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領大軍向中原進兵,将大清國的滿、蒙、漢三股人馬和征伐之權掌握到他的手中,就理所當然地高居攝政王之位了。
滿洲君臣經過清太宗皇太極的國喪,内部一度為繼承皇位的鬥争發生較大風波,但因多爾衮處置得當,沒有使國家損傷元氣。
事平之後,這割據中國東北一隅的新興王國依然是朝氣蓬勃,對長城内虎視眈眈,準備着随時趁明朝危亡之機進入中原,占領北京,恢複四百年前金朝的盛世局面。
由于出重賞收買探報,有關李自成向北京進軍以至明朝束手無策的各種消息,紛紛而來。
到了甲申年的正月下旬,多爾衮口谕盛京的文武大臣讨論向中原進兵之策。
許多人平素知道多爾衮的開國雄心,紛紛建議趁“流賊”尚在北來途中,先去攻破北京,以逸待勞,迎擊“流賊”。
多爾衮雖然遇到這開國機運,感到心情振奮,然而他平日考慮事情比别人冷靜,不肯匆忙就決定南下進兵大計。
到了正月下旬,李自成率領的大軍已經破了平陽,一路無阻,直奔太原,并且知道李自成另有一支人馬也準備渡過黃河,作為一支偏師,走上黨,破懷慶,再破衛輝,北上彰德,橫掃豫北三府,然後北進,占領保定,從南路逼近北京。
眼看明朝亡在旦夕,多爾衮連日親自主持在睿王府召開秘密會議,讨論決策。
卻說洪承疇投降以後,生活上備受優待,但沒正式官職,直到此時,多爾衮才以順治皇帝的名義任用他為内院學士,使他與範文程同樣為他的帷幄之臣,時時參與對南朝的用兵密儀。
今天在睿王府舉行的是一次高層次重要密議,除多爾衮本人外,隻有鄭親王濟爾哈朗、範文程和洪承疇。
他們讨論的最重要問題是要判斷李自成的實際兵力。
從北京來的探報是說李自成率領五十萬大軍從韓城渡河入晉,尚有百萬大軍在後。
如果李自成确有這麼多的人馬北上,清國滿、蒙、漢全部人馬不會超過二十萬,就決不能貿然南下,以免敗于人數衆多而士氣方盛的“流賊”。
考慮着李自成兵力的強大,多爾衮不能不心中躊躇。
在多爾衮親自主持的前兩次密議中,洪承疇的看法都是與衆不同,使多爾衮不能不刮目相看。
洪承疇認為李自成入晉東犯的全部人馬絕不會有五十萬人。
他認為,自古“兵不厭詐”,兵強可以示弱,借以欺騙和麻痹敵人,孫膑對龐涓進行的馬陵道之戰是‘以多示寡’的用兵範例。
至于曹操的赤壁之戰,荷堅的淝水之戰,則是以弱示強,大大誇大了自己人馬的數量。
洪承疇用十分自信的口氣說道: “以臣愚見,李賊自稱有五十萬人馬渡河入晉,東犯幽燕,也是虛誇之詞,實際兵力決無此數。
兵将人數大概在二十萬至三十萬之間,不會更多。
姑且以三十萬計,到北京城下能夠作戰的兵力将不會超過二十萬。
” 多爾衮問道:“你為何估計得這樣少?” 範文程插言說:“洪大人,我估計李自成來到北京的人馬大概在三十萬以上。
” 鄭親王接着說:“我們的八旗兵還沒有同流賊交過手,千萬不能輕敵。
甯可将敵人的兵力估計強一點,不可失之大意。
” 洪承疇思索片刻,含笑說道:“兩位輔政王爺和範學士從用兵方面慎重考慮,願意将東犯的流賊兵力看得強大一些,以便事先凋集更多人馬,一戰全殲流賊,這自然不錯。
但是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此古今不易之理。
臣在南朝,與流賊作戰多年,對賊中實情,略有所知。
賊慣用虛聲恫吓,且利用朝廷與各省官軍弱點,才能迅速壯大,不斷勝利而有今日。
近幾年賊勢最盛,号稱有百萬之衆,然而以臣看來,最盛時不超過五十萬人。
