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日黎明,當雞叫二遍時候,他便聽見盛京城内,遠近角聲。
海螺聲、雞啼聲,成隊的馬蹄聲,接續不斷。
他明白這是駐守盛京城内的上三旗開始出城操練,也斷定多爾衮必有率兵南下的重大決策。
于是他趕快披衣起床,在娈童兼侍仆白如玉的照料下穿好衣服,戴好貂皮便帽,登上皮靴,來到嚴霜鋪地的小小庭院。
天上有殘月疏星,東南方才露出熹微晨光,他開始舞劍。
按說,他是科舉出身,二十三歲中進士,進入仕途,逐步晉升,直至桂兵部尚書銜,實任薊遼總督,為明朝功名煊赫的二品大員,但是他從少年時代起就懷有“經邦濟世”之志,所以讀書和學作八股文之外,也于閑暇時候練習騎射,又學劍術。
往往在校場觀操時候,他身穿二品補服,腰系玉帶,斜挂寶劍,更顯得大帥威嚴和儒将風流。
前年二月間在慌亂中出松山堡西門突圍時候,不意所騎的瘦馬沒有力氣,猛下陡坡,連人栽倒。
埋伏在附近的清兵呐喊而出。
洪承疇想拔劍自刎,措手不及,成了俘虜,寶劍也被清兵搶去。
他在盛京投降後過了很久,皇太極下令将這把寶劍找到,歸還給他。
在庭院中舞劍以後,天色已經明了,身上也有點汗津津的。
他在仆人們和白如玉的服侍下洗了臉,梳了頭,然後用餐。
早餐時他還在想着目前北京的危急形勢,暗恨兩年前兵潰松山,如今對大明的亡國隻能夠袖手旁觀。
他習慣上不能把松山兵潰的責任歸罪于崇祯皇帝,而心中深恨監軍禦史張若麒的不懂軍事,一味催戰,緻遭慘敗。
此刻,濟爾哈朗、洪承疇和範文程三人又在多爾衮面前議論李自成的兵力實情,這個問題對确定清兵下一步的作戰方略十分重要。
洪承疇再沒插言,他所想的是北京的危急形勢和朝野的恐慌情況。
他想着北京的兵力十分空虛,又無糧饷,并且朝廷上盡是些無用官僚,沒有一個有膽識的知兵大臣,緩急之際不能夠真正為皇帝分憂。
但是他的心事絕不能在人前流露出來,害怕英明過人的多爾衮會怪罪他不忘故君,對大清并無忠心。
他想着南朝的朝野舊友,不論認識的或不認識的,兩年來沒人不罵他是一個背叛朝廷、背叛祖宗、背叛君父的無恥漢奸,誰也不會想到他直到今日仍然每夜魂繞神京,心系“魏阙①”!想到這裡,他的心中酸痛,幾乎要發出長歎,眼珠濕了。
①魏阙--古代宮門外的建築,是發布政令的地方,後用為朝廷的代稱。
多爾衮忽然叫道:“洪學士!” 洪承疇蓦然一驚,沒有機會擦去眼淚,隻好擡起頭來,心中說:“糟了!”多爾衮看見了他的臉上的憂郁神情和似乎濕潤的眼睛,覺得奇怪,馬上問道: “流賊将要攻破北京,你是怎樣想法?” 洪承疇迅速回答:“自古國家興亡,既關人事,也在曆數。
自從臣松山被俘,來到盛京,幸蒙先皇帝待以殊恩,使罪臣頑石感化,投降聖朝,明清興亡之理洞悉于胸。
今日見流賊傾巢東犯,北京必将陷落,雖有故國将亡之悲,也隻是人之常情。
臣心中十分明白,流賊決不能奪取天下,不過是天使流賊為我大清平定中原掃除道路耳。
” 多爾衮含笑點頭,語氣溫和地說道:“剛才你忽然擡起頭來,我看見你面帶愁容,雙眼含淚,還以為心念故君,所以才問你對流賊将要攻破北京有何想法。
既然你明白我大清應運龍興,南朝曆數已盡,必将亡國,就不負先皇帝待你的厚恩了。
我八旗兵不日南下,剿滅流賊,勘定中原,正是你建功立業的時候到了。
” “臣定當鞠躬盡瘁,以效犬馬之勞。
” “倘若流賊攻破北京,明朝滅亡,崇祯與皇後不能逃走,身殉社稷,你一時難免傷心,也是人之常情。
隻要你肯幫助大清平定中原,就是大清的功臣了。
