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劉芳亮率領的十萬人馬,作為進攻北京的一支偏師,渡過黃河以後,就同主力分路向晉南前進,一面追趕高見,一面占領晉南各府、州、縣。
遵照李自成的命令,從晉南向東,越過太行山,進人河南省的懷慶地方,然後由安陽向北,威脅畿輔。
李過率領的先鋒騎兵,則沿着從平陽去太原的大道繼續前進。
當是時,明朝在山西境内的兵力,十分空虛。
巡撫蔡茂德直接指揮的府标營,大約隻有三千人。
他原來駐在平陽,可是山西省從河曲城開始,就與陝西相臨,隻隔着一道黃河,上下一千餘裡,到冬天全都結冰,随時可以渡過,更不是少數兵力可以防守的。
蔡茂德奉崇祯皇帝嚴旨,不能不布置守河。
可是他手中無兵無饷,毫無辦法。
正準備戰死在平陽的時候,晉王卻催他趕快回太原,全力保護省城。
因為當時不僅是平陽以西黃河危急,而且在河曲附近,也哄傳大順軍渡河,那就是說,李自成的人馬不僅要從平陽進軍,還要從北邊走偏關過來,從北邊包圍太原。
所以太原城中,從晉王宗室到達官富紳,都十分害怕,緊催巡撫蔡茂德回去守城。
蔡茂德知道,倘若太原失守,他就更不好向皇上謝罪了。
所以當大順軍從韓城一帶有小部隊渡河的時候,他就帶着二千标兵匆匆返回太原,而将守黃河的重任,交給了原來駐防在平陽一帶的副總兵陳尚智。
十二月十八日,大順軍一部分人馬從禹門口和韓城之間的沙渦鎮過河,陳尚智逃回平陽,又逃到趙城,投降了。
太原以南再也沒有明朝的軍隊了。
山西各地百姓從李自成到西安以後,就哄傳着李自成如何仁義,人馬紀律如何嚴明,紛紛等待李自成大軍一到就要迎降。
果然大順軍渡河以後,各地土民不但親眼看到了李自成的紀律确實很好,而且讀到了提營首總将軍劉宗敏的布告。
所以從十二月二十二日起,就出現了到處迎降的形勢。
平陽知府張-然投降了,受到了重用。
平陽的大鄉紳申家嚴逃到山中,被家奴們捉到,獻給大順軍。
劉宗敏因他為富不仁,民憤很大,下令嚴加拷打,逼他将家中的金銀、财寶、糧食全都交出,然後處死。
這件事使平陽府的百姓們人心大快。
李自成在到處迎降的情況下進入山西,他的前邊有兩三千威武的騎兵,然後是一隊騎兵打着各種形式的旗幟和儀仗,還有一班樂隊在馬上奏樂。
大順朝的内閣、六政府、文谕院等衙門的主管大臣,各帶奴仆、衙役、騎兵,跟随在後,然後又是二千騎兵。
另外還有五百弓弩手,二百火器手。
這五六千騎兵,是大順皇帝的護衛親軍,盔甲整齊,旗幟鮮明,馬匹精壯。
再後是五百匹騾子和一百匹駱駝,馱運食物和糧草。
起義十五年來,李自成第一次以帝王的派頭,率領大軍出征。
他自己和跟随在他身邊的文臣武将,在離開長安前,已經料到會一路迎降。
如今果然如此,所以盡管距離北京的路程尚遠,但是人人都認為勝利已在眼前。
幾年前,宋獻策所獻的谶記,上邊說“十八子主神器”,又詩句中有“李繼朱”三個字。
如今看來大勢已定,這谶記完全應驗了。
那幫在長安新投降或沿路上新投降的文臣們,也都慶幸自己早識天命,變成了從龍之臣。
東征大軍隻顧向前,各地方一般都不留兵駐守。
新委派的地方官吏,遵照李自成的嚴令,搜捕明朝的宗室和各府、州、縣的鄉宦、富民,以及鄉宦的親屬。
