為坤甯宮。
‘清’與‘甯’均是平安亨通之義,故兩宮之間為交泰殿,蓋取《易經》泰①卦之義,象②曰:‘天地交,泰。
’剛才鞏尚書建議陛下入居乾清宮,頗合正理。
然而臣别有擔心,不妨另考慮一處宮殿。
” ①泰--《易經》中的一個卦名,稱為泰卦。
②象--《易經》的所謂“十翼”之一。
十翼都是解釋卦理的,是《易經》一書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傳為孔子所作。
科舉時代,《易經》為知識分子必讀書,對“十翼”多能背誦,所以文臣們能夠随口引用。
李自成問:“你擔心什麼?” 顧君恩說:“以臣看來,崇祯雖是亡國之君,然與曆代亡國之君不同。
崇祯性情剛烈,人所盡知。
城破之時,他既不肯投降,也不願被俘受辱,必将自盡于乾清宮中,或自缢,或服毒,或自焚,甚至他會将後妃們都召到乾清宮中,一起死于火中,轟轟烈烈殉國。
所以臣請陛下考慮另一座宮殿為駐跸之處,方免臨時忙亂。
” 李自成不覺動容,輕輕點頭,向群臣問道: “還有什麼宮殿可以駐跸?” 兵政府尚書喻上猷回答說:“臣在明朝,曾備位言官①,除參與早朝之外,又數蒙召對,或在平台,或在文華殿,故對文華殿略知一二。
文華殿為紫禁城内一處重要宮殿,在左順門之東,東華門内不遠。
文華殿……” ①言官--六科給事中和十三道禦史都是言官。
喻上猷在崇祯朝曾任兵科給事中。
李自成點頭:“這文華殿很有名氣,孤也常聽人說起。
你說下去,說下去。
” 喻上猷接着說:“文華殿建于永樂年間,原來不常臨禦。
嘉靖踐祚,将文華殿重新修建,換成黃瓦,此後為春秋經筵①所在地,也往往在此處召見大臣。
殿之正中設有臣工朝見的寶座,宮中習稱金台②,一般召見是在東西暖閣。
殿中橫懸一匾,上寫”學二帝三王③治天下大經大法“十二個字,為神宗禦筆。
這文華殿和後邊的謹身殿,加上文華門及其他房屋,成為一個完整的宮院,十分嚴密。
而且文華殿與内閣很近。
内閣在午門内向東拐,是從文淵閣劃出來的幾間房屋,為輔臣們值班之地。
我大順朝雖然恢複唐宋以來的宰相制,稱為天佑閣大學士,不用輔臣五至七人,以首輔為主,共襄國事,組成内閣制。
但是丞相府人員衆多,不能都在紫禁城内。
午門内向東的内閣仍将為牛丞相在紫禁城内的值房,便于皇上随時召見,商議軍國大事。
倘若陛下以文華殿為宮中臨時駐跸之處,則内閣可以說近在咫尺。
故微臣無知,冒昧建議,請陛下進紫禁城後駐跸文華殿,不必考慮其他。
” ①經筵--春秋兩季,由講官(侍講、侍讀、展卷等)在文華殿為皇帝講書,講後賞賜簡單酒食,稱為經筵。
②金台--乾清宮、文華殿、武英殿中都設有皇帝受朝拜的寶座,俗稱金台。
③二帝三王--二帝指堯、舜,三王指三代開國帝王,即夏禹、商湯、周文王和武王。
李自成含笑點頭,在心中稱贊喻上猷說得有道理,但沒有馬上說話,等候别的文臣各抒所見。
文臣們看見皇上的神色愉快,而牛丞相也在用眼色鼓勵大家說話,所以繼續圍繞着這個題目發言,除牛、宋和李岩三人外,幾乎都說話了。
但人們并沒有新的建議,隻是就乾清宮和文華殿發表意見,一般意見是如崇祯不焚毀乾清宮,也不在乾清宮中自盡,李自成就理所當然入居乾清宮,否則就駐跸文華殿。
文臣們看着李自成的臉色,對主張文華殿的建議錦上添花,例如有人說倘若皇上進東華門,駐跸文華殿,正符合古人所說的“紫氣東來”之義,而紫氣就是祥瑞之氣。
又 有人想趁機會迎合牛金星的心意,向李自成說道: “陛下,我朝雖然定鼎長安①,北京将改稱幽州府,目前隻是行在。
