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進入甲申年,多爾衮每天都在注視着關内的局勢變化。
他獲得關内的各種消息,主要依靠派許多細作在北京打探。
對探到特别重要消息的細作,不惜重賞。
關于北京朝廷上的忙亂舉措和紛争,以及“陝西流賊”的重要活動,幾乎是每天或每隔三兩天就有潛伏在北京的細作報到盛京,先密報到兵部衙門,随即火速禀報到睿親王府。
住在沈陽城内的多爾衮,天天都在考慮如何率大軍進入中原,而明朝當局卻因自顧不暇,沒有時間考慮滿洲敵人的動靜。
至于李自成,一則被一年多來軍事上的不斷勝利沖昏了頭腦,二則目光短淺,不懂得他東征幽燕進入北京以後的強敵,并不是一籌莫展的崇祯皇帝和好比日落西山的大明朝廷,而是崛起于遼東的、對關内虎視眈眈的所謂“東虜”,所以對關外的情況知之甚少甚或全然不知。
大約在正月下旬,多爾衮連得探報,說那個名叫李自成的“流賊”首領已經在西安建立了大順朝,改元永昌,并且從去年十二月底到今年正月初,派遣了五十萬人馬分批從韓城附近渡過黃河,進入山西境内,所向無敵,正在向太原進兵,聲言要進犯北京,奪取明朝江山。
這一消息不僅來自朝野驚慌的北京,也來自吳三桂駐守的甯遠城中。
當時甯遠已經是明朝留在山海關外的一座孤城,但是由于吳三桂的父母和一家三十餘口都住在北京城中,而吳三桂與駐節永平的薊遼總督王永吉也常有密使往來,所以從甯遠城中也可以知道北京的重大消息。
從北京、永平和甯遠城中探聽到的“流賊”正在向北京進犯的消息大緻相同,使多爾衮不能不焦急了。
在愛新覺羅皇族中,最有雄才大略的年輕領袖莫過于多爾衮這位親王。
他從十八歲就帶兵打仗,不僅勇敢,而且富于智謀,後來成了皇太極政權圈子中的重要親王。
去年八月間,皇太極突然去世之後,皇族中有人願意擁戴他繼承皇位,他自己也有一部分可靠的兵力,然而他為着安定清國大局,避免皇室請王為皇位繼承問題發生紛争,削弱國力,他堅決不繼承皇位,也打退了别人觊觎皇位的野心,嚴厲懲罰了幾個人,同時他緊緊拉着比他年長的、且有一部分兵力的鄭親王濟爾哈朗,同心擁戴皇太極的六歲幼于福臨登極,由他和鄭親王共同輔政,被稱為輔政親王。
他自幼就以他的聰明和勇敢,在諸王貝勒中表現非凡,受到父親努爾哈赤的寵愛,也受到同父異母的哥哥皇太極的特别看重。
他自己雖然口中不說,然而環顧同輩,不能不自認為是愛新覺羅皇族中的不世英雄。
由于他在二十歲左右的時候就有進兵中原,滅亡明朝,遷都北京,以“大清”國号統治中國的抱負,所以在皇太極突然病逝之後,在舉朝震驚失措、陷于皇位紛争,滿洲的興衰決于一旦之際,他能夠以其出衆的智謀和應變才能,使不懂事的小福臨登上皇位,為他以後實現統兵進入中原的大計準備了條件。
然而,像多爾衮這樣具有巨大政治野心的人物,對與濟爾哈朗共同輔政這件事并不甘心,他必須在統兵南下之前實現兩件大事:一是将大清國的朝政大權和軍權牢牢地拿到他一個人手中;二是再對心懷不滿的肅親王豪格搞一次懲罰,除掉日後的禍患。
多爾衮在與濟爾哈朗共同輔政之初,利用濟爾哈朗思想上的弱點,不失時機地建立他的專政體制。
濟爾哈朗的父親名叫舒爾哈赤,是努爾哈赤的同母兄弟,協助努爾哈赤起兵,反抗明朝,吞并建州各部,戰功卓著,聲名不下于努爾哈赤。
大概是由于疑忌心理,努爾哈赤忽然搞去了舒爾哈赤的兵權,将他禁锢起來,随後又秘密殺掉,又殺了舒爾哈赤的兩個兒子。
這一件努爾哈赤殺弟的慘案并沒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所以在努爾哈赤生前不允許随便談論,他死後在皇室和群臣中也不許談論。
