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諸公,為什麼不甚重視?”
李岩聽出來和尚的口氣含着譏諷,甚至教訓的意味。
但是他的心中隻覺佩服,毫不生氣。
他态度謙遜地微微一笑,老實地解釋說: “不瞞法師說,大家都想着如何順利成功,倒不曾想到會遇到意外挫折。
我www.tianyAshuku.com與牛丞相、宋軍師在私下閑談時候,也談到過東虜之事,但是都不及法師謀慮深遠。
” “此話怎講?” “牛丞相和許多文武大臣,都認為滿洲人隻敢侵犯明朝,未必敢與我大順為敵。
” “你們可是沒有知己知彼呀……還有什麼想法?” “我們聽說,虜酋皇太極于去秋突然病故,多爾衮擁立幼主登極,自居攝政,諸王多有不服。
東虜正是國有新喪,朝政不穩,決不會出兵南犯。
” 和尚冷笑一下,說道:“你們的判斷差矣!” 李岩問:“如何判斷錯了?” 和尚說:“多爾衮這個人,在滿洲諸王之中,年歲最輕,卻頗有雄才大略。
皇太極死後,按說應該由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繼承皇位。
當時也有一些親王、郡王擁護豪格。
在差不多勢均力敵的情況下,豪格最終還是被多爾衮鬥敗了。
就憑這一點,對多爾衮就确實不能輕視。
如今雖然滿洲國有新喪,朝廷有皇位之争,可是大局已經粗定,多爾衮無疑想懾服諸王貝勒,所以他就必須對内統一一切,使别人沒有反抗的機會;對外要替滿洲建立大功,使别人不能不服他。
如今大順要進攻北京,不管是大順軍屯兵于北京城下,鹬蚌相持,或者是攻破了北京,立腳尚未鞏固,都是多爾衮進兵南犯的大好機會。
他豈能夠坐守?所以我看,十之七八虜騎要南下,這是大順軍真正的勁敵,其力量遠非明朝可比。
” 李岩問道:“有何辦法能防備東虜進犯?” 不空和尚暗中認為,他拖延大順軍東征的計策,該說出來了。
但又想着是說,還是不說,因為他明白,李岩并不是當權的人。
如果說出來以後,李岩上奏了李自成,李自成認為這是阻撓大計,追問起來,豈不要将它破壞?或者李自成還有一個辦法,改變了路線,不再走大同這條路,而是迅速地出武關,由真定向北,路途好走,也比較近,先破了北京,以逸待勞。
到那時候,崇祯也亡國了,滿洲兵進來也未必就能将李自成打敗。
到最後,兵連禍結,人民更加遭殃。
他在反複思考。
因為李岩一直用眼睛望着他,等着他說出辦法來,于是他終于回答說: “以貧僧之見,大順兵不必急于北上,應該停在山區,再調集二十萬精兵,然後去攻北京,方是萬全之策。
但這話無人敢說,請将軍也隻放在心中,不要出口。
” 李岩覺得很有道理。
但他又想:要調集二十萬人馬,還要籌集糧草,非有半年以上的準備不可,恐怕李自成不會同意。
和尚讓他不要說出來,也有道理。
于是他說道: “目前滿朝上下,都在等待我主到北京登極,這樣的建議他不會采納。
我也确實不敢作此建議。
不知法師可另有良策?” 和尚搖頭說:“并無良策。
如今以這樣的人馬到北京,滿洲人不來則已,倘若前來,是抵擋不住的。
而且北京不能久駐,糧食如何辦?沒有糧食,大軍不戰自散。
所以隻有請将軍将這個意思悄悄地告訴宋軍師,也許還能夠有辦法。
” 李岩搖搖頭,心裡說:這豈不是阻撓我主的登極大計麼?但他沒有說出口,又向和尚問道: “萬一虜兵入塞,我大順憑城池與彼作戰,能夠打勝麼?” 和尚搖搖頭:“用兵之事,千變萬化,貧憎何敢妄加預料。
不過有一點可以明白,今日大順銳氣方盛,正是一鼓作氣的時候。
如果一時攻不開北京,屯兵堅城之下,這一股銳氣也就完了;幸而攻進北京,女子玉帛,取之不盡,住不了多久,銳氣也會變了。
到那時候,大順軍的銳氣變成暮氣,變成情氣,而滿洲兵卻是一股銳氣。
以滿洲兵之銳氣擊大順軍之惰氣,我看,大順兵很難取勝。
” 李岩的心中不得不佩服和尚的論斷,就勸和尚出山,為大順朝建立功業。
而且說李王謙恭下士,必能以禮相待,言聽議從。
和尚正色說道: “将軍是讀書之人,難道不知道我是不再人世的?自從遼陽失敗以後,我全家都死了。
