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把霍婆子給的那碗粥又分成幾份,捧給公公一份,剩下的給了丈夫、小寶和招弟。
回到自己的房裡,她感到渾身無力,頭暈心慌,隻出虛汗,便靠在床上休息。
過了一會兒,張成仁回到房裡。
他知道香蘭累了一天,沒有吃什麼東西,餓昏了。
他的心中十分難過,責備香蘭不該總是把自己的一份馍省下來,偷偷地塞給他和小寶。
但他不敢大聲說,怕被父母聽見。
香蘭比剛才更覺頭昏,兩眼冒出金星,聽了成仁的抱怨,她忍不住望望自己藏着黑馍的地方,仍然不願去取。
趁着張成仁又走出去的當兒,她走到一個瓦缸旁,從裡邊抓起一把糠來,放在碗裡,用涼水拌了拌,吃了下去。
盡管那糠難以下咽,但吃下去後,過了一陣,頭www.tianyashuku.Com昏就好了一些,眼睛也不再冒金星了。
後來,張成仁又回進房來,見她稍好一點,含着淚對她小聲說道: “小寶娘,看來爹的病不會好了,也許活不多久了;娘給踩傷,看來也很難好起來。
如今最可憐的是小寶。
一個五歲的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如何能夠讓他餓着?他是家裡的命根子啊!” 香蘭悲哀地望望丈夫,說:“我們兩個也不一定能逃過這一劫。
沒有了大人,孩子怎麼過活下去?” 成仁說:“不管怎麼,咱們總得讓小寶活下去。
隻要留下小寶,咱張家就不會斷根。
” 香蘭半天不說一句話,後來,忽然憤憤地冒出一句:“人家姓李的和姓朱的争天下,把咱們百姓也拖在裡頭,叫咱們怎麼活?” 成仁從來沒有聽他媳婦說過這樣的話,感到吃驚,問道:“你怎麼會說這樣的話?是誰告你說的?” “領粥的時候,大家都紛紛這樣議論,說姓李的和姓朱的争天下,苦了咱們小百姓。
” “小寶娘你可不要亂說!姓朱的是當今皇上。
我們讀書人總要有一個忠心,甯死不能對皇上有絲毫怨言,君君臣臣,做臣民的隻能講一個‘忠’字。
” 香蘭不敢分辯,心裡總覺得這個“忠”字十分渺茫,不能當飯吃。
可是她自從結婚以來,沒有違背過丈夫的意思,所以盡管心裡有許多疑問,也不敢說出口來。
官府在東嶽廟施粥,一共三天。
第一天,老弱和兒童被踐踏死的有幾十人,擠傷踏傷的有幾百人;很多人等了一整天,領不到一碗粥,倒卧路旁,呻吟哀号。
第二天,黃澍派出一名典史,率領鄉約五人、社長一人、吏目三人,帶着許多衙役和丁勇,維持秩序。
但情況仍然很亂,擠倒擠傷的人還是不少。
初九又施了一天粥,以後就停止了。
在初八、初九這兩天,香蘭又随着霍婆子半夜就往東嶽廟去,先占好地方,守候在粥廠前邊,所以每次都搶到了一碗粥。
但是妹妹德秀從第二天起就不願去了,她沒有說出原因。
父母因為她是未出閣的姑娘,也不勉強她去。
霍婆子和香蘭心照不宣,都知道一定是在昨天向前擠的時候,有什麼年輕男子趁機會在她身上摸了一把,所以這姑娘甯願餓死也不願再去。
施粥停止以後,開封百姓更加感到絕望。
其實并不是他們能夠靠着施粥活命,而是因為這施粥一停止,就意味着開封從此進人了絕糧的可怕時期。
過了一天,官府要搜糧的謠言傳遍全城,有些地方确實已經開始搜糧,現在除了個别達官貴人和有錢有勢的鄉紳之外,一般平民百姓,包括一些殷實人家,人人感到恐慌,擔心什麼時候會來搜糧,把秘密貯存的救命糧食都搜去,大家就隻好餓死。
