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宮中召開了半天的禦前會議。
參加會議的有劉宗敏、牛金星、宋獻策、兵政府尚書喻上猷、澤侯田見秀、文水伯陳永福、桃源伯白光恩、制将軍李岩,以及原兵政府從事新升任文谕院學士顧君恩等十餘人,讨論向北京進兵的事。
其時如何向北京進兵的詳細方略,早已決定。
這次禦前會議,隻是表示劉宗敏提營出征的事意義重大,看有什麼沒有想到的遺漏問題沒有。
降将白光恩和陳永福二人參加會議,又有不同的原因。
陳永福為人正派,是個血性男子,深為李自成所敬重。
他也要帶他原來的兩三千人馬随劉宗敏出征。
他的人馬已經開到了韓城附近等候,還有他的兒子副将陳德,如今在懷慶府駐紮,尚未投降大順。
可是已經暗中約好,等磁侯劉芳亮率領一支東征的偏師,從濟源與懷慶之間越過太行山時,陳德就在懷慶投降,迎接劉芳亮進入豫北。
至于白光恩,他和陳永福的情況不同。
陳永福一直在河南,守開封多年,跟外邊武将們關系不多。
而白光恩在北方将領中是一位資曆較深、交遊較廣的人物,崇祯十四年洪承疇率領八個總兵援救錦州,全師潰敗于松山之際,白光恩就是八總兵之一。
李自成帶他出征,不是因為他手中有兵,可以在戰場上為大順朝建立功勳,而是因為他同明朝的北方将領如姜-、唐通以及吳三桂父子,都有或深或淺的交情。
在招降這些将領的時候,他是很有用的一個人物。
由于李自成将要親自率兵去攻占北京,劉宗敏隻是先行一步,所以不舉行“遣将禮”。
二十日清早,卯時整,長安的天色還不很亮,劉宗敏入宮辭行。
李自成在便殿賜宴,實際也隻是一種禮節,十分簡單,很快完畢。
李自成親自送他出了午門,看着他上馬。
當時牛金星雖然是天佑閣大學士,居于丞相地位,宋獻策是軍師,但是按照大順軍的傳統待遇,劉宗敏的地位卻居于文武群臣之上。
牛金星和宋獻策奉旨率領文武百官,将劉宗敏送出長安城外,行了簡單的“相餞禮”,一齊目送着劉宗敏率領着一大群将領和親兵,在寒冷的曉霧中向灞橋疾馳而去。
劉宗敏走後兩天,即臘月二十二日,又是一個喜慶的日子。
長安城中有不少人家在這一天娶媳嫁女,為即将來到的新年增加了一層熱鬧氣。
然而最引起全城轟動的喜事,并不是庶民百姓家的喜事,也不是官紳大戶家的婚事,而是大順皇上和皇後手下的兩員愛将,同皇後身邊的立過許多汗馬功勞的兩位姑娘,由皇上和皇後親自主持,丞相和軍師為媒,今日要拜堂成親了。
長安城中的官紳士民人人盡知,張鼐已經封了侯爵,李雙喜是李自成的養子,目前雖無封爵,可是人們卻在私下議論,等攻破北京之後,江山大定,李雙喜和李過都可能封為親王。
張鼐自從受封義侯之後,李自成就送給他一處很大的住宅,同他的爵位相稱,距離紫禁城不遠。
雖然侯府還在草創階段,但是府中已經有許多奴仆、文武官員、侍衛親兵,經常車馬盈門。
雙喜仍然住在紫禁城中,以備随時在皇帝身邊侍候。
近兩年來,他在李自成身邊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重要,到了長安以後,由于李自成俨然是新天子,雙喜的地位也就更加重要。