鄖陽、均州均為王光恩兄弟所據,為襄陽肘腋之患,李自成竟不能攻破鄖、均。
汝南府多麼重要,李自成竟無重兵駐守,任地方紳士與土匪竊據。
所以臣說李自成雖有大約五十萬人,還得分兵駐守各處,有許多重要之處竟無力駐守。
這樣看來,流賊渡河入晉,東犯幽燕的兵員實數絕不會超過三十萬人。
何況此次流賊東犯,與往日行軍大不相同。
李自成本是流賊,長于流動。
如今在西安建立僞号,又渡河東犯,妄圖在北京正位稱帝,所以他必将文武百官等許多重要的人物帶在身邊,每一官僚必有一群奴仆相從,還得有兵馬保護。
試想這三十萬衆,數千裡遠征,談何容易!單說糧秣辎重的運送,也得一兩萬人。
如此看來,李賊如以三十萬衆渡河東來,沿途留兵駐守,到北京城下時不會有二十萬人。
” 範文程認為洪承疇說出的這個見解有道理,但仍然不敢完全相信,怕犯了輕敵的錯誤。
他望望睿親王臉上疑惑不定的神色,随即向洪承疇問道: “洪大人熟于南朝情況,果然見解不凡。
但是文程尚不解者是,你說李賊的兵力不多,多依恃虛聲恫吓,但是他近三年馳騁中原,所向無敵,席卷湖廣,長驅入陝,輕易占領西安,橫掃西北各地,使明朝窮于應付,已臨亡國危局。
這情況你如何解釋?” 濟爾哈朗先向範文程笑着點頭,然後向洪承疇逼問一句: “對,近三年來李自成所向無敵,難道都是假的?” 多爾衮不等供承疇說話,已經請到洪承疇如何回答,在鐵火盆的邊上磕去煙灰,哈哈大笑,說道: “有趣!有趣!現在不必談了。
我已經命王府廚房預備了午膳,走吧,我們去午膳桌上,邊吃邊談!”剛從火盆邊站起來,多爾衮又說道:“還有一件事,我也要同你們商量一下,看是否可行。
如果可行,當然是越快越好,要在李自成尚在半路上就應該見到他,得到他的回書才好。
” “王爺有何妙棋?”範文程站着問道。
多爾衮胸有成竹地含笑回答:“我想派人帶着我大清國的一封書子,在山西境内的路上迎見李自成,一則探聽他對我大清國是敵是友,二則親去看看流賊的實力如何。
你們覺得此計如何?” 範文程平日細心,接着問道:“用何人名義給流賊頭目寫信?用輔政王您的名義?” 多爾衮頗有深意地一笑,随即輕輕地将右手一揮,說道: “走,邊用膳邊商量大事!” 睿王府正殿的建築規模不大,雖然也是明三暗五,五脊六獸,五層台階,但如果放在關内,不過像富家地主的廳堂。
午膳的紅漆描金八仙桌擺在正殿的東暖閣,房間中溫暖如春,陳設簡單。
多爾衮同濟爾哈朗井坐在八仙桌北邊的鋪有紅氈的兩把大師椅上,面向正南,多爾衮在左,濟爾哈朗在右。
八仙桌的左邊是洪承疇的座位,右邊是範文程的座位。
這是睿親王指定的位置,不允許洪承疇謙讓。
範文程知道睿親王在進兵滅亡明朝的大事上要重用洪承疇,對洪拱拱手,欣然在八仙桌右邊坐下。
濟爾哈朗對多爾衮指示洪承疇坐在左邊,雖不說話,但心中暗覺奇怪。
他認為範文程在太祖艱難創業時就來投效,忠心不貳。
到了太宗朝,更是倚為心腹,大小事由範章京一言而決。
他根本不理解睿親王的用心。
雖然洪承疇與範文程同樣是内院學士,但是在多爾衮眼中,洪承疇不僅是朝中大臣,而且在今後不久進兵中原的時候更要依靠洪承疇出謀獻策。
另一方面,洪承疇在投降前是明朝的薊遼總督,挂兵部尚書銜,二品大員,這一點優于在滿洲土生土長的範文程。
多爾衮既然要銳意進取中原,不能不尊重漢族的這一習慣。
然而他沒有将這種思想同濟爾哈朗談過,也不曾同範文程談過。
倒是範文程心中明白,也知道洪承疇曾經決意不做引着清兵奪取崇祯皇帝江山的千古罪人。
