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李自成将秦王府内庭正中的一個宮殿改名乾清宮,作為他自己的寝宮,也是他辦公和召見文臣武将的地方。

    晚上他辦公到深夜,如果不去别的宮中,就傳來一位妃子陪宿。

    他最近有三位妃子。

    在襄陽稱新順王時選了一位劉妃,出身于書香門第,粗通文墨;進長安後,選了一位陳妃,原系秦王府中的宮女,年紀已十六七歲;最近去米脂縣祭祖,因為米脂川中自古出美人,又選了一位新妃,出身小康之家,雖是容貌很俊,卻目不識丁,對外邊世事也完全不懂。

    好在姑娘比較聰明,在宮中事事退讓,不敢多吉多語,因此,别的妃子都對她很好。

    皇後高桂英一則深深明白,自古皇帝除正宮之外,還有各種名号的妃、嫔同侍後宮,從周公制禮就是如此;二則她也盼望後宮的妃子中有人能為大順國早生皇子,早生太子。

    所以劉妃和陳妃,都是她幫助李自成選定的。

    她知道,昨夜很晚皇上才去劉妃宮中,今早天不明就一回乾清宮批閱文書。

    早膳後又立即分别召見文臣和澤侯田見秀。

    皇上在紫禁城中的起居生活,随時都有宮女向她一禀報。

    剛才等英未進宮時,她曾在心中歎息說:“唉。

    國家草創,真不容易呀!”此刻她一邊迎接皇上,一邊在心中問道: “他百忙中來坤甯宮有何事情?” 李自成坐下以後,揮退左右侍候的宮女和皇後的女兵,對皇後說: “我來坤甯宮不能久坐,隻是要親自囑咐你一件事。

    昨晚與牛丞相。

    宋軍師等人議定:大年初一卯時正,文武百官入宮,在勤政殿朝賀正旦;巳時正,在午門上頒布北伐幽燕的诏書。

    這也是一件大事,是我第一次頒诏。

    初三日一清早,我就上路。

    留在長安的六品以上文武官員,送至灞橋。

    澤侯留鎮長安,兼主持朝中諸事。

    他是個忠厚人,倘若遇到有些事他不能做主,會來宮中問你,你同他商量決定。

    ” 高桂英首先在心中感到吃驚,随即笑着說道: “皇上,咱們從前談過多次,一旦打下江山,建立新朝,第一不許重用太監,第二避免後宮幹政,第三要抑制貴戚。

    所以自從破了洛陽,你稱為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之後,有許多事我都不過問了。

    你在襄陽稱新順王之後,我更不願過問軍國大事。

    如今陛下如此吩咐,豈不違了我們原先常常談論的話?” 李自成苦笑一下,說道:“事情難辦哪!中央政府和六部中央衙門,差不多所有的文臣都是新投降的明朝官吏,有的是現任官吏,有的是卸任的鄉宦。

    咱們老八隊原來讀書人很少,文官都不是自己人,隻有牛丞相、宋軍師是咱們自己的人,那是崇幀十三年起義跟州.蔔道來的。

    李岩也是文臣,也算是起義的舊人了,可是他不肯在中央政府裡邊做官。

    如今中央政府和中央各衙門的文官,都是幾個月之前投順的,或者近一兩個月來投順的。

    幾個月之前在襄陽投順的已經算是老資格了。

    ” 他忽然放低了聲音:“這些文臣未必都同我們一心,其中有許多人是為着他們自家的功名利祿來的。

    如今朝廷的制度還不完備,加上我離開長安東征,牛金星和宋獻策、李岩都随我前去,留在長安的衆多文臣,難免不各自營私。

    我有些放心不下。

    倘若玉峰是一個嚴厲的人,朝中的事情就好辦得多。

    可是他是一個有名的老好人,怕有時候人們瞞着他營私舞弊,亂了朝廷規矩。

    我擔心澤侯寬厚有餘,威嚴不足。

    所以我囑咐他,有困難的事情,倘若不能決定時,可以進宮來同你商議。

    這不算後宮幹政。

    ” 他又笑了笑,接着說:“這是一時的權變,不是長法,等我從北京回來,就不讓你過問朝内的事情了。

    ” “皇上,你原定在初五頒诏,初七啟程,為什麼忽然決定提前了?” “怕的是耽誤了破北京的時間,夜長夢多。

    ” “難道事情有新的變化?” “怕的是有變化。

    近兩天同諸臣不斷會議,認為我東征大軍最好在三月半末之間趕到北京,以防北京情況有變。

    所以我應該提前動身,越快越好。

    ” “你聽到了什麼意外的風聲?” “如今并沒有聽到什麼意外的風聲。

    不過,有三件事值得我擔心,不可大意。

    ” “皇上,哪三件事令你憂慮?” “一,我們都擔心崇祯會将一部分守宣化和大同的人馬調回北京守城,使我軍屯兵堅城之下。

    萬一一時不能攻克北京,事情就不順利了。

    ” “第二件事情呢?” “崇祯不惜割地給滿鞑子,調回關甯的鐵騎救北京。

    倘若如此,我軍一鼓攻破北京,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 “還有第三呢?” “我怕崇祯萬不得已時,留下幾個重臣守北京,他自己走山東一條路,逃往南京。

