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她和清甯宮皇太後在先皇帝留下的上三旗中所具有的别人不能代替的影響,幫助他鞏固權力,也要防止她插手國事,日後對他不利。
他沒有想到,這位美貌的年輕皇太後竟然先問他南下伐明的大事,不覺在心中暗自說道: “皇太後真了不起,絕非一般的女流之輩!” 他看見聖母皇太後面含微笑,目不轉睛地望着他,等待回答。
他欠身答道: “皇太後身居深宮,撫育幼主,會想到我國應該趁目前這個時機,派兵南下,進入中原,足見太後不忘先皇上的遺志,肯為重大國事操心。
不過臣今日進宮,不是為此事……” “我知道你進宮來是為奏明幼主開春後上學讀書的事。
隻是左右并無别人,所以我才問你。
雖然朝廷一切軍國大事全托付九叔親王經營,另有鄭親王幫你辦理,可是自從我十四歲入宮,先皇帝平日沒甚病症,睡到夜間,好端端地歸天了,沒有看見進入中原的大功告成。
在那大喪無主的幾天裡,要不是你九王爺有力量,有主張,誰曉得這江山落在誰手?還談什麼進入中原,滅亡明朝,剿滅流賊!”說到這裡,年輕的皇太後忽然忍不住歎了口氣,眼睛紅了。
多爾衮以為皇太後是因為想起了先皇帝,寡婦想起亡夫而傷心是人之常情。
他勸慰道: “幸而臣當時不使我大清為繼承皇位事動了刀兵,傷了元氣,所以拉着鄭親王共同擁戴五歲的幼主登極,殺了幾個人,痛斥了幾個人,安定了大局,才能有今日的太平興盛局面。
要不然,縱然今日機會來到,要想統兵南下,平定中原,談何容易!” 皇太後回想到去年八月間争奪皇位的事,又不覺深深地歎了一聲。
她知道太祖爺的大妃納喇氏,十二歲就侍奉努爾哈赤,到十七八歲的時候,長得品貌出衆,又極聰明能幹,深得太祖歡心,封為大妃,生下了阿濟格、多爾衮、多铎三個兒子。
太祖死後,皇太極繼承皇位,說太祖臨死前留下遺言,要大妃納喇氏殉葬。
納喇氏舍不得三個兒子,哭着不肯從命,拖延一天多,胳膊扭不過大腿,隻好自盡。
在去年皇太極剛死的兩三天内,她隻怕豪格繼承皇位,詭稱奉有父皇密谕,要她殉葬。
所以在争奪皇位的宮廷鬥争中,她不但在宮中為多爾表祈禱,也暗中利用平日同自己的姑母,即中宮皇後的親密感情以及相同的利害,利用平時在皇太極身邊為兩黃旗将領們說好話結下的恩信,使這兩旗都願意擁戴幼主,這自然使多爾衮在鬥争中得了大益。
直到小福臨在大政殿登了皇位,受了文武百官朝拜,年輕的聖母皇太後才解脫了為先皇帝殉葬的恐懼。
然而她當時的害怕心情,不曾對任何人流露絲毫,更不願多爾衮知道。
事後,當身邊的一位心腹宮女提到那一段艱難日子的時候,聖母皇太後十分坦然地含笑說: “去年皇上雖然隻有五歲,我倒并不擔心。
他能做大清國的皇帝,原是出自天意,就是大家常說的真命天子。
你忘了麼?我生他的時候,忽然滿屋紅光,你曾看見,一條龍盤繞在我的身上,你怎麼忘了?” “是,是。
奴婢沒有忘記。
”這位聰明的心腹宮女,不僅不敢否認曾有此事,而且有意将這編造的故事在宮中傳揚開了。
此刻小博爾濟吉特氏的心中很不自然,不願意多爾衮在她的宮中逗留太久,打算趕快同多爾衮談談小福臨開春後讀書的事便讓他離開後宮,然而一種想知道軍國大事的強烈興趣迫使她不由得問道: “聽說流賊正在向東來,聲言要攻占北京。
