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國的一代賢君!”
聖母皇太後在囑咐這幾句話的時候,想着不能對不懂事的六歲兒子吐出心中的千言萬語,禁不住落下淚來。
她一方面感激多爾衮對她兒子的擁戴之功,佩服多爾衮是大清國的少有人才,另一方面也明白他是一個不好駕馭的權臣,在福臨長大親政之前,可能會有許多可怕的事情出現在她的面前。
她的心中常懷着深深的憂慮,既不能對不懂事的福臨吐露,也不能使任何人知道,甚至也不能向她的姑母清甯宮皇太後透露半句。
到了福臨上學的這一天,福臨由乳母和宮女們打扮整齊,在鳳凰門内坐上繡有幾條龍的黃緞暖轎,被擡往相距不遠的三官廟去。
轎子前後有侍衛保護。
乳母和幾個宮女跟随在後。
因為今天是開學之日,福臨在三官廟的大門内下了轎子之後,有禮部和鴻胪寺的幾位滿漢官員在院中跪接。
然後他被單獨帶進北房正間,乳母和宮女們到另外一個房屋中休息。
福臨在一張較矮的案子後南向而坐,小椅上鋪有繡龍黃緞墊子,背有黃緞椅搭。
院子裡簡單奏樂。
鴻胪寺官員和禮部官員進來,在皇上面前叩頭,然後兩位禮部官員在左右侍立,鴻胪寺官員出去将候立在學堂門外的四位禦前蒙師帶引進來。
師傅們在樂聲中向皇上行了一叩頭禮。
樂聲停止。
一位漢人禮部官員朗讀誦詞: 我大清國應運龍興,開疆拓土,統一遼東,撫綏蒙古諸部,臣服朝鮮半島,國基永固,物阜民康。
誕育我皇,天資過人,值此天暖日長、春和景明,欽遵兩宮太後懿旨,為皇上擇師授讀,使皇上進德修業,成為堯舜之主,上達天心,下符臣民之望。
福臨雖然在宮中已經學會簡單的漢語,對于禮部漢人官員所朗讀的這幾句開學頌詞卻連一句也聽不懂。
但是他記着母後的囑咐:隻是端坐不動,不要說話。
禮部官員朗讀了頌詞以後,退到一旁肅立。
鴻胪寺官員引導四位滿、漢禦前蒙師,在福臨的面前叩頭。
禮部官員在旁一一介紹,使福臨知道這都是他的師傅,從今天起将有兩位師傅教他讀漢字的書,一位教他讀寫“國字”(滿文),還有一位專教他用毛筆學寫漢字。
盡管這四位老師中有兩位都有花白頭發和胡須,但福臨驚奇地望着他們在畢恭畢敬地叩頭行禮,他卻穩坐不動。
他牢記着母後的叮囑:他是大清皇帝,是滿、蒙、漢和朝鮮的臣民之主,不能對任何人還禮。
師傅們行禮之後,禮部官員、鴻胪寺官員、皇帝的師傅們,肅靜退出。
進來兩個宮女,侍候小皇帝從正間受朝拜的座位上下來,走到内間,也就是福臨日後天天讀書寫字的地方。
靠南窗有一張紅漆描金小長桌,上鋪猩紅細氈,氈上擺放着文房四寶。
一個宮女将小皇帝抱起來放在鋪有黃緞繡龍厚墊的椅子上,又放了一個腳踏,使他的兩腳不會懸空。
等小皇帝坐穩以後,一個宮女打開了一件長方硯台,開始研墨。
另一個宮女将一個燃了木炭、擦得明亮耀眼的黃銅小手爐放在書案的右端,然後将牆角茶幾上的銅香爐點着,轉眼間細煙缭繞,滿屋清香。
專教寫漢字的師傅恭恭敬敬地進來,向皇上深深一躬,站在書案一端,取出準備好的一張寸字正楷仿紙,上邊寫道: 上大人,孔乙己。
化三千,七十士。
聖天子,一土宇。
這幾句話大概起于唐代,經過宋、元、明三朝。
鄉間蒙師教兒童寫字,習慣上寫這幾句話,取其筆畫簡單,容易書寫。
真正意義,沒人能完全說清。