然行在之期,可長可短。
駐跸數月,亦是行在。
以臣愚見,皇上駐跸文華殿之後,丞相以内閣為值房,不妨将文淵閣改名天佑閣,名正言順,以新天下耳目。
此事易辦,隻是換一新匾而已。
” ①定鼎長安--定鼎就是建都。
崇祯十六年秋,李自成進西安後,牛金星親自在華陰主持科學考試,有一試題是《定鼎長安賦》。
李自成見群臣已經沒有更重要的意見,又望着牛、宋和李岩三人問道: “卿等三人,有何主張?” 牛金星說道:“關于此事,臣與宋、李二位軍師因忝列陛下近臣,參預密勿①,自然要私下商議,不敢疏忽。
但如此大事,不到北京城下,秘密奏聞,斷自宸衷,臣等不敢洩露一字。
今晚既然在禦前議論此事,就請獻策面奏臣等所議,謹供皇上乾斷。
” ①密勿--古人常用詞兒,本有二義,此處作機密解。
李自成在心中說:“啊,原來你們已經讨論過!”他望着宋軍師問道:“獻策精通陰陽五行,必有高見,你快說吧。
” 參加禦前會議的全體大臣都将眼光集中在宋獻策的臉上,等待他說出主張。
好像為着表示鄭重,宋獻策恭敬地站起身來。
“陛下,微臣認為明日聖駕就要到北京城下,臨時駐跸何處,必須今晚決定,以便作妥當準備。
” 李自成說:“是呀,馬上就要到北京城外,駐跸何處為宜?這事要趕快商定!” “陛下,”宋獻策說,“雖未舉行登極大典,但在長安已經建國大順,改元永昌,故陛下實已登九五之尊,非昔日沖鋒決戰時可比。
竊以為聖駕到北京城下之後,臨時駐跸何處,破城之後,聖
所謂“應運而興”,就是五行之運。
李自成覺得鞏-的這番話頗有道理,但看宋獻策、牛金星和李岩都沒有贊成表示,便心中産生懷疑,遂向别的文臣問道: “你們各位有何主張?” 文谕院學士顧君恩說道:“《易經》上說‘大哉乾元’,又說乾為天,為君,坤為地,為後。
故明朝修建皇宮,皇帝所居之宮取名為乾清宮,皇後所居取名為坤甯宮。
‘清’與‘甯’均是平安亨通之義,故兩宮之間為交泰殿,蓋取《易經》泰①卦之義,象②曰:‘天地交,泰。
’剛才鞏尚書建議陛下入居乾清宮,頗合正理。
然而臣别有擔心,不妨另考慮一處宮殿。
” ①泰--《易經》中的一個卦名,稱為泰卦。
②象--《易經》的所謂“十翼”之一。
十翼都是解釋卦理的,是《易經》一書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傳為孔子所作。
科舉時代,《易經》為知識分子必讀書,對“十翼”多能背誦,所以文臣們能夠随口引用。
李自成問:“你擔心什麼?” 顧君恩說:“以臣看來,崇祯雖是亡國之君,然與曆代亡國之君不同。
崇祯性情剛烈,人所盡知。
城破之時,他既不肯投降,也不願被俘受辱,必将自盡于乾清宮中,或自缢,或服毒,或自焚,甚至他會将後妃們都召到乾清宮中,一起死于火中,轟轟烈烈殉國。
所以臣請陛下考慮另一座宮殿為駐跸之處,方免臨時忙亂。
” 李自成不覺動容,輕輕點頭,向群臣問道: “還有什麼宮殿可以駐跸?” 兵政府尚書喻上猷回答說:“臣在明朝,曾備位言官①,除參與早朝之外,又數蒙召對,或在平台,或在文華殿,故對文華殿略知一二。
文華殿為紫禁城内一處重要宮殿,在左順門之東,東華門内不遠。
文華殿……” ①言官--六科給事中和十三道禦史都是言官。
喻上猷在崇祯朝曾任兵科給事中。
李自成點頭:“這文華殿很有名氣,孤也常聽人說起。
你說下去,說下去。
” 喻上猷接着說:“文華殿建于永樂年間,原來不常臨禦。
