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眼淚絲絲的。
好了,好了,不要傷心了。
我叫你進宮來,沒有别的事,快到慧英那裡散散心吧。
” 慧瓊又跪下磕了一個頭,趕快走了。
過了一陣,慧英帶着兩個宮女捧着賜給後宮内師鄧太妙的禮物進來,請皇後親自過目。
皇後看過後,點點頭,将下巴一擺,兩個宮女退下,然後向慧英問道: “慧瓊到你那裡去了?” “是的,已經去了。
” “你看見她噙着眼淚麼?勸她幾句,不要難過。
新婚夫妻。
乍一離開。
難免不有點傷心。
以後離别日子多了就習慣了。
” 慧英回到目己辦公的西偏院,将前去給鄧太妙送禮的宮女和呂二嬸打發走,然後,拉着慧瓊的手,看一看她的眼睛,笑着說:“慧瓊,聽說一提到你同小張侯的暫時離開,你當着皇後的面就眼淚汪汪,真不害臊。
” “英姐……” “真的舍不得麼?是軍國大事要緊,還是你和小張侯恩恩愛愛地厮守在一起要緊?” “英姐,你一點也不知道我心裡的痛苦。
” “啊?” “你和雙喜哥相親相愛,怎知道我的苦處哇?” 慧英猜到八九分,小聲說道:“難道他不愛你麼?論容貌你同慧梅也差不多。
” “不,英姐,你不明白。
” “難道他不愛你麼?” “他至今心裡還念着慧梅姐,并沒有把我放在心上。
可是慧梅姐死去已經一年多了。
因為慧梅姐死得太慘,他更不容易忘掉她。
” “唉!我明白了,明白了……” 慧英低下頭去,也不覺眼圈兒一紅。
過了一會兒,她重新擡起頭來,對慧瓊說:“皇後盼望你同小張侯成親後和睦恩愛,這些話你可不要在皇後面前說出來。
你長得還算俊,又聰明細心,所以皇上和皇後才将你許配張鼐。
過些時候,小張侯一定會很愛你的。
” “英姐,我怕是命中已經注定了。
這話你可不要對皇後說。
今後不管他愛不愛我,我已經嫁給他,就是他的妻子,我的心,我的身子,都是他的。
倘若以後在兩軍陣上他有危難的事,讓他明白我這個做妻子的……”慧瓊沒有說下去,鼻尖紅了,眼淚不由得流落下來。
“大年下,快别說不吉利的話吧。
以後天下太平,你也不會再上陣了。
快擦幹你的眼淚,讓别人看見怎麼說呢?為着過年的事,我忙得要命。
從今天起,慧瓊,你每日進宮來幫我做事,好不好?” 慧瓊哽咽說:“我巴不得每日進宮來幫姐姐做事,免得在侯府中心裡難過。
” “好,這樣我就有個好幫手了。
快,擦擦眼淚,别讓别人看見。
咱們快商量宮裡的事吧……” 因為甲申年的元旦是大順朝開國的第一個元旦,所以長安士民都為着新朝隆興,太平有望,對過年的事比往年更加重視。
除夕前一天,滿城家家戶戶、廟宇、庵觀,都貼滿了春聯。
從除夕後半日起,就開始燃放鞭炮,十分熱鬧。
這一天四更剛到,大順朝的宮中就燃起了鞭炮。
這鞭炮聲同全城的鞭炮聲混合在一起。
李自成在乾清宮院中拜了上天,又在臨時改造的奉先殿拜了祖宗的牌位,然後匆匆地轉入後宮,在坤甯宮的正殿同皇後一起坐下,接受内宮的朝賀。
在細樂聲中,首先是公主蘭芝,然後是幾位妃嫔,跟着是慧英等多年随侍皇後的姑娘(慧英是奉特谕從她的府中進宮來的),最後是新入宮的宮女、仆婦、留用的秦府宮女、宦官,分班向皇帝、皇後行禮。
天色快明的時候,李自成又匆匆地轉到前院的同泰殿,接受文武百官朝賀。