九王爺何時出兵南下,搶在流賊前邊先滅明朝?” 多爾衮本來不想同聖母皇太後多談論軍國大計,防備她漸漸地幹預國政。
但是一則皇太後所詢問的事正是他作為輔政王應該回答的,二則皇太後的年輕貌美使他暗中動心,三則他極欲在率兵出征前将他的輔政王的名義改稱攝政王,而今日正是試探聖母皇太後意見的時候。
以上這三種心思混合成一種奇妙的力量,使他直視着皇太後的一雙眼睛,決定将他新近的決策告訴皇太後。
正在這刹那之間,小博爾濟吉特氏裝作聽一聽室外是不是有人聲,稍稍地回避了他的眼睛。
小博爾濟吉特氏的這一着若有意若無意的回避,使她的莊嚴、高貴的神态中含有妩媚。
多爾衮對她不敢有亵渎之想,但同時不能不有點動情。
他欠身說道: “太後,自從正月間流賊渡過黃河,到了山西境内以後,我朝大臣紛紛議論,建議應該趕快出兵南下,當時臣也拿不定主意,一時不敢貿然決定。
目前我朝大臣中最有深謀遠慮的莫過于範文程與洪承疇二人,最熟悉流賊情況的莫過于洪承疇……” 皇太後想起來她在兩年前往三官廟送人參湯的舊事,嘴角流露出一絲微笑: “洪承疇有何建議?” “經過臣與洪承疇多次在睿王府秘商大計,臣看出來洪承疇胸有韬略,非一般文臣可比,勿怪先皇帝對他那麼重視!先皇帝當時想盡一切辦法使洪承疇投降,曾說我國要進入中原需要像洪承疇這樣一個引路人。
臣近來才相信先皇帝說得很是,很是。
” 聖母皇太後在心中說:“隻要他忠心降順,不枉我佯裝宮女,親去三官廟的囚室一趟!”但這話她沒有說出口來,隻是用輕輕的聲音問道:“洪承疇可贊成我大清兵趁流賊尚在遠處,先去攻破北京城麼?” “他一開始就不贊成。
” “噢,我明白他的心思!” “太後如何明白?” “洪承疇雖然投降我朝,但是他與範文程畢竟不同。
範文程雖是漢人,卻是世居遼東,土生土長的遼東人,也沒有吃過明朝俸祿。
洪承疇是福建人,二十幾歲就中了進士,步入仕途,一步一步升遷,直到任薊遼總督,挂兵部尚書銜,成為明朝的二品大臣。
所以縱然他降順我朝,也不會幹幹淨淨地忘記故國,忘記故君,所以他不肯親自帶引大清兵攻破北京,滅亡明朝,一則他良心不忍,二則他也不願留下千古罵名。
九王爺,你說是這個道理麼?” 多爾衮暗暗吃驚,沒有馬上回答,心中想道:“皇太後真是聰明過人呀!以後既不能将朝中大事一概瞞她,但也不能讓她于預朝政!” 聖母皇太後見多爾衮沒有立刻回答她所關心的問題,也就不急于再往下問,另外找一個題目,含笑說道: “我雖是婦女,也略知中國故事。
目前皇上幼小,不能親自治理朝政。
九王爺今日地位,如同周公輔成王。
在我們大清國中,輔政工與攝政王隻是稱呼不同,說到底,都是代皇上處理軍國大事,所以輔政也就是攝政。
是這樣不是?” 多爾衮近來心中明白,中國曆史上所謂攝政與輔政大不相同。
輔政同時有兩位或兩位以上;攝政隻有一位,有天子之權而不居天子名。
多爾衮聽了聖母皇太後的這幾句話,很合自己心意,尤其将他的輔幼主比為“周公輔成王”,最使他滿意。
在這之前,群臣中時常将輔政和攝政兩種稱号混叫,而巴也沒有人提到“周公輔成王”這個典故。