按照大體偕韻,習慣上讀成三字一句。
“七十士”之後,本有“爾小生,八九子”等句,因為是教皇上寫字,所以都删去了,改成“聖天子,一土宇”二句。
雖然是泛泛的頌聖之詞,但是也反映出當時清國朝廷志欲吞滅整個中國的夢想。
尤其添上這最後二句,曾經得到輸政睿親王的微笑點頭。
教寫字的師傅跪在長桌右首的矮幾上,将仿紙攤在小皇上面前的紅氈上,按照三字一句,念了一遍,隻對最後二句解釋一下。
又将一張大小同樣的略帶米黃色的素紙蒙在上邊,又拿起一件雕有雙龍吐珠的碧玉鎮尺壓在紙的上端,然後教皇上如何執筆,如何膏筆。
下一步是告訴皇上每個字的“筆順”,他自己一邊講一邊寫個樣兒。
這一道程序講完以後,他将他那半透明的米黃色的素紙換了一張,請皇上試寫。
福臨第一次執筆寫字,感到新鮮有趣,又感到膽怯。
雖是描仿,那柔軟的筆毛卻很不聽話。
師傅有時不得不站立起來,走到他的背後,拿着他的小手,幫他寫一筆兩筆。
福臨将一篇仿紙寫了一半,趕快停下來在黃銅手爐上暖一陣手,然後接着描仿。
等到寫完以後,老師用宮女準備好的朱筆判仿。
凡是筆畫比較順當的地方都畫圓圈,有的地方畫了雙圈。
然後将判過的仿紙恭敬地放進黃緞的護書匣中,由宮女捧放在靠牆壁的紅漆架上。
到一定時候,這些用來筆判過的仿紙,不但要送給輔政睿親王看,也要呈給聖母皇太後親閱。
專教寫字的師傅退出以後,乳母帶着兩個宮女進來,将福臨抱下椅子,讓他同宮女們玩耍片刻,吃了一點兒點心,喝了兩三口熱茶。
教識漢字的老師進來了。
乳母帶着一部分宮女肅然退出,隻留下兩個宮女在室内侍候。
福臨又被抱起來坐到椅子上。
一個宮女遵照事前囑咐,從書架上取下來一本木版印刷的大字本《三字經》放在皇上面前。
另一個宮女将書本展開。
老師向皇上行了一個簡單的屈膝禮,在書案有端的矮幾上跪下來,花白長須有一部分垂到猩紅氈上。
他望着玉雕筆筒,向侍立的宮女使個眼色。
宮女取出來一把象牙尺子,放到他的面前。
他拿着象牙尺子,開始從“人之初”讀起,讀了四句便停住了。
他恭敬地告訴皇上,這是漢人兒童啟蒙必讀的一本書,書名《三字經》。
簡單介紹以後,他就用象牙尺子,一個字一個字指着教皇帝認字。
誦讀。
使他大為驚奇的是:他隻教了一遍,小皇帝竟然全能記住,可以用稚嫩的奶音背誦出來。
他風聞聖母皇太後十分聰慧,粗通漢文,猜想到必是太後教皇上讀過《三字經》。
但是宮中事他不敢打聽,隻稱頌皇帝是天生開國治世之主,聰明過人。
本來預定每天隻教四句,現在索性又教四句,共教了八句,而且每個字都認識清楚。
讀過了《三字經》以後,開學第一天上午的功課就算完了。
小皇上休息片刻,乘小轎返回宮中。
他先到清甯宮,向年長的清甯宮皇太後報告他放學回來了;随即奔進永福官,撲進母親的懷裡,告訴母親他今天如何寫字,如何讀書。
又說老師們都是老頭兒,如何向他叩頭,他坐着不動。
禮部和鴻胪寺的官兒們也向他叩頭。
他母親摟住他,十分激動。
想到他讀了書,将來親政,成為中國之主,不辜負她年輕守寡,教育幼主的萬般苦心,不覺滾出眼淚。
她吻了吻兒子的臉頰,用淡淡的口吻說: “我的兒呀,他們都在你面前叩頭是應該的,你是天生的滿、蒙、漢各族的臣民之主!” 這天中午,在三官廟中,以兩宮太後的名義,向為皇上啟蒙的四位滿漢師傅賜宴,禮部和鴻胪寺各有一位官員作陪。