此時範文程在心中含笑想道: “你洪九老①已入睿王爺的彀中,很快就會引着八旗大軍前去攻破北京,想不做大清兵的帶路人,不可得矣!” 因為有睿王府的兩個包衣在暖閣中伺候午膳,所以多爾衮根本不提軍事問題,也不談清國朝政。
鄭親王和範文程等都明白睿王府的規矩,所以都不提軍情消息。
不過他們都急于想知道李自成的實際兵力,好決定大清兵的南下方略。
洪承疇雖然已經投降滿洲兩年,但是南朝畢競是他的父母之邦,崇祯是他的故君,所以他也忘不下山西軍情,神色憂郁地低頭不語。
①九老--洪承疇字範九。
自從濟爾哈朗退後一步,擁護多爾衮主持朝政以來,多爾衮就吩咐在西偏院中騰出來五間房屋,警衛嚴密,由内三院的學士們加上滿漢筆帖式數人,日夜輪流值班,以免誤了公事。
多爾衮在王位上坐下以後,忽然想到給李自成下書于的事頗為緊急,立即命一包衣去西偏院叫一位值班的内秘書院學士前來。
滿族包衣答了聲“喳!”,轉身退出。
多爾衮向右邊的鄭親王拿起筷子略微示意,于是兩位輔政王與兩位内院學士開始用膳。
過了片刻,在西偏院值班的内秘書院學士來到面前,向兩位輔政屈膝請安。
多年衮将向李自成下書的事告訴了他,命他在午膳後趕快起個稿子送來,并把要寫的内容也告訴了他。
值班的學士問道: “請問王爺,聽說李自成已經在西安僭了僞号,國号大順,年号永昌,這封書子是寫給李自成麼?” “當然要給他。
不給他給誰?” “用什麼人的名義寫這封信?就用兩位輔政王爺的名義?” 鄭親王剛從暖鍋中夾起來一大塊白肉,還沒有夾穩,聽了這句話,筷子一動,那一塊肥厚的白肉落進暖鍋。
他害怕日後萬一朝局有變,有誰追究他夥同多爾衮與流賊暗通聲氣,而足智多謀的多爾衮将罪責推到他一人身上。
他暫停再動筷子,眼睛轉向左邊,望了多爾衮一眼,在心中稱贊恭候桌邊的值班學士: “問得好,是要請示清楚!” 多爾衮對這個問題從一開始就胸有成竹,此時不假思索,滿可以
滿洲君臣經過清太宗皇太極的國喪,内部一度為繼承皇位的鬥争發生較大風波,但因多爾衮處置得當,沒有使國家損傷元氣。
事平之後,這割據中國東北一隅的新興王國依然是朝氣蓬勃,對長城内虎視眈眈,準備着随時趁明朝危亡之機進入中原,占領北京,恢複四百年前金朝的盛世局面。
由于出重賞收買探報,有關李自成向北京進軍以至明朝束手無策的各種消息,紛紛而來。
到了甲申年的正月下旬,多爾衮口谕盛京的文武大臣讨論向中原進兵之策。
許多人平素知道多爾衮的開國雄心,紛紛建議趁“流賊”尚在北來途中,先去攻破北京,以逸待勞,迎擊“流賊”。
多爾衮雖然遇到這開國機運,感到心情振奮,然而他平日考慮事情比别人冷靜,不肯匆忙就決定南下進兵大計。
到了正月下旬,李自成率領的大軍已經破了平陽,一路無阻,直奔太原,并且知道李自成另有一支人馬也準備渡過黃河,作為一支偏師,走上黨,破懷慶,再破衛輝,北上彰德,橫掃豫北三府,然後北進,占領保定,從南路逼近北京。
眼看明朝亡在旦夕,多爾衮連日親自主持在睿王府召開秘密會議,讨論決策。
卻說洪承疇投降以後,生活上備受優待,但沒正式官職,直到此時,多爾衮才以順治皇帝的名義任用他為内院學士,使他與範文程同樣為他的帷幄之臣,時時參與對南朝的用兵密儀。
今天在睿王府舉行的是一次高層次重要密議,除多爾衮本人外,隻有鄭親王濟爾哈朗、範文程和洪承疇。
他們讨論的最重要問題是要判斷李自成的實際兵力。
從北京來的探報是說李自成率領五十萬大軍從韓城渡河入晉,尚有百萬大軍在後。
如果李自成确有這麼多的人馬北上,清國滿、蒙、漢全部人馬不會超過二十萬,就決不能貿然南下,以免敗于人數衆多而士氣方盛的“流賊”。
