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篦’之謠。
這句民謠很流行,難道你沒有聽說過?” 張成仁搖搖頭:“竟然如此?” “早已如此,豈自今日!” “可是……” “成仁,你這個人隻曉得讀書,真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
外邊的事兒你不打聽,隻怕耽誤了你的舉業①。
别人的話送到你耳朵裡頭,你都隻當耳旁風!” ①舉業--科舉時代,學習有關科舉考試的學業 張成仁歎了口氣:“唉,讀書人沒有用,一腦袋四書五經……” 王鐵口趕快截住說:“不然,不然。
隻要能過此圍城大劫,你不愁沒有登科揚名的日子。
不管誰坐江山,都得用讀書人,都得舉行鄉試、會試,選拔人才,你愁什麼?” 張成仁感慨地說:“可是我自幼讀聖賢書,略知忠君之義……” 他的話還沒有說完,又被王鐵口攔腰打斷:“嗨!老弟,你又糊塗了,你不過是個秀才,又沒有吃朝廷一天俸祿,犯不着死抱着‘忠君’二字。
” 張成仁被王鐵口一句話搶白得說不出話來,心裡也覺得王鐵口說得有理。
确實,自己沒吃過朝廷一天俸祿,三次鄉試都沒有中,至今還是個白衣秀才,算不上大明皇上的臣子。
這“忠君”可以講,也可以不講,和那些已經做了官的人到底不一樣。
可是這種想法,他還是不願說出口,仿佛有了這種想法,違背了自幼所受的聖賢教導。
于是,他又問道: “外邊對這曉谕有何議論?” “外邊麼?十個人有九個人認為,李闖王準許百姓出城采青是出自真心,連官府也……” “官府如何?” “官府也信以為真。
” “何以見得官府也信以為真?” 王鐵口笑道:“你真是坐在鼓裡!剛才官府已經出了告示,嚴禁闖王的曉谕流傳民間,倘有私傳曉谕者一律問斬,還嚴禁謠言。
看起來,這是官府害怕李自成争取民心。
可是它另外出了一通告示,曉谕百姓:從明天起,每日放婦女老弱出城采青。
一交卯時,五門齊開,戌時關閉城門。
這不是連官府也相信李闖王的曉谕麼?可是它一字不提是李闖王的曉谕,隻說這是上憲出自恫-百姓之心,特施恩惠。
” 張成仁聽了連連點頭,心中開始恍然,覺得目前局面确實與他原來想象的完全不同。
可是他還是有點擔心,便又問道: “會不會有賊兵混進城來?” 王鐵口淡淡一笑:“成仁,你放心吧,城門稽查森嚴,青壯男人不準出去,也不準進來,何懼之有?你真是多操心啊!” 大門上傳來叩門聲,王鐵口正要回家去看看癱瘓的妻子,便順便出去開了門。
進來的是霍婆子,她同王鐵口站在前院小聲說了一陣,又把自己的破籃子放回東屋,然後來到内院西屋,将明天要放婦女老弱出城采育的事告訴張成仁夫婦,并說她明天也要出城采青,将替他們帶回來一把野菜。
香蘭望望丈夫,意思是問:她是不是也可以跟着霍大嬸出城采青。
張成仁十分猶豫,覺得放心不下,半天不說一個字。
霍婆子見他拿不定主意,便對香蘭說: “你明天暫不要跟我出城。
你同我不一樣,你是年輕人,不像我已經是老婆子了。
何況我的腳又大,走慣了路。
你再等兩天看看,要是真的出城去沒有事兒,闖王的人馬确實保護城中的采青婦女,那時你再随我出城不妨。
” 香蘭本來心中也有點害怕,聽霍婆子這麼一說,就決定不去了。
她輕聲問道: “霍大嬸,你要出哪道門啊?” 霍婆子胸有成竹地說:“出西門。
