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在被圍困的開封城中,一交六月,糧食、青菜和柴火一天比一天困難起來。
一般小戶人家簡直沒法過生活。
有錢人家想盡一切辦法囤積糧食。
越囤積,糧食越恐慌,糧價越上漲。
糧商們因為糧食的來路已斷,不願把全部糧食賣完,往往借口沒有糧食而把大門關了起來,哄擡市價。
官府起初三令五申,嚴禁糧食漲價,要糧商一定得按官府規定的價格出售。
不但禁止不住,反而促使家家糧店閉門停售。
随後官府就嚴禁糧商閉門停售,價格可以不限。
這樣一來,糧價就像洪水泛濫,不停地上漲。
隻有那些有錢有勢的人家才能買到糧食,窮家小戶望天無路,哭地無門,隻好等着餓死。
巡撫高名衡害怕這樣下去,會引起饑民暴動,便将處理糧價的大事交給黃樹經管。
黃澎決定從嚴法辦幾個糧商,壓住漲風。
他很快就查明南門坊①糧行的掌櫃李遇春是全城糧商中的一個頭兒。
此人因為一隻眼睛下面有塊傷疤,綽号叫“瞎虎”。
他原來同黃澍手下的一些人頗有來往,自從開封被圍,他在這些人的縱容下,操縱糧價,大發橫财。
自然,有些銀子也到了黃澍手下人和各衙門官吏的手中。
黃澍對李瞎虎同自己手下人之間的勾當也很清楚。
但目前全城人心隍惶,如果不将李瞎虎這樣的首要糧商鎮壓幾個,可能會激起民變。
①南門坊--商店集中處叫做坊。
開封有五門,各門都有一坊。
南坊是南門内的糧店集中地。
黃澍事先禀明巡撫和巡按,親自帶領兵丁和街役,突然來到南坊李家糧行,将李瞎虎捉到,綁在十字路口,當着圍觀的人群擺了公案,親自審問。
李瞎虎睜眼望望,在黃澎左右見到好些熟識的面孔,但是他知道在這種情勢下,他們誰也幫不了他的忙。
于是他隻得裝出非常老實的樣子,向黃澍磕頭哀求,表示願意獻出幾百擔糧食,隻求饒他不死。
但黃澍此來的目的是為了殺一儆百,也為了借糧商的一顆人頭收買民心,怎麼能夠手軟?他拿起驚堂木将桌子一拍,說: “我今天不罰你糧食,就罰你一顆人頭,以平民憤。
還要拿你做個樣子,看哪個糧商再敢閉門停售,哄擡糧價!” 這樣,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開封在圍城中糧價瘋漲的罪責全推在以李瞎虎為首的糧商身上,當場将李瞎虎的頭砍了。
經此一殺,果然各家糧行暫時不敢閉門停售。
但每日售出的糧食不多;稍售一些就不售了。
因此買糧的人總是天不明就趕赴五坊,家家糧行前都是擁擠不堪,擠不到前邊的就沿街排隊。
實際上多數人買不到一粒糧食,隻有那些力氣大、會擠的人和地痞流氓才能多少買到一點。
每天都有人為買糧食而打架鬥毆,每天都有人被踩傷,甚至也有被打死的。
衆多的平民百姓既無錢買糧,又買不到糧,每日僅能一餐,而且一餐也隻能吃個半飽。
城内原有許多空曠的地方,長着野草。
近日有許多人提着籃子去挖野草,但人多草少,沒幾天就被挖光了。
如今開封的人心與前兩次被圍攻時大不一樣。
那時開封城中不怕缺糧,如今缺糧了。
那時許多老百姓聽了官府宣傳,都以為李自成的人馬奸擄燒殺,十分可怕,所以甘願與官府一起,死守城池。
經過了這幾個月,人們逐漸看清,闖王的人馬其實軍紀甚好,十分仁義,隻有羅汝才的人馬騷擾百姓,擄掠婦女,但他的人馬也得聽闖王的軍令,也許闖王會不讓他的人馬進城鬧事。
