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
李岩聽了以後,又問道: “去年十一二月間,我大順先頭部隊開始渡河入晉,全晉人心驚慌。
太原府紳宦富豪之家,紛紛奔往山中避亂,他為何反在此時離開五台山清淨佛地?” “所以我說他并不願超脫世外。
”劉和光笑一笑,沉默片刻,接着說道,“實話告你說,他雖然平易,一談到明朝的朝政腐敗,便扼腕歎息,認為明朝必亡,不可救藥。
而且為此遁入空門。
可是奇怪,他又不忍心看見明朝如此迅速滅亡。
他來太原是想設法向當道建議,使太原能固守兩三個月,阻止大順軍前進,以便北京城得到各地勤王之師。
他到了太原以後,看到蔡茂德是一個迂腐無用的文人,其他地方大吏也都不足與謀,十分失望,所以根本沒有露面,便來到晉祠住下。
将軍,你說他這個人怪也不怪?” 李岩點頭說:“像他這樣的情況我能夠懂得。
仔細想一想,并不感到奇怪。
” 劉和光又說:“将軍不妨明天上午找找他。
倘若将軍能夠說動他為大順效力,必有大用。
以弟看來,新朝中正缺乏像他這樣的人。
” 一個十四五歲的、蓬頭敝衣的小丫頭進來,對劉和光說,老奶奶的藥已經煎好了,等他親自服侍老奶奶吃藥。
李岩見劉和光有事,不便久留,趕緊站起來說: “我明天一早便到晉祠拜訪不空和尚。
至于先生出山之事,萬望不要峻拒。
宋軍師一二日内會親來奉邀,勸足下出山,以展抱負,共襄大順朝開國宏業。
弟等就此告辭了。
” 劉和光為母親治病,每次更換藥劑,煎好以後,必要他自己先嘗一嘗,方才捧給母親吃下。
這已是家中多年習慣,所以,他并不挽留李岩兄弟,将他們送出大門,拱手而别。
李岩兄弟回到營中,一面吃晚飯,一面商量明日上午去拜訪不空和尚的事。
忽然吳汝義差一急使,飛馬來到,傳下皇上口谕: “請李公子明日已時以前趕到太原府中入宮議事。
” 李岩大為詫異,不知皇上叫他去所議何事。
他害怕不空和尚離開晉祠,回五台山去,當即決定今晚就往晉祠,決不耽誤。
匆匆地吃過晚飯,李岩囑咐李侔留在城中,自己帶着幾十名親兵馳往晉祠。
不空和尚因見大順軍紀律很好,買賣公平,确實像是得天下的氣派,略覺安慰。
今天太原府城已破,明白李自成此去北京,一路上必然勢如破竹。
他原來心存的一線希望漸漸落空,所以不勝感慨。
心中充滿憂愁,勉強在床上打坐,卻仍舊不能靜下心來。
他索性下床,準備填一首詞,臨走前題在壁上。
恰恰才想出兩句,李岩來了。
李岩在晉祠小鎮上駐紮着一千人馬,山李俊統領。
李俊同晉祠當家的老道士已經熟了,知道有一位挂單的老和尚,是一位頗有學問的人。
隻是他忙于向山中大戶征集糧食和騾馬,還沒有找過這位從五台山來的和尚談話。
李俊陪着李岩來到一個僻靜的小院裡,在一間道房門上輕叩了幾下。
門開處,不空和尚雙手合十,神态安詳地問道: “是來找貧僧嗎?” 李俊叉手說:“正是來拜見法師。
我名李俊,是本處駐軍首領。
這位是本營主将,大順國制将軍……” 和尚笑着說:“是河南李公子,久仰久仰。
請進來坐下談話。
” 李岩向和尚合十行禮,問道:“法師何以知道我是李岩?” 和尚說:“貴部将士已經來到晉祠三日,貧僧豈能不聞?門外風寒,請進裡邊說話。
” 李岩對李俊說:“你去辦你的事吧。
我一個人同法師談談話,隻留下打燈籠的親兵在院中等候好了。
” 李俊和一群親兵走後,和尚将李岩讓進道房坐下,笑着問道: “将軍來訪貧僧何事?莫非将軍與佛法有緣,一向所關心乎?” 李岩笑道:“實話相告,岩與佛法緣分很淺,雖無功名富貴之念,卻有濟世安邦之心。
待天下大定之後,岩既不入佛,亦不歸道,但求解甲釋兵,隐居山林,長與白雲麋鹿為友,與農夫樵于為伍,于願足矣。
” “将軍胸懷高朗,令人欽敬。
但恐天下事未可預料,誰知何時太平?将軍既然已經出山,欲脫身怕不容易。
今晚将軍下訪,究竟有何見教?” 李岩暗自琢磨着和尚的話,決定暫不說明來意,不妨先問問他對當今大局有何看法。
于是說道: “以法師看來,大順軍此去北京,是否能馬到功成?” 不空和尚說道:“貧僧是方外之人,誦經禮佛之外,不知其他。
