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牛油紅蠟燭,燭光很亮。

    中間一隻銅香爐,輕煙缭繞,香氣撲鼻。

    香爐前放着一盤麥芽糖,叫做竈糖。

    用意是叫竈爺吃了後粘住嘴巴,到天上不能随便彙報。

    神桌下邊的青磚地上,靠左邊放着一隻盤子,裡邊盛着小谷稈子,拌了麸子,這是為竈神的馬匹準備的草料。

    桌邊蹲着一個宮女,抱着一隻紅公雞,這是為竈神上天宮時準備的一匹“棗騾馬”。

    高桂英在宮眷簇擁中進入了禦廚房。

    宮女已經為她在地下準備了拜墊,她恭敬地向竈神拜了一拜,随即在拜墊上跪下去,磕了一個頭。

    按照宮中規矩,不管行什麼禮,祭什麼人,都要奏樂。

    但是,高桂英今晚祭竈,要按照黎民百姓的老規矩,吩咐不要奏樂,隻在院中燃放一串鞭炮,增加熱鬧氣氛。

    此時,滿長安城到處都有鞭炮聲。

    從紫禁城傳出的鞭炮聲,同全城的鞭炮聲混合到一起。

     在庶民百姓和官宦富豪家,一家主人祭竈的時候,女眷們和孩子們可以站在背後觀看。

    當主人起身後,别人跟着跪下叩頭也行,不叩頭也可以。

    由于竈神的官職低微,說一句、兩句親切的玩笑話也不妨事。

    可是高桂英是娘娘身份,所以當她跪下之後,所有的人們都跪下了。

    大家都以為像千家萬戶一樣,皇後會請竈神上了天宮以後,好話多說,壞話不提。

    所以都懷着很大的興趣,等待皇後念誦祝辭。

    可是剛剛聽了兩句,人們便不自覺地收斂了笑容。

    隻聽皇後對着竈神禱告說: “老竈爺,你雖然在諸神中官小位卑,可是你能夠一年一次上到天宮,親自向玉皇面奏人間各種事情,讓玉皇耳聰目明,知道人問苦樂。

    自從天啟年間開始至今,民不聊生,流離失所,血流成河,屍堆如山。

    眼下大順國已經占了長安,正在向北京進兵,天下百姓開始有了指望。

    願你到了天宮,務必把人間二十年的各種苦情,向玉皇一一奏明,不用隐瞞。

    懇求玉皇在天上睜開雙眼,看看人間,保佑大順軍旗開得勝,順利攻克北京,拯救天下蒼生,早建個清平世界。

    老竈爺,給你準備的棗骝馬已經喂飽了,請你早早地登程吧。

    ” 言畢,她從旁邊一個服侍的宮女手中,接過一隻小小錫酒壺和一個瓷酒杯,斟滿一杯燒酒,澆在地上www.tianyashukU.com。

    随即将酒壺和酒杯交給宮女,又叩了一個頭才站起身來。

    她向左右望望,沒有看見慧英,不覺有一絲怅惘的情緒掠過心頭,便徑自到寝宮中休息去了。

     自從崇祯十三年冬天到了河南,一連幾年過小年和元旦佳節,高桂英都不再在馬上奔波,也不再擔心受官軍圍困。

    從駐軍得勝寨的時候起,每年她都在小年下,按照米脂的風俗祭竈,心情暢快。

    在她周圍的姑娘們也都十分快活。

    如今這一次祭竈,大概是她最後一次按照民間的風俗辦事了,很快她就是真正的皇後了,斷不會由她親身對小小的竈神祭祀。

    今晚,她一則是一時的高興;二則由于不能忘記民間生活,才親自祭竈,向小小的竈神跪下磕頭。

    這件事,實際與禮政府正在拟定的《大順禮制》不合,所以事先她沒有告訴皇上。

    等她祭了竈神,站起身來向左右望望,原來的滿懷高興突然消遁,想起來身邊得力的姑娘已經十去八九:慧梅死了,慧英和慧瓊出嫁了,慧珠和慧劍也是她平日喜歡的姑娘,早已經調到健婦營中……特别是慧英的出嫁,好像使她突然失去了一隻膀臂。