” 洪承疇聽出來多爾衮的話雖然表示寬厚,但實際對他并不放心。
他雖然投降清國日淺,但讀書較多,問世較深,知道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是不世的開國英雄,而皇太極的識見尤為寬廣,可惜死得太早,不能完成其胸中抱負。
多爾衮也是滿洲少有的開國英雄,其聰明睿智過于皇太極,隻是容量不及,為衆人所畏,可以算作一代袅雄。
其他諸王,隻是戰将之材,可以在多爾衮指揮下建功立業,均無過人之處。
至于鄭親王濟爾哈朗,雖以因緣巧合,得居輔政高位,在洪承疇的眼中是屬于庸碌之輩。
洪承疇對滿洲皇室諸王的這些評價,隻是他自己的“皮裡陽秋”,從不流露一字。
因為他對多爾衮的性格認識較深,深怕多爾衮剛才看見了他的愁容和淚痕遲早會疑心他對即将亡國的崇祯皇帝仍懷有故君之情,于是他又對多爾衮說道: “目前流賊已入晉境,大約三月間到北京城下,破北京并不困難。
臣老母與臣之妻妾、仆婢等三十餘口都在北京居住。
前年臣降順聖朝之後,崇祯一反常态,不曾殺戮臣的家人。
剛才因北京難守,想到臣老母已經七十餘www.tianyashuku.Com歲,遭此大故,生死難保,不禁心中難過……” 多爾衮安慰說:“我現在正在思慮,我是否可以趕快親率滿、蒙、漢八旗精兵進入長城,先破北京,然後以逸待勞,在北京近郊大破流賊。
近來朝臣中許多人有此議論,範學士也有此建議。
倘若如此,你的老母和一家人就可以平安無事。
向北京進兵的時候,你當然同範學士都在我的身邊;一破北京,專派一隊騎兵去保護你家住宅,不會有亂兵騷擾,何必擔心!” 洪承疇的心中打個寒戰。
他千百次地想過,由于他絕食不終,降了滿洲,必将留千古罵名,倘若由他跟随多爾衮攻破北京,使崇祯帝後于城破時身殉社稷,他更要招萬世唾罵。
他自幼讀孔孟之書,在母親懷抱中便認識“忠孝”二字,身為大明朝二品文臣,深知由他帶領清兵進入北京一事的可怕,不覺在心中歎道:“今生欲為王景略①不可得矣!”然而此時此刻,以不使多爾衮懷疑他投降後對大清的忠心要緊。
他帶着感恩的神情對多爾衮說: ①王景略--王猛的字,前秦宰相,曾勸荷堅不要向東晉興兵,後世傳為美談。
“隻求破北京時得保家母無恙,臣縱然粉身碎骨,也要為大清效犬馬之勞,以報先皇與王爺隆恩!” 多爾衮笑着說:“你空有一肚子學問本事,在南朝沒有用上,今日在我大清做官,正是你建功立業,揚名後世的時運到了。
” 範文程也對洪承疇說道:“睿王爺說得很是,九老,你空有滿腹韬略,在南朝好比是明珠投暗,太可惜了!古人雲:‘良臣擇主而事,良禽擇木而栖。
’睿王爺馬上要去攻破北京,奪取明朝天下,你不可失此立功良機。
” 洪承疇正欲回答,恰好睿王府的一名親信包衣帶領在睿王府值班的一位内秘書院的章京進來。
值班章京先向睿親王行屈膝禮,再向鄭親王行禮,然後将一個紅绫封皮的文書夾子用雙手呈給睿親王。
多爾衮輕聲說: “你下去休息吧,等我們看了以後叫你。
” 值班的章京退出以後,多爾衮打開文書夾,取出用漢文小楷繕寫清楚的文書,就是以大清國順治皇帝的名義寫給李自成的書信,從頭到尾仔細看了一遍。
特别是對書信開頭推敲片刻,覺着似乎有什麼問題,但一時又說不出來,便将這書信轉遞給濟爾哈朗。
鄭親王不像睿親王那樣天資穎悟,記憶力強,又讀過許多漢文書籍,但是近幾年在皇太極的督責之下,他也能看明白一般的漢字文書,能說一般漢語。
他将給李自成的書信看完之後,明白全是按照睿親王在午膳時吩咐的意思寫的,看不出有什麼毛病,便遵照往日習慣,将繕寫的書信轉給範文程看。