軍國大事何必向我垂問?” 李岩笑着說:“請法師不必瞞我,師傅豈非當年洪承疇軍中的贊畫劉于政先生乎?” “将軍何以知道?” “請法師不必問我何以知道。
正因為我知道法師原是劉子政先生,胸富韬略,故來求教。
” “啊!” “法師以為大局前途如何?” 不空和尚閉目沉吟,似乎在思考李岩的詢問。
其實,他是在思索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大順軍緩到北京一步,使崇祯皇帝能等到勤王之師。
停了片刻,他擡起頭來,說道: “崇祯并非亡國之君,隻是從萬曆、天啟以來病入膏盲,加上朝中無人,才落到今日地步。
大順軍前去北京,看來一路上不會有大的阻礙。
隻是到北京城下之後,能否迅速破城,未敢預料;縱然攻下北京,能否就算大功告成,更為難說。
以李王所率的東征兵力,恐怕未必能一戰成功。
” 李岩說:“北京兵力空虛,所謂三大營名存實亡,不堪一擊,各地縱有勤王之師,但遠水不解近渴。
眼下我大順朝有五十萬大軍東征,還怕不能一戰成功麼?” 和尚笑而不語。
李岩又忍不住問道: “法師為何笑而不言?” 和尚慢慢擡起頭來說道:“倘若果然大順朝兵力雄厚,有五十萬大軍東征,自然無須為成敗挂心。
但恐兵力患少,萬一有意外之變,倉促之間,何以應付?請恕我直言,李王左右用事之人,都以為勝利已在手中,又自以為兵力強大,無敵于天下。
其實,可以說殷憂者正在此處。
他人因不斷勝利,如醉如狂,将軍是遠見卓識之人,難道亦同衆人一樣麼?” 李岩暗暗吃驚。
幾個月來,他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話,他看見和尚的臉上仍然挂着微笑,但笑得有些冷峻,便不覺将椅子向前移動,低聲說道: “請法師不必顧慮,一切話但說無妨。
” 和尚點點頭,接着說道:“用兵之道,虛虛實實。
我看劉宗敏将軍的檄文,講他率大軍五十萬渡河,李王親提百萬之衆于後;剛才将軍也說大順軍有五十萬大軍東征,這都是虛,實的并非這樣。
所以,我笑而不言。
以貧僧看來,如今渡河兵力,不會有三十萬人,分兵兩路,一路從晉南入豫北,一路來到太原,将來到北京城下的,不過十餘萬人,戰兵大約不足十萬。
李王連年征戰,占地雖廣,卻沒有站穩腳跟,如同吃東西一般,隻知道狼吞虎咽,全無消化,此是最大可憂之事。
你們進兵北京,實際是孤軍深入,一旦事出意外,不惟不能争勝于疆場,固守北京,而且退無可守之地。
彼時将見畿輔、河北、山西、山東,以及中原各地,無處不紛紛與大順為敵。
何以言之?蓋大順對各地既無理事之深仁厚澤,又無強兵之守。
秦滅六國,其勢勝今日李王十倍百倍,一旦陳涉發難,六國豪傑并起,立至不可收拾。
今日李王左右文武,隻求趕快破了北京。
以為破了北京,李王登極,便可定了大局,江南可傳檄而定,從此可高枕無憂。
但恐怕天下事未必如此容易。
将軍可曾深思乎?” 不空和尚的直言,使李岩更加動心,探身問道:“全晉一如掌握,北京遙遙在望,斷無不破北京之理。
然則以法師高見,如何才是上策?” 不空和尚又一陣沉默,暗想如何救崇祯不亡國,也許還有一線希望。
于是說道: “若是既能奪取北京,又能不受意外挫折,才算是上策。
請将軍再一次恕我冒昧直言:今日你們所行者不過是中策啊,實非上策。
” 李岩問道:“何以就是中策?” 不空和尚說:“大順兵兩千裡迢迢遠征,懸軍深人民情生疏之地,可以攻破北京,但不能應付意外挫折,這是你們出師之前,廟算不周。
廟堂之上隻想着幾日能到北京,何日登極,其他财都非思慮所及。
新朝君臣人人都認為這是一着好棋,以我所看,這卻是一着險棋,或禍或福尚難預料。
老子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安知攻破北京就是勝利?” 李岩又猛然一驚,問道:“法師的意思,莫非是東虜會向北京進攻嗎?” 和尚說:“難道新朝君臣都沒有想到此事?” 李岩輕輕歎了口氣,說道:“不是沒人想到,不過不甚重視罷了。
” 和尚說:“滿洲人早已虎視眈眈,伺機南犯。
你們新朝中衮衮
