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剿滅。
從崇祯十三年秋天奔入河南,此後便一帆風順,大走紅運,直到前幾個月破了西安,在西安建立僞号,确非一般流賊可比。
你說,這是何故?” 洪承疇說:“臣知道,流賊如今已經占領了河南全省,又占領了半個湖廣,整個陝西全省,西到西甯、甘肅,北到榆林,又派人進入山東境内,傳檄所至,紛紛歸順。
在此形勢之下,人人都以為流賊的氣焰很盛,必得天下,然而依臣看來,此正是逆賊滅亡之道,其必敗之弱點已經顯露。
目前議論中國大勢,不應該再是流賊與明朝之戰,而是我大清兵與流賊逐鹿中原。
中國氣運不決于流賊氣焰高漲,狼奔-突,一路勢如破竹,将會攻破北京,而在于我大清兵如何善用時機,善用中國民心,善用兵力。
目今中國前途,以我大清為主,成敗決定在我,不在流賊。
簡言之,即決定于我将如何在北京與流賊一戰。
” 濟爾哈朗認為大清兵的人數不過十餘萬,連蒙、漢八旗兵一次能夠進入中原的不會超過二十萬,感到對戰勝消滅李自成沒有信心,正想說話,尚未開口,忽然睿王府的一個包衣進來,向多爾衮屈膝啟禀: “啟禀王爺,皇太後差人前來,有事要問王爺,叫他進來麼?” 多爾衮問:“哪位皇太後?” “是永福官聖母皇太後。
聽他說,是詢問皇上開春後讀書的事。
” “啊,這倒是一件大事!”多爾衮的心頭立刻浮現了一位年輕美貌的婦女面影:兩眼奕奕生輝,充滿靈秀神色。
他含笑說: “你叫他回奏聖母皇太後:說皇上開春後讀書的事,我已經命禮部大臣加緊準備,請皇太後不必操心。
一二日内,我親自率禮部尚書侍郎和秘書院大學士去皇上讀書的地方察看,然後進宮去向聖母皇太後當面奏明。
” “喳!” 禀事的王府包衣退出以後,多爾衮将眼光轉到了洪承疇的臉上,濟爾哈朗和範文程也不約而同地注視着洪承疇。
可是就在這片刻之間,多爾衮的思想變了。
首先,他也不相信李自成的兵力有所傳的強大;其次,他認為不要多久,對李自成的兵力就會清楚;第三,他在率兵南征之前有幾樣大事要做,這些事目前正橫在他的心中。
哪些事呢?他此時不肯說出,也不想跟濟爾哈朗一起讨論。
于是他慢吞吞地抽了兩口旱煙,向洪承疇說道: “給李自成的那封書子,你有什麼意見?” “以臣愚見……” 滿洲人對“流賊”與明朝的多年戰争不惟一向漠不關心,反而常認為“流賊”的叛亂,使明朝窮于應付,正是給滿洲兵進入中原造成了大好機會。
多爾衮在午膳時口授給李自成的書信以禮相稱,一則因為大清國對李自成并無宿怨,二則多爾衮不能不考慮到倘若李自成确實率領五十萬大軍北來,在北京建立了大順朝,必然與偏處遼東的大清國成為勁敵,過早地觸怒李自成對大清國沒有好處。
此刻重新思索,開始覺得用大清皇帝的名義寫信稱流賊首領李自成為“大順國王”似乎不妥,但是到底為什麼不妥,他沒有來得及深思,看見洪承疇正在猶豫,多爾衮說道: “南朝的事你最熟悉,對李自成應該怎樣稱呼呢?” 洪承疇在心中極不同意稱李自成為“大順國王”,對此簡直有點憤慨,但是他不敢直率地對多爾衮說出他的意見,稍一遲疑,向多爾衮恭敬地回答說: “這書信是内院學士遵照王爺的面谕草拟的,臣不敢妄言可否。
”他轉向範文程問道:“範學士,南朝的情況你也清楚,你看目前對李自成應該如何稱呼為宜?” 範文程說:“目前明朝臣民視李自成為流賊,我朝皇帝在書信中過早地稱他為‘大順國王’,恐非所宜,會失去南朝臣民之心。
” “應該如何稱呼為妥?”多爾衮又問。