考慮着李自成兵力的強大,多爾衮不能不心中躊躇。
在多爾衮親自主持的前兩次密議中,洪承疇的看法都是與衆不同,使多爾衮不能不刮目相看。
洪承疇認為李自成入晉東犯的全部人馬絕不會有五十萬人。
他認為,自古“兵不厭詐”,兵強可以示弱,借以欺騙和麻痹敵人,孫膑對龐涓進行的馬陵道之戰是‘以多示寡’的用兵範例。
至于曹操的赤壁之戰,荷堅的淝水之戰,則是以弱示強,大大誇大了自己人馬的數量。
洪承疇用十分自信的口氣說道: “以臣愚見,李賊自稱有五十萬人馬渡河入晉,東犯幽燕,也是虛誇之詞,實際兵力決無此數。
兵将人數大概在二十萬至三十萬之間,不會更多。
姑且以三十萬計,到北京城下能夠作戰的兵力将不會超過二十萬。
” 多爾衮問道:“你為何估計得這樣少?” 範文程插言說:“洪大人,我估計李自成來到北京的人馬大概在三十萬以上。
” 鄭親王接着說:“我們的八旗兵還沒有同流賊交過手,千萬不能輕敵。
甯可将敵人的兵力估計強一點,不可失之大意。
” 洪承疇思索片刻,含笑說道:“兩位輔政王爺和範學士從用兵方面慎重考慮,願意将東犯的流賊兵力看得強大一些,以便事先凋集更多人馬,一戰全殲流賊,這自然不錯。
但是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此古今不易之理。
臣在南朝,與流賊作戰多年,對賊中實情,略有所知。
賊慣用虛聲恫吓,且利用朝廷與各省官軍弱點,才能迅速壯大,不斷勝利而有今日。
近幾年賊勢最盛,号稱有百萬之衆,然而以臣看來,最盛時不超過五十萬人。
鄖陽、均州均為王光恩兄弟所據,為襄陽肘腋之患,李自成竟不能攻破鄖、均。
汝南府多麼重要,李自成竟無重兵駐守,任地方紳士與土匪竊據。
所以臣說李自成雖有大約五十萬人,還得分兵駐守各處,有許多重要之處竟無力駐守。
這樣看來,流賊渡河入晉,東犯幽燕的兵員實數絕不會超過三十萬人。
何況此次流賊東犯,與往日行軍大不相同。
李自成本是流賊,長于流動。
如今在西安建立僞号,又渡河東犯,妄圖在北京正位稱帝,所以他必将文武百官等許多重要的人物帶在身邊,每一官僚必有一群奴仆相從,還得有兵馬保護。
試想這三十萬衆,數千裡遠征,談何容易!單說糧秣辎重的運送,也得一兩萬人。
如此看來,李賊如以三十萬衆渡河東來,沿途留兵駐守,到北京城下時不會有二十萬人。
” 範文程認為洪承疇說出的這個見解有道理,但仍然不敢完全相信,怕犯了輕敵的錯誤。
他望望睿親王臉上疑惑不定的神色,随即向洪承疇問道: “洪大人熟于南朝情況,果然見解不凡。
但是文程尚不解者是,你說李賊的兵力不多,多依恃虛聲恫吓,但是他近三年馳騁中原,所向無敵,席卷湖廣,長驅入陝,輕易占領西安,橫掃西北各地,使明朝窮于應付,已臨亡國危局。
這情況你如何解釋?” 濟爾哈朗先向範文程笑着點頭,然後向洪承疇逼問一句: “對,近三年來李自成所向無敵,難道都是假的?” 多爾衮不等供承疇說話,已經請到洪承疇如何回答,在鐵火盆的邊上磕去煙灰,哈哈大笑,說道: “有趣!有趣!現在不必談了。
我已經命王府廚房預備了午膳,走吧,我們去午膳桌上,邊吃邊談!”剛從火盆邊站起來,多爾衮又說道:“還有一件事,我也要同你們商量一下,看是否可行。
如果可行,當然是越快越好,要在李自成尚在半路上就應該見到他,得到他的回書才好。
” “王爺有何妙棋?”範文程站着問道。
多爾衮胸有成竹地含笑回答:“我想派人帶着我大清國的一封書子,在山西境内的路上迎見李自成,一則探聽他對我大清國是敵是友,二則親去看看流賊的實力如何。
