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府理刑廳二堂後邊的簽押房中,推官黃澍正在同一個中年人小聲密談。
這人姓劉,名文,字子彬,是在理刑廳掌文案的幕賓,俗稱為行簽師爺。
在簽押房的桌上放着幾張用白綿紙寫的李自成的《曉谕開封官紳軍民告示》。
自從義軍第二次圍攻開封以後,黃澍以他的精明強悍,敢作敢為,多有心機,特别是善于周旋于周王府、各上憲與陳永福等武将之間,而變為一個紅人。
另一位年輕有為的官僚是王堅,因為已經升為禦史,在二月間開封解圍後離開開封,所以如今守城更需要像黃澍這樣的人。
雖然論官職他隻是知府下邊的推官,但是論重要地位和實際權力,他不但遠遠超過開封府正堂,連号稱封疆大吏的布政使、巡按禦史、都指揮使等,有事情也得找他商量,聽他的話。
劉子彬是紹興人,既承家學,又經名師指教,加上在府。
州、縣做幕賓十餘載,在刀筆吏中也是個佼佼人才。
黃澍将他倚為心腹,遇有重要事就同他密商。
這時黃澍向他問道: “子彬,所有射進城内的響箭都搜齊了麼?” “能夠找到的都找到了,一共是二十支。
依我看來,大概也就是這麼多了。
” “萬不能漏掉一支。
這是闖賊耍的一個詭計,用什麼‘曉逾’煽惑軍民。
倘若有一支流到軍民手中,全城的人心就亂了。
這可不是一件小事!” “這個我明白。
一得到你的指示,我就立刻騎馬趕到西門又趕到南門,以撫台大人的名義,傳谕守城軍民,凡拾到響箭的都不得隐瞞,立即遞交我手。
二十支是個總數,看來另外大概沒有了。
曹門、宋門都沒有響箭。
” 黃澎仍然不放心,說道:“我一聽說響箭射進來,就向撫台大人禀明,将此事攬在我的身上。
如果有一支響箭流落到軍民手中,我們的擔子可不小啊。
” “這,我也想到了。
我已經以撫台大人名義傳谕全城:凡軍民人等有擡到響箭的立即上交,不許私看,更不許隐瞞不交,違者以通賊論處。
看來不但普通軍民,連那些守城的官紳也決不敢私自藏起來不交。
” 黃澍這才覺得放心,點點頭,重新把李自成的《曉谕》拿起來再讀一遍。
那《曉谕》上是這麼寫的: 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李示,仰在城文武軍民人等知悉。
照得丁啟睿、楊文嶽、左良玉已被本營殺敗,黃河本營發兵把守,一切援兵俱絕。
爾輩如在釜中,待死須臾。
如即獻城投降,除周王一家罪在不赦外,文武照舊錄用,不戮一人。
如敢頑抗,不日一鼓破城,寸草不留。
本大元帥體上天好生之德,不忍速攻;先此消切曉谕,以待開門來降。
慎勿執迷,視為虛示。
此谕! 後邊用幹支紀年,不書“大明崇祯”年号。
黃澍盡管已經看過兩遍,但是重讀之下,仍然感到每一句話都震撼着他的心。
如今開封确實成了一座孤城,很難再有援兵前來,糧食不多,救援亦絕。
現在的人心與今年年節前後也大不相同,那時大家都相信朝廷必來救援,所以能夠堅守。
如今看到朱仙鎮全軍覆沒,人人喪失信心,又加上許多人在傳說李自成如何廣行仁義、不擾百姓的好話,使民心十分不穩。
如果李自成仍像前香那樣猛攻,或采取久困之計,開封都将從内瓦解。
因為對形勢看得十分透徹,所以他更知道李自成這個《曉谕》的真正分量。
想了一陣,他心情沉重地說: “子彬,我的意思,流賊的這二十份告示要送呈撫台大人和列位上憲過目之後全數焚毀,不許洩露一字。
另外可以改寫一張賊示,公布于衆。
你看如何?” “如何改法,請賜明示。
” 黃澎正要指出如何修改,一個丫環送茶進來,就把話停住了。
等丫環走後,他走到門口望望,又走到窗前向院中望望,确信沒有一個人,這才坐下,對劉子彬俏聲說話。
聲音是那麼低,那麼輕,幾乎連劉子彬也不能完全聽清。
但劉是一個用心人,盡管有個别字聽不清楚,黃澍的意思他已經明白,不禁大驚,輕輕問道: “這樣能行麼?如果你準備将來使黃河決口,恐怕開封數十萬軍民,連你我在内,都不能活了。
” 黃澎說道:“不然。