不料現在竟從聖母皇太後的口中說出! 如果換一個人,聽到皇太後說睿親王的輔政好比“周公輔成王”,他一定會忍不住趁機說出來自己改稱攝政王的意見。
但多爾衮既是一個心懷智謀的非凡之輩,又習慣于深沉不露。
他認為稱攝政的事在出兵前一定要辦妥,但目前還不到時候。
他再一次望着年輕皇太後的眼睛,含笑說道: “皇太後說洪承疇雖然投降了我朝,心中對崇祯仍存有故君之情,可算是看人看事入木三分。
其實,先皇帝在世時,何嘗不明白洪承疇不忘故君的一些心思?” “你如何知道先皇帝也明白洪承疇懷着不敢告人的心思?” “自從洪承疇投降以後,先皇帝賜予各種賞賜,獨遲遲不給他正式官職,就因為知道他不忘舊主。
直到先皇帝病故,臣與鄭親王輔政,才讓他任内院大學士之職。
還有,前年冬天,我國派精兵伐明,占領薊州,深入冀南,橫掃山東,到去年春末夏初始班師回來。
這一次出兵十分重要,可是先皇帝并不向洪承疇問計,為的是知道洪承疇尚有故國之情,不引起他心中難過。
” “我朝這樣處處體諒洪承疇,什麼時候才能使他的學問為我朝所用?” 多爾衮笑着說:“我朝使用洪承疇不是隻為眼前一時之計,是為長遠之計,為日後奪取中原之計。
” “可是我八旗精兵不趁此時南下,把北京城白白地讓給流賊攻占,豈不失計?” “許多年來,先皇帝心心念念是占領中原,恢複金朝盛世局面,不是僅僅占領北京。
不占領中原數省之地,單有一座北京城也不能國基鞏固。
臣經過反複思忖,同意了洪承疇的意見,将北京讓給流賊,然後再殺敗流賊,從流賊的手中奪得北京,進而平定中原數省之地,重建大金盛世的局面。
” 皇太後的心中仍不服帖,想了片刻,又慢慢地小聲說道: “我世代都是蒙古科爾沁人,沒有去過北京。
可是自
他沒有想到,這位美貌的年輕皇太後竟然先問他南下伐明的大事,不覺在心中暗自說道: “皇太後真了不起,絕非一般的女流之輩!” 他看見聖母皇太後面含微笑,目不轉睛地望着他,等待回答。
他欠身答道: “皇太後身居深宮,撫育幼主,會想到我國應該趁目前這個時機,派兵南下,進入中原,足見太後不忘先皇上的遺志,肯為重大國事操心。
不過臣今日進宮,不是為此事……” “我知道你進宮來是為奏明幼主開春後上學讀書的事。
隻是左右并無别人,所以我才問你。
雖然朝廷一切軍國大事全托付九叔親王經營,另有鄭親王幫你辦理,可是自從我十四歲入宮,先皇帝平日沒甚病症,睡到夜間,好端端地歸天了,沒有看見進入中原的大功告成。
在那大喪無主的幾天裡,要不是你九王爺有力量,有主張,誰曉得這江山落在誰手?還談什麼進入中原,滅亡明朝,剿滅流賊!”說到這裡,年輕的皇太後忽然忍不住歎了口氣,眼睛紅了。
多爾衮以為皇太後是因為想起了先皇帝,寡婦想起亡夫而傷心是人之常情。
他勸慰道: “幸而臣當時不使我大清為繼承皇位事動了刀兵,傷了元氣,所以拉着鄭親王共同擁戴五歲的幼主登極,殺了幾個人,痛斥了幾個人,安定了大局,才能有今日的太平興盛局面。
要不然,縱然今日機會來到,要想統兵南下,平定中原,談何容易!” 皇太後回想到去年八月間争奪皇位的事,又不覺深深地歎了一聲。
她知道太祖爺的大妃納喇氏,十二歲就侍奉努爾哈赤,到十七八歲的時候,長得品貌出衆,又極聰明能幹,深得太祖歡心,封為大妃,生下了阿濟格、多爾衮、多铎三個兒子。
