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幼聽說,北京是遼、金、元、明四朝建都的地方,單說明朝在北京建都也有兩百四五十年。
全國的财富都集中在北京,一旦落入賊手,遭到洗劫,豈不可惜?” 多爾衮說道:“皇太後想得很是。
但目前在臣的眼中,最大的事情是如何奪取江山,不是北京城的金銀财富。
隻要江山到了我大清手中,北京成為我大清朝在關内的建都之地,何患各地的财貨不輸往北京。
” “啊,到底是看事情眼光不同!” 小博爾濟吉特氏的心中一亮,想着多爾衮果然不凡,但沒有說出口來。
她又一次打量多爾衮的臉上神情,同多爾衮四目相對,不覺心中一動,趕快略微低頭,回避了對方的炯炯逼人的目光。
她平日風聞多爾衮身有暗疾,甚至有人說他不是長壽之人,但是她從多爾衮的外表上看不出他有什麼病症,倒是體格魁梧,精力飽滿,雙目有神,使她不敢正視,遂把自己的眼光移向别處。
多爾衮因為年輕的皇太後回避了他的眼睛,也隻得将眼光移向别處,落到他同太後中間的黃銅火盆上,又移到太後的出風透花紫紅淺腰的小皮鞋上。
他今日進宮本來是為着面奏幼主福臨開春如何上學讀書的事,但是他無意将簡單的事情談完就離開後宮,不知有一種什麼力量吸引着他不能馬上辭去。
他想從腰間取出來别着的旱煙袋抽一袋煙,但是他僅僅動了一下抽煙的念頭,随後就打消了。
盡管他目前權傾朝野,卻不能不在皇太後面前保持君臣禮節,為文武百官作表率。
永福宮中極其靜谧,隻偶爾從銅火盆中發出木炭的輕微爆裂聲。
就在這靜谧之中,從年輕皇太後的繡花銀狐長袍上散發出的清雅香氣,越發使他不能取出煙袋,也使他不願告辭。
他知道皇太後此刻很關心北京城将會落入賊手的事。
雖然他謹防皇太後幹預朝政,但是他想到,她既然是聖母皇太後,在一定限度内關心國家大事也是應該的,完全不使她知道反而會産生不好後果。
等到不久他居于攝政王地位,權力更大、地位更加穩固以後,皇太後于預大政的機會就不會有了。
這樣在心中盤算以後,多爾衮擡起頭來向皇太後說道: “臣原先也打算搶在流賊之前去攻破北京,可是随後也改變了想法。
先讓流賊攻占北京,然後去殺敗流賊,從流賊的手中奪得北京也好。
” “從流賊的手中……九王爺,這是為何?” 多爾衮回答:“太後,首先一條,流賊東犯的真正兵力,到今天尚不清楚。
李自成自稱是親率五十萬精兵來攻北京,尚有大軍在後。
據洪承疇判斷這是虛誇之詞,流賊的實際兵力不會很多,渡河入晉的最多不會超過三十萬。
沿途有許多重要地方不能不分兵駐守,免除後顧之憂,又要與西安信使往還,血脈暢通,所以縱然有三十萬人馬,斷不能全部東來。
假若有二十萬來到北京城外,這兵力也不可輕視。
我大清在遼東建國,地曠人稀,與中原不能相比。
從此往北,雖然遠至黑龍江流域,長白山一帶,直到那些靠漁獵為生,使犬使鹿的地方,都歸我國治理,但是越往北,人煙越稀。
我大清的人口主要在遼河流域,兵源糧草都依靠這裡。
近十多年我國幾次越過長城,威逼北京,馬踏畿輔,深入冀南,橫掃山東,如入無人之境,俘虜衆多人口,獲得糧食财物,全師而歸。
其實,我國每次出兵,人馬都不很多。
我們的長處是以騎兵為主,官兵自幼就練習騎射;不管是親王、郡王、貝勒、貝于、各旗旗主,一旦奉命出征,必須勇猛向前,不許畏怯後退,軍紀很嚴。