” 張成仁問:“為什麼不出宋門或南門?這兩道門都離得近些。
或者出百門也可以。
西門那麼遠,你為什麼要從那裡出城呢?” 霍婆子笑着說:“你真是個秀才先生。
我可仔細想過了:上次開封被圍,曹操的人馬駐在東邊和南邊,宋門外和南門外都駐紮有曹操的人馬,遊騎也常到曹門外。
這一次,看來他們還會在禹王台一帶駐紮老營,雖說我是老婆子,可也不得不小心啊!” 張成仁笑道:“大嬸,你既是大老婆子,還怕他們麼?” 霍婆子也笑起來,說:“看你說的,雖然大嬸是個老婆子,其實也隻有四十幾歲,不到五十。
常言道:‘吃糧當兵滿三年,看見母豬當貂蟬。
’那曹操的人馬軍紀向來不好,能擄掠年輕婦女當然擄掠年輕婦女,擄不到時說不定連年紀大的也一樣拉去。
你大嬸還想死後清清白白地去見你霍大叔,所以我甯肯多走幾裡路,要出西門采青。
” 成仁夫婦聽了霍大嬸這番話,感到很有道理。
香蘭又說道: “霍大嬸,你明天出城去試一試。
倘若有年輕的娘兒們出城采青,沒有出事,我後天也随你去。
如今救一家人的性命要緊。
” “你别急。
我明天出城打算走遠一點,摸摸實情。
倘若一切無礙,闖王人馬看見采育的婦女們确實規規矩矩,盡心保護,以後我一定帶你出城。
” 香蘭和成仁都從心裡感激霍婆子,連聲說道:“這樣好,這樣好,過兩天後跟你出城。
” 第二天五更,天還沒亮,霍婆子就動身了。
香蘭也早早起來,将她送到大門口,望着她走出小街,一直望到看不見她的影子,方才闩好大門,心裡暗暗祝禱着霍婆子黃昏時平安歸來。
回到裡屋,她望望還在熟睡的兩個孩子,看着他們都餓得面黃肌瘦,她是多麼盼望也出城去采青啊! 霍婆子沿着大街小巷走了幾裡路,當來到開封西門時,太陽已經有城頭那麼高了。
城頭上和城門洞站着許多兵丁,都有軍官帶領,還有許多了壯,由紳士們帶領。
城門開了一條縫,隻能過下一個人。
吊橋已經放下來了。
專門有一二十人在城頭上管着絞吊橋的繩索。
采青的人正在陸續出城,但是城門口并不擁擠。
因為是第一天放人出城,大家都小心謹慎,很不放心。
尤其是年輕婦女,大都不敢出來。
雖有一些少婦被饑餓逼得沒有辦法走出城來,那都是容貌比較醜的,穿着破爛的衣裙,故意連頭也不梳,臉也不洗。
其餘大部分是老頭子、老太婆,拄着拐棍,c着籃子。
也有不少小孩跟着大人出城,但都是男孩和十歲以下的小女孩,十歲以上的女孩幾乎沒有。
兩次開封被圍,老百姓還沒有一次像這樣在戰争期間出城采青。
今天是第一遭,到底出城後是吉是兇,大家的心中都沒有底兒。
而且大家不僅害怕闖王人馬,也害怕城裡的官軍和義勇。
看到這種情形,霍婆子暗中慶幸她沒有貿然帶香蘭一起出來。
她想,香蘭年紀又輕,長得又使,萬一有個好歹,她怎麼對得起張家一家人啊! 過了吊橋,就是西關。
原來這裡有一條街道,一大排房子,如今全光了。
那還是開封第二次圍城時候,城中官紳乘着闖王人馬還未到達,下令把這裡的房屋全燒毀了,為的是不讓義軍占領西關,站在房子上向城中打炮。
當二月中旬開封解圍之後,官府又幹脆下令把這裡所有的磚牆都拆了,将磚頭運進城内,一部分磚頭用來在空地上蓋臨時的棚子住人,一部分運上城頭作為守城的武器。
西關的樹木也都鋸光了,如今隻看見一片空曠。
霍婆子過了西關,來到一個地勢較高的地方,向四處張望。
她原以為在西關外會遇見闖王的人馬或一些遊騎,所以一路走着,心裡總有些七上八