皇上走後,六品以上文官的夫人,便開始從西華門分批。
分班進入祯祥門内。
祯祥門内一時花團錦簇,香風滿院,環佩叮咚,鼓樂陣陣。
今日向皇後朝賀正旦,按着高桂英的吩咐,不用禮政府的儀注,也不叫朝賀正旦,還是叫做拜年。
這樣就使禮法的拘束放寬了很多。
皇後同劉宗敏、高一功、郝搖旗等大将的夫人們相見,仍然帶着多年妯娌或姊妹的舊情,熱熱鬧鬧,又說又笑,把事先商定的“不還禮,也不說話”的做法,全忘到腦後了。
而這些大将的夫人們之間也更不免拉拉扯扯,說說笑笑,一點兒也不受朝廷禮法拘束。
但是那些新降文臣的夫人們和後宮内師鄧夫人行禮的時候,情形就大不相同。
她們的丈夫都是明朝的進士出身,都在朝廷做官,加上他們的娘家也多是官宦之家及書香門第,她們自己也多數讀過書,比較懂朝廷的禮節,又深深明白她們和高桂英之間是有君臣之分的,禮法必須講究。
所以都懷着肅然敬畏的心情,認真地向皇後行了三跪九叩禮,惟恐有一點“失儀”。
紅娘子随着這一班夫人行禮,因為事前聽了李岩的指點,也是十分小心。
領班行禮的是那位有學問的、才貌雙全的鄧大炒,她還代表大家向皇後緻了頌詞。
按照禮政府半月前呈進宮中朝賀正己的儀注,當命婦朝賀時,由領班夫人緻了頌詞以後,皇後要回答說“曆端之慶,本宮與諸夫人共之”。
這是一句照例的答詞。
皇帝答文武百官和娘娘答衆位夫人,都是這麼一句話。
隻是皇後自稱“本宮”,皇帝稱“朕”。
這句話高桂英記得很熟,幾天前就背爛在胸中。
她隻要闆着面孔說出來就成了。
可是她臨時沒有管禮政府拟就的答詞,卻笑容滿面地望着跪在面前領班行禮的鄧夫人回答說: “今日是新的一年開始,但願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家吉慶,我們大家吉慶。
” 衆夫人平身以後,高夫人又笑着說道: “各位下去随便吃茶吧。
” 鄧太妙感到愕然,望見皇後周圍侍立的宮女們也感到愕然。
随即她心中明白:原來儀注中沒有賜茶一項,皇後出于對大家的親切盛情,也是習慣了民間的風俗人情,忍不住說出了這一句話。
聰明的鄧夫人趕快重新跪下,說道: “皇上明日來征幽燕,今日皇後諸事很忙,臣妾等不敢多留,就此叩辭出宮。
” 果然正如鄧夫人所說的,高桂英為着李自成明日一早就要離開長安東征,有許多雜七雜八的事情需要親自料理。
入宮朝賀的夫人們叩頭退去以後,高桂英就吩咐慧英,帶着宮女們。
将皇上需要随身帶走的衣服、鞋襪和其他日用物品,收拾齊備,由她親自過目,然後分别包于不同的包袱。
剛剛把這事交代下去,李岩和雙喜進來了。
李岩先在同泰殿,同文武百官們一起向皇帝朝賀了正旦,又随着雙喜來坤甯宮向皇後朝賀正旦。
按一般禮儀來說,他是不必來後宮朝賀的。
但因為紅娘子是皇後的義女、所以他随着雙喜進來。
三跪九叩之後,皇後叫他坐下說話。
他又叩頭謝恩,然後側身在一把椅子上坐下。
雙喜不敢坐,在一旁垂手侍立。
皇後說道: “林泉,明日你跟随皇上出征,我盼望着早傳捷報,攻破北京,滅亡明朝。
這幾年你在皇上左右,出了不少主意,幫助皇上決定大計,沒有辜負皇上的器重。
據你看,攻破北京會有不曾料到的困難麼?” 李岩暗暗吃驚,覺得皇後畢竟不同一般。