    ” “要是我們的人馬已經截斷運河,他還能逃往南京不能?” “倘若他決計南逃,可以繞道膠東南下,也可以從天津乘海船南下。

    倘若他逃到南京,既有江南财富,又有長江天險,以後的戰事就打不完了。

    ” 高桂英也覺得皇上和諸臣們的擔心很有道理。

    想了片刻,說道: “皇上,聽說你到北京去,隻率領二十幾萬人,号稱五十萬,何不多帶些人馬前去?” “近半年多來,我們的人馬很快占領了河南、湖廣、山西,又向東進到山東境内,哪兒不需要兵?原來有幾十萬人馬,不分散很夠使用,一分散就力量薄了。

    像我們離開湖廣以後,德天府、承天府、襄陽府不是分散了很多兵力嗎?現在湖廣、河南的許多府、州、縣局勢都不很穩,有許多人在左顧右盼,伺機而動。

    能夠反叛,他們會反叛的。

    我心中明白,牛丞相、宋軍師他們也很明白,困難就是兵力不夠,無錢養兵呀。

    ” 高桂英點點頭,說道:“是的呀!如今各地城鄉殘破,災荒遍地。

    養兵多了,老百姓負擔沉重,更是沒辦法活下去。

    ” 李自成接着說:“你說得很對。

    這些年戶口大減,許多地方生産也沒有恢複,多養兵很不容易。

    所以這一次隻帶二十幾萬人出征,也是無可奈何之事,隻能如此了。

    好在取勝不完全靠兵力。

    主要是靠……” 高桂英接着說:“我明白了,是靠皇上的聲威,也靠老百姓盼望着你去救他們,好像我們到河南的時候那樣。

    去年春天,我們進入湖廣、襄陽、承天、德安、荊州,各地不也是聞風降順?這一次皇上東征一定也是如此。

    要是這樣,人馬帶的不多,看來也不會遇到大的困難。

    就怕在北京城下屯兵太久,也怕崇祯把關甯的兵調回北京。

    前幾天同紅娘子談起這事,她說林泉有此憂慮,不知跟皇上說了沒有?” 李自成說:“在群臣商議的時候,林泉曾說出他的擔憂。

    不過,大家都不同意他的看法,認為隻要我們進兵迅速,路途沒有耽誤,拿下北京就沒有問題。

    至于大同、陽和各處的明朝邊兵,據白光恩他們幾位降将看來,是都會沿路投降的。

    ” 高桂英心中放寬了,就說:“既然他們說沿路守将都會投降,我就放心了。

    ” 李自成又說道:“目前,山西明朝的兵力很空虛。

    山西巡撫蔡茂德,我們第一次進攻開封的時候,他也在開封。

    那時候他是河南右布政使。

    這個人是一輩子吃齋念佛,又不懂得打仗的事。

    所以我軍過黃河以後,必然一路無阻,到處迎降。

    現在,聽說山西各府、州、縣土民,人心已經瓦解了,都在私下紛紛商議,要迎接我們的大軍。

    所以,一破太原之後,我們的大軍走大同、陽和、宣府這一帶,進居庸關去攻北京,路上不會遇到大的阻礙。

    崇祯總想在這條路上阻止我軍前進,就不會将這一路的守軍調回北京。

    宋軍師是這樣看的,牛丞相也是這樣看的。

    喻上猷他們都贊同軍師的看法,獻策籌劃的這一作戰方略很好,必可成功。

    我特意将白光恩。

    左光先這一些明朝的舊将都帶在身邊,也正是為的招降沿路的守将。

    也有人建議,要我出武關,走真定,攻取北京,路途較近。

    可是那樣進兵,崇祯就會把宣府、陽和、居庸關的兵調回北京。

    看起來路近,攻北京反而不容易了。

    ” 高桂英更覺放心,說道:“這條路我從前都不知道,你說出來我也不很明白,隻要大家都是這麼看,我就放心了。

    看來你率領這二十幾萬人也就夠了。

    ” 李自成說道:“實際上到北京城下的時候,大概不會超過十萬人馬。

    ” “啊?不會超過十萬?” 李自成說道:“過陽和之後還要分兵呀--此刻我沒有工夫同你詳談了。

    ” “萬一……” 李自成說:“不妨事,我同幾位謀臣議論過了。

    目前向北京進兵,一舉消滅明朝,當然不能全靠兵力,除你剛才說的,靠我的聲威招撫沿途官紳軍民之外,還有就是明朝已成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