當父兄們被殺害的時候,濟爾哈朗尚在幼年,由伯父努爾哈赤養大,也受皇太極的恩眷,初封為貝勒,後封為親王。
這一件家庭悲劇在他長大後從來不敢打聽,更不敢對伯父努爾哈赤有懷恨之心,從小養成了一種謹慎畏禍的性格,隻希望保住親王的祿位,在功業上并無多的奢望。
多爾衮平日看透了濟爾哈朗性格上這些弱點,所以拉住他共同輔政,為自己實現獨專國政的野心做一塊墊腳石,以後不需要的時候就一腳踢開。
大清國的武裝力量分為滿洲八旗、漢軍八旗、蒙古八旗。
基本武裝是滿洲八旗。
滿洲八旗分為上三旗和下五旗。
原來上三旗是正黃旗、鑲黃旗和正藍旗。
兩黃旗的旗主是皇太極,而正藍旗的旗主是努爾哈赤的第五子愛新覺羅-莽古爾泰,天命元年時被封為和碩貝勒,是滿族開國時的核心人物之一。
這上三旗等于皇帝的親軍,平時也由上三旗拱衛盛京。
天聰五年(1631),莽古爾泰參加圍攻大淩河城的戰役,他因本旗人員傷亡較重,要求調回沈陽休息,同皇太極發生争吵。
莽古爾泰一時激動,不由得緊握刀柄,但剛剛将腰刀拔出一點,被皇太極身邊的戈什哈撲上前去,奪下腰刀。
莽古爾泰因此犯了“禦前露刃”的罪,革掉大貝勒封号,奪去五牛錄①,人員撥歸兩黃旗,又罰了一萬兩銀子。
又過了一年多,莽古爾泰暴病而亡,他這一旗的力量便大大衰弱,内部也分化了。
多爾衮擔任輔政之後,就同濟爾哈朗一商量,将正藍旗降入下五旗,而将他的同母弟多铎所率領的正白旗升入上三旗。
原來屬于皇帝親自率領的兩黃旗,如今就歸幼主福臨繼承。
但福臨尚在幼年,兩旗的重大問題都由多爾衮代為決定。
有時多爾衮也通過兩宮皇太後加以控制。
這樣,上三旗的指揮權就完全落在他的手中。
①牛錄--清八旗組織的基層單位。
一牛錄為三百人。
滿洲政權的多年傳統是各部中央衙門分别由親王、貝勒管理,稱之為“十王議政”。
多爾衮與濟爾哈朗一商量,于崇德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召集諸王、貝勒、貝子、公、大臣會議,當衆宣布停止這一傳統制度。
大家聽了以後,小聲議論一陣,懾于多爾衮的威勢,不得不表示同意。
自從努爾哈赤于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建立後金政權,定年号為天命元年開始,由愛新覺羅皇族的貴族共同聽政,改為各職官分管朝政,聽命于皇帝。
這一次的政治體制改革,是滿洲政權的一大改革,也是多爾衮走向個人獨裁的重要一步。
多爾衮在個人獨裁的道路上步步前進,而濟爾哈朗卻步步退讓。
凡有重大決定,都是多爾衮自己決定之後,告訴鄭親王濟爾哈朗,由鄭親王向朝中大臣們宣布,命大家遵行不誤。
鄭親王雖然對多爾衮的步步進逼很不甘心,但是事實上多爾衮在朝臣中的威望日隆,又掌握着拱衛盛京的上三旗兵力,許多朝中趨炎附勢的大臣都向睿親王靠攏,他在不很甘心的情況下被迫做着多爾衮手中一個工具。
他已經通過他自己的一些親信知道多爾衮與肅親王豪格勢不兩立,其間必将有一次嚴重的鬥争。
雖然豪格是先皇帝的長于,又是一旗之主,但是一則他的智謀和威望不如多爾衮,二則多爾衮身居輔政親王的崇高地位,又有順治皇帝的母親在宮中給他支持,濟爾哈朗看出來豪格必然會大禍臨頭。
他是皇室鬥争中的驚弓之鳥,密囑他手下的親信官員們千萬不要同肅王府的人員有任何來往,隻可暗中探聽消息,不可在人前露出風聲。
同時他知道睿親王身有暗疾,經常服藥,而且在朝臣中招來不少人的暗中忌恨。