隻要是平日魚肉地方,積有民憤的人,一概捉拿,嚴刑拷打,強迫他們獻出金銀,充作軍饷;沒收他們的存糧,部分充作軍饷,部分散給饑民。
凡是已經投降的府、州、縣,都迅速委派了大順朝的縣令。
當時關中多年戰亂,加上天災不斷,既要供應東征大軍,還要供應西征西甯和駐守榆林。
甯夏等地的人馬,所以東征軍進入山西以後,搜捕明朝宗室和地方鄉宦、大戶,嚴刑拷打,逼迫他們獻出金銀财寶和糧食,既是為國為民除害,又為了解決大軍給養和朝廷開支。
新委派的各府、州、縣官吏,都把這件事做惜口向民間搜索騾馬,當做軍饷,并不奇怪。
可是山西省也是災荒不斷,生産破壞,城鄉凋敝。
李自成隻考慮如何供應東征大軍,長驅入燕,趕快攻破北京。
至于如何使新委派的官吏采取一些有效的辦法,使百姓能夠過安定的日子,休養生息,就來不及考慮了。
李自成到平陽的時候,劉宗敏早已先行抵達,率領在平陽的文武群臣和新投降的地方官紳,在郊外恭迎“聖駕”。
從城門到行宮,沿大街兩邊,家家門口擺着香案,士民們或躲入門内,或跪在香案旁邊迎駕,沒有人敢在街上走動,或互相小聲談話。
街道上隻有雄壯的馬蹄聲,走向知府衙門,那裡是為皇帝布置的臨時行宮。
行宮的大門外,用松柏枝和彩綢,搭成東西相對的兩座高大牌坊,每一座牌坊上懸挂一個黃緞楷書匾額,左邊的匾額上寫着“功邁湯武”,右邊的寫着“德比堯舜”。
每一座牌坊上還懸着一副楷書對聯,雖然不過是歌功頌德的話,但是這兩副對聯都編得對仗工整、氣派雄渾,字體端莊、圓潤,顯然是出自大順軍中有學問和善書法的文臣之手。
李自成在平陽停留五大,召見父老,訪問疾苦,赈濟饑民。
劉芳亮的偏師已經過了澤州,即将進入河南。
這一支偏師又分出一支人馬,從太行以西向北進軍,目的是召降晉東州縣,然後與取道彰德北進的部隊在保定以南會師。
李自成因各路進軍無阻,在平陽歡宴随征群臣,并讓文臣們在席上限韻賦詩。
這些詩正如曆來的應制詩一樣,無非是歌功頌德之作,缺少詩情,隻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典雅、華麗,以及平厭諧凋、音節铿锵。
李岩自從參加義軍之後,很少作詩,這時也不得不追随牛金星等人之後,吟成七律一首。
李自成看了群臣歌功頌德的詩篇,心中十分歡喜,覺得這才是開國氣象。
他向幾位文臣問道: “唐詩裡有一句‘三晉雲山皆北向’,讀起來很有氣派,卻不知作何解釋?” 新投降的平陽知府張-然是進士出身,此時趕忙跪下回答說: “這是唐開元年間崔曙的一句詩。
從三晉地勢來說,雖然多山,但是愈往北地勢愈高,到了恒、代一帶皆為北嶽,好似全晉群山連綿,都是朝向北嶽。
這是通常的解說。
然而以微臣看來,詩人原來并無深意,隻是泛泛地寫景而已,卻不料正與今日情勢暗合。
” 李自成忙問:“如何暗合?” 張-然接着說:“聖駕自蒲州渡河,一路北來,如今在平陽駐跸,兩三天後将繼續北上,直搗大同,方轉向東面,攻取北京;三晉父老紛紛相迎,面北叩頭,注目雲天,等候陛下在北京登極。
所謂‘三晉雲山皆北向’者,不期然而與今日人事相合。
” 李自成點頭笑着說:“解得好,解得是。
” 劉宗敏因為要親自指揮攻太原,不使晉王逃走,所以在李自成到平陽後的第三天,就動身到太原去了。