範文程說:“臣以為應稱‘李自成将軍’,不必予以‘國王’尊稱。
” 多爾衮沉吟說:“那麼這書信的開頭就改為‘大清國皇帝緻書于西安府李自成将軍’,是這樣嗎?” 範文程不敢貿然回答,向洪承疇問道:“請你斟酌,書信用這樣開頭如何?” 洪承疇感到這封用大清國皇帝具名發出的極為重要的書信,對李自成不稱國王,隻稱将軍,僅使他稍覺滿意,但不是完全滿意。
在這個稱呼上,他比一般人有更為深刻的用心,但是他不想馬上說出。
為着尊重睿親王的時候不冷落另一位輔政親王濟爾哈朗,他轉望着濟爾哈朗問道: “王爺,尊意如何?” 鄭親王笑着說:“操這樣的心是你們文臣的事,何必問我?” 多爾衮猜到洪承疇必有高明主意,對洪承疇說道:“有好意見你就說出來,趕快說吧!” 洪承疇說:“以臣愚昧之見,流賊中渠魁甚多,原是饑餓所迫,聚衆劫掠,本無忠義可言。
一旦受挫,必将互相火并,自取滅亡。
故今日我皇帝向流賊緻書,不當以李自成為主,增其威望。
書中措辭,應當隐含離間夥黨之意,以便日後除罪大惡極之元兇外,可以分别招降。
又聽說逆賊已經在西安僭号,恢複長安舊名,定為僞京,故書信不必提到西安這個地方,以示我之蔑視。
臣以待罪之身,效忠聖朝,才疏學淺,所言未必有當。
請兩位輔政親王鈞裁。
” 濟爾哈朗趕快說:“我同睿親王都是輔政親王,不能稱君。
” 漢文化程度較高的多爾衮知道鄭親王聽不懂“鈞裁”二字,但是不暇糾正,趕快向範文程問道: “你認為洪學士的意見如何?” “洪學士所見極高,用意甚深,其韬略勝臣十倍,果然不負先皇帝知人之明。
” 多爾衮向洪承疇含笑說道:“你就在這裡親自修改吧,修改好交值班的官員謄清。
” 洪承疇立刻遵谕來到靠南窗的桌子旁邊,不敢坐在睿親王平日常坐的蒙着虎皮的朱漆雕花太師椅上,而是另外拉來一把有墊子的普通椅子,放在桌子的側邊。
他坐下以後,打開北京出産的大銅墨盒,将筆在墨盒中膏一膏,然後迅速地修改了書信的稱謂,又修改了信中的幾個地方,自己再看一遍,然後回到原來在火盆旁邊的矮椅上,用帶有濃重福建土音的官話将改好的稿子讀了出來。
在他讀過以後,多爾衮接了稿子,自己一字一字地看了一遍,點點頭,随即轉給坐在右邊的鄭親王。
鄭親王見多爾衮已經含笑點頭,不願再操心推敲,随手轉給隔火盆坐在對面矮椅上的範文程,笑着說: “老範,睿親王已經點頭,你再看一看,如沒有大的毛病,就交下去謄抄于淨,由兵部衙門另行繕寫,蓋上皇帝玉玺,趁李自成在進犯北京的路上,不要耽擱時間,馬上差使者送給李自成好啦。
”等範文程剛看了第一句,鄭親王又接着說:“老範,你讀出聲,讓我聽聽。
我認識的漢字不多,你念出來我一聽就更明白啦。
” 範文程一則有一個看文件喜歡讀出聲來的習慣,二則他不願拂了鄭親王的心意,随即一字一句地讀道: 大清國皇帝緻書于西據明地之諸帥:朕與公等山河遠隔,但聞戰勝攻取之名,不能悉知稱号,故書中不及,幸毋以此而介意也。
茲者緻書,欲與諸公協謀同力,并取中原。
倘混一區宇,富貴共之矣,不知尊意如何耳。
惟望速馳書使,傾懷以告,是誠至願也。
範文程将書信的正文念完以後,又念最後的單獨一行: “順治元年正月二十六日。
” “完了?”鄭親王問道。
“完了,殿下。
” “你覺得怎樣?” 範文程既有豐富學識,也有多年的從政經驗;既是開國能臣,也是深懂世故的官僚。
他很容易看出來這篇書稿漏洞很多,作為大清皇帝的國書,簡直不合情理,十分可笑。