嘉靖踐祚,将文華殿重新修建,換成黃瓦,此後為春秋經筵①所在地,也往往在此處召見大臣。
殿之正中設有臣工朝見的寶座,宮中習稱金台②,一般召見是在東西暖閣。
殿中橫懸一匾,上寫”學二帝三王③治天下大經大法“十二個字,為神宗禦筆。
這文華殿和後邊的謹身殿,加上文華門及其他房屋,成為一個完整的宮院,十分嚴密。
而且文華殿與内閣很近。
内閣在午門内向東拐,是從文淵閣劃出來的幾間房屋,為輔臣們值班之地。
我大順朝雖然恢複唐宋以來的宰相制,稱為天佑閣大學士,不用輔臣五至七人,以首輔為主,共襄國事,組成内閣制。
但是丞相府人員衆多,不能都在紫禁城内。
午門内向東的内閣仍将為牛丞相在紫禁城内的值房,便于皇上随時召見,商議軍國大事。
倘若陛下以文華殿為宮中臨時駐跸之處,則内閣可以說近在咫尺。
故微臣無知,冒昧建議,請陛下進紫禁城後駐跸文華殿,不必考慮其他。
” ①經筵--春秋兩季,由講官(侍講、侍讀、展卷等)在文華殿為皇帝講書,講後賞賜簡單酒食,稱為經筵。
②金台--乾清宮、文華殿、武英殿中都設有皇帝受朝拜的寶座,俗稱金台。
③二帝三王--二帝指堯、舜,三王指三代開國帝王,即夏禹、商湯、周文王和武王。
李自成含笑點頭,在心中稱贊喻上猷說得有道理,但沒有馬上說話,等候别的文臣各抒所見。
文臣們看見皇上的神色愉快,而牛丞相也在用眼色鼓勵大家說話,所以繼續圍繞着這個題目發言,除牛、宋和李岩三人外,幾乎都說話了。
但人們并沒有新的建議,隻是就乾清宮和文華殿發表意見,一般意見是如崇祯不焚毀乾清宮,也不在乾清宮中自盡,李自成就理所當然入居乾清宮,否則就駐跸文華殿。
文臣們看着李自成的臉色,對主張文華殿的建議錦上添花,例如有人說倘若皇上進東華門,駐跸文華殿,正符合古人所說的“紫氣東來”之義,而紫氣就是祥瑞之氣。
又 有人想趁機會迎合牛金星的心意,向李自成說道: “陛下,我朝雖然定鼎長安①,北京将改稱幽州府,目前隻是行在。
然行在之期,可長可短。
駐跸數月,亦是行在。
以臣愚見,皇上駐跸文華殿之後,丞相以内閣為值房,不妨将文淵閣改名天佑閣,名正言順,以新天下耳目。
此事易辦,隻是換一新匾而已。
” ①定鼎長安--定鼎就是建都。
崇祯十六年秋,李自成進西安後,牛金星親自在華陰主持科學考試,有一試題是《定鼎長安賦》。
李自成見群臣已經沒有更重要的意見,又望着牛、宋和李岩三人問道: “卿等三人,有何主張?” 牛金星說道:“關于此事,臣與宋、李二位軍師因忝列陛下近臣,參預密勿①,自然要私下商議,不敢疏忽。
但如此大事,不到北京城下,秘密奏聞,斷自宸衷,臣等不敢洩露一字。
今晚既然在禦前議論此事,就請獻策面奏臣等所議,謹供皇上乾斷。
” ①密勿--古人常用詞兒,本有二義,此處作機密解。
李自成在心中說:“啊,原來你們已經讨論過!”他望着宋軍師問道:“獻策精通陰陽五行,必有高見,你快說吧。
” 參加禦前會議的全體大臣都将眼光集中在宋獻策的臉上,等待他說出主張。
好像為着表示鄭重,宋獻策恭敬地站起身來。
“陛下,微臣認為明日聖駕就要到北京城下,臨時駐跸何處,必須今晚決定,以便作妥當準備。
” 李自成說:“是呀,馬上就要到北京城外,駐跸何處為宜?這事要趕快商定!” “陛下,”宋獻策說,“雖未舉行登極大典,但在長安已經建國大順,改元永昌,故陛下實已登九五之尊,非昔日沖鋒決戰時可比。
竊以為聖駕到北京城下之後,臨時駐跸何處,破城之後,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