為着雙喜成親,李自成撥給他一處住宅,原是一座郡王府,也在紫禁城的附近。
兩個月前,攻破西安以後,李自成曾經大賞功臣。
除了加官封爵之外,還賞賜了許多金銀珠寶、绫羅綢緞之類。
一般将士,縱然戰功并不顯著,也都得到了不同賞賜。
對于雙喜和張鼐的婚事,盡管李自成曾經傳谕,不許鋪張浪費,但是如今的局面同往昔大不相同,喜事還是辦得十分風光。
李自成夫婦對男女雙方自然有許多賞賜;而各位大将和牛、宋等舊臣之家,不用說也都送有厚禮。
其餘将領當然也各有表示。
至于新近在西安投降的明朝文臣和巨紳,誰不想趁這個機會巴結大順帝後的心腹愛将?他們的禮單上不僅有金銀綢緞之類,還有不少人送了雙喜和張鼐所不能夠欣賞的名貴字畫、玉器、宋瓷和各種古玩。
臘月二十二日,兩家喜事大大熱鬧了一整天。
第二天,兩對新郎和新娘,都來宮中向娘娘叩頭。
事先傳出娘娘懿旨:各家大将的夫人,凡是兩對新郎新娘的長輩女眷和平輩年長的女眷,以及後宮内師鄧夫人、健婦營主将紅娘子,都來宮中赴宴,接受新郎新娘叩頭。
來宮中赴宴的隻有兩個男客:一位是老醫生尚炯,已經内定為新朝的太醫院尹;另一位是預定的牧馬苑使老馬夫王長順。
他們能夠被娘娘召進宮中赴宴,受兩對新郎新娘的叩頭,這是李自成夫婦給他們的莫大恩榮。
連李自成的新從米脂來的封為候爵的近門叔父,也沒有被召進宮中赴宴。
高桂英用充滿感情的口氣對兩對新郎新娘說: “不管你們為大順朝建立了多大的汗馬功勞,做了多大的官,像張鼐已經封了侯,可是你們在他們兩位老人面前都是晚輩。
今日你們這兩對小夫妻,要給他們二位叩三個頭,還要好生敬三杯酒。
怠慢了他們,我不答應。
” 兩位新人跪在地上,齊聲回答說:“謹遵懿旨。
” 盡管尚神仙和老馬夫不斷謙讓,兩對新人還是在樂聲中給他們磕了三個頭。
大家都要他們對兩對新人說幾句話,勉勵勉勵。
當着一大群大将和牛、宋等舊臣的夫人,尚神仙起初不肯說話,随即忍不住心情激動,對雙喜和慧英說道: “唉,我今日滿心高興,可是實在不知道說什麼話好哇。
如今奪取明朝江山的大業快成功了,你們完了婚,國事家事皆大如意。
請不要說我這個鄉村的郎中倚老賣老,說出話來不知高低……” 牛、宋兩位夫人都說道:“你有話隻管說。
他們都是在你的眼皮底下長大的,你該教訓就教訓。
說好說壞他們都得聽。
你對他們這些晚輩說話,還說什麼不知高低哩。
” 皇後也笑笑說:“他們都是才成親,都要做夫妻幾十年,直到白頭到老。
你們兩位老頭子,對他們多說幾句有好處。
” 尚神仙接着說:“我說雙喜少帥和慧英姑娘,你們兩位從小就知道互相敬重。
别人都誇獎你們是皇上和娘娘身旁的金童玉女,如今果然有情人成了眷屬,比你們年長的,人人高興,比你們年輕的,人人羨慕。
你們哪,怎麼說呢?你們要一輩子恩恩愛愛,要一輩子不忘記皇上和娘娘對你們的撫養和深恩。
” 雙喜和慧英同時跪下,說道:“侄兒侄媳永遠不敢忘記。
” “還有你們,”尚神仙轉向張鼐夫婦,“我的小張侯哇,你雖然名義上不是咱們皇上的養子,可是,實際上是一樣的。
慧瓊姑娘也是在娘娘身邊長大的,人品性情都好,很像慧梅。
”他說到這裡,忽然感到後悔,但是已經來不及了,“你們要一輩子和睦恩愛、互相體貼。