例如李自成率領數十萬“流賊”與明朝作戰多年,占有數省之地,并且已經在西安建号改元,怎能說不知道他是衆多“流賊”之首?怎能說對于衆多“流賊”的渠魁不知名号?怎能說不知李自成早已經占領西安,改稱長安,定為京城,而籠統地說成是“西據明地之諸帥”呢?然而他一則知道洪承疇這樣修改有蔑視和離間“賊首”的深刻用心,二則睿親王已經點頭,所以他對于書信的一些矛盾之處撇開不談,略微沉吟片刻,采用“王顧左右而言他”的辦法對兩位輔政親王說道: “這封書子由我朝皇帝出名,加蓋王玺,雖無國書之名,實有國書之實。
自然不能交密探攜帶前去,而應該堂堂正正地差遣官員前往赍送,務必在流賊東來的路上送到他手中。
” 多爾衮也急于摸清楚李自成的人馬實力和對大清的真實态度,當即喚來一名包衣,命他将書稿送交在偏院值班的内秘書院學士,囑咐數語。
這件事辦完以後,又略談片刻,因多爾衮感到身體不适,今天的會議就結束了。
過了一天,用大清皇帝名義寫給李自成的書子用黃紙謄寫清楚,蓋好玉玺,由兵部衙門派遣使者星夜送出盛京。
範文程一時沒事,來找洪承疇下棋閑談。
剛剛擺好棋盤,提到給李自成的書子,範文程笑着說道: “九老,春秋時有‘二桃殺三士’的故事,足見晏嬰的智謀過人。
你将昨日寫給李自成的書子改為給‘西據明地之諸帥’,也是智慮過人。
據你看,睿王爺想試探與李自成等渠賊‘協謀同力,并取中原’,能做到麼?” 洪承疇十分明白,目前李自成已經在西安建号改元,而這封書子是寫給“西據明地之諸帥”的,對李自成極不尊重,李自成必然十分惱火,必無回書,更不會與滿洲人合力滅明。
但是洪承疇不敢說出他的用心,隻是淡然一笑,說道: “今日形勢,于戈重于玉帛,他非愚弟所知。
” 範文程沒再說話,回答一笑,開始下棋。
從崇祯十三年秋天奔入河南,此後便一帆風順,大走紅運,直到前幾個月破了西安,在西安建立僞号,确非一般流賊可比。
你說,這是何故?” 洪承疇說:“臣知道,流賊如今已經占領了河南全省,又占領了半個湖廣,整個陝西全省,西到西甯、甘肅,北到榆林,又派人進入山東境内,傳檄所至,紛紛歸順。
在此形勢之下,人人都以為流賊的氣焰很盛,必得天下,然而依臣看來,此正是逆賊滅亡之道,其必敗之弱點已經顯露。
目前議論中國大勢,不應該再是流賊與明朝之戰,而是我大清兵與流賊逐鹿中原。
中國氣運不決于流賊氣焰高漲,狼奔-突,一路勢如破竹,将會攻破北京,而在于我大清兵如何善用時機,善用中國民心,善用兵力。
目今中國前途,以我大清為主,成敗決定在我,不在流賊。
簡言之,即決定于我将如何在北京與流賊一戰。
” 濟爾哈朗認為大清兵的人數不過十餘萬,連蒙、漢八旗兵一次能夠進入中原的不會超過二十萬,感到對戰勝消滅李自成沒有信心,正想說話,尚未開口,忽然睿王府的一個包衣進來,向多爾衮屈膝啟禀: “啟禀王爺,皇太後差人前來,有事要問王爺,叫他進來麼?” 多爾衮問:“哪位皇太後?” “是永福官聖母皇太後。
聽他說,是詢問皇上開春後讀書的事。
” “啊,這倒是一件大事!”多爾衮的心頭立刻浮現了一位年輕美貌的婦女面影:兩眼奕奕生輝,充滿靈秀神色。
他含笑說: “你叫他回奏聖母皇太後:說皇上開春後讀書的事,我已經命禮部大臣加緊準備,請皇太後不必操心。
一二日内,我親自率禮部尚書侍郎和秘書院大學士去皇上讀書的地方察看,然後進宮去向聖母皇太後當面奏明。
” “喳!” 禀事的王府包衣退出以後,多爾衮将眼光轉到了洪承疇的臉上,濟爾哈朗和範文程也不約而同地注視着洪承疇。