因為缺糧已成現實,又有了這些想法,開封的一般平民百姓對于守城之事不再熱心,特别是那些窮苦人家,在饑馑之中,倒是天天盼望闖王進城。
張成仁家裡在五月底的時候用各種辦法存了點糧食。
那時當鋪還收東西,他家裡能夠當的東西都拿去當了,把所有的錢都買了粗細糧食。
近來勉強度日,一日隻吃兩餐,其中有一餐是稀的。
一家人中,老頭子有病,能夠吃點細糧;五歲的小男孩是全家的命根子,讓他多吃一點,别人全是半飽,眼看着大家一天天都瘦了下來。
這天,一家人正在堂屋裡啃黑馍,老頭子望望大家說: “我是快死的人了,留下糧食你們吃罷,我吃一餐野菜就行了。
” 說着,用他幹枯的手把自己得到的一塊黑馍掰開,偷偷地分一大半給五歲的孫子小寶,一小半給八歲的孫女招弟。
孩子們正吃着,香蘭看見,狠狠地打了招弟一巴掌,還想打小寶,但又不忍,手在空中揚了揚,放了下來。
招弟平常就吃不飽,現在爺爺塞給自己小半個黑馍,還要挨一巴掌,就大哭起來。
祖母看着傷心,也大哭起來。
香蘭心中後悔,也忍不住哭起來。
老頭子在一旁流淚歎氣,傷心地責備香蘭: “遲早一家都會餓死。
是我給孩子們吃的,唉,你打孩子做啥?我是快死的人了,能讓孩子們渡過這場大劫,咱們張家就有一線希望。
” 這時,恰巧霍婆子從外面回來,照例又來到後院,把外邊的消息告訴張家。
她知道了剛才發生的事情,便告訴他們:明日東嶽廟施粥,每人一碗。
她說她是要去的,又勸張成仁的母親和香蘭也去。
起初香蘭感到不好意思。
霍婆子說: “現在顧不了那麼多,臉皮一厚,拿着碗擠進去,人家施舍一碗,就可以救一天的命。
” 香蘭心想,小寶和招弟确實也餓得夠可憐了,如能領到一碗粥,自己少吃一點,回來救一救孩子們也是好的。
這麼想着,她就決定要跟霍婆子去。
張成仁的妹妹德秀聽說嫂子要去,又想着目前一家人都在挨饑餓,便對母親說: “媽,我也随着你們一道去。
” 霍婆子說:“姑娘,你隻管拿着碗去。
亂世年頭,講什麼大閨女不能出三門四戶。
常言道,‘大街上走着貞節女’。
隻要自己行得端,立得正,怕什麼?何況這是領粥去,又不是去閑逛大街。
像我這個人,三十多歲時就守寡,婆家娘家全無依靠,既要為丈夫守節,又要吃飯,十幾年來自家天天抛頭露面,為生活奔波。
盡管我串東家,走西家,可是沒人對我撥彈一個字。
姑娘,有你霍大娘跟着你,你明天隻管去。
” 德秀的媽媽聽霍婆子這麼一說,又想着孩子們确實快餓倒了,就同意讓德秀明日也去。
第二天,正是六月初七,天還不明,東嶽廟東西長街上和附近的街道上已經擠滿了人。
有的站着,有的坐着,有的幹脆躺在地上。
那躺在地上和靠牆而坐的都是已經餓得沒有力氣的饑民。
到處是老人、婦女和小孩。
到處都有小孩子在叫着餓,還有抽泣聲、啼哭聲、呼喊聲、吵嚷聲。
人越來越多,到底有幾萬人,誰也不清楚。
每個人手裡都拿着一個大黑瓦碗或粗磁碗。
開封官府故意在東嶽廟施粥,看似一片善心,其實是欺哄小民,敷衍塞責。
如果真心要救救百姓,為什麼不分在十個八個地方施粥呢?分散之後,不是方便了百姓麼?所以領粥的百姓最初都是懷着對官府感恩的心情而來,後來看到人這麼多,而且越來越多,大家就開始抱怨起來,說:“像這樣情形,有多少人能領到一碗粥呢?” 1253 天明以後,饑民更從各個方向像潮水般地彙集到東嶽廟來。
東嶽廟附近本來已經人群擁擠,密密麻麻,不能透風,可是外面的人還在擠進來,已經有老人和小孩被擠傷。
擠倒,然而很久都沒有開始施粥。
