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袍裹住,人就死得更快。
” 張成仁從來沒有穿過短裝,好像自來讀書人就必須穿長袍。
現在經春生父親一提醒,才不得已脫了長袍。
他們剛剛在筏上坐定,大水已經來到,一下子就沖倒了垣牆。
木筏在院裡漂了起來。
幸而春生父子都懂得一點水性,準備了兩根長竹竿拿在手裡,使木筏不會撞着屋檐。
他們并不急于讓筏子随水漂流,希望在院裡能留多久就留多久。
春生從房檐爬上屋脊,将一根繩子系在堂屋的獸頭①上,然後下到筏上,拿着繩子的另一頭,這樣木筏就不會被水浪打走,總在院裡。
①獸頭--屋脊兩端的鸱吻,河南人俗稱獸或獸頭。
水愈漲愈高,很快把東西偏房和臨街的房子完全淹沒了。
春生父親用竹竿在水裡試了試,竟有一丈多深。
這時張成仁才感到春生父子真是好心人;如果他留在家裡,現在真是太危險了。
正這麼想着,忽聽見“轟”然一聲,他家的堂屋在水中倒下去了;又是“轟”然一聲,春生家的偏房也倒下去了,隻剩上房還沒有倒。
木筏仍然圍着上房,在水浪中颠簸。
又過了好久,上房終于倒塌了。
春生松開繩子,木筏随着洪水向南漂去。
一路上,筏子幾次差點碰着高樓的屋檐,都被春生父子用篙尖點開。
此時已是十八日早晨,天色已明,水面上的東西看得十分清楚,使他們躲過了好幾次兇險。
但春生父子對于撐船畢竟不是十分内行,很難掌握方向。
當筏子被沖到州橋附近時,忽然從對面來了一隻大木筏,筏上坐了十來個人,男女都有。
眼看春生家的小木筏就要被大木筏撞翻,幸而這時從大木筏上伸出了一根篙,将小木筏點開了。
張成仁擡頭一看,見大木筏上坐的并非别人,就是張民表和他的妻、妾、仆人,還有一個頂小的兒子。
張成仁趕緊叫了一聲: “大伯!” 張民表這時才看清這個短裝打扮的人就是成仁,于是問道: “成仁,你們一家人呢?” 成仁硬咽着說:“我們一家就剩我一個了,這筏上坐的是我的鄰居。
” “你有沒有東西吃啊?” “我隻有兩升雜糧,帶在身上。
” 張民表命仆人用一根帶鈎的竹竿将小筏子拉到近邊來,然後又命人拿出二兩銀子和一些雜糧交給成仁,說道: “你既然逃了出來,這就是不幸中的萬幸。
過了這一大劫,你就可以好生讀書了。
” 張成仁千恩萬謝了一番,又問道:“大伯,你筏子上堆了這麼多油紙包,是什麼東西?如今東西可是越輕越好啊!” 張民表回答:“這些東西是有點沉,但是非帶不行。
我幾十年的心血都在這裡。
這裡有我的文稿兩百卷,有很多還是你替我謄抄的。
另外還有一些字畫,有晉唐人的墨迹。
還有一些經我圈點過的宋、元版書。
這些東西我都不能不帶啊!” 說完以後,仆人将帶鈎的竹竿一松,兩隻筏子頓時被洪流沖開,各向一方。
過了片刻,春生家的筏子在一座高牆下停住了。
張成仁回頭去看張民表的大木筏,幾乎驚叫起來。
原來,有許多落在水裡的人,望見這隻大木筏,都紛紛遊過來,要上筏子。
張民表不忍心見死不救,便聽任這些人往筏子上爬。
誰知由于一邊人太多,使筏子失去平衡,突然翻了下去。
張民表和他的妻、妾、孩子、仆人以及所有的字畫、書籍、文稿,全部掉進水中。
隻聽見他們驚叫了一聲,便再也沒有露出頭來。
倒是一個仆人,抓住了一根木頭,另一隻手抓着張家的小少爺,随水流去。
還有一些紙張也在黃水中時隐時現。
張成仁目睹這一切,又是驚駭,又是難過,幾乎要哭出聲來,心中歎息: “唉,一代文人,風流名士,完了,完了!” 不知為什麼,一個漩流将木筏沖向東來。
張成仁坐在木筏上,看見相國寺南邊和左右,大部分民房都已經淹沒;相國寺的房檐也沒在水中,隻露出一條屋脊,屋脊上擠滿了人。
有的人顯然是隻身爬上屋脊,而親人沒有能爬上去,因此正在四下尋找,發出哀痛的呼叫聲。