    所以,她的心情一下子悲涼起來。

     第二天,是臘月二十四。

    按照米脂縣的風俗,家家戶戶都要将家中各地方打掃幹淨,屋梁上和椽子都得打掃一遍。

    民間有言道:“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

    ”這好像生活中一個固定的程序,年年傳了下來。

    如今是在皇宮中,雖說每日由專管打掃的奴仆和宮女們打掃院子,揩洗家具,到處都是幹幹淨淨,但是宮中地方大大,房屋太多,旮旯兒太多,打掃不到的地方還是有的。

    高桂英忘不掉民間生活習俗,仍然一早就傳谕各宮院,打掃房屋院落。

     早膳以後,她想着元旦快到了,要準備各家命婦和鄧夫人入宮朝賀,還要準備賞賜,等等,各種事項急待安排。

    可是,如今大順朝制度草創,宮中隻有少數從秦王宮中留下來的粗使太監。

    宮女也很少,一部分是秦王宮中留下的宮女,一部分是近一個多月從贓官和不法鄉宦之家籍沒的丫環。

    高桂英曾想讓呂二嫂在宮中總管這班女仆。

    可是,呂二嫂一是不認識字,二是她自己有家,兒子、媳婦、孫子需要她照料。

    所以,要不要命呂二嫂進宮辦事,至今仍在猶豫不定。

    這困難更是一時現象,卻使高桂英感到,慧英的出嫁,使她周圍的一切都亂了頭緒。

     她正想念慧英,慧英就進宮來了。

    皇後一見,眼梢和嘴角都不由得露出了笑意。

    慧英到她的面前跪下叩頭,用溫柔的聲音說道: “向母後請安!” “你快平身吧,我有話對你說。

    ” 慧英起身,站在皇後面前,等候吩咐。

    皇後含着微笑,向她通身上下看了一遍。

    見慧英雖然頭上的花兒和首飾戴得不多,出嫁的豔麗衣裙,也換成了一般高門大戶中新媳婦的日常繡花衣裙,然而從眼睛裡和薄施脂粉的面容上,可以看出來新婚的喜悅和幸福。

    皇後看着,笑着,點着頭。

    慧英被看得不好意思,低下頭去,又用溫柔的低聲問道: “母後有什麼吩咐?” 皇後笑一笑,先不吩咐正經事,卻叫她坐在身旁,問她進宮來是騎馬還是坐轎。

    慧英回答說是坐轎來的,并說從秦王府中沒收了十幾乘轎子,有好的、新的,也有舊的、次的。

    賞賜他們新府的轎子有一乘是新轎,聽說是郡主乘的。

    另外還有幾乘,是宮女和仆婦們乘的。

    皇後點頭說: “以後你每日進宮,不必再騎馬了。

    住在這京城中,乘轎進宮,才合你的身份。

    如今皇上是忙,雙喜的封爵還沒有定下來。

    等破了北京,皇上在北京舉行了登極大典,就要封雙喜一個合适的爵位。

    到那時候,咱們大順朝的禮制也頒布了,你每天進宮來,出宮去,該乘什麼轎,轎前轎後用什麼随從侍候,拿什麼執事,要不要敲鑼喝道,自然都有一定之規。

    如今諸事草創,還要亂一陣子,你暫時用秦府中郡主的轎子也好,日後你的轎子一定會比這轎子還好,好得多呢。

    ” 慧英又跪下說:“謝母後的恩!” 高桂英拉住慧英的手說:“起來。

    聽我說話,不要太講究宮中禮節,咱們還不習慣。

    禮節太講究了,我也感到麻煩。

    ” 等慧英站起身來,她又接着說:“從前你和慧梅在我的身邊,我把你們都當作女兒看。

    我為了把你許給雙喜,所以沒有收你做我的義女。

    如今你們已經成親,你果然是我的兒媳了。

    十幾年來,慧英啊!在我的身邊,許多姑娘有的死了,有的話下來了,可是隻有你的命好。

    同你比起來,慧梅就太可憐了。

    ” 說到這裡,高桂英的心中一酸。

    停了片刻,随即改換了笑容,又接着說:“唉,如今朝廷上,後宮中,一片喜氣,咱們不要提慧梅的事了。

    我剛才說你的命最好,你是最有福的。

    你同雙喜必是福壽雙全,白首偕老,兒孫滿堂。

    慧英,我等着抱孫子哩,等着你頭一胎就生一個白胖小子。

    ” 慧英羞得滿臉通紅,趕快低下頭去,輕輕喚道:“母後。

    ” 皇後快活地笑起來,說:“看見你同雙喜親事美滿,我真是心中歡喜不盡。

    ” 慧英說:“隻要母後心中歡喜,做兒女的就心滿意足了。

    不知母後今日有什麼重要事情吩咐?” “有,有。

    有幾件重要事情必須你趕快安排,免得誤了。

    我的身邊不能沒有你,皇上身邊不能沒有雙喜。

    從今日起,你每日早膳後,要進宮來,幫我做事,一如往日。

    雙喜也要每日進宮,随時聽皇上呼喚。

    這是我同皇上商量好的。

    慧英,唉,沒有别的人了,我隻好叫你從今天起,每日白天在宮中辦事了。

    ” “謹遵懿旨。

    ” “幾天後就是大年初一了。

    這是大順永昌元年的元旦,不能馬虎。

    朝中和宮中都要朝賀正旦,這事你是知道的。

    文武百官朝賀正旦的事,有皇上呢,我們不管;可是命婦們,各位将軍以上的夫人們,還有後宮内師鄧夫人……” 皇後的話剛剛說到這裡,忽聽祯吉門口有人高聲傳呼: “皇上駕到--接駕!” 皇後趕快将慧英一推,小聲說:“你回避。

    你吩咐人将慧瓊叫進宮來。

    ”她随即走到坤甯宮正殿門外,迎接李自成。

    而這時宮女們,少數粗使的太監,已經在祯吉門内和院中甬路兩旁跪了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