李自成在平陽停留了五天之後,分派了各地方府、州、縣官,經洪洞、趙城、霍州、靈石、汾州,于二月初六日上午到達太原城外。
這時大順軍已經在前一天将太原包圍了。
在大順軍來到之前,山西巡撫蔡茂德已經因為不守黃河回到省城,使晉西和晉南各州縣不戰失陷,受到山西巡按禦使汪宗友的嚴厲彈劾。
崇祯皇帝下旨切責,将他撤職,等候問罪;同時命一位叫做郭景昌的官僚,前來接任。
正月二十三日,即李自成到達平陽的這一天,蔡茂德在太原召集文武大員,還有陽曲知縣和地方官吏以及士民中較有頭臉的人物,共約二百多人,到巡撫衙門後堂,面對太祖朱洪武,以及明室列祖列宗的牌位發誓,決心死保太原。
因為形勢十分危急,蔡茂德慷慨陳詞,不覺痛哭,衆人跟着也哭。
會議尚未開完,忽然聖旨到,宣布将他撤職,聽候勘問。
蔡茂德的親信幕僚們都知道太原必不可守,同時對朝廷的處置也心中不滿,所以勸蔡茂德趁此機會撒手不管,趕快躲出城外,等候新巡撫前來接任。
蔡茂德堅決拒絕,說道: “我已經決定以一死上報君恩,即令郭景昌來到,接了巡撫大印,我也陪着他死在城中。
” 劉宗敏二月初五日到達太原城外,初六日上午立馬高處,指揮攻城。
防守南關的二千陽和兵,幾乎沒有抵抗,就豎起白旗投降了。
大順軍沒有繼續攻城,等待城中守軍投降,以期不戰而克太原。
到了初七日,天氣很陰暗,守城的人心已經瓦解,眼看就會有變,蔡茂德趕快寫好遺表,随即調守新南門的将領張雄防守南門。
張雄離開新南門時,悄悄地對他的一個心腹小将說道: “這東南城角的角樓裡邊藏的是火藥、火器。
如今大勢已經完了,我一下城,你們就放火燒着這個角樓。
大家投降了李王,找一條活路吧。
” 黃昏時
遵照李自成的命令,從晉南向東,越過太行山,進人河南省的懷慶地方,然後由安陽向北,威脅畿輔。
李過率領的先鋒騎兵,則沿着從平陽去太原的大道繼續前進。
當是時,明朝在山西境内的兵力,十分空虛。
巡撫蔡茂德直接指揮的府标營,大約隻有三千人。
他原來駐在平陽,可是山西省從河曲城開始,就與陝西相臨,隻隔着一道黃河,上下一千餘裡,到冬天全都結冰,随時可以渡過,更不是少數兵力可以防守的。
蔡茂德奉崇祯皇帝嚴旨,不能不布置守河。
可是他手中無兵無饷,毫無辦法。
正準備戰死在平陽的時候,晉王卻催他趕快回太原,全力保護省城。
因為當時不僅是平陽以西黃河危急,而且在河曲附近,也哄傳大順軍渡河,那就是說,李自成的人馬不僅要從平陽進軍,還要從北邊走偏關過來,從北邊包圍太原。
所以太原城中,從晉王宗室到達官富紳,都十分害怕,緊催巡撫蔡茂德回去守城。
蔡茂德知道,倘若太原失守,他就更不好向皇上謝罪了。
所以當大順軍從韓城一帶有小部隊渡河的時候,他就帶着二千标兵匆匆返回太原,而将守黃河的重任,交給了原來駐防在平陽一帶的副總兵陳尚智。
十二月十八日,大順軍一部分人馬從禹門口和韓城之間的沙渦鎮過河,陳尚智逃回平陽,又逃到趙城,投降了。
太原以南再也沒有明朝的軍隊了。
山西各地百姓從李自成到西安以後,就哄傳着李自成如何仁義,人馬紀律如何嚴明,紛紛等待李自成大軍一到就要迎降。
果然大順軍渡河以後,各地土民不但親眼看到了李自成的紀律确實很好,而且讀到了提營首總将軍劉宗敏的布告。