皇上和娘娘對你們恩深似海,親自玉成你們的美滿姻緣……”老醫生實際是想到慧梅的不幸,慧梅的影子在他的面前晃動了一下。
他心中明白,張鼐并不喜歡慧瓊。
可是說到這裡,竟不知道怎麼接下去好。
王長順怕他再提到慧梅,趕快用胳膊碰他一下,接下去說道: “他們這對小夫妻也是天生的一對兒,也是皇上和娘娘身邊的金童玉女。
我會看相,他們這一對兒準是福壽雙全,兒孫滿堂。
在咱們大順朝功成名就,高爵厚祿,享不盡榮華富貴。
” 王長順的幾句話,引得夫人們哄堂大笑。
皇後向張鼐和慧瓊笑着說: “快給你們王大伯再磕一個頭,快磕!” 當天晚上,家家忙于祭竈,更增添了婚事的喜悅。
大順宮中仍舊遵照民間古老的習俗,由皇後率領宮眷們歡歡喜喜地在禦廚房中祭竈。
有人對皇後說,竈神職位太低,大順國的皇後親自祭竈,會把竈神吓跑或者吓得躲起來。
還說,明朝宮中,就沒有皇上和娘娘祭竈的事。
高桂英笑着說: “我和皇上都是從農家出身,不能忘記庶民百姓家曆年祭竈的舊風俗,也算是貴不忘本哪。
今年再祭一次吧,明年就由禦膳房差遣什麼官員祭竈好了。
” 竈爺、竈奶是從街上請到的一張民間彩印畫,貼在禦廚房的後牆上。
竈神畫成了白胡子老頭;竈奶畫得很年輕,圓圓的白臉,黑漆漆的頭發,同老頭并肩而坐。
他們都穿着大紅大綠的衣服,竈奶的臉上還染了兩塊胭脂紅。
竈神的下邊,印有大順朝的甲申曆。
在神像的兩邊,貼着綠紙對聯,上聯寫的是“上天言好事”;下聯寫的是“下界保平安”。
在神像的上邊貼一張綠紙橫條,寫着“一家之主”。
神桌上的錫蠟台,插着一對又粗又大的
參加會議的有劉宗敏、牛金星、宋獻策、兵政府尚書喻上猷、澤侯田見秀、文水伯陳永福、桃源伯白光恩、制将軍李岩,以及原兵政府從事新升任文谕院學士顧君恩等十餘人,讨論向北京進兵的事。
其時如何向北京進兵的詳細方略,早已決定。
這次禦前會議,隻是表示劉宗敏提營出征的事意義重大,看有什麼沒有想到的遺漏問題沒有。
降将白光恩和陳永福二人參加會議,又有不同的原因。
陳永福為人正派,是個血性男子,深為李自成所敬重。
他也要帶他原來的兩三千人馬随劉宗敏出征。
他的人馬已經開到了韓城附近等候,還有他的兒子副将陳德,如今在懷慶府駐紮,尚未投降大順。
可是已經暗中約好,等磁侯劉芳亮率領一支東征的偏師,從濟源與懷慶之間越過太行山時,陳德就在懷慶投降,迎接劉芳亮進入豫北。
至于白光恩,他和陳永福的情況不同。
陳永福一直在河南,守開封多年,跟外邊武将們關系不多。
而白光恩在北方将領中是一位資曆較深、交遊較廣的人物,崇祯十四年洪承疇率領八個總兵援救錦州,全師潰敗于松山之際,白光恩就是八總兵之一。
李自成帶他出征,不是因為他手中有兵,可以在戰場上為大順朝建立功勳,而是因為他同明朝的北方将領如姜-、唐通以及吳三桂父子,都有或深或淺的交情。
在招降這些将領的時候,他是很有用的一個人物。
由于李自成将要親自率兵去攻占北京,劉宗敏隻是先行一步,所以不舉行“遣将禮”。
二十日清早,卯時整,長安的天色還不很亮,劉宗敏入宮辭行。
李自成在便殿賜宴,實際也隻是一種禮節,十分簡單,很快完畢。
李自成親自送他出了午門,看着他上馬。