在山門外有一片徊水,水上漂着許多屍體,還有許多房屋倒塌之後,木材也随着淚流漂浮,同屍體擠在一起。
有的人落水後沒有淹死,随手抓了一根木頭,正在大聲呼救。
還有一個老婆婆,抱着一個小孩,大概是孫女吧,坐在一隻大木盆中,也在水中漂流。
忽然從對面沖來一個人,一把抓住木盆也想爬進盆去,不料盆被爬翻,那老婆婆慘叫一聲,抱着孫女,跌到水裡去了。
黃昏時候,張成仁乘坐的木筏撐到鼓樓下邊,想找一個存身的地方,可是忽然聽見鼓樓上邊傳來一片哀号:“不要殺我呀!不要吃我呀!”慘不忍聞。
他們趕快用篙一點,離開了鼓樓。
這時暮色更重了,往哪兒去呢?四周望望,到處是洪水,到處是屍體,到處是倒塌的房屋,到處都可聽見人們的呼救聲、哀号聲和哭喊親人聲。
他們的木筏就在這恐怖的氣氛中無目的地漂流着。
夜間,他們所擔心的不是洪水會把木筏沖到哪裡去,而是擔心有人會泅水來搶上他們的木筏,把筏子弄翻。
後來他們想到西北的城牆較高,大概不會被水淹沒,就在月色中将木筏向西北撐去。
路過巡撫衙門和布政使衙門時,隐約地看見衙門大堂的屋脊上也有人,也傳來哭聲和叫聲。
第二天是九月十九日,天明以後,他們的木筏到了西門附近。
這一帶地勢較高,城頭露出水面。
他們将木筏靠攏城牆,艱難地爬上城去。
因為都餓得沒有力氣,張成仁和春生家的幾個女人都差點跌進水中,幸而水面離城頭不過兩尺左右,在春生父子的幫助下都平安地爬了上去。
城上已經有很多人,有官紳,也有軍民。
張成仁和鄰居們找了一個地方坐下去,背靠着城垛休息。
春生家帶了一點幹糧,這時拿出來大家嚼了幾口。
張成仁也把自己帶的一包糧食拿出來和鄰居們共用。
然而兩家的糧食都隻有一點點,怎麼夠吃到得救呢?他們互相望望,感到絕望。
如果沒有人來救,他們不是要餓死城頭麼?萬一再下起雨來,如何是好?一串可怕的疑問使他們都埋下頭去,不再說話。
” 張成仁從來沒有穿過短裝,好像自來讀書人就必須穿長袍。
現在經春生父親一提醒,才不得已脫了長袍。
他們剛剛在筏上坐定,大水已經來到,一下子就沖倒了垣牆。
木筏在院裡漂了起來。
幸而春生父子都懂得一點水性,準備了兩根長竹竿拿在手裡,使木筏不會撞着屋檐。
他們并不急于讓筏子随水漂流,希望在院裡能留多久就留多久。
春生從房檐爬上屋脊,将一根繩子系在堂屋的獸頭①上,然後下到筏上,拿着繩子的另一頭,這樣木筏就不會被水浪打走,總在院裡。
①獸頭--屋脊兩端的鸱吻,河南人俗稱獸或獸頭。
水愈漲愈高,很快把東西偏房和臨街的房子完全淹沒了。
春生父親用竹竿在水裡試了試,竟有一丈多深。
這時張成仁才感到春生父子真是好心人;如果他留在家裡,現在真是太危險了。
正這麼想着,忽聽見“轟”然一聲,他家的堂屋在水中倒下去了;又是“轟”然一聲,春生家的偏房也倒下去了,隻剩上房還沒有倒。
木筏仍然圍着上房,在水浪中颠簸。
又過了好久,上房終于倒塌了。
春生松開繩子,木筏随着洪水向南漂去。
一路上,筏子幾次差點碰着高樓的屋檐,都被春生父子用篙尖點開。
此時已是十八日早晨,天色已明,水面上的東西看得十分清楚,使他們躲過了好幾次兇險。
但春生父子對于撐船畢竟不是十分内行,很難掌握方向。
當筏子被沖到州橋附近時,忽然從對面來了一隻大木筏,筏上坐了十來個人,男女都有。
眼看春生家的小木筏就要被大木筏撞翻,幸而這時從大木筏上伸出了一根篙,将小木筏點開了。
張成仁擡頭一看,見大木筏上坐的并非别人,就是張民表和他的妻、妾、仆人,還有一個頂小的兒子。
張成仁趕緊叫了一聲: “大伯!” 張民表這時才看清這個短裝打扮的人就是成仁,于是問道: “成仁,你們一家人呢?” 成仁硬咽着說:“我們一家就剩我一個了,這筏上坐的是我的鄰居。