雖然隻有簡單的幾樣葷素菜肴,一瓶薄酒,但這是皇恩,也就是官員們的無限榮耀,所以開宴之前,蒙師們都在樂聲中向北行了三叩頭禮。
酒宴開始不久,又一次樂聲大作。
滿漢官員們趕快肅立。
一位鴻胪寺官員朗朗宣布: “欽奉兩宮皇太後懿旨,賞賜禦前蒙師銀兩。
跪下,叩頭,山呼謝恩!” 四位蒙師立刻向北跪下。
一位禮部官員進來,雙手捧www.Tianyashuku.com着一個朱漆盤子,上邊放着四個黃布小包,喊道:“四位禦前蒙師接賞!”一位鴻胪寺官将四個黃布小包分給四位禦前蒙師,随後高聲贊禮: “叩頭!再叩頭!三叩頭!……謝恩!” 四位禦前蒙師感激涕零,顫聲齊呼:“謝恩!” 其實,每個黃布小包中隻有十兩銀子。
當時大清國制度草創,一切學習明朝。
對文臣正經恩賞,數目照例很少,其意義不在金銀實惠,而在榮耀。
從此以後,福臨每日上下午都到三官廟上學,從不間斷。
上午寫仿,讀漢文書;下午學寫滿洲的拼音字,讀漢文書。
福臨本來就相當聰明,加上他母親在宮中用心教育,入學前他已經認識了三四百字,所以入學後的進步特别迅速。
這種情況,首先使朝野各派人物增加了對幼主的向心力,把他看成了大清國的希望所在,同時也增加了聖母皇太後的政治分量。
福臨雖然尚在幼年,但是在傳統的思想和感情上他不僅是大清皇帝,也是兩黃旗的旗主。
從三官廟中傳出了幼主讀書聰慧的消息,使兩黃旗上下人等大為欣慰。
甲申年的初春,盛京城中,大清國的朝廷之上,就這樣始終保持着難得的甯靜氣氛。
可是到了三月下旬,由北京傳來的一連串緊急探報,突然間将盛京的甯靜氣氛打破,中國關内外的曆史也由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她一方面感激多爾衮對她兒子的擁戴之功,佩服多爾衮是大清國的少有人才,另一方面也明白他是一個不好駕馭的權臣,在福臨長大親政之前,可能會有許多可怕的事情出現在她的面前。
她的心中常懷着深深的憂慮,既不能對不懂事的福臨吐露,也不能使任何人知道,甚至也不能向她的姑母清甯宮皇太後透露半句。
到了福臨上學的這一天,福臨由乳母和宮女們打扮整齊,在鳳凰門内坐上繡有幾條龍的黃緞暖轎,被擡往相距不遠的三官廟去。
轎子前後有侍衛保護。
乳母和幾個宮女跟随在後。
因為今天是開學之日,福臨在三官廟的大門内下了轎子之後,有禮部和鴻胪寺的幾位滿漢官員在院中跪接。
然後他被單獨帶進北房正間,乳母和宮女們到另外一個房屋中休息。
福臨在一張較矮的案子後南向而坐,小椅上鋪有繡龍黃緞墊子,背有黃緞椅搭。
院子裡簡單奏樂。
鴻胪寺官員和禮部官員進來,在皇上面前叩頭,然後兩位禮部官員在左右侍立,鴻胪寺官員出去将候立在學堂門外的四位禦前蒙師帶引進來。
師傅們在樂聲中向皇上行了一叩頭禮。
樂聲停止。
一位漢人禮部官員朗讀誦詞: 我大清國應運龍興,開疆拓土,統一遼東,撫綏蒙古諸部,臣服朝鮮半島,國基永固,物阜民康。
誕育我皇,天資過人,值此天暖日長、春和景明,欽遵兩宮太後懿旨,為皇上擇師授讀,使皇上進德修業,成為堯舜之主,上達天心,下符臣民之望。
福臨雖然在宮中已經學會簡單的漢語,對于禮部漢人官員所朗讀的這幾句開學頌詞卻連一句也聽不懂。
但是他記着母後的囑咐:隻是端坐不動,不要說話。