範文程将書稿看了以後,在對李自成應該如何稱呼這個問題上産生猶豫。
但是他話到口邊咽下去了,不敢貿然提出自己的意見。
他記得睿親王在午膳時面谕值班學士,這封書子是寫給大順國王李自成的,并且将書子的主要意思都面谕明白。
如果他現在反對這封書子的某些關鍵地方,不是給睿親王難堪麼?他的猶豫隻是刹那間的事,立刻将書信稿遞給洪承疇,态度謙遜地說道: “九老,你最洞悉南朝的事,勝弟十倍。
請你說,這封書子可以這樣寫麼?” 洪承疇對李自成的态度與清朝的王公大臣們完全不同。
清朝的掌權人物同李自成、張獻忠等所謂“流賊”的關系多年來是井水不犯河水,素無冤仇,隻是近日李自成要攻占北京,才與清政權發生利害沖突。
洪承疇在幾十年中一直站在大明朝廷方面,成為“流賊”的死敵,最有政治敏感。
當洪承疇開始看這封書信稿子的第一行時就頻頻搖頭,引起了兩位輔政親王和内院大學士的注意,大家都注視着他的神情,等待他說出意見。
洪承疇看完稿子,對兩位親王說道:“請恕臣冒昧直言,李自成隻是一個亂世流賊,不應該稱他為大順國王。
我國很快要進兵中原,遷都北京,勘定四海。
這書信中将李自成稱為大順國王,我大清兵去剿滅流賊,就顯得名不正,言不順。
天下士民将何以看待我朝皇帝?” 濟爾哈朗一半是不明白洪承疇的深意,一半帶有開玩笑的意思,故意說道: “可是李自成已經在西安建立國号大順,改元永昌,難道他還是流賊麼?” 洪承疇回答說:“莫說他占領了西安,建号改元,他就不是一個亂世流賊。
縱然他攻占了北京,在臣的眼中他也還是流賊。
” “那是何故?” 洪承疇說:“李自成自從攻破洛陽以後,不斷打仗,不肯設官理民,不肯愛養百姓,令士民大失所望,豈不是賊性不改?自古有這樣建國立業的麼?” 濟爾哈朗說:“可是聽說他在三四年前打了許多敗仗,幾乎被明朝官兵
海螺聲、雞啼聲,成隊的馬蹄聲,接續不斷。
他明白這是駐守盛京城内的上三旗開始出城操練,也斷定多爾衮必有率兵南下的重大決策。
于是他趕快披衣起床,在娈童兼侍仆白如玉的照料下穿好衣服,戴好貂皮便帽,登上皮靴,來到嚴霜鋪地的小小庭院。
天上有殘月疏星,東南方才露出熹微晨光,他開始舞劍。
按說,他是科舉出身,二十三歲中進士,進入仕途,逐步晉升,直至桂兵部尚書銜,實任薊遼總督,為明朝功名煊赫的二品大員,但是他從少年時代起就懷有“經邦濟世”之志,所以讀書和學作八股文之外,也于閑暇時候練習騎射,又學劍術。
往往在校場觀操時候,他身穿二品補服,腰系玉帶,斜挂寶劍,更顯得大帥威嚴和儒将風流。
前年二月間在慌亂中出松山堡西門突圍時候,不意所騎的瘦馬沒有力氣,猛下陡坡,連人栽倒。
埋伏在附近的清兵呐喊而出。
洪承疇想拔劍自刎,措手不及,成了俘虜,寶劍也被清兵搶去。
他在盛京投降後過了很久,皇太極下令将這把寶劍找到,歸還給他。
在庭院中舞劍以後,天色已經明了,身上也有點汗津津的。
他在仆人們和白如玉的服侍下洗了臉,梳了頭,然後用餐。
早餐時他還在想着目前北京的危急形勢,暗恨兩年前兵潰松山,如今對大明的亡國隻能夠袖手旁觀。
他習慣上不能把松山兵潰的責任歸罪于崇祯皇帝,而心中深恨監軍禦史張若麒的不懂軍事,一味催戰,緻遭慘敗。
此刻,濟爾哈朗、洪承疇和範文程三人又在多爾衮面前議論李自成的兵力實情,這個問題對确定清兵下一步的作戰方略十分重要。
洪承疇再沒插言,他所想的是北京的危急形勢和朝野的恐慌情況。
他想着北京的兵力十分空虛,又無糧饷,并且朝廷上盡是些無用官僚,沒有一個有膽識的知兵大臣,緩急之際不能夠真正為皇帝分憂。