當時牛金星雖然是天佑閣大學士,居于丞相地位,宋獻策是軍師,但是按照大順軍的傳統待遇,劉宗敏的地位卻居于文武群臣之上。
牛金星和宋獻策奉旨率領文武百官,将劉宗敏送出長安城外,行了簡單的“相餞禮”,一齊目送着劉宗敏率領着一大群将領和親兵,在寒冷的曉霧中向灞橋疾馳而去。
劉宗敏走後兩天,即臘月二十二日,又是一個喜慶的日子。
長安城中有不少人家在這一天娶媳嫁女,為即将來到的新年增加了一層熱鬧氣。
然而最引起全城轟動的喜事,并不是庶民百姓家的喜事,也不是官紳大戶家的婚事,而是大順皇上和皇後手下的兩員愛将,同皇後身邊的立過許多汗馬功勞的兩位姑娘,由皇上和皇後親自主持,丞相和軍師為媒,今日要拜堂成親了。
長安城中的官紳士民人人盡知,張鼐已經封了侯爵,李雙喜是李自成的養子,目前雖無封爵,可是人們卻在私下議論,等攻破北京之後,江山大定,李雙喜和李過都可能封為親王。
張鼐自從受封義侯之後,李自成就送給他一處很大的住宅,同他的爵位相稱,距離紫禁城不遠。
雖然侯府還在草創階段,但是府中已經有許多奴仆、文武官員、侍衛親兵,經常車馬盈門。
雙喜仍然住在紫禁城中,以備随時在皇帝身邊侍候。
近兩年來,他在李自成身邊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重要,到了長安以後,由于李自成俨然是新天子,雙喜的地位也就更加重要。
為着雙喜成親,李自成撥給他一處住宅,原是一座郡王府,也在紫禁城的附近。
兩個月前,攻破西安以後,李自成曾經大賞功臣。
除了加官封爵之外,還賞賜了許多金銀珠寶、绫羅綢緞之類。
一般将士,縱然戰功并不顯著,也都得到了不同賞賜。
對于雙喜和張鼐的婚事,盡管李自成曾經傳谕,不許鋪張浪費,但是如今的局面同往昔大不相同,喜事還是辦得十分風光。
李自成夫婦對男女雙方自然有許多賞賜;而各位大将和牛、宋等舊臣之家,不用說也都送有厚禮。
其餘将領當然也各有表示。
至于新近在西安投降的明朝文臣和巨紳,誰不想趁這個機會巴結大順帝後的心腹愛将?他們的禮單上不僅有金銀綢緞之類,還有不少人送了雙喜和張鼐所不能夠欣賞的名貴字畫、玉器、宋瓷和各種古玩。
臘月二十二日,兩家喜事大大熱鬧了一整天。
第二天,兩對新郎和新娘,都來宮中向娘娘叩頭。
事先傳出娘娘懿旨:各家大将的夫人,凡是兩對新郎新娘的長輩女眷和平輩年長的女眷,以及後宮内師鄧夫人、健婦營主将紅娘子,都來宮中赴宴,接受新郎新娘叩頭。
來宮中赴宴的隻有兩個男客:一位是老醫生尚炯,已經内定為新朝的太醫院尹;另一位是預定的牧馬苑使老馬夫王長順。
他們能夠被娘娘召進宮中赴宴,受兩對新郎新娘的叩頭,這是李自成夫婦給他們的莫大恩榮。
連李自成的新從米脂來的封為候爵的近門叔父,也沒有被召進宮中赴宴。
高桂英用充滿感情的口氣對兩對新郎新娘說: “不管你們為大順朝建立了多大的汗馬功勞,做了多大的官,像張鼐已經封了侯,可是你們在他們兩位老人面前都是晚輩。
今日你們這兩對小夫妻,要給他們二位叩三個頭,還要好生敬三杯酒。
怠慢了他們,我不答應。
” 兩位新人跪在地上,齊聲回答說:“謹遵懿旨。
