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關燈
出了宋門,就是一個岔路,一條向禹王台方向去,一條直往東去。

    直往東去的這條路要越過大堤,那裡是往商丘去的官馬大道。

    凡是出城的婦女,從曹門出去的,要在曹門大堤缺口處聚齊。

    從宋門出去的,或者到宋門大堤缺口處聚齊,或者到禹王台、繁塔寺聚齊。

    香蘭第一次走出宋門關,不知道往什麼地方去,看見往正東大堤的缺口處較近,堤上插着幾面小旗,堤下有許多帳篷和席棚,她便拉着小寶,随衆人往那裡走去。

     曹門和宋門的大堤口,還有禹王台和繁塔寺,都是收容出城的老弱婦女的地方。

    西城外的收容地是孤魂壇。

    北門外大堤口也有收容地方,但是從北門出城的老弱婦女較少。

    老弱婦女們到了收容地方,可以先在帳篷和席棚中休息一會兒,等領得了赈濟再走。

    從這裡到禹王台和繁塔寺一帶的安置出城災民事都歸田見秀掌管。

    李岩如今當了田見秀的副手。

     每一個收容婦女的地方都安置了許多大鍋,煮有稀飯。

    為着防備官軍乘機出城襲擾,每個地方又部署了一二千步。

    騎兵,監視城中動靜。

    這時田見秀剛剛視察了曹門外收容老弱婦女的地方,又到了宋門外。

    他看見許多老弱婦女已經來到,便一再囑咐兵丁們要妥善安置這些餓傷了的老弱婦女。

    在宋門大堤外負責的是兩員偏将,一個是白旺,一個是李俊。

    田見秀對他們囑咐說: “一定要讓老弱婦女們好生休息,能夠今天就去投親靠友的今天就去,不能www.tianyaShuku.com今天走的就在帳中暫住一晚,明天再走。

    這些婦女餓了多時,身體無力,倘若晚上到不了親戚家,露宿曠野,十分不妥。

    ” 說畢,他又看了看路旁的大木牌,那上面寫着闖王的禁令:“不許欺壓難民,侮辱婦女,倘有違反,定斬不饒。

    ”他轉過身來對李俊說: “子傑,這上邊的四句話,你要反複向弟兄們講明,讓大家牢記在心。

    我們為救城中生靈,作此義舉,倘若有一點差錯,我們如何對得起這些婦女?又如何對得起城中百姓?” 李俊唯唯遵令。

    他知道,李岩原來也有此救活開封城中老弱婦女的主意,但沒有貿然向闖王提出。

    直到打敗劉澤清之後,才由田見秀向闖王竭力建議。

    為此一事,李俊對于田見秀更加欽佩。

     田見秀又對白旺囑咐:“子傑照料出城婦女,安排她們投親靠友。

    你要随時看着城内有沒有官軍出來,倘若出來,你立刻帶兵将他們趕盡殺絕,不許他們騷擾。

    ”叮囑以後,他重新上馬,向禹王台方向奔去。

     當田見秀走後不久,有一個青年小校,騎着一匹駿馬,後邊跟着四個騎兵,從北門馳向曹門,在曹門大堤稍作停留,又來到宋門。

    李俊認識他,是在汝甯投軍的王從周。

    他很喜歡這個小夥子,就把他叫住,問他來此有何事情。

     王從周說:“我在找我的一家親戚。

    她們在開封城内住,要是出城,離宋門比較近,出曹門也可以。

    我想她們會乘今天這個機會出城來的,來找找試試。

    唉,恐怕不容易找到!” “你的什麼親戚住在開封?住在哪條街上?” “是一家表親,”王從周不好意思說明是他的未婚妻的家庭,“隻知道住在鼓樓街北邊不遠的地方,靠近南土街西邊,可是街道名稱我已經記不清了。

    ” “她們家姓什麼?男人叫什麼名字?” “她們家姓張,男人是一個秀才,名叫成仁。

    ” “她家的婦女你可認識?” “我同這個表嫂倒是見過一面,可是那時我還小,如今也記不清了。

    ” “你在這一大堆婦女中間看一看,倘若有仿佛見過面的,你不妨問一問。

    ” 王從周在出城婦女中走了一圈,并沒有見到似乎相識的人。

    他想找以前出城采青時見過的霍婆子,也沒有看到。

    李俊倒很細心,見王從周找不到,就高聲向婦女們詢問: “有沒有張秀才家的婦女?請出來!” 問了幾遍,沒有人答應。

    李俊對王從周說:“你看,好像沒有來到這裡。

    莫非往禹王台和繁塔寺那邊去了?你到那邊先去看看,待一會兒再來這裡吧。

    ” 王從周和四個弟兄飛身上馬,向禹王台、繁塔寺奔去。

     這裡香蘭剛剛走到這裡,王從周尋找她們的事,她一點不知。

    她遠遠地好像聽見有人問:“有沒有張秀才家的人?”但是聽不清楚,何況她第一次單獨出門,遇事小心謹慎,十分膽怯,不敢多言多語,更根本沒料到會有人尋她,怎敢随便打聽?當王從周騎馬奔走時,她也看到了,斷沒有想到這竟是自家的親戚。