這句民謠很流行,難道你沒有聽說過?” 張成仁搖搖頭:“竟然如此?” “早已如此,豈自今日!” “可是……” “成仁,你這個人隻曉得讀書,真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
外邊的事兒你不打聽,隻怕耽誤了你的舉業①。
别人的話送到你耳朵裡頭,你都隻當耳旁風!” ①舉業--科舉時代,學習有關科舉考試的學業 張成仁歎了口氣:“唉,讀書人沒有用,一腦袋四書五經……” 王鐵口趕快截住說:“不然,不然。
隻要能過此圍城大劫,你不愁沒有登科揚名的日子。
不管誰坐江山,都得用讀書人,都得舉行鄉試、會試,選拔人才,你愁什麼?” 張成仁感慨地說:“可是我自幼讀聖賢書,略知忠君之義……” 他的話還沒有說完,又被王鐵口攔腰打斷:“嗨!老弟,你又糊塗了,你不過是個秀才,又沒有吃朝廷一天俸祿,犯不着死抱着‘忠君’二字。
” 張成仁被王鐵口一句話搶白得說不出話來,心裡也覺得王鐵口說得有理。
确實,自己沒吃過朝廷一天俸祿,三次鄉試都沒有中,至今還是個白衣秀才,算不上大明皇上的臣子。
這“忠君”可以講,也可以不講,和那些已經做了官的人到底不一樣。
可是這種想法,他還是不願說出口,仿佛有了這種想法,違背了自幼所受的聖賢教導。
于是,他又問道: “外邊對這曉谕有何議論?” “外邊麼?十個人有九個人認為,李闖王準許百姓出城采青是出自真心,連官府也……” “官府如何?” “官府也信以為真。
” “何以見得官府也信以為真?” 王鐵口笑道:“你真是坐在鼓裡!剛才官府已經出了告示,嚴禁闖王的曉谕流傳民間,倘有私傳曉谕者一律問斬,還嚴禁謠言。
看起來,這是官府害怕李自成争取民心。
可是它另外出了一通告示,曉谕百姓:從明天起,每日放婦女老弱出城采青。
一交卯時,五門齊開,戌時關閉城門。
這不是連官府也相信李闖王的曉谕麼?可是它一字不提是李闖王的曉谕,隻說這是上憲出自恫-百姓之心,特施恩惠。
” 張成仁聽了連連點頭,心中開始恍然,覺得目前局面确實與他原來想象的完全不同。
可是他還是有點擔心,便又問道: “會不會有賊兵混進城來?” 王鐵口淡淡一笑:“成仁,你放心吧,城門稽查森嚴,青壯男人不準出去,也不準進來,何懼之有?你真是多操心啊!” 大門上傳來叩門聲,王鐵口正要回家去看看癱瘓的妻子,便順便出去開了門。
進來的是霍婆子,她同王鐵口站在前院小聲說了一陣,又把自己的破籃子放回東屋,然後來到内院西屋,将明天要放婦女老弱出城采育的事告訴張成仁夫婦,并說她明天也要出城采青,将替他們帶回來一把野菜。
香蘭望望丈夫,意思是問:她是不是也可以跟着霍大嬸出城采青。
張成仁十分猶豫,覺得放心不下,半天不說一個字。
霍婆子見他拿不定主意,便對香蘭說: “你明天暫不要跟我出城。
你同我不一樣,你是年輕人,不像我已經是老婆子了。
何況我的腳又大,走慣了路。
你再等兩天看看,要是真的出城去沒有事兒,闖王的人馬确實保護城中的采青婦女,那時你再随我出城不妨。
” 香蘭本來心中也有點害怕,聽霍婆子這麼一說,就決定不去了。
她輕聲問道: “霍大嬸,你要出哪道門啊?” 霍婆子胸有成竹地說:“出西門。
” 張成仁問:“為什麼不出宋門或南門?這兩道門都離得近些。
或者出百門也可以。