本來我無意用事,隻求閉戶讀書,将《孫子兵法》詳細注釋。
不意三年前供總督奉旨出關,率八總兵之兵力去救錦州,一定要貧僧贊畫軍務,結果你是清楚的。
朝廷一意孤行,催促作戰,八總兵之帥潰于松山。
幸而貧僧事前離開,不曾戰死或者被俘。
從此以後,忿而出家。
如今已是垂暮之年,萬念俱灰,豈能重作馮婦?何況我雖對大明朝政腐敗十分憤恨,但我畢竟曾為大明之臣,豈能身事二主?功名利祿,我已無所求;脫掉袈裟,非我素願。
請将軍再不要說這話了。
因為我知道将軍原是讀書之人,所以才不揣冒昧,談論時勢,毫無隐諱。
如果将軍要我随李王做官,建立功名,就誤解了貧僧的素來為人。
” 李岩又說:“明日我回到太原,介紹法師與我主一談如何?” 和尚冷笑說:“此事萬萬不能!請你不要說出世上有我這個人好了。
我們今晚的談話,到此為止。
倘若有緣,後會有期。
” 李岩看見和尚神色轉為冷淡,知道不好再說别的話,便起身告辭。
李岩回到太原縣城,不敢将不空和尚的全部談話告訴李侔。
怕的是萬一李侔不小心,給李俊等人露出幾句,流傳開來,會招惹大禍。
所以,他隻泛泛地談了一點和尚的意見,便倒頭睡下。
這一夜,李岩輾轉反側,寝席不安。
第二天四更時候,他起身喚起從人,匆匆上路。
天色剛剛明亮,他就到了宋獻策住的地方。
他屏退左右,将經過悄悄向宋獻策禀明,特别是報告了不空和尚的話。
宋獻策臉色嚴峻,對他說: “這話,你我也曾想到,隻是還沒有和尚說得透徹。
今日朝中,上下一片歡樂勝利之情,皇上也急于到北京登極,文臣們更是盼望着這一天趕快來到。
不空和尚的話,你千萬不要對人說出。
你知道我知道就算了。
一旦傳出,你我必然有不測之禍。
” 李岩問道:“獻策,你是不是同和尚見見面,親自談一談?” 宋獻策搖搖頭,說道:“今日情況非往年可比。
我身為當朝軍師,行動必有許多護從,而且也不能不讓皇上知道。
皇上知道我去晉祠見一個五台山的和尚,必将問我何事。
我說出實話沒有好事,不說實話對皇上不忠,所以我不必見他了。
何況……林泉,你聰明一世,糊塗一時,你以為不空和尚會留在晉祠,等待我們再去找他嗎?” 李岩問道:“為何他不會等我們再談一次?” 宋獻策微微一笑說:“這個和尚之智謀,也許非你我所能及。
他同你談這一番話,既為着向我們大順朝進忠言,也為着他對崇祯尚有君臣之義,不忍見崇祯迅速亡國。
” 李岩問:“何以見得?” 宋獻策說:“他希望我們在太原停留幾個月,準備更多的人馬。
這看起來對我們是很有利的呀,既可以鞏固三晉,也可以抽調更多的人馬前往北京,使我們立于不敗之地。
從這一點看,是對我們進了忠言。
可是他也明白,如果有幾個月我們不進兵,南方的史可法、左良玉的兵可以北上勤王。
還有,我們已經得到密探禀報,崇祯準備調吳三桂的兵進關。
隻要北京有十萬或者五萬軍隊守城,我們攻破北京就困難了。
所以他既是為我們打算,也是為崇祯打算。
” 李岩感到吃驚:“哎呀,不空和尚用心至深哪!” 宋獻策接着說:“所以我斷定,今天五更,他必然離開晉祠,回五台山去,決不會繼續在晉祠逗留。
” 李岩說:“如果皇上要用他,可以派人追趕他回來。
” 宋獻策說:“你畢竟是書生之見。
好,這一點你不要再操心了。
如今倒是要吃了早飯,一同進宮議事。
” 李岩問道:“不知皇上要我們商議什麼?” 宋獻策說:“昨天下午,我們又得到從北京來的密探禀報,說朝廷之上,有人主張崇祯皇帝往南京逃,也有人反對。
從正月間到現在,議論不決。
還有調吳三桂的兵來北京守城之事,也是議而不決。
所以我同皇上,還有汝侯劉爺、牛丞相,匆匆忙忙商量了一下,決定兩三天内就趕快向大同進兵。
今日就是要商量進兵之事。
皇上可以晚走一步,以汝侯為首統帥前敵人馬,你我跟随前去,你的人馬也要派去。
還有補之的人馬,比較精銳,都先動身。
至于如何動身,大同投降的消息還沒有回來,甯武關投降不投降也不知道,可能要準備一戰。
今日皇上召集進宮會議,就是商議此事。
” 随即宋獻策吩咐開飯。