所以從十二月二十二日起,就出現了到處迎降的形勢。
平陽知府張-然投降了,受到了重用。
平陽的大鄉紳申家嚴逃到山中,被家奴們捉到,獻給大順軍。
劉宗敏因他為富不仁,民憤很大,下令嚴加拷打,逼他将家中的金銀、财寶、糧食全都交出,然後處死。
這件事使平陽府的百姓們人心大快。
李自成在到處迎降的情況下進入山西,他的前邊有兩三千威武的騎兵,然後是一隊騎兵打着各種形式的旗幟和儀仗,還有一班樂隊在馬上奏樂。
大順朝的内閣、六政府、文谕院等衙門的主管大臣,各帶奴仆、衙役、騎兵,跟随在後,然後又是二千騎兵。
另外還有五百弓弩手,二百火器手。
這五六千騎兵,是大順皇帝的護衛親軍,盔甲整齊,旗幟鮮明,馬匹精壯。
再後是五百匹騾子和一百匹駱駝,馱運食物和糧草。
起義十五年來,李自成第一次以帝王的派頭,率領大軍出征。
他自己和跟随在他身邊的文臣武将,在離開長安前,已經料到會一路迎降。
如今果然如此,所以盡管距離北京的路程尚遠,但是人人都認為勝利已在眼前。
幾年前,宋獻策所獻的谶記,上邊說“十八子主神器”,又詩句中有“李繼朱”三個字。
如今看來大勢已定,這谶記完全應驗了。
那幫在長安新投降或沿路上新投降的文臣們,也都慶幸自己早識天命,變成了從龍之臣。
東征大軍隻顧向前,各地方一般都不留兵駐守。
新委派的地方官吏,遵照李自成的嚴令,搜捕明朝的宗室和各府、州、縣的鄉宦、富民,以及鄉宦的親屬。
隻要是平日魚肉地方,積有民憤的人,一概捉拿,嚴刑拷打,強迫他們獻出金銀,充作軍饷;沒收他們的存糧,部分充作軍饷,部分散給饑民。
凡是已經投降的府、州、縣,都迅速委派了大順朝的縣令。
當時關中多年戰亂,加上天災不斷,既要供應東征大軍,還要供應西征西甯和駐守榆林。
甯夏等地的人馬,所以東征軍進入山西以後,搜捕明朝宗室和地方鄉宦、大戶,嚴刑拷打,逼迫他們獻出金銀财寶和糧食,既是為國為民除害,又為了解決大軍給養和朝廷開支。
新委派的各府、州、縣官吏,都把這件事做惜口向民間搜索騾馬,當做軍饷,并不奇怪。
可是山西省也是災荒不斷,生産破壞,城鄉凋敝。
李自成隻考慮如何供應東征大軍,長驅入燕,趕快攻破北京。
至于如何使新委派的官吏采取一些有效的辦法,使百姓能夠過安定的日子,休養生息,就來不及考慮了。
李自成到平陽的時候,劉宗敏早已先行抵達,率領在平陽的文武群臣和新投降的地方官紳,在郊外恭迎“聖駕”。
從城門到行宮,沿大街兩邊,家家門口擺着香案,士民們或躲入門内,或跪在香案旁邊迎駕,沒有人敢在街上走動,或互相小聲談話。
街道上隻有雄壯的馬蹄聲,走向知府衙門,那裡是為皇帝布置的臨時行宮。
行宮的大門外,用松柏枝和彩綢,搭成東西相對的兩座高大牌坊,每一座牌坊上懸挂一個黃緞楷書匾額,左邊的匾額上寫着“功邁湯武”,右邊的寫着“德比堯舜”。
每一座牌坊上還懸着一副楷書對聯,雖然不過是歌功頌德的話,但是這兩副對聯都編得對仗工整、氣派雄渾,字體端莊、圓潤,顯然是出自大順軍中有學問和善書法的文臣之手。
李自成在平陽停留五大,召見父老,訪問疾苦,赈濟饑民。
劉芳亮的偏師已經過了澤州,即将進入河南。
這一支偏師又分出一支人馬,從太行以西向北進軍,目的是召降晉東州縣,然後與取道彰德北進的部隊在保定以南會師。