西門那麼遠,你為什麼要從那裡出城呢?” 霍婆子笑着說:“你真是個秀才先生。
我可仔細想過了:上次開封被圍,曹操的人馬駐在東邊和南邊,宋門外和南門外都駐紮有曹操的人馬,遊騎也常到曹門外。
這一次,看來他們還會在禹王台一帶駐紮老營,雖說我是老婆子,可也不得不小心啊!” 張成仁笑道:“大嬸,你既是大老婆子,還怕他們麼?” 霍婆子也笑起來,說:“看你說的,雖然大嬸是個老婆子,其實也隻有四十幾歲,不到五十。
常言道:‘吃糧當兵滿三年,看見母豬當貂蟬。
’那曹操的人馬軍紀向來不好,能擄掠年輕婦女當然擄掠年輕婦女,擄不到時說不定連年紀大的也一樣拉去。
你大嬸還想死後清清白白地去見你霍大叔,所以我甯肯多走幾裡路,要出西門采青。
” 成仁夫婦聽了霍大嬸這番話,感到很有道理。
香蘭又說道: “霍大嬸,你明天出城去試一試。
倘若有年輕的娘兒們出城采青,沒有出事,我後天也随你去。
如今救一家人的性命要緊。
” “你别急。
我明天出城打算走遠一點,摸摸實情。
倘若一切無礙,闖王人馬看見采育的婦女們确實規規矩矩,盡心保護,以後我一定帶你出城。
” 香蘭和成仁都從心裡感激霍婆子,連聲說道:“這樣好,這樣好,過兩天後跟你出城。
” 第二天五更,天還沒亮,霍婆子就動身了。
香蘭也早早起來,将她送到大門口,望着她走出小街,一直望到看不見她的影子,方才闩好大門,心裡暗暗祝禱着霍婆子黃昏時平安歸來。
回到裡屋,她望望還在熟睡的兩個孩子,看着他們都餓得面黃肌瘦,她是多麼盼望也出城去采青啊! 霍婆子沿着大街小巷走了幾裡路,當來到開封西門時,太陽已經有城頭那麼高了。
城頭上和城門洞站着許多兵丁,都有軍官帶領,還有許多了壯,由紳士們帶領。
城門開了一條縫,隻能過下一個人。
吊橋已經放下來了。
專門有一二十人在城頭上管着絞吊橋的繩索。
采青的人正在陸續出城,但是城門口并不擁擠。
因為是第一天放人出城,大家都小心謹慎,很不放心。
尤其是年輕婦女,大都不敢出來。
雖有一些少婦被饑餓逼得沒有辦法走出城來,那都是容貌比較醜的,穿着破爛的衣裙,故意連頭也不梳,臉也不洗。
其餘大部分是老頭子、老太婆,拄着拐棍,c着籃子。
也有不少小孩跟着大人出城,但都是男孩和十歲以下的小女孩,十歲以上的女孩幾乎沒有。
兩次開封被圍,老百姓還沒有一次像這樣在戰争期間出城采青。
今天是第一遭,到底出城後是吉是兇,大家的心中都沒有底兒。
而且大家不僅害怕闖王人馬,也害怕城裡的官軍和義勇。
看到這種情形,霍婆子暗中慶幸她沒有貿然帶香蘭一起出來。
她想,香蘭年紀又輕,長得又使,萬一有個好歹,她怎麼對得起張家一家人啊! 過了吊橋,就是西關。
原來這裡有一條街道,一大排房子,如今全光了。
那還是開封第二次圍城時候,城中官紳乘着闖王人馬還未到達,下令把這裡的房屋全燒毀了,為的是不讓義軍占領西關,站在房子上向城中打炮。
當二月中旬開封解圍之後,官府又幹脆下令把這裡所有的磚牆都拆了,将磚頭運進城内,一部分磚頭用來在空地上蓋臨時的棚子住人,一部分運上城頭作為守城的武器。
西關的樹木也都鋸光了,如今隻看見一片空曠。
霍婆子過了西關,來到一個地勢較高的地方,向四處張望。
她原以為在西關外會遇見闖王的人馬或一些遊騎,所以一路走着,心裡總有些七上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