李岩聽了以後,又問道: “去年十一二月間,我大順先頭部隊開始渡河入晉,全晉人心驚慌。
太原府紳宦富豪之家,紛紛奔往山中避亂,他為何反在此時離開五台山清淨佛地?” “所以我說他并不願超脫世外。
”劉和光笑一笑,沉默片刻,接着說道,“實話告你說,他雖然平易,一談到明朝的朝政腐敗,便扼腕歎息,認為明朝必亡,不可救藥。
而且為此遁入空門。
可是奇怪,他又不忍心看見明朝如此迅速滅亡。
他來太原是想設法向當道建議,使太原能固守兩三個月,阻止大順軍前進,以便北京城得到各地勤王之師。
他到了太原以後,看到蔡茂德是一個迂腐無用的文人,其他地方大吏也都不足與謀,十分失望,所以根本沒有露面,便來到晉祠住下。
将軍,你說他這個人怪也不怪?” 李岩點頭說:“像他這樣的情況我能夠懂得。
仔細想一想,并不感到奇怪。
” 劉和光又說:“将軍不妨明天上午找找他。
倘若将軍能夠說動他為大順效力,必有大用。
以弟看來,新朝中正缺乏像他這樣的人。
” 一個十四五歲的、蓬頭敝衣的小丫頭進來,對劉和光說,老奶奶的藥已經煎好了,等他親自服侍老奶奶吃藥。
李岩見劉和光有事,不便久留,趕緊站起來說: “我明天一早便到晉祠拜訪不空和尚。
至于先生出山之事,萬望不要峻拒。
宋軍師一二日内會親來奉邀,勸足下出山,以展抱負,共襄大順朝開國宏業。
弟等就此告辭了。
” 劉和光為母親治病,每次更換藥劑,煎好以後,必要他自己先嘗一嘗,方才捧給母親吃下。
這已是家中多年習慣,所以,他并不挽留李岩兄弟,将他們送出大門,拱手而别。
李岩兄弟回到營中,一面吃晚飯,一面商量明日上午去拜訪不空和尚的事。
忽然吳汝義差一急使,飛馬來到,傳下皇上口谕: “請李公子明日已時以前趕到太原府中入宮議事。
” 李岩大為詫異,不知皇上叫他去所議何事。
他害怕不空和尚離開晉祠,回五台山去,當即決定今晚就往晉祠,決不耽誤。
匆匆地吃過晚飯,李岩囑咐李侔留在城中,自己帶着幾十名親兵馳往晉祠。
不空和尚因見大順軍紀律很好,買賣公平,确實像是得天下的氣派,略覺安慰。
今天太原府城已破,明白李自成此去北京,一路上必然勢如破竹。
他原來心存的一線希望漸漸落空,所以不勝感慨。
心中充滿憂愁,勉強在床上打坐,卻仍舊不能靜下心來。
他索性下床,準備填一首詞,臨走前題在壁上。
恰恰才想出兩句,李岩來了。
李岩在晉祠小鎮上駐紮着一千人馬,山李俊統領。
李俊同晉祠當家的老道士已經熟了,知道有一位挂單的老和尚,是一位頗有學問的人。
隻是他忙于向山中大戶征集糧食和騾馬,還沒有找過這位從五台山來的和尚談話。
李俊陪着李岩來到一個僻靜的小院裡,在一間道房門上輕叩了幾下。
門開處,不空和尚雙手合十,神态安詳地問道: “是來找貧僧嗎?” 李俊叉手說:“正是來拜見法師。
我名李俊,是本處駐軍首領。
這位是本營主将,大順國制将軍……” 和尚笑着說:“是河南李公子,久仰久仰。
請進來坐下談話。
” 李岩向和尚合十行禮,問道:“法師何以知道我是李岩?” 和尚說:“貴部将士已經來到晉祠三日,貧僧豈能不聞?門外風寒,請進裡邊說話。
” 李岩對李俊說:“你去辦你的事吧。
我一個人同法師談談話,隻留下打燈籠的親兵在院中等候好了。
” 李俊和一群親兵走後,和尚将李岩讓進道房坐下,笑着問道: “将軍來訪貧僧何事?莫非将軍與佛法有緣,一向所關心乎?” 李岩笑道:“實話相告,岩與佛法緣分很淺,雖無功名富貴之念,卻有濟世安邦之心。
待天下大定之後,岩既不入佛,亦不歸道,但求解甲釋兵,隐居山林,長與白雲麋鹿為友,與農夫樵于為伍,于願足矣。
” “将軍胸懷高朗,令人欽敬。
但恐天下事未可預料,誰知何時太平?将軍既然已經出山,欲脫身怕不容易。
今晚将軍下訪,究竟有何見教?” 李岩暗自琢磨着和尚的話,決定暫不說明來意,不妨先問問他對當今大局有何看法。
于是說道: “以法師看來,大順軍此去北京,是否能馬到功成?” 不空和尚說道:“貧僧是方外之人,誦經禮佛之外,不知其他。
軍國大事何必向我垂問?” 李岩笑着說:“請法師不必瞞我,師傅豈非當年洪承疇軍中的贊畫劉于政先生乎?” “将軍何以知道?” “請法師不必問我何以知道。
