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有木版套色印刷的關帝騎馬橫刀挂軸,紅綠兩種彩色已經随着年深歲遠而變得十分古;日。
她跪下去磕了三個頭,虔誠地默默祈禱,有時也不由得發出聲音。
她禱告玉皇大帝、關聖帝君和祖宗神靈保佑她的兒媳、閨女、小寶和招弟平安出城,順利逃生。
特别是為着小寶,她反複哽咽禱告: “請神靈保佑,小寶是我們張家的命根子。
張家傳宗接代,就隻剩下這一棵獨苗了。
求求老天爺、關老爺和祖宗在天之靈,保佑她們母子平安吧!” 她祝禱以後,又叫兒子和兒媳都進來跪下,向神靈磕頭祈禱,保佑媳婦們大小四口人一路平安。
這天早晨家裡煮的是一些山藥、茯苓和一些糠皮和雜糧。
大家都吃了一點,讓兩個小孩子吃飽,惟有香蘭吃得很少,她甯肯餓着肚子走出城去,多留下些吃的東西給丈夫和婆母。
快動身的時候,祖母一隻手拉着小寶,一隻手拉着招弟,哭得難舍難分。
她又對香蘭千叮咛萬叮咛,要她不管怎麼樣,一定要把小寶帶大,為張家留下一條根。
香蘭聽了這話,失聲痛哭。
德秀從未離開過母親,這時也在一旁捂着臉痛哭不止。
張成仁畢竟是個男子漢,怕耽誤久了,官府變卦,不讓出城,于是一面揮淚,一面催她們趕快起身。
由于昨天有一部分婦女攜帶糧食回城,盛贊闖王的人馬如何仁義,如何出人意料地好,城中居民對義軍的疑慮消除,今日有很多婦女出城。
左右兩家鄰居昨日沒有婦女出去,今日就有三個婦女帶着四個孩子,約好了與香蘭一起出城,香蘭為着等候鄰居,比昨天晚出發了一個時辰。
她們是從宋門出城的最後一批婦女。
王從周很早就來到宋門外的大堤上,站在通往商丘官道的豁口處,等待親戚。
等啊,等啊,等不到昨天李俊所說的那個婦女,失望得很,又騎馬往禹王台、繁塔寺奔去。
與香蘭同行的鄰居婦女,因為都有親戚在陳留縣境,出了宋門關,就同香蘭、德秀分手,向東南方向去了。
香蘭一面走,一面想着丈夫和婆母,明白今日去後很難再見,今日的分手就是死别。
她又想着自己是年輕媳婦,德秀是黃花閨女,太平年頭出門還難免路途風險,何況今日世道如此荒亂,誰知能不能走到蘭陽縣境?這樣想着,她一陣傷心,邊走邊哭。
德秀也是邊走邊哭,同嫂子一直哭到大堤。
李俊看到她們來了,迎上去細問了她們的家住在什麼街道、男人姓甚名誰,然後大為高興,大聲地說道: “啊呀!果然就是你們!大嫂,你們有一位親戚在這裡尋找你們,昨天就在尋找,剛才又來了一次。
” 香蘭感到奇怪,說:“軍爺,我們在近處沒有親戚。
” 李俊說:“有一個後生,姓王名從周,是汝甯人氏。
他說是你們的親戚,難道你忘了不成?” 德秀聽到從周的名字,頓時臉紅,心口随随地跳,羞得低下頭去,躲在嫂嫂背後。
香蘭愣了一下,忽然明白過來,但又不懂這個王從周何以在義軍之中。
她向李俊問道: “你說的這個後生有多大年紀?” “大約十八九歲。
” “好端端的,他怎麼來到此地?” “幾個月前,我們大軍路過汝甯,他投了義軍,起初在馬棚裡喂馬,後來知道他認識字,又見他少年老成,就把他撥到元帥标營,如今當上了一名頭目。
” 香蘭這才明白果然是他,脫口說道:“哦,我的天!這位王相公①,他是我家沒有過門的客②啊!” ①相公--長輩或平輩而年長的親戚對年輕人稱相公,表示客氣。
②客--河南人妻族的長輩或平輩而年長的人稱女婿為“客”,才結婚為“新客”,結婚前為“沒有過門的客”。
這句話使李俊也一愣,原來王從周與她們并非姑表關系,而是張家的女婿。
他馬上派了一個親兵飛馬往繁塔寺一帶尋找王從周,要他趕快前來認親。