張成仁家中的粗細糧食不到一石,大部分是在義軍重新圍攻開封後,設法搶購來的。
如今要搜糧的風也吹到了他們這裡。
當天夜裡,趁着更深人靜,張成仁夫婦将這些救命寶貝裝進缸中,埋到地下。
夫婦兩個都是久餓之人,身子無力,加上成仁又是一個自幼讀書的人,沒有勞動過。
所以等他們在茅廁的牆根下挖好坑,埋下缸,又填上土,天已經亮了。
成仁累得直喘氣,渾身虛汗,回到屋中,跌在一把椅子上,歎口氣說: “唉,要是老二在家就好了。
” 香蘭說:“他們守城,五天一輪。
他已經去了四天,今天該下城回來了。
” 正說話間,臨街大門上有輕輕的敲門聲,随即又傳來王鐵口的咳嗽聲。
香蘭趕緊跑出去開了大門。
王鐵口手上拿着兩個馍,走了進來。
這兩個馍比較白,原來是昨天他上藩台衙門蔔卦,臨走時人家送了他幾個馍。
在目前,送馍的事已經很難得了。
他把兩個馍遞給香蘭。
香蘭連聲道謝,趕緊把一個送到上房,留下一個,準備讓丈夫、小寶和招弟分吃。
張成仁給王鐵口倒了一碗開水,問道:“鐵口大哥,你去撫台衙門蔔卦,到底吉兇如何?開封有無要命風險?” 王鐵口哈哈大笑,說:“老弟,目前我們都不曉得開封将會如何。
實話對你說吧:蔔卦有時準,有時不準。
要真是那麼準,蔔卦的人都可以做官了,何必還來擺攤子?你問開封将來有沒有破城的危險,我自己也不知道,隻能說,到時再說吧。
不過我對那些做官的富人說起來,總要找些吉利的話安慰他們,使他們寬心。
如果我說,李闖王必進開封,那豈不是惹禍上身?我們都不是很久的人了,何必那樣自找麻煩呢?這是對你老弟說的實話。
” 張成仁又問:“可有什麼新的消息?” 王鐵口說:“我給你看樣東西。
”說着就從口袋裡掏出一張紙,遞給成仁過目。
成仁打開一看,原來是李自成的一個曉谕,上面寫道: 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李谕:照得①開封被困,細民無罪。
頃據探報,饑民倒卧街衢,老弱死者日衆。
本大元帥出自農家,深知百姓疾苦;原為吊民代罪,提兵莅豫,豈忍省會士庶,盡成餓殍!今特照告城中官紳:自明日起,每日日出後放婦孺老弱出五門采青,日落之前回城。
義軍巡邏遊騎不再到大堤以内,對走近大堤采青者妥為保護。
倘有城中兵勇混迹其間,意圖窺伺騷擾,定予捕斬不赦。
切切此谕! ①照得--明、清到民國年間,下行公文和官府布告,開始時常用“照得”二字,成為習慣格式。
張成仁看過這一道曉谕抄件,沉默不語,他不明白李闖王的用意是真是假。
按一般常理推測,既然是圍困開封,就應當把城内因得沒有辦法,不攻自破;怎麼會忽然自己提出來,讓城裡的老弱婦女出五門采青?這不是困死,而是放生。
自古哪有這樣的道理?他不能相信李自成會這樣仁義,但曉谕又是明明白白地這麼寫着,使他感到摸不着頭腦。
香蘭在丈夫看曉谕的時候,站在身後也看曉谕。
她識字不多,不能看懂,但丈夫念出來的曉谕,她聽得明白。
這時她望望丈夫,又望望王鐵口,小聲問道: “李闖王真會這樣仁義麼?” 張成仁脫口而出:“不知這門葫蘆裡賣的啥藥?” 王鐵口撚着胡子,慢慢說道:“我看這個曉谕是出自誠意。
” 成仁問道:“何以見得?天下竟有這樣仁義的流賊?” 王鐵口笑了一笑,說:“成仁,你是秀才出身,應該知道有句俗話,叫做‘勝者王侯敗者賊’,安知今天這個流賊就永遠是流賊?”他看見張成仁一臉惶惑的神情,便接着放低了聲音說:“如今的賊就比官軍講仁義,不像官軍擾民,所以才有‘賊過如杭,兵過如