可是就在這片刻之間,多爾衮的思想變了。
首先,他也不相信李自成的兵力有所傳的強大;其次,他認為不要多久,對李自成的兵力就會清楚;第三,他在率兵南征之前有幾樣大事要做,這些事目前正橫在他的心中。
哪些事呢?他此時不肯說出,也不想跟濟爾哈朗一起讨論。
于是他慢吞吞地抽了兩口旱煙,向洪承疇說道: “給李自成的那封書子,你有什麼意見?” “以臣愚見……” 滿洲人對“流賊”與明朝的多年戰争不惟一向漠不關心,反而常認為“流賊”的叛亂,使明朝窮于應付,正是給滿洲兵進入中原造成了大好機會。
多爾衮在午膳時口授給李自成的書信以禮相稱,一則因為大清國對李自成并無宿怨,二則多爾衮不能不考慮到倘若李自成确實率領五十萬大軍北來,在北京建立了大順朝,必然與偏處遼東的大清國成為勁敵,過早地觸怒李自成對大清國沒有好處。
此刻重新思索,開始覺得用大清皇帝的名義寫信稱流賊首領李自成為“大順國王”似乎不妥,但是到底為什麼不妥,他沒有來得及深思,看見洪承疇正在猶豫,多爾衮說道: “南朝的事你最熟悉,對李自成應該怎樣稱呼呢?” 洪承疇在心中極不同意稱李自成為“大順國王”,對此簡直有點憤慨,但是他不敢直率地對多爾衮說出他的意見,稍一遲疑,向多爾衮恭敬地回答說: “這書信是内院學士遵照王爺的面谕草拟的,臣不敢妄言可否。
”他轉向範文程問道:“範學士,南朝的情況你也清楚,你看目前對李自成應該如何稱呼為宜?” 範文程說:“目前明朝臣民視李自成為流賊,我朝皇帝在書信中過早地稱他為‘大順國王’,恐非所宜,會失去南朝臣民之心。
” “應該如何稱呼為妥?”多爾衮又問。
範文程說:“臣以為應稱‘李自成将軍’,不必予以‘國王’尊稱。
” 多爾衮沉吟說:“那麼這書信的開頭就改為‘大清國皇帝緻書于西安府李自成将軍’,是這樣嗎?” 範文程不敢貿然回答,向洪承疇問道:“請你斟酌,書信用這樣開頭如何?” 洪承疇感到這封用大清國皇帝具名發出的極為重要的書信,對李自成不稱國王,隻稱将軍,僅使他稍覺滿意,但不是完全滿意。
在這個稱呼上,他比一般人有更為深刻的用心,但是他不想馬上說出。
為着尊重睿親王的時候不冷落另一位輔政親王濟爾哈朗,他轉望着濟爾哈朗問道: “王爺,尊意如何?” 鄭親王笑着說:“操這樣的心是你們文臣的事,何必問我?” 多爾衮猜到洪承疇必有高明主意,對洪承疇說道:“有好意見你就說出來,趕快說吧!” 洪承疇說:“以臣愚昧之見,流賊中渠魁甚多,原是饑餓所迫,聚衆劫掠,本無忠義可言。
一旦受挫,必将互相火并,自取滅亡。
故今日我皇帝向流賊緻書,不當以李自成為主,增其威望。
書中措辭,應當隐含離間夥黨之意,以便日後除罪大惡極之元兇外,可以分别招降。
又聽說逆賊已經在西安僭号,恢複長安舊名,定為僞京,故書信不必提到西安這個地方,以示我之蔑視。
臣以待罪之身,效忠聖朝,才疏學淺,所言未必有當。
請兩位輔政親王鈞裁。
” 濟爾哈朗趕快說:“我同睿親王都是輔政親王,不能稱君。
” 漢文化程度較高的多爾衮知道鄭親王聽不懂“鈞裁”二字,但是不暇糾正,趕快向範文程問道: “你認為洪學士的意見如何?” “洪學士所見極高,用意甚深,其韬略勝臣十倍,果然不負先皇帝知人之明。
” 多爾衮向洪承疇含笑說道:“你就在這裡親自修改吧,修改好交值班的官員謄清。
” 洪承疇立刻遵谕來到靠南窗的桌子旁邊,不敢坐在睿親王平日常坐的蒙着虎皮的朱漆雕花太師椅上,而是另外拉來一把有墊子的普通椅子,放在桌子的側邊。