回來以後,凡是畏怯的人,一經别人舉發,都是從嚴處治。
明朝不是這樣,上下暮氣沉沉,軍紀敗壞,士兵從來不練,見敵即潰,加上文武不和,各自一心,既不能戰,也不能守。
如有一二城池,官民同心固守,我軍為避免死傷,也就舍而不攻。
這是我大清十幾年來的用兵經驗。
因為今日東犯流賊,情勢非明朝官軍可比,所以臣反複思忖,也不打算搶在流賊之前攻占北京。
” “九王爺想的很是。
流賊是我大清兵多年來未曾遇過的強敵,經九王爺一說,我心中明白了。
” 多爾衮接着說:“倘若流賊來到北京的有二十萬人馬,我八旗兵也沒有這麼多。
何況對敵作戰,必須看準時機,不可盲目用兵。
看準時機,就是要避其銳氣,擊其惰氣。
流賊目前銳氣正盛,對北京志在必得,所以我以數萬八旗兵在北京城下迎擊二十萬銳氣強盛之敵,很是不智。
争天下何必先占北京?我國必須作好準備,看好時機,一戰殺敗強敵,才是上策。
” 皇太後在心中點頭,輕輕說道:“皇上年幼,九王爺身居周公地位,一切用兵的大事全靠你了。
” 聽到聖母皇太後又提到“周公”的典故,多爾衮心中一動,又接着說道: “臣不急于率兵南下,還有一層意思,也應該向太後奏明。
” “還有一層什麼意思?” “十幾年來,我國每次派兵南下都在秋末冬初,不在春耕時節。
我國的八旗制度不僅是兵農合一,而且軍、政、農、百工都合在一起,最重要的是兵農。
漢人所說的寓兵于農,在漢人早已是一句空話,在我國卻不是空話。
凡我大清臣民都編入八旗。
開始隻有滿八旗,後來有了漢八旗和蒙古八旗。
多數八旗的人,出征打仗時是兵,不出征就務農。
所以每次派兵南下伐明,不在春天,不在夏天,都在秋冬之間,場光地淨的時候。
倘若誤了春耕,夏秋再遇旱澇之災,就會動搖了立國之本。
所以我已下谕全國,一面搞好春耕,一面抓緊操練,單等時機來到,立刻出征。
” 小博爾濟吉特氏聽多爾衮面奏了眼下她最關心的軍國大事,一則釋去了她對戰争勝敗的擔心,二則也增添了她的見識,三則她對多爾衮的滿腹韬略更加欽佩。
當皇太極活着的時候,她在十五位妻子中的地位并不很高。
地位最高的是她的姑母,也是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人。
建立後金朝以後,皇太極尊稱後金汗,姑母被封為中宮大福晉;崇德元年,皇太極改稱皇帝,姑母随着晉封為清甯宮皇後。
在皇太極的十五位妻子中,最受皇太極寵愛的也是博爾濟吉特氏家族人,受封為關雎宮宸妃,是永福宮莊妃的同族姐姐。
皇太極同宸妃的感情最好,用封建時代的話說可算是“寵冠後宮”。
所以在皇太極的衆多妻子中,論尊貴莫過于清甯宮皇後,論受寵愛莫過于關雎宮宸妃,而聖母皇太後原稱永福宮莊妃,居于中等偏上地位,對于國家大事從來不敢打聽,也不怎麼關心。
自從皇太極突然病故,她的兒子小福臨被多爾衮等擁立為大清皇帝,她在一夜之間突然地位大變,上升為皇太後之尊。
這樣一來,順治朝就同時有兩位太後,都姓博爾濟吉特氏。
不過漢人大臣,按照漢人習慣,在小博爾濟吉特氏皇太後的稱謂前邊加上“聖母”二字,以表示她是皇上的生母。
聖母皇太後聽多爾衮面奏了軍國大計以後,又詢問了三官廟作為學堂的修繕情況,以及開學的儀注,以後每日上學和下學的時間,沿途護駕安排等等,多爾衮一一奏明。