回到自己的房裡,她感到渾身無力,頭暈心慌,隻出虛汗,便靠在床上休息。
過了一會兒,張成仁回到房裡。
他知道香蘭累了一天,沒有吃什麼東西,餓昏了。
他的心中十分難過,責備香蘭不該總是把自己的一份馍省下來,偷偷地塞給他和小寶。
但他不敢大聲說,怕被父母聽見。
香蘭比剛才更覺頭昏,兩眼冒出金星,聽了成仁的抱怨,她忍不住望望自己藏着黑馍的地方,仍然不願去取。
趁着張成仁又走出去的當兒,她走到一個瓦缸旁,從裡邊抓起一把糠來,放在碗裡,用涼水拌了拌,吃了下去。
盡管那糠難以下咽,但吃下去後,過了一陣,頭www.tianyashuku.Com昏就好了一些,眼睛也不再冒金星了。
後來,張成仁又回進房來,見她稍好一點,含着淚對她小聲說道: “小寶娘,看來爹的病不會好了,也許活不多久了;娘給踩傷,看來也很難好起來。
如今最可憐的是小寶。
一個五歲的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如何能夠讓他餓着?他是家裡的命根子啊!” 香蘭悲哀地望望丈夫,說:“我們兩個也不一定能逃過這一劫。
沒有了大人,孩子怎麼過活下去?” 成仁說:“不管怎麼,咱們總得讓小寶活下去。
隻要留下小寶,咱張家就不會斷根。
” 香蘭半天不說一句話,後來,忽然憤憤地冒出一句:“人家姓李的和姓朱的争天下,把咱們百姓也拖在裡頭,叫咱們怎麼活?” 成仁從來沒有聽他媳婦說過這樣的話,感到吃驚,問道:“你怎麼會說這樣的話?是誰告你說的?” “領粥的時候,大家都紛紛這樣議論,說姓李的和姓朱的争天下,苦了咱們小百姓。
” “小寶娘你可不要亂說!姓朱的是當今皇上。
我們讀書人總要有一個忠心,甯死不能對皇上有絲毫怨言,君君臣臣,做臣民的隻能講一個‘忠’字。
” 香蘭不敢分辯,心裡總覺得這個“忠”字十分渺茫,不能當飯吃。
可是她自從結婚以來,沒有違背過丈夫的意思,所以盡管心裡有許多疑問,也不敢說出口來。
官府在東嶽廟施粥,一共三天。
第一天,老弱和兒童被踐踏死的有幾十人,擠傷踏傷的有幾百人;很多人等了一整天,領不到一碗粥,倒卧路旁,呻吟哀号。
第二天,黃澍派出一名典史,率領鄉約五人、社長一人、吏目三人,帶着許多衙役和丁勇,維持秩序。
但情況仍然很亂,擠倒擠傷的人還是不少。
初九又施了一天粥,以後就停止了。
在初八、初九這兩天,香蘭又随着霍婆子半夜就往東嶽廟去,先占好地方,守候在粥廠前邊,所以每次都搶到了一碗粥。
但是妹妹德秀從第二天起就不願去了,她沒有說出原因。
父母因為她是未出閣的姑娘,也不勉強她去。
霍婆子和香蘭心照不宣,都知道一定是在昨天向前擠的時候,有什麼年輕男子趁機會在她身上摸了一把,所以這姑娘甯願餓死也不願再去。
施粥停止以後,開封百姓更加感到絕望。
其實并不是他們能夠靠着施粥活命,而是因為這施粥一停止,就意味着開封從此進人了絕糧的可怕時期。
過了一天,官府要搜糧的謠言傳遍全城,有些地方确實已經開始搜糧,現在除了個别達官貴人和有錢有勢的鄉紳之外,一般平民百姓,包括一些殷實人家,人人感到恐慌,擔心什麼時候會來搜糧,把秘密貯存的救命糧食都搜去,大家就隻好餓死。
張成仁家中的粗細糧食不到一石,大部分是在義軍重新圍攻開封後,設法搶購來的。
如今要搜糧的風也吹到了他們這裡。
當天夜裡,趁着更深人靜,張成仁夫婦将這些救命寶貝裝進缸中,埋到地下。