香蘭心中十分慶幸,覺得這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一位親戚,做夢也想不到的事兒。
她不住地說出感謝蒼天的話,又不時地偷望妹妹。
德秀低頭不語,十分害羞,一方面她慶幸能夠在這裡遇見親人,另一方面她不知道應當如何同這未過門的女婿見面。
當然她也暗暗地感謝蒼天,感謝神靈的保佑。
王從周來到的時候,香蘭們已經吃過施舍的粥。
李俊帶着王從周來同她們見面。
王從周先向香蘭行禮,香蘭趕快福了一福還禮,從周也十分羞怯,不敢看德秀,向香蘭不好意思地叫了一聲“嫂子”,問道: “你們打算去哪裡投奔親戚?”趁着說這句話,他偷偷地瞟了德秀一眼,并未看清她的面孔。
香蘭答道:“我們近處沒有親戚,隻有在蘭陽縣境内有我們的舅家,現在隻有往那裡去才能暫時躲避一下。
可是路途很遠,我們又從沒有出過門,多麼困難哪!”話未落音,眼淚已經奔流。
王從周說:“嫂子,不要難過。
你們今天就住在這帳篷裡,等我回去向長官禀報一下,看能不能明天找一個妥當人送你們到蘭陽親戚家去。
”說着,他又用眼角偷瞟了德秀一眼,但德秀仍舊低着頭,使他看不清楚。
德秀也很想看看這位未過門的女婿,但又不敢擡起頭來,隻看見他腳上穿着馬靴,腰間挂着寶劍。
當下他們在堤邊商量定了,香蘭等四口人今天就住在這帳篷裡邊,等着王從周去安排如何送她們去蘭陽縣。
王從周來後,香蘭很想把這意料不到的喜事托人告訴丈夫和婆母,讓他們在城内放心。
她就向周圍的婦女們打聽,果然有位同街坊的婦女要回城去,住的地方離張家不遠。
她托這位婦女回城後給丈夫和婆母帶個口信,那婦女也答應了。
可是等那婦女走到宋門關的時候,才知道城門已經關閉,牆壁上貼着官府的告示,糨糊尚未幹訖。
一群婦女圍立在告示前邊,聽一個返回城來的白胡子老者念了一遍,大家猛然失望,有的竟忍不住哭了起來。
原來那告示是開封知府出的,借口有流賊混人城中,奉撫台大人面谕,立即将五門關閉,不許老弱婦女回城,明日亦不再放人出城。
婦女們沒有别的辦法,隻好悲歎着、哭泣着回大堤上去。
香蘭聽到這消息後,十分難過,求李俊再想辦法。
李俊搖頭說:“沒有什麼辦法。
一定是城中官府因為昨日回城的婦女說了實話,怕動搖守城軍民的心,所以才這麼突然變卦。
你們既然已經出來,又碰見了你家沒有過門的客,這就是天大的幸事。
你們安心等待吧,從周一定會找到妥當的人将你們送到蘭陽。
” 在蘭陽縣西鄉有一個宋家莊,這是一個小小的村莊,周圍有一道土寨,住着幾十戶人家。
香蘭和德秀帶着兩個孩子,住在親戚家中。
因為她們來時帶有王從周贈送的幾兩銀子,舅家又很熱情相待,所以日子過得也還安定。
看看八月已過,重九将至,香蘭十分想念開封城中的丈夫和婆母,擔心他們是否還活在人間,經常皺着眉頭,心事沉重。
偏偏這時招弟患了病。
鄉下缺醫少藥,盡管也請了一個兒科郎中給看病,又求了神,許了願,但發過幾天高燒後,轉成驚風,不幸死去。
香蘭哭得極慘,而且精神上也萎靡了,常常整天不吃飯,癡癡地想着女兒。
後來她自己也發起燒來,昏沉沉地睡覺。
德秀細心地照料嫂嫂,生怕她一病不起。
就在這時,忽然傳來一個消息,說太監劉元斌率領的京營人馬奉皇上聖旨去救開封,在豫皖交界處逗留很久,最近來到了蘭陽縣境。
這一帶百姓早就聽說太監劉元斌的京營兵軍紀很壞,到處殺人放火,奸淫和擄掠婦女。
所以聽說他的人馬來到,全村人心惶惶,一日數驚。
不意這一驚,香蘭的精神反而振作起來。
她自己是年輕婦女,擔心受辱;同時也為妹妹德秀擔心。
德秀也是天天擔驚,發愁,夜間不敢睡覺,随時準備躲藏,還時時想着一個“死”字。