不然。
我想得比你周到,你隻管按照我的意見去改。
” 劉子彬仍然不肯,說:“按常理講,黃河的河床多年淤積,全靠河堤将水攔住。
河水比開封城高,這一點在開封人盡皆知。
萬一将來将黃河決口,開封豈能平安無事?” “不,并不像你說的那麼可怕。
據我看來,如果把黃河決口,黃水向東南流,必然水勢分散,來到開封城下時,水勢已經變緩,不是那麼急了。
開封城外的攔馬牆,自從今春流賊退走以後,重新修固,又高又厚。
黃水被攔馬牆一擋,一定不會再有多大力量,也許連攔馬牆都過不來,即使過了攔馬牆,這開封城牆是萬萬沖不倒的,水也漫不過來。
到時還會分流,主流會繞過開封,往東南流去,開封城必會保全。
而流賊屯在城外,如不倉皇逃遁,必然會被淹死。
所以依我看來,此計可用。
但今天萬萬不能洩漏,日後也不能洩漏。
把我告訴你的兩句話寫在闖賊的《曉谕》上,也是為了一則可以固軍民守城之心,二則萬一将來必須決堤,大家也會認為此事罪在流賊,而不在城内。
” 劉子彬恍然明白,但仍然說了一句:“這畢竟是一着險棋……” “看似險棋,其實不險。
” 劉子彬終于被黃澍說服,按照黃澍的意見另外寫了一張《曉谕》,将提到周王的那一句話删去了,怕的是會引起百姓同感。
又将“如敢頑抗,不日一鼓破城,寸草不留”改為“不日決黃河之水,使爾等盡葬魚腹”,并添上“本大元帥恐傷天和,不忍遽決”的話,這就看起來很像是闖王的口氣了。
改了以後,黃澍感到滿意,就準備當夜去見巡撫。
劉子彬問道:“局勢如此險惡,撫台大人有何主意?” “撫台除決定派他的大公子于昨夜悄悄出城奔赴北京求救之外,别無善策。
如今撫台對人談起守城之事時,總說他畢竟年紀大了,要靠大家盡力。
他還說:‘文官要靠黃推官,武将要靠陳将軍。
’” “如今巡撫确實處處倚重老爺,這是很難得的機緣。
倘能保住開封,事後由巡撫大人保薦,老爺一定破格高升。
” 黃澍心中得意,故意說:“如今守城要緊,百萬生靈的命運決于此戰,哪有工夫去想高升的事。
” 劉子彬又問道:“周宜興新任首輔,此人倒是頗有才學,也有經驗。
不知巡撫大人派大公子進京,是不是要找宜興求救?” “巡撫一方面向朝廷呼救,請皇上速派大軍;另一方面當然要找宜興,請他設法救援。
” 劉子彬充滿希望地點點頭,說:“想來宜興久為皇上所知,這一次重任首輔,他當然急于有所建樹,必會想辦法調集人馬來救開封。
” “但願能夠如此,就怕一時軍饷很難籌集,所以我們也要想一個長久對敵之計。
我現在别的不擔心,就怕開封被圍日久,守城軍心有變。
” 劉子彬沉吟說:“這倒是要認真對待。
現在确是到處将驕兵惰,士無鬥志。
雖然陳将軍的一支人馬還比較好,可是日子久了也很難說。
……” 兩人又密談了一會兒話,隻見一個仆人匆匆進來,向黃澍禀報: “老爺,撫台衙門派人來請老爺速去,陳将軍和各上憲已經都在那裡了。
” “把轎子準備好。
” “轎子已經在二堂停着了,請老爺上轎。
” 黃澍将李自成的《曉谕》和僞造的《曉谕》都帶在身旁,由仆人提着亮紗燈籠在前引路,上轎走了。
這人姓劉,名文,字子彬,是在理刑廳掌文案的幕賓,俗稱為行簽師爺。
在簽押房的桌上放着幾張用白綿紙寫的李自成的《曉谕開封官紳軍民告示》。
自從義軍第二次圍攻開封以後,黃澍以他的精明強悍,敢作敢為,多有心機,特别是善于周旋于周王府、各上憲與陳永福等武将之間,而變為一個紅人。
另一位年輕有為的官僚是王堅,因為已經升為禦史,在二月間開封解圍後離開開封,所以如今守城更需要像黃澍這樣的人。
雖然論官職他隻是知府下邊的推官,但是論重要地位和實際權力,他不但遠遠超過開封府正堂,連号稱封疆大吏的布政使、巡按禦史、都指揮使等,有事情也得找他商量,聽他的話。
劉子彬是紹興人,既承家學,又經名師指教,加上在府。
州、縣做幕賓十餘載,在刀筆吏中也是個佼佼人才。
黃澍将他倚為心腹,遇有重要事就同他密商。
這時黃澍向他問道: “子彬,所有射進城内的響箭都搜齊了麼?” “能夠找到的都找到了,一共是二十支。