正因為我知道法師原是劉子政先生,胸富韬略,故來求教。
” “啊!” “法師以為大局前途如何?” 不空和尚閉目沉吟,似乎在思考李岩的詢問。
其實,他是在思索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大順軍緩到北京一步,使崇祯皇帝能等到勤王之師。
停了片刻,他擡起頭來,說道: “崇祯并非亡國之君,隻是從萬曆、天啟以來病入膏盲,加上朝中無人,才落到今日地步。
大順軍前去北京,看來一路上不會有大的阻礙。
隻是到北京城下之後,能否迅速破城,未敢預料;縱然攻下北京,能否就算大功告成,更為難說。
以李王所率的東征兵力,恐怕未必能一戰成功。
” 李岩說:“北京兵力空虛,所謂三大營名存實亡,不堪一擊,各地縱有勤王之師,但遠水不解近渴。
眼下我大順朝有五十萬大軍東征,還怕不能一戰成功麼?” 和尚笑而不語。
李岩又忍不住問道: “法師為何笑而不言?” 和尚慢慢擡起頭來說道:“倘若果然大順朝兵力雄厚,有五十萬大軍東征,自然無須為成敗挂心。
但恐兵力患少,萬一有意外之變,倉促之間,何以應付?請恕我直言,李王左右用事之人,都以為勝利已在手中,又自以為兵力強大,無敵于天下。
其實,可以說殷憂者正在此處。
他人因不斷勝利,如醉如狂,将軍是遠見卓識之人,難道亦同衆人一樣麼?” 李岩暗暗吃驚。
幾個月來,他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話,他看見和尚的臉上仍然挂着微笑,但笑得有些冷峻,便不覺将椅子向前移動,低聲說道: “請法師不必顧慮,一切話但說無妨。
” 和尚點點頭,接着說道:“用兵之道,虛虛實實。
我看劉宗敏将軍的檄文,講他率大軍五十萬渡河,李王親提百萬之衆于後;剛才将軍也說大順軍有五十萬大軍東征,這都是虛,實的并非這樣。
所以,我笑而不言。
以貧僧看來,如今渡河兵力,不會有三十萬人,分兵兩路,一路從晉南入豫北,一路來到太原,将來到北京城下的,不過十餘萬人,戰兵大約不足十萬。
李王連年征戰,占地雖廣,卻沒有站穩腳跟,如同吃東西一般,隻知道狼吞虎咽,全無消化,此是最大可憂之事。
你們進兵北京,實際是孤軍深入,一旦事出意外,不惟不能争勝于疆場,固守北京,而且退無可守之地。
彼時将見畿輔、河北、山西、山東,以及中原各地,無處不紛紛與大順為敵。
何以言之?蓋大順對各地既無理事之深仁厚澤,又無強兵之守。
秦滅六國,其勢勝今日李王十倍百倍,一旦陳涉發難,六國豪傑并起,立至不可收拾。
今日李王左右文武,隻求趕快破了北京。
以為破了北京,李王登極,便可定了大局,江南可傳檄而定,從此可高枕無憂。
但恐怕天下事未必如此容易。
将軍可曾深思乎?” 不空和尚的直言,使李岩更加動心,探身問道:“全晉一如掌握,北京遙遙在望,斷無不破北京之理。
然則以法師高見,如何才是上策?” 不空和尚又一陣沉默,暗想如何救崇祯不亡國,也許還有一線希望。
于是說道: “若是既能奪取北京,又能不受意外挫折,才算是上策。
請将軍再一次恕我冒昧直言:今日你們所行者不過是中策啊,實非上策。
” 李岩問道:“何以就是中策?” 不空和尚說:“大順兵兩千裡迢迢遠征,懸軍深人民情生疏之地,可以攻破北京,但不能應付意外挫折,這是你們出師之前,廟算不周。
廟堂之上隻想着幾日能到北京,何日登極,其他财都非思慮所及。
新朝君臣人人都認為這是一着好棋,以我所看,這卻是一着險棋,或禍或福尚難預料。
老子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安知攻破北京就是勝利?” 李岩又猛然一驚,問道:“法師的意思,莫非是東虜會向北京進攻嗎?” 和尚說:“難道新朝君臣都沒有想到此事?” 李岩輕輕歎了口氣,說道:“不是沒人想到,不過不甚重視罷了。
” 和尚說:“滿洲人早已虎視眈眈,伺機南犯。
你們新朝中衮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