可是目前舉朝上下,都在想着會一切順利,不肯聽不同的話,他不敢将他的擔心說出口來。
于是稍微遲疑一下,回答說: “以皇上的聲威,沿路必定勢如破竹,望風迎降,一路上不會有多少困難。
至于破了北京以後的事情,隻能到時看情形再說。
” 高桂英不明白李岩内心想的是什麼,也沒有聽出來他口氣上含着擔心,就說道: “好,你下去休息吧。
如果你想到什麼話,盡管在路上向皇上随時面奏。
皇上會盡量采納的。
” 李岩叩頭辭去以後,高桂英望着雙喜,正要囑咐他幾句危忽報尚炯和王長順來坤甯宮朝賀。
她便不再說話,揮手讓雙喜退出,向身邊的宮女說道: “傳他們進來。
” 按照禮政府正在修訂的《大順儀注》,文武群臣隻可在外延向皇上賀正旦,不能進後宮向皇後賀正旦。
但是這禮制尚未頒布,尚炯和王長順又與其他臣下不同,所以他們在外邊參加賀正旦的大朝賀以後,請求來後宮向皇後朝賀。
高桂英也很念舊,不管皇家規矩,滿臉堆笑,等候着他們進來。
坤甯官階下,細樂吹奏起來。
整個宮中都蕩漾着樂聲,香煙缭繞。
宮女們穿戴十分好看,在階上和階下左右站了兩行、尚炯和王長順走上台階(應該叫做丹墀,不過這時人們還不習慣這麼叫法),進了坤甯宮正殿。
王長順向後退了一步,讓尚炯先向皇後行禮。
按官階尚炯比王長順高,所以他也不推辭,先向皇後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禮。
高桂英接受别人行禮還可以不站起來,但尚炯給她行禮,她很不習慣,也十分不安。
她不自覺地從寶座上站起來,向尚炯斂衽複禮
好了,好了,不要傷心了。
我叫你進宮來,沒有别的事,快到慧英那裡散散心吧。
” 慧瓊又跪下磕了一個頭,趕快走了。
過了一陣,慧英帶着兩個宮女捧着賜給後宮内師鄧太妙的禮物進來,請皇後親自過目。
皇後看過後,點點頭,将下巴一擺,兩個宮女退下,然後向慧英問道: “慧瓊到你那裡去了?” “是的,已經去了。
” “你看見她噙着眼淚麼?勸她幾句,不要難過。
新婚夫妻。
乍一離開。
難免不有點傷心。
以後離别日子多了就習慣了。
” 慧英回到目己辦公的西偏院,将前去給鄧太妙送禮的宮女和呂二嬸打發走,然後,拉着慧瓊的手,看一看她的眼睛,笑着說:“慧瓊,聽說一提到你同小張侯的暫時離開,你當着皇後的面就眼淚汪汪,真不害臊。
” “英姐……” “真的舍不得麼?是軍國大事要緊,還是你和小張侯恩恩愛愛地厮守在一起要緊?” “英姐,你一點也不知道我心裡的痛苦。
” “啊?” “你和雙喜哥相親相愛,怎知道我的苦處哇?” 慧英猜到八九分,小聲說道:“難道他不愛你麼?論容貌你同慧梅也差不多。
” “不,英姐,你不明白。
” “難道他不愛你麼?” “他至今心裡還念着慧梅姐,并沒有把我放在心上。
可是慧梅姐死去已經一年多了。
因為慧梅姐死得太慘,他更不容易忘掉她。
” “唉!我明白了,明白了……” 慧英低下頭去,也不覺眼圈兒一紅。
過了一會兒,她重新擡起頭來,對慧瓊說:“皇後盼望你同小張侯成親後和睦恩愛,這些話你可不要在皇後面前說出來。
你長得還算俊,又聰明細心,所以皇上和皇後才将你許配張鼐。
過些時候,小張侯一定會很愛你的。