吃過飯以後,稍事休息,他們就進宮去了。
但是他的心中隻覺佩服,毫不生氣。
他态度謙遜地微微一笑,老實地解釋說: “不瞞法師說,大家都想着如何順利成功,倒不曾想到會遇到意外挫折。
我www.tianyAshuku.com與牛丞相、宋軍師在私下閑談時候,也談到過東虜之事,但是都不及法師謀慮深遠。
” “此話怎講?” “牛丞相和許多文武大臣,都認為滿洲人隻敢侵犯明朝,未必敢與我大順為敵。
” “你們可是沒有知己知彼呀……還有什麼想法?” “我們聽說,虜酋皇太極于去秋突然病故,多爾衮擁立幼主登極,自居攝政,諸王多有不服。
東虜正是國有新喪,朝政不穩,決不會出兵南犯。
” 和尚冷笑一下,說道:“你們的判斷差矣!” 李岩問:“如何判斷錯了?” 和尚說:“多爾衮這個人,在滿洲諸王之中,年歲最輕,卻頗有雄才大略。
皇太極死後,按說應該由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繼承皇位。
當時也有一些親王、郡王擁護豪格。
在差不多勢均力敵的情況下,豪格最終還是被多爾衮鬥敗了。
就憑這一點,對多爾衮就确實不能輕視。
如今雖然滿洲國有新喪,朝廷有皇位之争,可是大局已經粗定,多爾衮無疑想懾服諸王貝勒,所以他就必須對内統一一切,使别人沒有反抗的機會;對外要替滿洲建立大功,使别人不能不服他。
如今大順要進攻北京,不管是大順軍屯兵于北京城下,鹬蚌相持,或者是攻破了北京,立腳尚未鞏固,都是多爾衮進兵南犯的大好機會。
他豈能夠坐守?所以我看,十之七八虜騎要南下,這是大順軍真正的勁敵,其力量遠非明朝可比。
” 李岩問道:“有何辦法能防備東虜進犯?” 不空和尚暗中認為,他拖延大順軍東征的計策,該說出來了。
但又想着是說,還是不說,因為他明白,李岩并不是當權的人。
如果說出來以後,李岩上奏了李自成,李自成認為這是阻撓大計,追問起來,豈不要将它破壞?或者李自成還有一個辦法,改變了路線,不再走大同這條路,而是迅速地出武關,由真定向北,路途好走,也比較近,先破了北京,以逸待勞。
到那時候,崇祯也亡國了,滿洲兵進來也未必就能将李自成打敗。
到最後,兵連禍結,人民更加遭殃。
他在反複思考。
因為李岩一直用眼睛望着他,等着他說出辦法來,于是他終于回答說: “以貧僧之見,大順兵不必急于北上,應該停在山區,再調集二十萬精兵,然後去攻北京,方是萬全之策。
但這話無人敢說,請将軍也隻放在心中,不要出口。
” 李岩覺得很有道理。
但他又想:要調集二十萬人馬,還要籌集糧草,非有半年以上的準備不可,恐怕李自成不會同意。
和尚讓他不要說出來,也有道理。
于是他說道: “目前滿朝上下,都在等待我主到北京登極,這樣的建議他不會采納。
我也确實不敢作此建議。
不知法師可另有良策?” 和尚搖頭說:“并無良策。
如今以這樣的人馬到北京,滿洲人不來則已,倘若前來,是抵擋不住的。
而且北京不能久駐,糧食如何辦?沒有糧食,大軍不戰自散。
所以隻有請将軍将這個意思悄悄地告訴宋軍師,也許還能夠有辦法。
” 李岩搖搖頭,心裡說:這豈不是阻撓我主的登極大計麼?但他沒有說出口,又向和尚問道: “萬一虜兵入塞,我大順憑城池與彼作戰,能夠打勝麼?” 和尚搖搖頭:“用兵之事,千變萬化,貧憎何敢妄加預料。
不過有一點可以明白,今日大順銳氣方盛,正是一鼓作氣的時候。
如果一時攻不開北京,屯兵堅城之下,這一股銳氣也就完了;幸而攻進北京,女子玉帛,取之不盡,住不了多久,銳氣也會變了。
到那時候,大順軍的銳氣變成暮氣,變成情氣,而滿洲兵卻是一股銳氣。
以滿洲兵之銳氣擊大順軍之惰氣,我看,大順兵很難取勝。
” 李岩的心中不得不佩服和尚的論斷,就勸和尚出山,為大順朝建立功業。
而且說李王謙恭下士,必能以禮相待,言聽議從。
和尚正色說道: “将軍是讀書之人,難道不知道我是不再人世的?自從遼陽失敗以後,我全家都死了。
本來我無意用事,隻求閉戶讀書,将《孫子兵法》詳細注釋。