禮部官員朗讀了頌詞以後,退到一旁肅立。
鴻胪寺官員引導四位滿、漢禦前蒙師,在福臨的面前叩頭。
禮部官員在旁一一介紹,使福臨知道這都是他的師傅,從今天起将有兩位師傅教他讀漢字的書,一位教他讀寫“國字”(滿文),還有一位專教他用毛筆學寫漢字。
盡管這四位老師中有兩位都有花白頭發和胡須,但福臨驚奇地望着他們在畢恭畢敬地叩頭行禮,他卻穩坐不動。
他牢記着母後的叮囑:他是大清皇帝,是滿、蒙、漢和朝鮮的臣民之主,不能對任何人還禮。
師傅們行禮之後,禮部官員、鴻胪寺官員、皇帝的師傅們,肅靜退出。
進來兩個宮女,侍候小皇帝從正間受朝拜的座位上下來,走到内間,也就是福臨日後天天讀書寫字的地方。
靠南窗有一張紅漆描金小長桌,上鋪猩紅細氈,氈上擺放着文房四寶。
一個宮女将小皇帝抱起來放在鋪有黃緞繡龍厚墊的椅子上,又放了一個腳踏,使他的兩腳不會懸空。
等小皇帝坐穩以後,一個宮女打開了一件長方硯台,開始研墨。
另一個宮女将一個燃了木炭、擦得明亮耀眼的黃銅小手爐放在書案的右端,然後将牆角茶幾上的銅香爐點着,轉眼間細煙缭繞,滿屋清香。
專教寫漢字的師傅恭恭敬敬地進來,向皇上深深一躬,站在書案一端,取出準備好的一張寸字正楷仿紙,上邊寫道: 上大人,孔乙己。
化三千,七十士。
聖天子,一土宇。
這幾句話大概起于唐代,經過宋、元、明三朝。
鄉間蒙師教兒童寫字,習慣上寫這幾句話,取其筆畫簡單,容易書寫。
真正意義,沒人能完全說清。
按照大體偕韻,習慣上讀成三字一句。
“七十士”之後,本有“爾小生,八九子”等句,因為是教皇上寫字,所以都删去了,改成“聖天子,一土宇”二句。
雖然是泛泛的頌聖之詞,但是也反映出當時清國朝廷志欲吞滅整個中國的夢想。
尤其添上這最後二句,曾經得到輸政睿親王的微笑點頭。
教寫字的師傅跪在長桌右首的矮幾上,将仿紙攤在小皇上面前的紅氈上,按照三字一句,念了一遍,隻對最後二句解釋一下。
又将一張大小同樣的略帶米黃色的素紙蒙在上邊,又拿起一件雕有雙龍吐珠的碧玉鎮尺壓在紙的上端,然後教皇上如何執筆,如何膏筆。
下一步是告訴皇上每個字的“筆順”,他自己一邊講一邊寫個樣兒。
這一道程序講完以後,他将他那半透明的米黃色的素紙換了一張,請皇上試寫。
福臨第一次執筆寫字,感到新鮮有趣,又感到膽怯。
雖是描仿,那柔軟的筆毛卻很不聽話。
師傅有時不得不站立起來,走到他的背後,拿着他的小手,幫他寫一筆兩筆。
福臨将一篇仿紙寫了一半,趕快停下來在黃銅手爐上暖一陣手,然後接着描仿。
等到寫完以後,老師用宮女準備好的朱筆判仿。
凡是筆畫比較順當的地方都畫圓圈,有的地方畫了雙圈。
然後将判過的仿紙恭敬地放進黃緞的護書匣中,由宮女捧放在靠牆壁的紅漆架上。
到一定時候,這些用來筆判過的仿紙,不但要送給輔政睿親王看,也要呈給聖母皇太後親閱。
專教寫字的師傅退出以後,乳母帶着兩個宮女進來,将福臨抱下椅子,讓他同宮女們玩耍片刻,吃了一點兒點心,喝了兩三口熱茶。
教識漢字的老師進來了。
乳母帶着一部分宮女肅然退出,隻留下兩個宮女在室内侍候。
福臨又被抱起來坐到椅子上。
一個宮女遵照事前囑咐,從書架上取下來一本木版印刷的大字本《三字經》放在皇上面前。
另一個宮女将書本展開。