過了兩天,京營兵果然來到寨中,
她跪下去磕了三個頭,虔誠地默默祈禱,有時也不由得發出聲音。
她禱告玉皇大帝、關聖帝君和祖宗神靈保佑她的兒媳、閨女、小寶和招弟平安出城,順利逃生。
特别是為着小寶,她反複哽咽禱告: “請神靈保佑,小寶是我們張家的命根子。
張家傳宗接代,就隻剩下這一棵獨苗了。
求求老天爺、關老爺和祖宗在天之靈,保佑她們母子平安吧!” 她祝禱以後,又叫兒子和兒媳都進來跪下,向神靈磕頭祈禱,保佑媳婦們大小四口人一路平安。
這天早晨家裡煮的是一些山藥、茯苓和一些糠皮和雜糧。
大家都吃了一點,讓兩個小孩子吃飽,惟有香蘭吃得很少,她甯肯餓着肚子走出城去,多留下些吃的東西給丈夫和婆母。
快動身的時候,祖母一隻手拉着小寶,一隻手拉着招弟,哭得難舍難分。
她又對香蘭千叮咛萬叮咛,要她不管怎麼樣,一定要把小寶帶大,為張家留下一條根。
香蘭聽了這話,失聲痛哭。
德秀從未離開過母親,這時也在一旁捂着臉痛哭不止。
張成仁畢竟是個男子漢,怕耽誤久了,官府變卦,不讓出城,于是一面揮淚,一面催她們趕快起身。
由于昨天有一部分婦女攜帶糧食回城,盛贊闖王的人馬如何仁義,如何出人意料地好,城中居民對義軍的疑慮消除,今日有很多婦女出城。
左右兩家鄰居昨日沒有婦女出去,今日就有三個婦女帶着四個孩子,約好了與香蘭一起出城,香蘭為着等候鄰居,比昨天晚出發了一個時辰。
她們是從宋門出城的最後一批婦女。
王從周很早就來到宋門外的大堤上,站在通往商丘官道的豁口處,等待親戚。
等啊,等啊,等不到昨天李俊所說的那個婦女,失望得很,又騎馬往禹王台、繁塔寺奔去。
與香蘭同行的鄰居婦女,因為都有親戚在陳留縣境,出了宋門關,就同香蘭、德秀分手,向東南方向去了。
香蘭一面走,一面想着丈夫和婆母,明白今日去後很難再見,今日的分手就是死别。
她又想着自己是年輕媳婦,德秀是黃花閨女,太平年頭出門還難免路途風險,何況今日世道如此荒亂,誰知能不能走到蘭陽縣境?這樣想着,她一陣傷心,邊走邊哭。
德秀也是邊走邊哭,同嫂子一直哭到大堤。
李俊看到她們來了,迎上去細問了她們的家住在什麼街道、男人姓甚名誰,然後大為高興,大聲地說道: “啊呀!果然就是你們!大嫂,你們有一位親戚在這裡尋找你們,昨天就在尋找,剛才又來了一次。
” 香蘭感到奇怪,說:“軍爺,我們在近處沒有親戚。
” 李俊說:“有一個後生,姓王名從周,是汝甯人氏。
他說是你們的親戚,難道你忘了不成?” 德秀聽到從周的名字,頓時臉紅,心口随随地跳,羞得低下頭去,躲在嫂嫂背後。
香蘭愣了一下,忽然明白過來,但又不懂這個王從周何以在義軍之中。
她向李俊問道: “你說的這個後生有多大年紀?” “大約十八九歲。
” “好端端的,他怎麼來到此地?” “幾個月前,我們大軍路過汝甯,他投了義軍,起初在馬棚裡喂馬,後來知道他認識字,又見他少年老成,就把他撥到元帥标營,如今當上了一名頭目。
” 香蘭這才明白果然是他,脫口說道:“哦,我的天!這位王相公①,他是我家沒有過門的客②啊!” ①相公--長輩或平輩而年長的親戚對年輕人稱相公,表示客氣。
②客--河南人妻族的長輩或平輩而年長的人稱女婿為“客”,才結婚為“新客”,結婚前為“沒有過門的客”。
這句話使李俊也一愣,原來王從周與她們并非姑表關系,而是張家的女婿。
他馬上派了一個親兵飛馬往繁塔寺一帶尋找王從周,要他趕快前來認親。
香蘭心中十分慶幸,覺得這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一位親戚,做夢也想不到的事兒。