” “英姐,我怕是命中已經注定了。
這話你可不要對皇後說。
今後不管他愛不愛我,我已經嫁給他,就是他的妻子,我的心,我的身子,都是他的。
倘若以後在兩軍陣上他有危難的事,讓他明白我這個做妻子的……”慧瓊沒有說下去,鼻尖紅了,眼淚不由得流落下來。
“大年下,快别說不吉利的話吧。
以後天下太平,你也不會再上陣了。
快擦幹你的眼淚,讓别人看見怎麼說呢?為着過年的事,我忙得要命。
從今天起,慧瓊,你每日進宮來幫我做事,好不好?” 慧瓊哽咽說:“我巴不得每日進宮來幫姐姐做事,免得在侯府中心裡難過。
” “好,這樣我就有個好幫手了。
快,擦擦眼淚,别讓别人看見。
咱們快商量宮裡的事吧……” 因為甲申年的元旦是大順朝開國的第一個元旦,所以長安士民都為着新朝隆興,太平有望,對過年的事比往年更加重視。
除夕前一天,滿城家家戶戶、廟宇、庵觀,都貼滿了春聯。
從除夕後半日起,就開始燃放鞭炮,十分熱鬧。
這一天四更剛到,大順朝的宮中就燃起了鞭炮。
這鞭炮聲同全城的鞭炮聲混合在一起。
李自成在乾清宮院中拜了上天,又在臨時改造的奉先殿拜了祖宗的牌位,然後匆匆地轉入後宮,在坤甯宮的正殿同皇後一起坐下,接受内宮的朝賀。
在細樂聲中,首先是公主蘭芝,然後是幾位妃嫔,跟着是慧英等多年随侍皇後的姑娘(慧英是奉特谕從她的府中進宮來的),最後是新入宮的宮女、仆婦、留用的秦府宮女、宦官,分班向皇帝、皇後行禮。
天色快明的時候,李自成又匆匆地轉到前院的同泰殿,接受文武百官朝賀。
皇上走後,六品以上文官的夫人,便開始從西華門分批。
分班進入祯祥門内。
祯祥門内一時花團錦簇,香風滿院,環佩叮咚,鼓樂陣陣。
今日向皇後朝賀正旦,按着高桂英的吩咐,不用禮政府的儀注,也不叫朝賀正旦,還是叫做拜年。
這樣就使禮法的拘束放寬了很多。
皇後同劉宗敏、高一功、郝搖旗等大将的夫人們相見,仍然帶着多年妯娌或姊妹的舊情,熱熱鬧鬧,又說又笑,把事先商定的“不還禮,也不說話”的做法,全忘到腦後了。
而這些大将的夫人們之間也更不免拉拉扯扯,說說笑笑,一點兒也不受朝廷禮法拘束。
但是那些新降文臣的夫人們和後宮内師鄧夫人行禮的時候,情形就大不相同。
她們的丈夫都是明朝的進士出身,都在朝廷做官,加上他們的娘家也多是官宦之家及書香門第,她們自己也多數讀過書,比較懂朝廷的禮節,又深深明白她們和高桂英之間是有君臣之分的,禮法必須講究。
所以都懷着肅然敬畏的心情,認真地向皇後行了三跪九叩禮,惟恐有一點“失儀”。
紅娘子随着這一班夫人行禮,因為事前聽了李岩的指點,也是十分小心。
領班行禮的是那位有學問的、才貌雙全的鄧大炒,她還代表大家向皇後緻了頌詞。
按照禮政府半月前呈進宮中朝賀正己的儀注,當命婦朝賀時,由領班夫人緻了頌詞以後,皇後要回答說“曆端之慶,本宮與諸夫人共之”。
這是一句照例的答詞。
皇帝答文武百官和娘娘答衆位夫人,都是這麼一句話。
隻是皇後自稱“本宮”,皇帝稱“朕”。
這句話高桂英記得很熟,幾天前就背爛在胸中。
她隻要闆着面孔說出來就成了。
可是她臨時沒有管禮政府拟就的答詞,卻笑容滿面地望着跪在面前領班行禮的鄧夫人回答說: “今日是新的一年開始,但願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家吉慶,我們大家吉慶。