小博爾濟吉特氏聽後十分滿意,不禁笑容滿面。
這笑容更增添了她的青春美麗,使多爾衮不敢正視。
多爾衮辭出以後,聖母皇太後立刻前往清甯宮去,将多爾衮面奏的軍國大計和小皇上讀書的安排都向正宮皇太後談了。
她十分明白,她的姑母,即正宮皇太後,在兩黃旗将士們的眼中地位很高,她要鞏固小福臨的皇位,不能不依靠正宮皇太後的力量。
另外,她畢竟是一位年輕寡婦,同多爾衮的來往應該随時讓清甯宮皇太後清楚才好。
在一群宮女的圍繞中,聖母皇太後體态輕盈地向清甯宮走去的時候,忽然想起來多爾衮曾經目不轉睛地望着她的神情,在心中想道: “他忘了我今日是皇太後的身份!” 福臨因為已經繼承了大清皇位,所以他的發蒙讀書在盛京成了一件頗受臣民關注的重大新聞。
開學的日期是禮部衙門有學問的大臣擇定的,連同儀注及警衛辦法,都得呈請輔政睿親王批準,還得報到宮中,使兩位太後知道。
因為小博爾濟吉特氏不僅認識蒙古字和國字(即滿文),還認識許多漢字,所以在宮中教育福臨的責任主要落在了她的身上。
在開始上學的前兩天,聖母皇太後就幾次将小皇上抱在膝上,反複地告訴他啟蒙讀書的重要道理以及有關的禮節和規矩。
她想着她同小皇上原是無權無勢的孤兒寡婦,依靠睿親王對福臨全力擁戴,争到皇位,才有今日;她是母以子貴,得以享受太後之尊。
于是她忍不住又一次對不很懂事的幼子囑咐說: “兒呀,你明天就要啟蒙讀書了。
庶民百姓之家,聘請老師,讓孩子啟蒙讀書,也是一件大事。
何況你是大清國的皇上,等破了北京之後你就是大清進關後的開國皇帝,是天下萬民之主。
中國可不比遼東這個地方,兒呀,中國才是天下,地方廣大,人口衆多,又是幾千年的文明古國,你不讀書怎能做中
全國的财富都集中在北京,一旦落入賊手,遭到洗劫,豈不可惜?” 多爾衮說道:“皇太後想得很是。
但目前在臣的眼中,最大的事情是如何奪取江山,不是北京城的金銀财富。
隻要江山到了我大清手中,北京成為我大清朝在關内的建都之地,何患各地的财貨不輸往北京。
” “啊,到底是看事情眼光不同!” 小博爾濟吉特氏的心中一亮,想着多爾衮果然不凡,但沒有說出口來。
她又一次打量多爾衮的臉上神情,同多爾衮四目相對,不覺心中一動,趕快略微低頭,回避了對方的炯炯逼人的目光。
她平日風聞多爾衮身有暗疾,甚至有人說他不是長壽之人,但是她從多爾衮的外表上看不出他有什麼病症,倒是體格魁梧,精力飽滿,雙目有神,使她不敢正視,遂把自己的眼光移向别處。
多爾衮因為年輕的皇太後回避了他的眼睛,也隻得将眼光移向别處,落到他同太後中間的黃銅火盆上,又移到太後的出風透花紫紅淺腰的小皮鞋上。
他今日進宮本來是為着面奏幼主福臨開春如何上學讀書的事,但是他無意将簡單的事情談完就離開後宮,不知有一種什麼力量吸引着他不能馬上辭去。
他想從腰間取出來别着的旱煙袋抽一袋煙,但是他僅僅動了一下抽煙的念頭,随後就打消了。
盡管他目前權傾朝野,卻不能不在皇太後面前保持君臣禮節,為文武百官作表率。
永福宮中極其靜谧,隻偶爾從銅火盆中發出木炭的輕微爆裂聲。
就在這靜谧之中,從年輕皇太後的繡花銀狐長袍上散發出的清雅香氣,越發使他不能取出煙袋,也使他不願告辭。
他知道皇太後此刻很關心北京城将會落入賊手的事。
雖然他謹防皇太後幹預朝政,但是他想到,她既然是聖母皇太後,在一定限度内關心國家大事也是應該的,完全不使她知道反而會産生不好後果。