他預料到将來遲早會有一天,睿親王也會有倒運的時候,所以他在表面上忍氣吞聲,而在心中恨恨地說: “有些話,到那時再說!” 甲申正月的一天,濟爾哈朗按照多爾衮的意思,召集内三院、六部、都察院、理藩院全部堂官,用下命令的口氣說道: “我今日召見各位大臣,不為别事,隻是要面谕各位記住:嗣後各衙門辦理事務,或有需要禀白我們兩位輔政親王的,都要先啟禀睿親王;檔子書名,也應該先書睿親王的名字,将本王的名字寫在後邊。
坐立朝班和行禮的時候,都是睿親王在我的上邊,不可亂了。
你們都聽清了麼?” 衆大臣都明白這不是一件平常的事,而是預示今後的朝政會有大的變化。
大家在心中凜凜畏懼,互相交換了一個眼色,一齊躬身回答: “喳!” 經過這件事情以後,多爾衮在大清國獨裁專政的體制上又向前跨進一步,原來議定的他與鄭親王共同輔政的體制變了,鄭親王的地位突然下降,成了他的助手。
多爾衮瞞着濟爾哈朗,從一開始就将實現他的專政野心同親自率清兵南下占領北京這一擴張野心聯系在一起考慮。
如今他向獨專朝政的目标日益接近,隻有兩件事等待實現:一是給肅親王豪格一次緻命的打擊,拔掉他在愛新覺羅皇族中的心腹之患;二是在出兵之前将他的稱号改稱攝政王,而不是輔政王。
其時,在大清國的文武大臣中,有漢文化修養的人較少,所以有時不能将攝政與輔政的真正性質分清,在稱謂上常常混亂。
多爾衮遇事留心,勤于思考,又常同像範文程這樣較有學問的漢大臣談論,長了知識,所以他明白攝政雖然也是輔政,但真正含義絕不同于輔政。
他也知道當皇帝尚在幼小年紀,不能治理國家時,有一位親族大臣代皇帝全權處理朝政,沒有皇帝之名,而有皇帝之實,這就叫做攝政,如周公輔成王的故事。
在擁立福臨登極之初,他已經有此野心,但當時他如果提出來這一想法,必會招緻激烈反對。
他考慮再三,不敢提出這個意見,而是暗中授意他的一派人物擁護他與鄭親王共同輔政。
經過幾個月的醞釀,條件愈來愈對他有利,鄭親王對他步步退讓,甘居下風。
到了這時,他要做攝政工,獨攬朝綱的各種條件差不多都接近成熟。
一旦他親自率
他獲得關内的各種消息,主要依靠派許多細作在北京打探。
對探到特别重要消息的細作,不惜重賞。
關于北京朝廷上的忙亂舉措和紛争,以及“陝西流賊”的重要活動,幾乎是每天或每隔三兩天就有潛伏在北京的細作報到盛京,先密報到兵部衙門,随即火速禀報到睿親王府。
住在沈陽城内的多爾衮,天天都在考慮如何率大軍進入中原,而明朝當局卻因自顧不暇,沒有時間考慮滿洲敵人的動靜。
至于李自成,一則被一年多來軍事上的不斷勝利沖昏了頭腦,二則目光短淺,不懂得他東征幽燕進入北京以後的強敵,并不是一籌莫展的崇祯皇帝和好比日落西山的大明朝廷,而是崛起于遼東的、對關内虎視眈眈的所謂“東虜”,所以對關外的情況知之甚少甚或全然不知。
大約在正月下旬,多爾衮連得探報,說那個名叫李自成的“流賊”首領已經在西安建立了大順朝,改元永昌,并且從去年十二月底到今年正月初,派遣了五十萬人馬分批從韓城附近渡過黃河,進入山西境内,所向無敵,正在向太原進兵,聲言要進犯北京,奪取明朝江山。
這一消息不僅來自朝野驚慌的北京,也來自吳三桂駐守的甯遠城中。
當時甯遠已經是明朝留在山海關外的一座孤城,但是由于吳三桂的父母和一家三十餘口都住在北京城中,而吳三桂與駐節永平的薊遼總督王永吉也常有密使往來,所以從甯遠城中也可以知道北京的重大消息。
從北京、永平和甯遠城中探聽到的“流賊”正在向北京進犯的消息大緻相同,使多爾衮不能不焦急了。
在愛新覺羅皇族中,最有雄才大略的年輕領袖莫過于多爾衮這位親王。
他從十八歲就帶兵打仗,不僅勇敢,而且富于智謀,後來成了皇太極政權圈子中的重要親王。