” 衆夫人平身以後,高夫人又笑着說道: “各位下去随便吃茶吧。
” 鄧太妙感到愕然,望見皇後周圍侍立的宮女們也感到愕然。
随即她心中明白:原來儀注中沒有賜茶一項,皇後出于對大家的親切盛情,也是習慣了民間的風俗人情,忍不住說出了這一句話。
聰明的鄧夫人趕快重新跪下,說道: “皇上明日來征幽燕,今日皇後諸事很忙,臣妾等不敢多留,就此叩辭出宮。
” 果然正如鄧夫人所說的,高桂英為着李自成明日一早就要離開長安東征,有許多雜七雜八的事情需要親自料理。
入宮朝賀的夫人們叩頭退去以後,高桂英就吩咐慧英,帶着宮女們。
将皇上需要随身帶走的衣服、鞋襪和其他日用物品,收拾齊備,由她親自過目,然後分别包于不同的包袱。
剛剛把這事交代下去,李岩和雙喜進來了。
李岩先在同泰殿,同文武百官們一起向皇帝朝賀了正旦,又随着雙喜來坤甯宮向皇後朝賀正旦。
按一般禮儀來說,他是不必來後宮朝賀的。
但因為紅娘子是皇後的義女、所以他随着雙喜進來。
三跪九叩之後,皇後叫他坐下說話。
他又叩頭謝恩,然後側身在一把椅子上坐下。
雙喜不敢坐,在一旁垂手侍立。
皇後說道: “林泉,明日你跟随皇上出征,我盼望着早傳捷報,攻破北京,滅亡明朝。
這幾年你在皇上左右,出了不少主意,幫助皇上決定大計,沒有辜負皇上的器重。
據你看,攻破北京會有不曾料到的困難麼?” 李岩暗暗吃驚,覺得皇後畢竟不同一般。
可是目前舉朝上下,都在想着會一切順利,不肯聽不同的話,他不敢将他的擔心說出口來。
于是稍微遲疑一下,回答說: “以皇上的聲威,沿路必定勢如破竹,望風迎降,一路上不會有多少困難。
至于破了北京以後的事情,隻能到時看情形再說。
” 高桂英不明白李岩内心想的是什麼,也沒有聽出來他口氣上含着擔心,就說道: “好,你下去休息吧。
如果你想到什麼話,盡管在路上向皇上随時面奏。
皇上會盡量采納的。
” 李岩叩頭辭去以後,高桂英望着雙喜,正要囑咐他幾句危忽報尚炯和王長順來坤甯宮朝賀。
她便不再說話,揮手讓雙喜退出,向身邊的宮女說道: “傳他們進來。
” 按照禮政府正在修訂的《大順儀注》,文武群臣隻可在外延向皇上賀正旦,不能進後宮向皇後賀正旦。
但是這禮制尚未頒布,尚炯和王長順又與其他臣下不同,所以他們在外邊參加賀正旦的大朝賀以後,請求來後宮向皇後朝賀。
高桂英也很念舊,不管皇家規矩,滿臉堆笑,等候着他們進來。
坤甯官階下,細樂吹奏起來。
整個宮中都蕩漾着樂聲,香煙缭繞。
宮女們穿戴十分好看,在階上和階下左右站了兩行、尚炯和王長順走上台階(應該叫做丹墀,不過這時人們還不習慣這麼叫法),進了坤甯宮正殿。
王長順向後退了一步,讓尚炯先向皇後行禮。
按官階尚炯比王長順高,所以他也不推辭,先向皇後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禮。
高桂英接受别人行禮還可以不站起來,但尚炯給她行禮,她很不習慣,也十分不安。
她不自覺地從寶座上站起來,向尚炯斂衽複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