李自成因各路進軍無阻,在平陽歡宴随征群臣,并讓文臣們在席上限韻賦詩。
這些詩正如曆來的應制詩一樣,無非是歌功頌德之作,缺少詩情,隻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典雅、華麗,以及平厭諧凋、音節铿锵。
李岩自從參加義軍之後,很少作詩,這時也不得不追随牛金星等人之後,吟成七律一首。
李自成看了群臣歌功頌德的詩篇,心中十分歡喜,覺得這才是開國氣象。
他向幾位文臣問道: “唐詩裡有一句‘三晉雲山皆北向’,讀起來很有氣派,卻不知作何解釋?” 新投降的平陽知府張-然是進士出身,此時趕忙跪下回答說: “這是唐開元年間崔曙的一句詩。
從三晉地勢來說,雖然多山,但是愈往北地勢愈高,到了恒、代一帶皆為北嶽,好似全晉群山連綿,都是朝向北嶽。
這是通常的解說。
然而以微臣看來,詩人原來并無深意,隻是泛泛地寫景而已,卻不料正與今日情勢暗合。
” 李自成忙問:“如何暗合?” 張-然接着說:“聖駕自蒲州渡河,一路北來,如今在平陽駐跸,兩三天後将繼續北上,直搗大同,方轉向東面,攻取北京;三晉父老紛紛相迎,面北叩頭,注目雲天,等候陛下在北京登極。
所謂‘三晉雲山皆北向’者,不期然而與今日人事相合。
” 李自成點頭笑着說:“解得好,解得是。
” 劉宗敏因為要親自指揮攻太原,不使晉王逃走,所以在李自成到平陽後的第三天,就動身到太原去了。
李自成在平陽停留了五天之後,分派了各地方府、州、縣官,經洪洞、趙城、霍州、靈石、汾州,于二月初六日上午到達太原城外。
這時大順軍已經在前一天将太原包圍了。
在大順軍來到之前,山西巡撫蔡茂德已經因為不守黃河回到省城,使晉西和晉南各州縣不戰失陷,受到山西巡按禦使汪宗友的嚴厲彈劾。
崇祯皇帝下旨切責,将他撤職,等候問罪;同時命一位叫做郭景昌的官僚,前來接任。
正月二十三日,即李自成到達平陽的這一天,蔡茂德在太原召集文武大員,還有陽曲知縣和地方官吏以及士民中較有頭臉的人物,共約二百多人,到巡撫衙門後堂,面對太祖朱洪武,以及明室列祖列宗的牌位發誓,決心死保太原。
因為形勢十分危急,蔡茂德慷慨陳詞,不覺痛哭,衆人跟着也哭。
會議尚未開完,忽然聖旨到,宣布将他撤職,聽候勘問。
蔡茂德的親信幕僚們都知道太原必不可守,同時對朝廷的處置也心中不滿,所以勸蔡茂德趁此機會撒手不管,趕快躲出城外,等候新巡撫前來接任。
蔡茂德堅決拒絕,說道: “我已經決定以一死上報君恩,即令郭景昌來到,接了巡撫大印,我也陪着他死在城中。
” 劉宗敏二月初五日到達太原城外,初六日上午立馬高處,指揮攻城。
防守南關的二千陽和兵,幾乎沒有抵抗,就豎起白旗投降了。
大順軍沒有繼續攻城,等待城中守軍投降,以期不戰而克太原。
到了初七日,天氣很陰暗,守城的人心已經瓦解,眼看就會有變,蔡茂德趕快寫好遺表,随即調守新南門的将領張雄防守南門。
張雄離開新南門時,悄悄地對他的一個心腹小将說道: “這東南城角的角樓裡邊藏的是火藥、火器。
如今大勢已經完了,我一下城,你們就放火燒着這個角樓。
大家投降了李王,找一條活路吧。
” 黃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