    她隻是一個勁兒在心中感歎:而今母子兩人,孤苦伶什,雖說要去投奔親戚,可是路途很遠,誰知能不能走到?可惜近處竟沒有一個熟人!這麼一路想着,她不禁又湧出了傷心熱淚。

     她到了紮着許多帳篷和席棚的地方,出城的婦女都在這裡坐地休息。

    有些人因為過于饑餓衰弱或有病,坐下去後就倒在地上。

    小寶早就走不動了,不住啼哭。

    她牽着小寶,走進一個帳篷,在婦女們中間坐了下去。

     附近砌起二十幾座土坯竈,上坐大鍋,有的鍋内已經煮好了粥,有的正在煮。

    竈下,火光熊熊。

    竈上,煙霧騰騰。

    小寶正在對新地方感到驚奇,忽然看見了粥,聞見香氣,不顧害怕,向母親哭着說:“我餓呀!我餓呀!”聲音是那樣凄慘,不僅香蘭聽了心如刀割,連義軍将士聽了也覺得非常難過。

    一個兄弟見小孩餓得可憐,不等香蘭自己去領粥,他便盛了兩碗,端來遞給香蘭和小寶。

    小寶伸出兩隻小手,可憐胳膊細得像兩根柴棒一樣。

    這個義軍兄弟遲疑了一下,怕孩子端不動這一碗粥。

    香蘭也看出孩子端不動,趕緊一隻手接了一碗。

    她把自己的一碗先放在地上,将小寶攬在懷裡,端着碗讓他喝粥。

    小寶多少日子沒有見過這樣又稠又香的粥了,自己抓着筷子,趕快往嘴裡扒。

    香蘭一看這樣不行:孩子餓得太久,喉嚨餓細了,腸子餓細了,吃得急了,會噎住,會嗆住;吃得飽了會撐壞腸子,甚至撐死。

    她隻得奪過小寶的筷子,自己喂他吃,一面喂一面小聲說道: “小寶,莫太急,莫太急,小口吃,小口吃。

    ” 她自己也餓得頭昏,腸子裡頭咕噜噜連聲響,可是她不能自己先吃。

    她一面喂小寶一面想起招弟,想起自己的丈夫和婆母,還有妹妹德秀,他們都仍在城内挨餓。

    這麼想着眼淚簌簌地滾落下來。

    有幾顆眼淚落在碗中,她不願小寶吃下眼淚,就接過小寶的碗來喝了兩口。

    施粥的碗都是大碗。

    香蘭看小寶吃得差不多了,怕他撐得太厲害,就把剩下的半碗奪過來,哄着他不要再吃了,留下半碗,待會兒再吃。

    小寶很聽話,加上實在疲倦得很,安靜地躺在媽媽的腿上,轉眼間便呼呼人睡。

     香蘭這才自己端起碗來喝粥,一面看着小寶的睡相,心裡感到可憐。

    可憐的是孩子太苦。

    為什麼要打仗?為什麼要守開封?把孩子餓成這樣!可是,孩子畢竟逃出了開封,如今倒是睡得踏踏實實的。

    她正在這麼想着,忽聽小寶在夢中叫道: “奶奶,奶奶,快來吃粥!爹,快來吃粥!” 香蘭聽了這話,心如刀割,不覺哽咽起來。

    對自己說:“在這兒舉目無親,母子倆如何能逃到蘭陽?”想着,想着,覺得前頭路一團漆黑。

     吃過粥以後,各人領取三升粗糧。

    香蘭因為還帶着一個孩子,就領了六升粗糧。

    發放糧食以後,李俊吩咐婦女們趕快各自投奔親戚,不要在此久留,以免時間晚了,到不了親戚家,耽誤在中途。

    同時也說明,如果近處沒有親戚,今天可以住在帳篷中,明天一早起來趕路。

    有少數婦女想回城去,李俊說: “我們大元帥傳谕,願回城去的聽其自便。

    ”他又說:“可是明天如果城門關閉,不許出城,就沒有辦法逃出開封了。

    ” 香蘭聽說可以返回城中,便不忍心離開丈夫和招弟,也不忍心丢下婆母和妹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