你們覺得此計如何?” 範文程平日細心,接着問道:“用何人名義給流賊頭目寫信?用輔政王您的名義?” 多爾衮頗有深意地一笑,随即輕輕地将右手一揮,說道: “走,邊用膳邊商量大事!” 睿王府正殿的建築規模不大,雖然也是明三暗五,五脊六獸,五層台階,但如果放在關内,不過像富家地主的廳堂。
午膳的紅漆描金八仙桌擺在正殿的東暖閣,房間中溫暖如春,陳設簡單。
多爾衮同濟爾哈朗井坐在八仙桌北邊的鋪有紅氈的兩把大師椅上,面向正南,多爾衮在左,濟爾哈朗在右。
八仙桌的左邊是洪承疇的座位,右邊是範文程的座位。
這是睿親王指定的位置,不允許洪承疇謙讓。
範文程知道睿親王在進兵滅亡明朝的大事上要重用洪承疇,對洪拱拱手,欣然在八仙桌右邊坐下。
濟爾哈朗對多爾衮指示洪承疇坐在左邊,雖不說話,但心中暗覺奇怪。
他認為範文程在太祖艱難創業時就來投效,忠心不貳。
到了太宗朝,更是倚為心腹,大小事由範章京一言而決。
他根本不理解睿親王的用心。
雖然洪承疇與範文程同樣是内院學士,但是在多爾衮眼中,洪承疇不僅是朝中大臣,而且在今後不久進兵中原的時候更要依靠洪承疇出謀獻策。
另一方面,洪承疇在投降前是明朝的薊遼總督,挂兵部尚書銜,二品大員,這一點優于在滿洲土生土長的範文程。
多爾衮既然要銳意進取中原,不能不尊重漢族的這一習慣。
然而他沒有将這種思想同濟爾哈朗談過,也不曾同範文程談過。
倒是範文程心中明白,也知道洪承疇曾經決意不做引着清兵奪取崇祯皇帝江山的千古罪人。
此時範文程在心中含笑想道: “你洪九老①已入睿王爺的彀中,很快就會引着八旗大軍前去攻破北京,想不做大清兵的帶路人,不可得矣!” 因為有睿王府的兩個包衣在暖閣中伺候午膳,所以多爾衮根本不提軍事問題,也不談清國朝政。
鄭親王和範文程等都明白睿王府的規矩,所以都不提軍情消息。
不過他們都急于想知道李自成的實際兵力,好決定大清兵的南下方略。
洪承疇雖然已經投降滿洲兩年,但是南朝畢競是他的父母之邦,崇祯是他的故君,所以他也忘不下山西軍情,神色憂郁地低頭不語。
①九老--洪承疇字範九。
自從濟爾哈朗退後一步,擁護多爾衮主持朝政以來,多爾衮就吩咐在西偏院中騰出來五間房屋,警衛嚴密,由内三院的學士們加上滿漢筆帖式數人,日夜輪流值班,以免誤了公事。
多爾衮在王位上坐下以後,忽然想到給李自成下書于的事頗為緊急,立即命一包衣去西偏院叫一位值班的内秘書院學士前來。
滿族包衣答了聲“喳!”,轉身退出。
多爾衮向右邊的鄭親王拿起筷子略微示意,于是兩位輔政王與兩位内院學士開始用膳。
過了片刻,在西偏院值班的内秘書院學士來到面前,向兩位輔政屈膝請安。
多年衮将向李自成下書的事告訴了他,命他在午膳後趕快起個稿子送來,并把要寫的内容也告訴了他。
值班的學士問道: “請問王爺,聽說李自成已經在西安僭了僞号,國号大順,年号永昌,這封書子是寫給李自成麼?” “當然要給他。
不給他給誰?” “用什麼人的名義寫這封信?就用兩位輔政王爺的名義?” 鄭親王剛從暖鍋中夾起來一大塊白肉,還沒有夾穩,聽了這句話,筷子一動,那一塊肥厚的白肉落進暖鍋。
他害怕日後萬一朝局有變,有誰追究他夥同多爾衮與流賊暗通聲氣,而足智多謀的多爾衮将罪責推到他一人身上。
他暫停再動筷子,眼睛轉向左邊,望了多爾衮一眼,在心中稱贊恭候桌邊的值班學士: “問得好,是要請示清楚!” 多爾衮對這個問題從一開始就胸有成竹,此時不假思索,滿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