老師向皇上行了一個簡單的屈膝禮,在書案有端的矮幾上跪下來,花白長須有一部分垂到猩紅氈上。
他望着玉雕筆筒,向侍立的宮女使個眼色。
宮女取出來一把象牙尺子,放到他的面前。
他拿着象牙尺子,開始從“人之初”讀起,讀了四句便停住了。
他恭敬地告訴皇上,這是漢人兒童啟蒙必讀的一本書,書名《三字經》。
簡單介紹以後,他就用象牙尺子,一個字一個字指着教皇帝認字。
誦讀。
使他大為驚奇的是:他隻教了一遍,小皇帝竟然全能記住,可以用稚嫩的奶音背誦出來。
他風聞聖母皇太後十分聰慧,粗通漢文,猜想到必是太後教皇上讀過《三字經》。
但是宮中事他不敢打聽,隻稱頌皇帝是天生開國治世之主,聰明過人。
本來預定每天隻教四句,現在索性又教四句,共教了八句,而且每個字都認識清楚。
讀過了《三字經》以後,開學第一天上午的功課就算完了。
小皇上休息片刻,乘小轎返回宮中。
他先到清甯宮,向年長的清甯宮皇太後報告他放學回來了;随即奔進永福官,撲進母親的懷裡,告訴母親他今天如何寫字,如何讀書。
又說老師們都是老頭兒,如何向他叩頭,他坐着不動。
禮部和鴻胪寺的官兒們也向他叩頭。
他母親摟住他,十分激動。
想到他讀了書,将來親政,成為中國之主,不辜負她年輕守寡,教育幼主的萬般苦心,不覺滾出眼淚。
她吻了吻兒子的臉頰,用淡淡的口吻說: “我的兒呀,他們都在你面前叩頭是應該的,你是天生的滿、蒙、漢各族的臣民之主!” 這天中午,在三官廟中,以兩宮太後的名義,向為皇上啟蒙的四位滿漢師傅賜宴,禮部和鴻胪寺各有一位官員作陪。
雖然隻有簡單的幾樣葷素菜肴,一瓶薄酒,但這是皇恩,也就是官員們的無限榮耀,所以開宴之前,蒙師們都在樂聲中向北行了三叩頭禮。
酒宴開始不久,又一次樂聲大作。
滿漢官員們趕快肅立。
一位鴻胪寺官員朗朗宣布: “欽奉兩宮皇太後懿旨,賞賜禦前蒙師銀兩。
跪下,叩頭,山呼謝恩!” 四位蒙師立刻向北跪下。
一位禮部官員進來,雙手捧www.Tianyashuku.com着一個朱漆盤子,上邊放着四個黃布小包,喊道:“四位禦前蒙師接賞!”一位鴻胪寺官将四個黃布小包分給四位禦前蒙師,随後高聲贊禮: “叩頭!再叩頭!三叩頭!……謝恩!” 四位禦前蒙師感激涕零,顫聲齊呼:“謝恩!” 其實,每個黃布小包中隻有十兩銀子。
當時大清國制度草創,一切學習明朝。
對文臣正經恩賞,數目照例很少,其意義不在金銀實惠,而在榮耀。
從此以後,福臨每日上下午都到三官廟上學,從不間斷。
上午寫仿,讀漢文書;下午學寫滿洲的拼音字,讀漢文書。
福臨本來就相當聰明,加上他母親在宮中用心教育,入學前他已經認識了三四百字,所以入學後的進步特别迅速。
這種情況,首先使朝野各派人物增加了對幼主的向心力,把他看成了大清國的希望所在,同時也增加了聖母皇太後的政治分量。
福臨雖然尚在幼年,但是在傳統的思想和感情上他不僅是大清皇帝,也是兩黃旗的旗主。
從三官廟中傳出了幼主讀書聰慧的消息,使兩黃旗上下人等大為欣慰。
甲申年的初春,盛京城中,大清國的朝廷之上,就這樣始終保持着難得的甯靜氣氛。
可是到了三月下旬,由北京傳來的一連串緊急探報,突然間将盛京的甯靜氣氛打破,中國關内外的曆史也由此翻開了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