” “你有沒有東西吃啊?” “我隻有兩升雜糧,帶在身上。
” 張民表命仆人用一根帶鈎的竹竿将小筏子拉到近邊來,然後又命人拿出二兩銀子和一些雜糧交給成仁,說道: “你既然逃了出來,這就是不幸中的萬幸。
過了這一大劫,你就可以好生讀書了。
” 張成仁千恩萬謝了一番,又問道:“大伯,你筏子上堆了這麼多油紙包,是什麼東西?如今東西可是越輕越好啊!” 張民表回答:“這些東西是有點沉,但是非帶不行。
我幾十年的心血都在這裡。
這裡有我的文稿兩百卷,有很多還是你替我謄抄的。
另外還有一些字畫,有晉唐人的墨迹。
還有一些經我圈點過的宋、元版書。
這些東西我都不能不帶啊!” 說完以後,仆人将帶鈎的竹竿一松,兩隻筏子頓時被洪流沖開,各向一方。
過了片刻,春生家的筏子在一座高牆下停住了。
張成仁回頭去看張民表的大木筏,幾乎驚叫起來。
原來,有許多落在水裡的人,望見這隻大木筏,都紛紛遊過來,要上筏子。
張民表不忍心見死不救,便聽任這些人往筏子上爬。
誰知由于一邊人太多,使筏子失去平衡,突然翻了下去。
張民表和他的妻、妾、孩子、仆人以及所有的字畫、書籍、文稿,全部掉進水中。
隻聽見他們驚叫了一聲,便再也沒有露出頭來。
倒是一個仆人,抓住了一根木頭,另一隻手抓着張家的小少爺,随水流去。
還有一些紙張也在黃水中時隐時現。
張成仁目睹這一切,又是驚駭,又是難過,幾乎要哭出聲來,心中歎息: “唉,一代文人,風流名士,完了,完了!” 不知為什麼,一個漩流将木筏沖向東來。
張成仁坐在木筏上,看見相國寺南邊和左右,大部分民房都已經淹沒;相國寺的房檐也沒在水中,隻露出一條屋脊,屋脊上擠滿了人。
有的人顯然是隻身爬上屋脊,而親人沒有能爬上去,因此正在四下尋找,發出哀痛的呼叫聲。
在山門外有一片徊水,水上漂着許多屍體,還有許多房屋倒塌之後,木材也随着淚流漂浮,同屍體擠在一起。
有的人落水後沒有淹死,随手抓了一根木頭,正在大聲呼救。
還有一個老婆婆,抱着一個小孩,大概是孫女吧,坐在一隻大木盆中,也在水中漂流。
忽然從對面沖來一個人,一把抓住木盆也想爬進盆去,不料盆被爬翻,那老婆婆慘叫一聲,抱着孫女,跌到水裡去了。
黃昏時候,張成仁乘坐的木筏撐到鼓樓下邊,想找一個存身的地方,可是忽然聽見鼓樓上邊傳來一片哀号:“不要殺我呀!不要吃我呀!”慘不忍聞。
他們趕快用篙一點,離開了鼓樓。
這時暮色更重了,往哪兒去呢?四周望望,到處是洪水,到處是屍體,到處是倒塌的房屋,到處都可聽見人們的呼救聲、哀号聲和哭喊親人聲。
他們的木筏就在這恐怖的氣氛中無目的地漂流着。
夜間,他們所擔心的不是洪水會把木筏沖到哪裡去,而是擔心有人會泅水來搶上他們的木筏,把筏子弄翻。
後來他們想到西北的城牆較高,大概不會被水淹沒,就在月色中将木筏向西北撐去。
路過巡撫衙門和布政使衙門時,隐約地看見衙門大堂的屋脊上也有人,也傳來哭聲和叫聲。
第二天是九月十九日,天明以後,他們的木筏到了西門附近。
這一帶地勢較高,城頭露出水面。
他們将木筏靠攏城牆,艱難地爬上城去。
因為都餓得沒有力氣,張成仁和春生家的幾個女人都差點跌進水中,幸而水面離城頭不過兩尺左右,在春生父子的幫助下都平安地爬了上去。
城上已經有很多人,有官紳,也有軍民。
張成仁和鄰居們找了一個地方坐下去,背靠着城垛休息。
春生家帶了一點幹糧,這時拿出來大家嚼了幾口。
張成仁也把自己帶的一包糧食拿出來和鄰居們共用。
然而兩家的糧食都隻有一點點,怎麼夠吃到得救呢?他們互相望望,感到絕望。
如果沒有人來救,他們不是要餓死城頭麼?萬一再下起雨來,如何是好?一串可怕的疑問使他們都埋下頭去,不再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