但是他的心事絕不能在人前流露出來,害怕英明過人的多爾衮會怪罪他不忘故君,對大清并無忠心。
他想着南朝的朝野舊友,不論認識的或不認識的,兩年來沒人不罵他是一個背叛朝廷、背叛祖宗、背叛君父的無恥漢奸,誰也不會想到他直到今日仍然每夜魂繞神京,心系“魏阙①”!想到這裡,他的心中酸痛,幾乎要發出長歎,眼珠濕了。
①魏阙--古代宮門外的建築,是發布政令的地方,後用為朝廷的代稱。
多爾衮忽然叫道:“洪學士!” 洪承疇蓦然一驚,沒有機會擦去眼淚,隻好擡起頭來,心中說:“糟了!”多爾衮看見了他的臉上的憂郁神情和似乎濕潤的眼睛,覺得奇怪,馬上問道: “流賊将要攻破北京,你是怎樣想法?” 洪承疇迅速回答:“自古國家興亡,既關人事,也在曆數。
自從臣松山被俘,來到盛京,幸蒙先皇帝待以殊恩,使罪臣頑石感化,投降聖朝,明清興亡之理洞悉于胸。
今日見流賊傾巢東犯,北京必将陷落,雖有故國将亡之悲,也隻是人之常情。
臣心中十分明白,流賊決不能奪取天下,不過是天使流賊為我大清平定中原掃除道路耳。
” 多爾衮含笑點頭,語氣溫和地說道:“剛才你忽然擡起頭來,我看見你面帶愁容,雙眼含淚,還以為心念故君,所以才問你對流賊将要攻破北京有何想法。
既然你明白我大清應運龍興,南朝曆數已盡,必将亡國,就不負先皇帝待你的厚恩了。
我八旗兵不日南下,剿滅流賊,勘定中原,正是你建功立業的時候到了。
” “臣定當鞠躬盡瘁,以效犬馬之勞。
” “倘若流賊攻破北京,明朝滅亡,崇祯與皇後不能逃走,身殉社稷,你一時難免傷心,也是人之常情。
隻要你肯幫助大清平定中原,就是大清的功臣了。
” 洪承疇聽出來多爾衮的話雖然表示寬厚,但實際對他并不放心。
他雖然投降清國日淺,但讀書較多,問世較深,知道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是不世的開國英雄,而皇太極的識見尤為寬廣,可惜死得太早,不能完成其胸中抱負。
多爾衮也是滿洲少有的開國英雄,其聰明睿智過于皇太極,隻是容量不及,為衆人所畏,可以算作一代袅雄。
其他諸王,隻是戰将之材,可以在多爾衮指揮下建功立業,均無過人之處。
至于鄭親王濟爾哈朗,雖以因緣巧合,得居輔政高位,在洪承疇的眼中是屬于庸碌之輩。
洪承疇對滿洲皇室諸王的這些評價,隻是他自己的“皮裡陽秋”,從不流露一字。
因為他對多爾衮的性格認識較深,深怕多爾衮剛才看見了他的愁容和淚痕遲早會疑心他對即将亡國的崇祯皇帝仍懷有故君之情,于是他又對多爾衮說道: “目前流賊已入晉境,大約三月間到北京城下,破北京并不困難。
臣老母與臣之妻妾、仆婢等三十餘口都在北京居住。
前年臣降順聖朝之後,崇祯一反常态,不曾殺戮臣的家人。
剛才因北京難守,想到臣老母已經七十餘www.tianyashuku.Com歲,遭此大故,生死難保,不禁心中難過……” 多爾衮安慰說:“我現在正在思慮,我是否可以趕快親率滿、蒙、漢八旗精兵進入長城,先破北京,然後以逸待勞,在北京近郊大破流賊。
近來朝臣中許多人有此議論,範學士也有此建議。
倘若如此,你的老母和一家人就可以平安無事。
向北京進兵的時候,你當然同範學士都在我的身邊;一破北京,專派一隊騎兵去保護你家住宅,不會有亂兵騷擾,何必擔心!” 洪承疇的心中打個寒戰。
他千百次地想過,由于他絕食不終,降了滿洲,必将留千古罵名,倘若由他跟随多爾衮攻破北京,使崇祯帝後于城破時身殉社稷,他更要招萬世唾罵。
他自幼讀孔孟之書,在母親懷抱中便認識“忠孝”二字,身為大明朝二品文臣,深知由他帶領清兵進入北京一事的可怕,不覺在心中歎道:“今生欲為王景略①不可得矣!”然而此時此刻,以不使多爾衮懷疑他投降後對大清的忠心要緊。
