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今日不費一矢而進入居庸關,使新興的大順朝文武群臣和三軍将士興高采烈,認為北京城在二三日内必定不攻自破,然後傳檄而定江南,千秋大業從此奠定。

    劉宗敏隻留下兩千人,代替投降明軍駐守居庸關和八達嶺。

    七八萬大軍繼續前進,像潮水般向北京湧去。

    李自成與丞相府、軍師府、六政府等中央各衙門不必同大軍一起趕路,暫到昌平城中休息。

    因有要事相商,劉宗敏也被皇上留下。

     昌平州衙還比較寬敞,被作為大順皇帝的臨時行宮。

    軍師府駐在昌平總兵的鎮台衙門,丞相府駐在學宮,六政府和文谕院分别擠在别處衙門和民宅,而禦營親軍等部隊都分駐兵營,又在空地上搭起了許多帳篷。

    晚膳以後,李自成同劉宗敏稍談數語,便命傳宣官分頭傳知丞相、正副軍師、六政府尚書、侍郎以及文谕院學士等中央大臣,來行宮開禦前會議。

     自從渡河①入晉以來,在行軍途中已經開過多次禦前會議。

    今晚的這次會議,将讨論攻破北京後的許多重大措施,包括大順皇帝在北京城外将駐跸何處,破城後山何處入北京内城,由何處進入皇城與紫禁城,進入紫禁城以後将居住何宮,這些在路上非正式議論過幾次的重大問題,也要在今晚的禦前會議上讨論決定,以免臨時慌張。

    也就在今晚的禦前會議開始時,李自成問宋獻策何時可以破城。

    一時,同僚們都将目光轉到軍師的臉上,等待他向皇上明白回答。

    自從大順軍不戰而進入長城天險居庸關,又越過昌平,宋獻策即得到前鋒将領禀報,知道明朝的李國桢率領三大營兵防守沙河。

    襄城伯李國桢本是纨-子弟,毫無軍事經驗,隻會誇誇其談。

    三月十七日率領數千新招募的“三大營”②兵--大部分是市井之徒,開到沙河布防,望見大順軍來到,不戰自潰,李國桢逃回北京。

    宋獻策在心中認真分析了攻守形勢,斷定大軍隻須圍城二日,城中瓦解,必可輕易破城。

    他平日留心氣象變化,特别是他在青年時騎馬摔傷的左腿,每逢陰雨天氣就感到疼痛。

    但是他畢竟是江湖術士出身,又依仗此術深得李自成和闖王部下的将士信任,三年來身任軍師,飛黃騰達,所以他不用最簡單的話說出來他的分析,而是略微伸出左手,手掌朝上,用拇指掐着食指、中指……的關節,口中喃喃說道:“甲辰、乙巳,丙午,丁未,啊啊, 依臣看來③,倘若十八日有微雨,十九日黎明破城。

    倘若十八日無雨,尚須等二三日破城。

    ” ①渡河--指渡過黃河,這是古人的習慣說法。

     ②三大營--明代北京的衛戍部隊,俗稱“京營”,因為包括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三部分,所以稱為“三大營” ③中國古人蔔卦有各種方法,宋獻策現在所用的蔔卦辦法是按照于支推算事情的吉兇禍福和變化,即所謂“掐指一算”。

    這裡是從陰曆三月十六日至十九日的幹支。

     李自成面露喜色,說道:“看來這天氣不會馬上轉晴,按照十九日破城部署諸事好啦。

    我朝定都長安,北京隻是行在,事定後将改稱幽州府,這事在長安時已經商定。

    孤在北京行在,進紫禁城後将居住何宮為宜?” 牛金星早已知道宋獻策的意思,李岩當然也知道,但他們都笑而不言。

    李自成平素對金星十分尊重,依靠他和宋獻策決定大計,此時見他不言,不知何故,偏要望着他問道: “牛先生先說,孤在紫禁城中應居住何宮!” 牛金星近來竭力養成雍容沉着的宰相氣度,既不與同僚争功,也要一切重大決策都歸自皇上乾斷①,所以他恭敬地向李自成欠身回答: ①乾斷--封建社會,以乾卦代表男、天、君主,以坤卦代表女、地、皇後。

    事由君主決斷叫做乾斷。

     “今晚奉召前來禦前議事大臣之中,多有在崇祯朝出入宮廷,對禁城中主要宮殿所知較多者,請他們為陛下各陳所見,再請宋軍師按五行之理,以抒良謀,然後請陛下斟酌可否,斷自宸衷①,必将萬無一失。

    ” ①宸衷--宸,北極星所在之處,後借指帝王的居所,又代稱帝王。

    宸衷即指帝王的心意。

     李自成點點頭,對新降的文臣們說道:“丞相說的很是,你們可以各抒己見,不必顧忌。

    ” 那班從襄陽和西安以及在山西境内投降的,被認為是識時務的,知道“天命攸歸”的降臣,如今被說成是大順開國的“從龍之臣”,遇此進言機會,恰是個可以錦上添花的好題目,誰肯落後?多數人都認為新朝皇上到北京後理所當然地應該入居乾清宮,無庸讨論。

    禮政府尚書鞏-站起來說道: “陛下應運龍興,吊民伐罪,天與人歸,成此鴻業,德比堯舜,功邁湯武。

    攻克北京,誠如軍師所料,隻是指顧間事。

    臣以為,陛下進城之後,當入居乾清宮,名正言順,不必更擇别處。

    ” 李自成問道:“孤常聽說乾清宮之名,究競在紫禁城什麼地方?這宮可是很大?” 鞏-回答:“紫禁城中,宮殿甚多,外臣很難詳知。

    臣自釋褐①以後,十年間先為工部給事中,随後供職禮部與翰林院,數同其他朝臣蒙崇祯皇帝召對,其召對之處,或為平台,或為文華殿,或為乾清宮,故臣幸有機會去乾清宮兩次。

    紫禁城中宮殿建置,分為前朝後宮,這是就中間主要布局而言。

    所謂前朝,是指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而言,統稱為三大殿-②。

    後宮乾清、坤甯二宮之間,有一殿,名曰交泰殿,取乾坤交泰之義。

    陛下進入紫禁城之後,當然應居住乾清宮中,處理國事。

    明朝自永樂十九年遷都北京,至今二百二十餘年,隻有正德與嘉靖二帝,不理朝政,不喜歡居住乾清宮,不足為訓。

    陛下應運而興,以水德代火德③而主天下,不住在乾清宮何以表大順得天下之正?” ①釋褐--褐是普通平民所穿的粗布衣服,所以讀書人中了進土,開始做官,稱為釋褐。

     ②三大殿--清代改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③以水德代火德--适應古人大一統政治哲學思想的發展成熟,在戰國末期到秦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