不意三年前供總督奉旨出關,率八總兵之兵力去救錦州,一定要貧僧贊畫軍務,結果你是清楚的。
朝廷一意孤行,催促作戰,八總兵之帥潰于松山。
幸而貧僧事前離開,不曾戰死或者被俘。
從此以後,忿而出家。
如今已是垂暮之年,萬念俱灰,豈能重作馮婦?何況我雖對大明朝政腐敗十分憤恨,但我畢竟曾為大明之臣,豈能身事二主?功名利祿,我已無所求;脫掉袈裟,非我素願。
請将軍再不要說這話了。
因為我知道将軍原是讀書之人,所以才不揣冒昧,談論時勢,毫無隐諱。
如果将軍要我随李王做官,建立功名,就誤解了貧僧的素來為人。
” 李岩又說:“明日我回到太原,介紹法師與我主一談如何?” 和尚冷笑說:“此事萬萬不能!請你不要說出世上有我這個人好了。
我們今晚的談話,到此為止。
倘若有緣,後會有期。
” 李岩看見和尚神色轉為冷淡,知道不好再說别的話,便起身告辭。
李岩回到太原縣城,不敢将不空和尚的全部談話告訴李侔。
怕的是萬一李侔不小心,給李俊等人露出幾句,流傳開來,會招惹大禍。
所以,他隻泛泛地談了一點和尚的意見,便倒頭睡下。
這一夜,李岩輾轉反側,寝席不安。
第二天四更時候,他起身喚起從人,匆匆上路。
天色剛剛明亮,他就到了宋獻策住的地方。
他屏退左右,将經過悄悄向宋獻策禀明,特别是報告了不空和尚的話。
宋獻策臉色嚴峻,對他說: “這話,你我也曾想到,隻是還沒有和尚說得透徹。
今日朝中,上下一片歡樂勝利之情,皇上也急于到北京登極,文臣們更是盼望着這一天趕快來到。
不空和尚的話,你千萬不要對人說出。
你知道我知道就算了。
一旦傳出,你我必然有不測之禍。
” 李岩問道:“獻策,你是不是同和尚見見面,親自談一談?” 宋獻策搖搖頭,說道:“今日情況非往年可比。
我身為當朝軍師,行動必有許多護從,而且也不能不讓皇上知道。
皇上知道我去晉祠見一個五台山的和尚,必将問我何事。
我說出實話沒有好事,不說實話對皇上不忠,所以我不必見他了。
何況……林泉,你聰明一世,糊塗一時,你以為不空和尚會留在晉祠,等待我們再去找他嗎?” 李岩問道:“為何他不會等我們再談一次?” 宋獻策微微一笑說:“這個和尚之智謀,也許非你我所能及。
他同你談這一番話,既為着向我們大順朝進忠言,也為着他對崇祯尚有君臣之義,不忍見崇祯迅速亡國。
” 李岩問:“何以見得?” 宋獻策說:“他希望我們在太原停留幾個月,準備更多的人馬。
這看起來對我們是很有利的呀,既可以鞏固三晉,也可以抽調更多的人馬前往北京,使我們立于不敗之地。
從這一點看,是對我們進了忠言。
可是他也明白,如果有幾個月我們不進兵,南方的史可法、左良玉的兵可以北上勤王。
還有,我們已經得到密探禀報,崇祯準備調吳三桂的兵進關。
隻要北京有十萬或者五萬軍隊守城,我們攻破北京就困難了。
所以他既是為我們打算,也是為崇祯打算。
” 李岩感到吃驚:“哎呀,不空和尚用心至深哪!” 宋獻策接着說:“所以我斷定,今天五更,他必然離開晉祠,回五台山去,決不會繼續在晉祠逗留。
” 李岩說:“如果皇上要用他,可以派人追趕他回來。
” 宋獻策說:“你畢竟是書生之見。
好,這一點你不要再操心了。
如今倒是要吃了早飯,一同進宮議事。
” 李岩問道:“不知皇上要我們商議什麼?” 宋獻策說:“昨天下午,我們又得到從北京來的密探禀報,說朝廷之上,有人主張崇祯皇帝往南京逃,也有人反對。
從正月間到現在,議論不決。
還有調吳三桂的兵來北京守城之事,也是議而不決。
所以我同皇上,還有汝侯劉爺、牛丞相,匆匆忙忙商量了一下,決定兩三天内就趕快向大同進兵。
今日就是要商量進兵之事。
皇上可以晚走一步,以汝侯為首統帥前敵人馬,你我跟随前去,你的人馬也要派去。
還有補之的人馬,比較精銳,都先動身。
至于如何動身,大同投降的消息還沒有回來,甯武關投降不投降也不知道,可能要準備一戰。
今日皇上召集進宮會議,就是商議此事。
” 随即宋獻策吩咐開飯。
吃過飯以後,稍事休息,他們就進宮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