他帶着感恩的神情對多爾衮說: ①王景略--王猛的字,前秦宰相,曾勸荷堅不要向東晉興兵,後世傳為美談。
“隻求破北京時得保家母無恙,臣縱然粉身碎骨,也要為大清效犬馬之勞,以報先皇與王爺隆恩!” 多爾衮笑着說:“你空有一肚子學問本事,在南朝沒有用上,今日在我大清做官,正是你建功立業,揚名後世的時運到了。
” 範文程也對洪承疇說道:“睿王爺說得很是,九老,你空有滿腹韬略,在南朝好比是明珠投暗,太可惜了!古人雲:‘良臣擇主而事,良禽擇木而栖。
’睿王爺馬上要去攻破北京,奪取明朝天下,你不可失此立功良機。
” 洪承疇正欲回答,恰好睿王府的一名親信包衣帶領在睿王府值班的一位内秘書院的章京進來。
值班章京先向睿親王行屈膝禮,再向鄭親王行禮,然後将一個紅绫封皮的文書夾子用雙手呈給睿親王。
多爾衮輕聲說: “你下去休息吧,等我們看了以後叫你。
” 值班的章京退出以後,多爾衮打開文書夾,取出用漢文小楷繕寫清楚的文書,就是以大清國順治皇帝的名義寫給李自成的書信,從頭到尾仔細看了一遍。
特别是對書信開頭推敲片刻,覺着似乎有什麼問題,但一時又說不出來,便将這書信轉遞給濟爾哈朗。
鄭親王不像睿親王那樣天資穎悟,記憶力強,又讀過許多漢文書籍,但是近幾年在皇太極的督責之下,他也能看明白一般的漢字文書,能說一般漢語。
他将給李自成的書信看完之後,明白全是按照睿親王在午膳時吩咐的意思寫的,看不出有什麼毛病,便遵照往日習慣,将繕寫的書信轉給範文程看。
範文程将書稿看了以後,在對李自成應該如何稱呼這個問題上産生猶豫。
但是他話到口邊咽下去了,不敢貿然提出自己的意見。
他記得睿親王在午膳時面谕值班學士,這封書子是寫給大順國王李自成的,并且将書子的主要意思都面谕明白。
如果他現在反對這封書子的某些關鍵地方,不是給睿親王難堪麼?他的猶豫隻是刹那間的事,立刻将書信稿遞給洪承疇,态度謙遜地說道: “九老,你最洞悉南朝的事,勝弟十倍。
請你說,這封書子可以這樣寫麼?” 洪承疇對李自成的态度與清朝的王公大臣們完全不同。
清朝的掌權人物同李自成、張獻忠等所謂“流賊”的關系多年來是井水不犯河水,素無冤仇,隻是近日李自成要攻占北京,才與清政權發生利害沖突。
洪承疇在幾十年中一直站在大明朝廷方面,成為“流賊”的死敵,最有政治敏感。
當洪承疇開始看這封書信稿子的第一行時就頻頻搖頭,引起了兩位輔政親王和内院大學士的注意,大家都注視着他的神情,等待他說出意見。
洪承疇看完稿子,對兩位親王說道:“請恕臣冒昧直言,李自成隻是一個亂世流賊,不應該稱他為大順國王。
我國很快要進兵中原,遷都北京,勘定四海。
這書信中将李自成稱為大順國王,我大清兵去剿滅流賊,就顯得名不正,言不順。
天下士民将何以看待我朝皇帝?” 濟爾哈朗一半是不明白洪承疇的深意,一半帶有開玩笑的意思,故意說道: “可是李自成已經在西安建立國号大順,改元永昌,難道他還是流賊麼?” 洪承疇回答說:“莫說他占領了西安,建号改元,他就不是一個亂世流賊。
縱然他攻占了北京,在臣的眼中他也還是流賊。
” “那是何故?” 洪承疇說:“李自成自從攻破洛陽以後,不斷打仗,不肯設官理民,不肯愛養百姓,令士民大失所望,豈不是賊性不改?自古有這樣建國立業的麼?” 濟爾哈朗說:“可是聽說他在三四年前打了許多敗仗,幾乎被明朝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