去年八月間,皇太極突然去世之後,皇族中有人願意擁戴他繼承皇位,他自己也有一部分可靠的兵力,然而他為着安定清國大局,避免皇室請王為皇位繼承問題發生紛争,削弱國力,他堅決不繼承皇位,也打退了别人觊觎皇位的野心,嚴厲懲罰了幾個人,同時他緊緊拉着比他年長的、且有一部分兵力的鄭親王濟爾哈朗,同心擁戴皇太極的六歲幼于福臨登極,由他和鄭親王共同輔政,被稱為輔政親王。
他自幼就以他的聰明和勇敢,在諸王貝勒中表現非凡,受到父親努爾哈赤的寵愛,也受到同父異母的哥哥皇太極的特别看重。
他自己雖然口中不說,然而環顧同輩,不能不自認為是愛新覺羅皇族中的不世英雄。
由于他在二十歲左右的時候就有進兵中原,滅亡明朝,遷都北京,以“大清”國号統治中國的抱負,所以在皇太極突然病逝之後,在舉朝震驚失措、陷于皇位紛争,滿洲的興衰決于一旦之際,他能夠以其出衆的智謀和應變才能,使不懂事的小福臨登上皇位,為他以後實現統兵進入中原的大計準備了條件。
然而,像多爾衮這樣具有巨大政治野心的人物,對與濟爾哈朗共同輔政這件事并不甘心,他必須在統兵南下之前實現兩件大事:一是将大清國的朝政大權和軍權牢牢地拿到他一個人手中;二是再對心懷不滿的肅親王豪格搞一次懲罰,除掉日後的禍患。
多爾衮在與濟爾哈朗共同輔政之初,利用濟爾哈朗思想上的弱點,不失時機地建立他的專政體制。
濟爾哈朗的父親名叫舒爾哈赤,是努爾哈赤的同母兄弟,協助努爾哈赤起兵,反抗明朝,吞并建州各部,戰功卓著,聲名不下于努爾哈赤。
大概是由于疑忌心理,努爾哈赤忽然搞去了舒爾哈赤的兵權,将他禁锢起來,随後又秘密殺掉,又殺了舒爾哈赤的兩個兒子。
這一件努爾哈赤殺弟的慘案并沒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所以在努爾哈赤生前不允許随便談論,他死後在皇室和群臣中也不許談論。
當父兄們被殺害的時候,濟爾哈朗尚在幼年,由伯父努爾哈赤養大,也受皇太極的恩眷,初封為貝勒,後封為親王。
這一件家庭悲劇在他長大後從來不敢打聽,更不敢對伯父努爾哈赤有懷恨之心,從小養成了一種謹慎畏禍的性格,隻希望保住親王的祿位,在功業上并無多的奢望。
多爾衮平日看透了濟爾哈朗性格上這些弱點,所以拉住他共同輔政,為自己實現獨專國政的野心做一塊墊腳石,以後不需要的時候就一腳踢開。
大清國的武裝力量分為滿洲八旗、漢軍八旗、蒙古八旗。
基本武裝是滿洲八旗。
滿洲八旗分為上三旗和下五旗。
原來上三旗是正黃旗、鑲黃旗和正藍旗。
兩黃旗的旗主是皇太極,而正藍旗的旗主是努爾哈赤的第五子愛新覺羅-莽古爾泰,天命元年時被封為和碩貝勒,是滿族開國時的核心人物之一。
這上三旗等于皇帝的親軍,平時也由上三旗拱衛盛京。
天聰五年(1631),莽古爾泰參加圍攻大淩河城的戰役,他因本旗人員傷亡較重,要求調回沈陽休息,同皇太極發生争吵。
莽古爾泰一時激動,不由得緊握刀柄,但剛剛将腰刀拔出一點,被皇太極身邊的戈什哈撲上前去,奪下腰刀。
莽古爾泰因此犯了“禦前露刃”的罪,革掉大貝勒封号,奪去五牛錄①,人員撥歸兩黃旗,又罰了一萬兩銀子。
又過了一年多,莽古爾泰暴病而亡,他這一旗的力量便大大衰弱,内部也分化了。
多爾衮擔任輔政之後,就同濟爾哈朗一商量,将正藍旗降入下五旗,而将他的同母弟多铎所率領的正白旗升入上三旗。
原來屬于皇帝親自率領的兩黃旗,如今就歸幼主福臨繼承。
但福臨尚在幼年,兩旗的重大問題都由多爾衮代為決定。
有時多爾衮也通過兩宮皇太後加以控制。
這樣,上三旗的指揮權就完全落在他的手中。
①牛錄--清八旗組織的基層單位。
一牛錄為三百人。
滿洲政權的多年傳統是各部中央衙門分别由親王、貝勒管理,稱之為“十王議政”。
多爾衮與濟爾哈朗一商量,于崇德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召集諸王、貝勒、貝子、公、大臣會議,當衆宣布停止這一傳統制度。