他坐下以後,打開北京出産的大銅墨盒,将筆在墨盒中膏一膏,然後迅速地修改了書信的稱謂,又修改了信中的幾個地方,自己再看一遍,然後回到原來在火盆旁邊的矮椅上,用帶有濃重福建土音的官話将改好的稿子讀了出來。
在他讀過以後,多爾衮接了稿子,自己一字一字地看了一遍,點點頭,随即轉給坐在右邊的鄭親王。
鄭親王見多爾衮已經含笑點頭,不願再操心推敲,随手轉給隔火盆坐在對面矮椅上的範文程,笑着說: “老範,睿親王已經點頭,你再看一看,如沒有大的毛病,就交下去謄抄于淨,由兵部衙門另行繕寫,蓋上皇帝玉玺,趁李自成在進犯北京的路上,不要耽擱時間,馬上差使者送給李自成好啦。
”等範文程剛看了第一句,鄭親王又接着說:“老範,你讀出聲,讓我聽聽。
我認識的漢字不多,你念出來我一聽就更明白啦。
” 範文程一則有一個看文件喜歡讀出聲來的習慣,二則他不願拂了鄭親王的心意,随即一字一句地讀道: 大清國皇帝緻書于西據明地之諸帥:朕與公等山河遠隔,但聞戰勝攻取之名,不能悉知稱号,故書中不及,幸毋以此而介意也。
茲者緻書,欲與諸公協謀同力,并取中原。
倘混一區宇,富貴共之矣,不知尊意如何耳。
惟望速馳書使,傾懷以告,是誠至願也。
範文程将書信的正文念完以後,又念最後的單獨一行: “順治元年正月二十六日。
” “完了?”鄭親王問道。
“完了,殿下。
” “你覺得怎樣?” 範文程既有豐富學識,也有多年的從政經驗;既是開國能臣,也是深懂世故的官僚。
他很容易看出來這篇書稿漏洞很多,作為大清皇帝的國書,簡直不合情理,十分可笑。
例如李自成率領數十萬“流賊”與明朝作戰多年,占有數省之地,并且已經在西安建号改元,怎能說不知道他是衆多“流賊”之首?怎能說對于衆多“流賊”的渠魁不知名号?怎能說不知李自成早已經占領西安,改稱長安,定為京城,而籠統地說成是“西據明地之諸帥”呢?然而他一則知道洪承疇這樣修改有蔑視和離間“賊首”的深刻用心,二則睿親王已經點頭,所以他對于書信的一些矛盾之處撇開不談,略微沉吟片刻,采用“王顧左右而言他”的辦法對兩位輔政親王說道: “這封書子由我朝皇帝出名,加蓋王玺,雖無國書之名,實有國書之實。
自然不能交密探攜帶前去,而應該堂堂正正地差遣官員前往赍送,務必在流賊東來的路上送到他手中。
” 多爾衮也急于摸清楚李自成的人馬實力和對大清的真實态度,當即喚來一名包衣,命他将書稿送交在偏院值班的内秘書院學士,囑咐數語。
這件事辦完以後,又略談片刻,因多爾衮感到身體不适,今天的會議就結束了。
過了一天,用大清皇帝名義寫給李自成的書子用黃紙謄寫清楚,蓋好玉玺,由兵部衙門派遣使者星夜送出盛京。
範文程一時沒事,來找洪承疇下棋閑談。
剛剛擺好棋盤,提到給李自成的書子,範文程笑着說道: “九老,春秋時有‘二桃殺三士’的故事,足見晏嬰的智謀過人。
你将昨日寫給李自成的書子改為給‘西據明地之諸帥’,也是智慮過人。
據你看,睿王爺想試探與李自成等渠賊‘協謀同力,并取中原’,能做到麼?” 洪承疇十分明白,目前李自成已經在西安建号改元,而這封書子是寫給“西據明地之諸帥”的,對李自成極不尊重,李自成必然十分惱火,必無回書,更不會與滿洲人合力滅明。
但是洪承疇不敢說出他的用心,隻是淡然一笑,說道: “今日形勢,于戈重于玉帛,他非愚弟所知。
” 範文程沒再說話,回答一笑,開始下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