夫婦兩個都是久餓之人,身子無力,加上成仁又是一個自幼讀書的人,沒有勞動過。
所以等他們在茅廁的牆根下挖好坑,埋下缸,又填上土,天已經亮了。
成仁累得直喘氣,渾身虛汗,回到屋中,跌在一把椅子上,歎口氣說: “唉,要是老二在家就好了。
” 香蘭說:“他們守城,五天一輪。
他已經去了四天,今天該下城回來了。
” 正說話間,臨街大門上有輕輕的敲門聲,随即又傳來王鐵口的咳嗽聲。
香蘭趕緊跑出去開了大門。
王鐵口手上拿着兩個馍,走了進來。
這兩個馍比較白,原來是昨天他上藩台衙門蔔卦,臨走時人家送了他幾個馍。
在目前,送馍的事已經很難得了。
他把兩個馍遞給香蘭。
香蘭連聲道謝,趕緊把一個送到上房,留下一個,準備讓丈夫、小寶和招弟分吃。
張成仁給王鐵口倒了一碗開水,問道:“鐵口大哥,你去撫台衙門蔔卦,到底吉兇如何?開封有無要命風險?” 王鐵口哈哈大笑,說:“老弟,目前我們都不曉得開封将會如何。
實話對你說吧:蔔卦有時準,有時不準。
要真是那麼準,蔔卦的人都可以做官了,何必還來擺攤子?你問開封将來有沒有破城的危險,我自己也不知道,隻能說,到時再說吧。
不過我對那些做官的富人說起來,總要找些吉利的話安慰他們,使他們寬心。
如果我說,李闖王必進開封,那豈不是惹禍上身?我們都不是很久的人了,何必那樣自找麻煩呢?這是對你老弟說的實話。
” 張成仁又問:“可有什麼新的消息?” 王鐵口說:“我給你看樣東西。
”說着就從口袋裡掏出一張紙,遞給成仁過目。
成仁打開一看,原來是李自成的一個曉谕,上面寫道: 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李谕:照得①開封被困,細民無罪。
頃據探報,饑民倒卧街衢,老弱死者日衆。
本大元帥出自農家,深知百姓疾苦;原為吊民代罪,提兵莅豫,豈忍省會士庶,盡成餓殍!今特照告城中官紳:自明日起,每日日出後放婦孺老弱出五門采青,日落之前回城。
義軍巡邏遊騎不再到大堤以内,對走近大堤采青者妥為保護。
倘有城中兵勇混迹其間,意圖窺伺騷擾,定予捕斬不赦。
切切此谕! ①照得--明、清到民國年間,下行公文和官府布告,開始時常用“照得”二字,成為習慣格式。
張成仁看過這一道曉谕抄件,沉默不語,他不明白李闖王的用意是真是假。
按一般常理推測,既然是圍困開封,就應當把城内因得沒有辦法,不攻自破;怎麼會忽然自己提出來,讓城裡的老弱婦女出五門采青?這不是困死,而是放生。
自古哪有這樣的道理?他不能相信李自成會這樣仁義,但曉谕又是明明白白地這麼寫着,使他感到摸不着頭腦。
香蘭在丈夫看曉谕的時候,站在身後也看曉谕。
她識字不多,不能看懂,但丈夫念出來的曉谕,她聽得明白。
這時她望望丈夫,又望望王鐵口,小聲問道: “李闖王真會這樣仁義麼?” 張成仁脫口而出:“不知這門葫蘆裡賣的啥藥?” 王鐵口撚着胡子,慢慢說道:“我看這個曉谕是出自誠意。
” 成仁問道:“何以見得?天下竟有這樣仁義的流賊?” 王鐵口笑了一笑,說:“成仁,你是秀才出身,應該知道有句俗話,叫做‘勝者王侯敗者賊’,安知今天這個流賊就永遠是流賊?”他看見張成仁一臉惶惑的神情,便接着放低了聲音說:“如今的賊就比官軍講仁義,不像官軍擾民,所以才有‘賊過如杭,兵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