一直等到巳時過後,上邊烈日當空,人人饑餓幹渴,有的
一般小戶人家簡直沒法過生活。
有錢人家想盡一切辦法囤積糧食。
越囤積,糧食越恐慌,糧價越上漲。
糧商們因為糧食的來路已斷,不願把全部糧食賣完,往往借口沒有糧食而把大門關了起來,哄擡市價。
官府起初三令五申,嚴禁糧食漲價,要糧商一定得按官府規定的價格出售。
不但禁止不住,反而促使家家糧店閉門停售。
随後官府就嚴禁糧商閉門停售,價格可以不限。
這樣一來,糧價就像洪水泛濫,不停地上漲。
隻有那些有錢有勢的人家才能買到糧食,窮家小戶望天無路,哭地無門,隻好等着餓死。
巡撫高名衡害怕這樣下去,會引起饑民暴動,便将處理糧價的大事交給黃樹經管。
黃澎決定從嚴法辦幾個糧商,壓住漲風。
他很快就查明南門坊①糧行的掌櫃李遇春是全城糧商中的一個頭兒。
此人因為一隻眼睛下面有塊傷疤,綽号叫“瞎虎”。
他原來同黃澍手下的一些人頗有來往,自從開封被圍,他在這些人的縱容下,操縱糧價,大發橫财。
自然,有些銀子也到了黃澍手下人和各衙門官吏的手中。
黃澍對李瞎虎同自己手下人之間的勾當也很清楚。
但目前全城人心隍惶,如果不将李瞎虎這樣的首要糧商鎮壓幾個,可能會激起民變。
①南門坊--商店集中處叫做坊。
開封有五門,各門都有一坊。
南坊是南門内的糧店集中地。
黃澍事先禀明巡撫和巡按,親自帶領兵丁和街役,突然來到南坊李家糧行,将李瞎虎捉到,綁在十字路口,當着圍觀的人群擺了公案,親自審問。
李瞎虎睜眼望望,在黃澎左右見到好些熟識的面孔,但是他知道在這種情勢下,他們誰也幫不了他的忙。
于是他隻得裝出非常老實的樣子,向黃澍磕頭哀求,表示願意獻出幾百擔糧食,隻求饒他不死。
但黃澍此來的目的是為了殺一儆百,也為了借糧商的一顆人頭收買民心,怎麼能夠手軟?他拿起驚堂木将桌子一拍,說: “我今天不罰你糧食,就罰你一顆人頭,以平民憤。
還要拿你做個樣子,看哪個糧商再敢閉門停售,哄擡糧價!” 這樣,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開封在圍城中糧價瘋漲的罪責全推在以李瞎虎為首的糧商身上,當場将李瞎虎的頭砍了。
經此一殺,果然各家糧行暫時不敢閉門停售。
但每日售出的糧食不多;稍售一些就不售了。
因此買糧的人總是天不明就趕赴五坊,家家糧行前都是擁擠不堪,擠不到前邊的就沿街排隊。
實際上多數人買不到一粒糧食,隻有那些力氣大、會擠的人和地痞流氓才能多少買到一點。
每天都有人為買糧食而打架鬥毆,每天都有人被踩傷,甚至也有被打死的。
衆多的平民百姓既無錢買糧,又買不到糧,每日僅能一餐,而且一餐也隻能吃個半飽。
城内原有許多空曠的地方,長着野草。
近日有許多人提着籃子去挖野草,但人多草少,沒幾天就被挖光了。
如今開封的人心與前兩次被圍攻時大不一樣。
那時開封城中不怕缺糧,如今缺糧了。
那時許多老百姓聽了官府宣傳,都以為李自成的人馬奸擄燒殺,十分可怕,所以甘願與官府一起,死守城池。
經過了這幾個月,人們逐漸看清,闖王的人馬其實軍紀甚好,十分仁義,隻有羅汝才的人馬騷擾百姓,擄掠婦女,但他的人馬也得聽闖王的軍令,也許闖王會不讓他的人馬進城鬧事。
因為缺糧已成現實,又有了這些想法,開封的一般平民百姓對于守城之事不再熱心,特别是那些窮苦人家,在饑馑之中,倒是天天盼望闖王進城。
張成仁家裡在五月底的時候用各種辦法存了點糧食。