等到不久他居于攝政王地位,權力更大、地位更加穩固以後,皇太後于預大政的機會就不會有了。
這樣在心中盤算以後,多爾衮擡起頭來向皇太後說道: “臣原先也打算搶在流賊之前去攻破北京,可是随後也改變了想法。
先讓流賊攻占北京,然後去殺敗流賊,從流賊的手中奪得北京也好。
” “從流賊的手中……九王爺,這是為何?” 多爾衮回答:“太後,首先一條,流賊東犯的真正兵力,到今天尚不清楚。
李自成自稱是親率五十萬精兵來攻北京,尚有大軍在後。
據洪承疇判斷這是虛誇之詞,流賊的實際兵力不會很多,渡河入晉的最多不會超過三十萬。
沿途有許多重要地方不能不分兵駐守,免除後顧之憂,又要與西安信使往還,血脈暢通,所以縱然有三十萬人馬,斷不能全部東來。
假若有二十萬來到北京城外,這兵力也不可輕視。
我大清在遼東建國,地曠人稀,與中原不能相比。
從此往北,雖然遠至黑龍江流域,長白山一帶,直到那些靠漁獵為生,使犬使鹿的地方,都歸我國治理,但是越往北,人煙越稀。
我大清的人口主要在遼河流域,兵源糧草都依靠這裡。
近十多年我國幾次越過長城,威逼北京,馬踏畿輔,深入冀南,橫掃山東,如入無人之境,俘虜衆多人口,獲得糧食财物,全師而歸。
其實,我國每次出兵,人馬都不很多。
我們的長處是以騎兵為主,官兵自幼就練習騎射;不管是親王、郡王、貝勒、貝于、各旗旗主,一旦奉命出征,必須勇猛向前,不許畏怯後退,軍紀很嚴。
回來以後,凡是畏怯的人,一經别人舉發,都是從嚴處治。
明朝不是這樣,上下暮氣沉沉,軍紀敗壞,士兵從來不練,見敵即潰,加上文武不和,各自一心,既不能戰,也不能守。
如有一二城池,官民同心固守,我軍為避免死傷,也就舍而不攻。
這是我大清十幾年來的用兵經驗。
因為今日東犯流賊,情勢非明朝官軍可比,所以臣反複思忖,也不打算搶在流賊之前攻占北京。
” “九王爺想的很是。
流賊是我大清兵多年來未曾遇過的強敵,經九王爺一說,我心中明白了。
” 多爾衮接着說:“倘若流賊來到北京的有二十萬人馬,我八旗兵也沒有這麼多。
何況對敵作戰,必須看準時機,不可盲目用兵。
看準時機,就是要避其銳氣,擊其惰氣。
流賊目前銳氣正盛,對北京志在必得,所以我以數萬八旗兵在北京城下迎擊二十萬銳氣強盛之敵,很是不智。
争天下何必先占北京?我國必須作好準備,看好時機,一戰殺敗強敵,才是上策。
” 皇太後在心中點頭,輕輕說道:“皇上年幼,九王爺身居周公地位,一切用兵的大事全靠你了。
” 聽到聖母皇太後又提到“周公”的典故,多爾衮心中一動,又接着說道: “臣不急于率兵南下,還有一層意思,也應該向太後奏明。
” “還有一層什麼意思?” “十幾年來,我國每次派兵南下都在秋末冬初,不在春耕時節。
我國的八旗制度不僅是兵農合一,而且軍、政、農、百工都合在一起,最重要的是兵農。
漢人所說的寓兵于農,在漢人早已是一句空話,在我國卻不是空話。
凡我大清臣民都編入八旗。
開始隻有滿八旗,後來有了漢八旗和蒙古八旗。
多數八旗的人,出征打仗時是兵,不出征就務農。
所以每次派兵南下伐明,不在春天,不在夏天,都在秋冬之間,場光地淨的時候。
倘若誤了春耕,夏秋再遇旱澇之災,就會動搖了立國之本。
所以我已下谕全國,一面搞好春耕,一面抓緊操練,單等時機來到,立刻出征。