” 盡管尚神仙和老馬夫不斷謙讓,兩對新人還是在樂聲中給他們磕了三個頭。
大家都要他們對兩對新人說幾句話,勉勵勉勵。
當着一大群大将和牛、宋等舊臣的夫人,尚神仙起初不肯說話,随即忍不住心情激動,對雙喜和慧英說道: “唉,我今日滿心高興,可是實在不知道說什麼話好哇。
如今奪取明朝江山的大業快成功了,你們完了婚,國事家事皆大如意。
請不要說我這個鄉村的郎中倚老賣老,說出話來不知高低……” 牛、宋兩位夫人都說道:“你有話隻管說。
他們都是在你的眼皮底下長大的,你該教訓就教訓。
說好說壞他們都得聽。
你對他們這些晚輩說話,還說什麼不知高低哩。
” 皇後也笑笑說:“他們都是才成親,都要做夫妻幾十年,直到白頭到老。
你們兩位老頭子,對他們多說幾句有好處。
” 尚神仙接着說:“我說雙喜少帥和慧英姑娘,你們兩位從小就知道互相敬重。
别人都誇獎你們是皇上和娘娘身旁的金童玉女,如今果然有情人成了眷屬,比你們年長的,人人高興,比你們年輕的,人人羨慕。
你們哪,怎麼說呢?你們要一輩子恩恩愛愛,要一輩子不忘記皇上和娘娘對你們的撫養和深恩。
” 雙喜和慧英同時跪下,說道:“侄兒侄媳永遠不敢忘記。
” “還有你們,”尚神仙轉向張鼐夫婦,“我的小張侯哇,你雖然名義上不是咱們皇上的養子,可是,實際上是一樣的。
慧瓊姑娘也是在娘娘身邊長大的,人品性情都好,很像慧梅。
”他說到這裡,忽然感到後悔,但是已經來不及了,“你們要一輩子和睦恩愛、互相體貼。
皇上和娘娘對你們恩深似海,親自玉成你們的美滿姻緣……”老醫生實際是想到慧梅的不幸,慧梅的影子在他的面前晃動了一下。
他心中明白,張鼐并不喜歡慧瓊。
可是說到這裡,竟不知道怎麼接下去好。
王長順怕他再提到慧梅,趕快用胳膊碰他一下,接下去說道: “他們這對小夫妻也是天生的一對兒,也是皇上和娘娘身邊的金童玉女。
我會看相,他們這一對兒準是福壽雙全,兒孫滿堂。
在咱們大順朝功成名就,高爵厚祿,享不盡榮華富貴。
” 王長順的幾句話,引得夫人們哄堂大笑。
皇後向張鼐和慧瓊笑着說: “快給你們王大伯再磕一個頭,快磕!” 當天晚上,家家忙于祭竈,更增添了婚事的喜悅。
大順宮中仍舊遵照民間古老的習俗,由皇後率領宮眷們歡歡喜喜地在禦廚房中祭竈。
有人對皇後說,竈神職位太低,大順國的皇後親自祭竈,會把竈神吓跑或者吓得躲起來。
還說,明朝宮中,就沒有皇上和娘娘祭竈的事。
高桂英笑着說: “我和皇上都是從農家出身,不能忘記庶民百姓家曆年祭竈的舊風俗,也算是貴不忘本哪。
今年再祭一次吧,明年就由禦膳房差遣什麼官員祭竈好了。
” 竈爺、竈奶是從街上請到的一張民間彩印畫,貼在禦廚房的後牆上。
竈神畫成了白胡子老頭;竈奶畫得很年輕,圓圓的白臉,黑漆漆的頭發,同老頭并肩而坐。
他們都穿着大紅大綠的衣服,竈奶的臉上還染了兩塊胭脂紅。
竈神的下邊,印有大順朝的甲申曆。
在神像的兩邊,貼着綠紙對聯,上聯寫的是“上天言好事”;下聯寫的是“下界保平安”。
在神像的上邊貼一張綠紙橫條,寫着“一家之主”。
神桌上的錫蠟台,插着一對又粗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