那時當鋪還收東西,他家裡能夠當的東西都拿去當了,把所有的錢都買了粗細糧食。
近來勉強度日,一日隻吃兩餐,其中有一餐是稀的。
一家人中,老頭子有病,能夠吃點細糧;五歲的小男孩是全家的命根子,讓他多吃一點,别人全是半飽,眼看着大家一天天都瘦了下來。
這天,一家人正在堂屋裡啃黑馍,老頭子望望大家說: “我是快死的人了,留下糧食你們吃罷,我吃一餐野菜就行了。
” 說着,用他幹枯的手把自己得到的一塊黑馍掰開,偷偷地分一大半給五歲的孫子小寶,一小半給八歲的孫女招弟。
孩子們正吃着,香蘭看見,狠狠地打了招弟一巴掌,還想打小寶,但又不忍,手在空中揚了揚,放了下來。
招弟平常就吃不飽,現在爺爺塞給自己小半個黑馍,還要挨一巴掌,就大哭起來。
祖母看着傷心,也大哭起來。
香蘭心中後悔,也忍不住哭起來。
老頭子在一旁流淚歎氣,傷心地責備香蘭: “遲早一家都會餓死。
是我給孩子們吃的,唉,你打孩子做啥?我是快死的人了,能讓孩子們渡過這場大劫,咱們張家就有一線希望。
” 這時,恰巧霍婆子從外面回來,照例又來到後院,把外邊的消息告訴張家。
她知道了剛才發生的事情,便告訴他們:明日東嶽廟施粥,每人一碗。
她說她是要去的,又勸張成仁的母親和香蘭也去。
起初香蘭感到不好意思。
霍婆子說: “現在顧不了那麼多,臉皮一厚,拿着碗擠進去,人家施舍一碗,就可以救一天的命。
” 香蘭心想,小寶和招弟确實也餓得夠可憐了,如能領到一碗粥,自己少吃一點,回來救一救孩子們也是好的。
這麼想着,她就決定要跟霍婆子去。
張成仁的妹妹德秀聽說嫂子要去,又想着目前一家人都在挨饑餓,便對母親說: “媽,我也随着你們一道去。
” 霍婆子說:“姑娘,你隻管拿着碗去。
亂世年頭,講什麼大閨女不能出三門四戶。
常言道,‘大街上走着貞節女’。
隻要自己行得端,立得正,怕什麼?何況這是領粥去,又不是去閑逛大街。
像我這個人,三十多歲時就守寡,婆家娘家全無依靠,既要為丈夫守節,又要吃飯,十幾年來自家天天抛頭露面,為生活奔波。
盡管我串東家,走西家,可是沒人對我撥彈一個字。
姑娘,有你霍大娘跟着你,你明天隻管去。
” 德秀的媽媽聽霍婆子這麼一說,又想着孩子們确實快餓倒了,就同意讓德秀明日也去。
第二天,正是六月初七,天還不明,東嶽廟東西長街上和附近的街道上已經擠滿了人。
有的站着,有的坐着,有的幹脆躺在地上。
那躺在地上和靠牆而坐的都是已經餓得沒有力氣的饑民。
到處是老人、婦女和小孩。
到處都有小孩子在叫着餓,還有抽泣聲、啼哭聲、呼喊聲、吵嚷聲。
人越來越多,到底有幾萬人,誰也不清楚。
每個人手裡都拿着一個大黑瓦碗或粗磁碗。
開封官府故意在東嶽廟施粥,看似一片善心,其實是欺哄小民,敷衍塞責。
如果真心要救救百姓,為什麼不分在十個八個地方施粥呢?分散之後,不是方便了百姓麼?所以領粥的百姓最初都是懷着對官府感恩的心情而來,後來看到人這麼多,而且越來越多,大家就開始抱怨起來,說:“像這樣情形,有多少人能領到一碗粥呢?” 1253 天明以後,饑民更從各個方向像潮水般地彙集到東嶽廟來。
東嶽廟附近本來已經人群擁擠,密密麻麻,不能透風,可是外面的人還在擠進來,已經有老人和小孩被擠傷。
擠倒,然而很久都沒有開始施粥。
一直等到巳時過後,上邊烈日當空,人人饑餓幹渴,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