” 小博爾濟吉特氏聽多爾衮面奏了眼下她最關心的軍國大事,一則釋去了她對戰争勝敗的擔心,二則也增添了她的見識,三則她對多爾衮的滿腹韬略更加欽佩。
當皇太極活着的時候,她在十五位妻子中的地位并不很高。
地位最高的是她的姑母,也是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人。
建立後金朝以後,皇太極尊稱後金汗,姑母被封為中宮大福晉;崇德元年,皇太極改稱皇帝,姑母随着晉封為清甯宮皇後。
在皇太極的十五位妻子中,最受皇太極寵愛的也是博爾濟吉特氏家族人,受封為關雎宮宸妃,是永福宮莊妃的同族姐姐。
皇太極同宸妃的感情最好,用封建時代的話說可算是“寵冠後宮”。
所以在皇太極的衆多妻子中,論尊貴莫過于清甯宮皇後,論受寵愛莫過于關雎宮宸妃,而聖母皇太後原稱永福宮莊妃,居于中等偏上地位,對于國家大事從來不敢打聽,也不怎麼關心。
自從皇太極突然病故,她的兒子小福臨被多爾衮等擁立為大清皇帝,她在一夜之間突然地位大變,上升為皇太後之尊。
這樣一來,順治朝就同時有兩位太後,都姓博爾濟吉特氏。
不過漢人大臣,按照漢人習慣,在小博爾濟吉特氏皇太後的稱謂前邊加上“聖母”二字,以表示她是皇上的生母。
聖母皇太後聽多爾衮面奏了軍國大計以後,又詢問了三官廟作為學堂的修繕情況,以及開學的儀注,以後每日上學和下學的時間,沿途護駕安排等等,多爾衮一一奏明。
小博爾濟吉特氏聽後十分滿意,不禁笑容滿面。
這笑容更增添了她的青春美麗,使多爾衮不敢正視。
多爾衮辭出以後,聖母皇太後立刻前往清甯宮去,将多爾衮面奏的軍國大計和小皇上讀書的安排都向正宮皇太後談了。
她十分明白,她的姑母,即正宮皇太後,在兩黃旗将士們的眼中地位很高,她要鞏固小福臨的皇位,不能不依靠正宮皇太後的力量。
另外,她畢竟是一位年輕寡婦,同多爾衮的來往應該随時讓清甯宮皇太後清楚才好。
在一群宮女的圍繞中,聖母皇太後體态輕盈地向清甯宮走去的時候,忽然想起來多爾衮曾經目不轉睛地望着她的神情,在心中想道: “他忘了我今日是皇太後的身份!” 福臨因為已經繼承了大清皇位,所以他的發蒙讀書在盛京成了一件頗受臣民關注的重大新聞。
開學的日期是禮部衙門有學問的大臣擇定的,連同儀注及警衛辦法,都得呈請輔政睿親王批準,還得報到宮中,使兩位太後知道。
因為小博爾濟吉特氏不僅認識蒙古字和國字(即滿文),還認識許多漢字,所以在宮中教育福臨的責任主要落在了她的身上。
在開始上學的前兩天,聖母皇太後就幾次将小皇上抱在膝上,反複地告訴他啟蒙讀書的重要道理以及有關的禮節和規矩。
她想着她同小皇上原是無權無勢的孤兒寡婦,依靠睿親王對福臨全力擁戴,争到皇位,才有今日;她是母以子貴,得以享受太後之尊。
于是她忍不住又一次對不很懂事的幼子囑咐說: “兒呀,你明天就要啟蒙讀書了。
庶民百姓之家,聘請老師,讓孩子啟蒙讀書,也是一件大事。
何況你是大清國的皇上,等破了北京之後你就是大清進關後的開國皇帝,是天下萬民之主。
中國可不比遼東這個地方,兒呀,中國才是天下,地方廣大,人口衆多,又是幾千年的文明古國,你不讀書怎能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