大家聽了以後,小聲議論一陣,懾于多爾衮的威勢,不得不表示同意。
自從努爾哈赤于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建立後金政權,定年号為天命元年開始,由愛新覺羅皇族的貴族共同聽政,改為各職官分管朝政,聽命于皇帝。
這一次的政治體制改革,是滿洲政權的一大改革,也是多爾衮走向個人獨裁的重要一步。
多爾衮在個人獨裁的道路上步步前進,而濟爾哈朗卻步步退讓。
凡有重大決定,都是多爾衮自己決定之後,告訴鄭親王濟爾哈朗,由鄭親王向朝中大臣們宣布,命大家遵行不誤。
鄭親王雖然對多爾衮的步步進逼很不甘心,但是事實上多爾衮在朝臣中的威望日隆,又掌握着拱衛盛京的上三旗兵力,許多朝中趨炎附勢的大臣都向睿親王靠攏,他在不很甘心的情況下被迫做着多爾衮手中一個工具。
他已經通過他自己的一些親信知道多爾衮與肅親王豪格勢不兩立,其間必将有一次嚴重的鬥争。
雖然豪格是先皇帝的長于,又是一旗之主,但是一則他的智謀和威望不如多爾衮,二則多爾衮身居輔政親王的崇高地位,又有順治皇帝的母親在宮中給他支持,濟爾哈朗看出來豪格必然會大禍臨頭。
他是皇室鬥争中的驚弓之鳥,密囑他手下的親信官員們千萬不要同肅王府的人員有任何來往,隻可暗中探聽消息,不可在人前露出風聲。
同時他知道睿親王身有暗疾,經常服藥,而且在朝臣中招來不少人的暗中忌恨。
他預料到将來遲早會有一天,睿親王也會有倒運的時候,所以他在表面上忍氣吞聲,而在心中恨恨地說: “有些話,到那時再說!” 甲申正月的一天,濟爾哈朗按照多爾衮的意思,召集内三院、六部、都察院、理藩院全部堂官,用下命令的口氣說道: “我今日召見各位大臣,不為别事,隻是要面谕各位記住:嗣後各衙門辦理事務,或有需要禀白我們兩位輔政親王的,都要先啟禀睿親王;檔子書名,也應該先書睿親王的名字,将本王的名字寫在後邊。
坐立朝班和行禮的時候,都是睿親王在我的上邊,不可亂了。
你們都聽清了麼?” 衆大臣都明白這不是一件平常的事,而是預示今後的朝政會有大的變化。
大家在心中凜凜畏懼,互相交換了一個眼色,一齊躬身回答: “喳!” 經過這件事情以後,多爾衮在大清國獨裁專政的體制上又向前跨進一步,原來議定的他與鄭親王共同輔政的體制變了,鄭親王的地位突然下降,成了他的助手。
多爾衮瞞着濟爾哈朗,從一開始就将實現他的專政野心同親自率清兵南下占領北京這一擴張野心聯系在一起考慮。
如今他向獨專朝政的目标日益接近,隻有兩件事等待實現:一是給肅親王豪格一次緻命的打擊,拔掉他在愛新覺羅皇族中的心腹之患;二是在出兵之前将他的稱号改稱攝政王,而不是輔政王。
其時,在大清國的文武大臣中,有漢文化修養的人較少,所以有時不能将攝政與輔政的真正性質分清,在稱謂上常常混亂。
多爾衮遇事留心,勤于思考,又常同像範文程這樣較有學問的漢大臣談論,長了知識,所以他明白攝政雖然也是輔政,但真正含義絕不同于輔政。
他也知道當皇帝尚在幼小年紀,不能治理國家時,有一位親族大臣代皇帝全權處理朝政,沒有皇帝之名,而有皇帝之實,這就叫做攝政,如周公輔成王的故事。
在擁立福臨登極之初,他已經有此野心,但當時他如果提出來這一想法,必會招緻激烈反對。
他考慮再三,不敢提出這個意見,而是暗中授意他的一派人物擁護他與鄭親王共同輔政。
經過幾個月的醞釀,條件愈來愈對他有利,鄭親王對他步步退讓,甘居下風。
到了這時,他要做攝政工,獨攬朝綱的各種條件差不多都接近成熟。
一旦他親自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