太祖死後,皇太極繼承皇位,說太祖臨死前留下遺言,要大妃納喇氏殉葬。
納喇氏舍不得三個兒子,哭着不肯從命,拖延一天多,胳膊扭不過大腿,隻好自盡。
在去年皇太極剛死的兩三天内,她隻怕豪格繼承皇位,詭稱奉有父皇密谕,要她殉葬。
所以在争奪皇位的宮廷鬥争中,她不但在宮中為多爾表祈禱,也暗中利用平日同自己的姑母,即中宮皇後的親密感情以及相同的利害,利用平時在皇太極身邊為兩黃旗将領們說好話結下的恩信,使這兩旗都願意擁戴幼主,這自然使多爾衮在鬥争中得了大益。
直到小福臨在大政殿登了皇位,受了文武百官朝拜,年輕的聖母皇太後才解脫了為先皇帝殉葬的恐懼。
然而她當時的害怕心情,不曾對任何人流露絲毫,更不願多爾衮知道。
事後,當身邊的一位心腹宮女提到那一段艱難日子的時候,聖母皇太後十分坦然地含笑說: “去年皇上雖然隻有五歲,我倒并不擔心。
他能做大清國的皇帝,原是出自天意,就是大家常說的真命天子。
你忘了麼?我生他的時候,忽然滿屋紅光,你曾看見,一條龍盤繞在我的身上,你怎麼忘了?” “是,是。
奴婢沒有忘記。
”這位聰明的心腹宮女,不僅不敢否認曾有此事,而且有意将這編造的故事在宮中傳揚開了。
此刻小博爾濟吉特氏的心中很不自然,不願意多爾衮在她的宮中逗留太久,打算趕快同多爾衮談談小福臨開春後讀書的事便讓他離開後宮,然而一種想知道軍國大事的強烈興趣迫使她不由得問道: “聽說流賊正在向東來,聲言要攻占北京。
九王爺何時出兵南下,搶在流賊前邊先滅明朝?” 多爾衮本來不想同聖母皇太後多談論軍國大計,防備她漸漸地幹預國政。
但是一則皇太後所詢問的事正是他作為輔政王應該回答的,二則皇太後的年輕貌美使他暗中動心,三則他極欲在率兵出征前将他的輔政王的名義改稱攝政王,而今日正是試探聖母皇太後意見的時候。
以上這三種心思混合成一種奇妙的力量,使他直視着皇太後的一雙眼睛,決定将他新近的決策告訴皇太後。
正在這刹那之間,小博爾濟吉特氏裝作聽一聽室外是不是有人聲,稍稍地回避了他的眼睛。
小博爾濟吉特氏的這一着若有意若無意的回避,使她的莊嚴、高貴的神态中含有妩媚。
多爾衮對她不敢有亵渎之想,但同時不能不有點動情。
他欠身說道: “太後,自從正月間流賊渡過黃河,到了山西境内以後,我朝大臣紛紛議論,建議應該趕快出兵南下,當時臣也拿不定主意,一時不敢貿然決定。
目前我朝大臣中最有深謀遠慮的莫過于範文程與洪承疇二人,最熟悉流賊情況的莫過于洪承疇……” 皇太後想起來她在兩年前往三官廟送人參湯的舊事,嘴角流露出一絲微笑: “洪承疇有何建議?” “經過臣與洪承疇多次在睿王府秘商大計,臣看出來洪承疇胸有韬略,非一般文臣可比,勿怪先皇帝對他那麼重視!先皇帝當時想盡一切辦法使洪承疇投降,曾說我國要進入中原需要像洪承疇這樣一個引路人。
臣近來才相信先皇帝說得很是,很是。
” 聖母皇太後在心中說:“隻要他忠心降順,不枉我佯裝宮女,親去三官廟的囚室一趟!”但這話她沒有說出口來,隻是用輕輕的聲音問道:“洪承疇可贊成我大清兵趁流賊尚在遠處,先去攻破北京城麼?” “他一開始就不贊成。
” “噢,我明白他的心思!” “太後如何明白?” “洪承疇雖然投降我朝,但是他與範文程畢竟不同。