她不住地說出感謝蒼天的話,又不時地偷望妹妹。
德秀低頭不語,十分害羞,一方面她慶幸能夠在這裡遇見親人,另一方面她不知道應當如何同這未過門的女婿見面。
當然她也暗暗地感謝蒼天,感謝神靈的保佑。
王從周來到的時候,香蘭們已經吃過施舍的粥。
李俊帶着王從周來同她們見面。
王從周先向香蘭行禮,香蘭趕快福了一福還禮,從周也十分羞怯,不敢看德秀,向香蘭不好意思地叫了一聲“嫂子”,問道: “你們打算去哪裡投奔親戚?”趁着說這句話,他偷偷地瞟了德秀一眼,并未看清她的面孔。
香蘭答道:“我們近處沒有親戚,隻有在蘭陽縣境内有我們的舅家,現在隻有往那裡去才能暫時躲避一下。
可是路途很遠,我們又從沒有出過門,多麼困難哪!”話未落音,眼淚已經奔流。
王從周說:“嫂子,不要難過。
你們今天就住在這帳篷裡,等我回去向長官禀報一下,看能不能明天找一個妥當人送你們到蘭陽親戚家去。
”說着,他又用眼角偷瞟了德秀一眼,但德秀仍舊低着頭,使他看不清楚。
德秀也很想看看這位未過門的女婿,但又不敢擡起頭來,隻看見他腳上穿着馬靴,腰間挂着寶劍。
當下他們在堤邊商量定了,香蘭等四口人今天就住在這帳篷裡邊,等着王從周去安排如何送她們去蘭陽縣。
王從周來後,香蘭很想把這意料不到的喜事托人告訴丈夫和婆母,讓他們在城内放心。
她就向周圍的婦女們打聽,果然有位同街坊的婦女要回城去,住的地方離張家不遠。
她托這位婦女回城後給丈夫和婆母帶個口信,那婦女也答應了。
可是等那婦女走到宋門關的時候,才知道城門已經關閉,牆壁上貼着官府的告示,糨糊尚未幹訖。
一群婦女圍立在告示前邊,聽一個返回城來的白胡子老者念了一遍,大家猛然失望,有的竟忍不住哭了起來。
原來那告示是開封知府出的,借口有流賊混人城中,奉撫台大人面谕,立即将五門關閉,不許老弱婦女回城,明日亦不再放人出城。
婦女們沒有别的辦法,隻好悲歎着、哭泣着回大堤上去。
香蘭聽到這消息後,十分難過,求李俊再想辦法。
李俊搖頭說:“沒有什麼辦法。
一定是城中官府因為昨日回城的婦女說了實話,怕動搖守城軍民的心,所以才這麼突然變卦。
你們既然已經出來,又碰見了你家沒有過門的客,這就是天大的幸事。
你們安心等待吧,從周一定會找到妥當的人将你們送到蘭陽。
” 在蘭陽縣西鄉有一個宋家莊,這是一個小小的村莊,周圍有一道土寨,住着幾十戶人家。
香蘭和德秀帶着兩個孩子,住在親戚家中。
因為她們來時帶有王從周贈送的幾兩銀子,舅家又很熱情相待,所以日子過得也還安定。
看看八月已過,重九将至,香蘭十分想念開封城中的丈夫和婆母,擔心他們是否還活在人間,經常皺着眉頭,心事沉重。
偏偏這時招弟患了病。
鄉下缺醫少藥,盡管也請了一個兒科郎中給看病,又求了神,許了願,但發過幾天高燒後,轉成驚風,不幸死去。
香蘭哭得極慘,而且精神上也萎靡了,常常整天不吃飯,癡癡地想着女兒。
後來她自己也發起燒來,昏沉沉地睡覺。
德秀細心地照料嫂嫂,生怕她一病不起。
就在這時,忽然傳來一個消息,說太監劉元斌率領的京營人馬奉皇上聖旨去救開封,在豫皖交界處逗留很久,最近來到了蘭陽縣境。
這一帶百姓早就聽說太監劉元斌的京營兵軍紀很壞,到處殺人放火,奸淫和擄掠婦女。
所以聽說他的人馬來到,全村人心惶惶,一日數驚。
不意這一驚,香蘭的精神反而振作起來。
她自己是年輕婦女,擔心受辱;同時也為妹妹德秀擔心。
德秀也是天天擔驚,發愁,夜間不敢睡覺,随時準備躲藏,還時時想着一個“死”字。
過了兩天,京營兵果然來到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