範文程雖是漢人,卻是世居遼東,土生土長的遼東人,也沒有吃過明朝俸祿。
洪承疇是福建人,二十幾歲就中了進士,步入仕途,一步一步升遷,直到任薊遼總督,挂兵部尚書銜,成為明朝的二品大臣。
所以縱然他降順我朝,也不會幹幹淨淨地忘記故國,忘記故君,所以他不肯親自帶引大清兵攻破北京,滅亡明朝,一則他良心不忍,二則他也不願留下千古罵名。
九王爺,你說是這個道理麼?” 多爾衮暗暗吃驚,沒有馬上回答,心中想道:“皇太後真是聰明過人呀!以後既不能将朝中大事一概瞞她,但也不能讓她于預朝政!” 聖母皇太後見多爾衮沒有立刻回答她所關心的問題,也就不急于再往下問,另外找一個題目,含笑說道: “我雖是婦女,也略知中國故事。
目前皇上幼小,不能親自治理朝政。
九王爺今日地位,如同周公輔成王。
在我們大清國中,輔政工與攝政王隻是稱呼不同,說到底,都是代皇上處理軍國大事,所以輔政也就是攝政。
是這樣不是?” 多爾衮近來心中明白,中國曆史上所謂攝政與輔政大不相同。
輔政同時有兩位或兩位以上;攝政隻有一位,有天子之權而不居天子名。
多爾衮聽了聖母皇太後的這幾句話,很合自己心意,尤其将他的輔幼主比為“周公輔成王”,最使他滿意。
在這之前,群臣中時常将輔政和攝政兩種稱号混叫,而巴也沒有人提到“周公輔成王”這個典故。
不料現在竟從聖母皇太後的口中說出! 如果換一個人,聽到皇太後說睿親王的輔政好比“周公輔成王”,他一定會忍不住趁機說出來自己改稱攝政王的意見。
但多爾衮既是一個心懷智謀的非凡之輩,又習慣于深沉不露。
他認為稱攝政的事在出兵前一定要辦妥,但目前還不到時候。
他再一次望着年輕皇太後的眼睛,含笑說道: “皇太後說洪承疇雖然投降了我朝,心中對崇祯仍存有故君之情,可算是看人看事入木三分。
其實,先皇帝在世時,何嘗不明白洪承疇不忘故君的一些心思?” “你如何知道先皇帝也明白洪承疇懷着不敢告人的心思?” “自從洪承疇投降以後,先皇帝賜予各種賞賜,獨遲遲不給他正式官職,就因為知道他不忘舊主。
直到先皇帝病故,臣與鄭親王輔政,才讓他任内院大學士之職。
還有,前年冬天,我國派精兵伐明,占領薊州,深入冀南,橫掃山東,到去年春末夏初始班師回來。
這一次出兵十分重要,可是先皇帝并不向洪承疇問計,為的是知道洪承疇尚有故國之情,不引起他心中難過。
” “我朝這樣處處體諒洪承疇,什麼時候才能使他的學問為我朝所用?” 多爾衮笑着說:“我朝使用洪承疇不是隻為眼前一時之計,是為長遠之計,為日後奪取中原之計。
” “可是我八旗精兵不趁此時南下,把北京城白白地讓給流賊攻占,豈不失計?” “許多年來,先皇帝心心念念是占領中原,恢複金朝盛世局面,不是僅僅占領北京。
不占領中原數省之地,單有一座北京城也不能國基鞏固。
臣經過反複思忖,同意了洪承疇的意見,将北京讓給流賊,然後再殺敗流賊,從流賊的手中奪得北京,進而平定中原數省之地,重建大金盛世的局面。
” 皇太後的心中仍不服帖,想了片刻,又慢慢地小聲說道: “我世代都是蒙古科爾沁人,沒有去過北京。
可是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