依我看來,大概也就是這麼多了。
” “萬不能漏掉一支。
這是闖賊耍的一個詭計,用什麼‘曉逾’煽惑軍民。
倘若有一支流到軍民手中,全城的人心就亂了。
這可不是一件小事!” “這個我明白。
一得到你的指示,我就立刻騎馬趕到西門又趕到南門,以撫台大人的名義,傳谕守城軍民,凡拾到響箭的都不得隐瞞,立即遞交我手。
二十支是個總數,看來另外大概沒有了。
曹門、宋門都沒有響箭。
” 黃澎仍然不放心,說道:“我一聽說響箭射進來,就向撫台大人禀明,将此事攬在我的身上。
如果有一支響箭流落到軍民手中,我們的擔子可不小啊。
” “這,我也想到了。
我已經以撫台大人名義傳谕全城:凡軍民人等有擡到響箭的立即上交,不許私看,更不許隐瞞不交,違者以通賊論處。
看來不但普通軍民,連那些守城的官紳也決不敢私自藏起來不交。
” 黃澍這才覺得放心,點點頭,重新把李自成的《曉谕》拿起來再讀一遍。
那《曉谕》上是這麼寫的: 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李示,仰在城文武軍民人等知悉。
照得丁啟睿、楊文嶽、左良玉已被本營殺敗,黃河本營發兵把守,一切援兵俱絕。
爾輩如在釜中,待死須臾。
如即獻城投降,除周王一家罪在不赦外,文武照舊錄用,不戮一人。
如敢頑抗,不日一鼓破城,寸草不留。
本大元帥體上天好生之德,不忍速攻;先此消切曉谕,以待開門來降。
慎勿執迷,視為虛示。
此谕! 後邊用幹支紀年,不書“大明崇祯”年号。
黃澍盡管已經看過兩遍,但是重讀之下,仍然感到每一句話都震撼着他的心。
如今開封确實成了一座孤城,很難再有援兵前來,糧食不多,救援亦絕。
現在的人心與今年年節前後也大不相同,那時大家都相信朝廷必來救援,所以能夠堅守。
如今看到朱仙鎮全軍覆沒,人人喪失信心,又加上許多人在傳說李自成如何廣行仁義、不擾百姓的好話,使民心十分不穩。
如果李自成仍像前香那樣猛攻,或采取久困之計,開封都将從内瓦解。
因為對形勢看得十分透徹,所以他更知道李自成這個《曉谕》的真正分量。
想了一陣,他心情沉重地說: “子彬,我的意思,流賊的這二十份告示要送呈撫台大人和列位上憲過目之後全數焚毀,不許洩露一字。
另外可以改寫一張賊示,公布于衆。
你看如何?” “如何改法,請賜明示。
” 黃澎正要指出如何修改,一個丫環送茶進來,就把話停住了。
等丫環走後,他走到門口望望,又走到窗前向院中望望,确信沒有一個人,這才坐下,對劉子彬俏聲說話。
聲音是那麼低,那麼輕,幾乎連劉子彬也不能完全聽清。
但劉是一個用心人,盡管有個别字聽不清楚,黃澍的意思他已經明白,不禁大驚,輕輕問道: “這樣能行麼?如果你準備将來使黃河決口,恐怕開封數十萬軍民,連你我在内,都不能活了。
” 黃澎說道:“不然。
不然。
我想得比你周到,你隻管按照我的意見去改。
” 劉子彬仍然不肯,說:“按常理講,黃河的河床多年淤積,全靠河堤将水攔住。
河水比開封城高,這一點在開封人盡皆知。
萬一将來将黃河決口,開封豈能平安無事?” “不,并不像你說的那麼可怕。
據我看來,如果把黃河決口,黃水向東南流,必然水勢分散,來到開封城下時,水勢已經變緩,不是那麼急了。
開封城外的攔馬牆,自從今春流賊退走以後,重新修固,又高又厚。
黃水被攔馬牆一擋,一定不會再有多大力量,也許連攔馬牆都過不來,即使過了攔馬牆,這開封城牆是萬萬沖不倒的,水也漫不過來。
到時還會分流,主流會繞過開封,往東南流去,開封城必會保全。
而流賊屯在城外,如不倉皇逃遁,必然會被淹死。
所以依我看來,此計可用。
但今天萬萬不能洩漏,日後也不能洩漏。
把我告訴你的兩句話寫在闖賊的《曉谕》上,也是為了一則可以固軍民守城之心,二則萬一将來必須決堤,大家也會認為此事罪在流賊,而不在城内。
” 劉子彬恍然明白,但仍然說了一句:“這畢竟是一着險棋……” “看似險棋,其實不險。
” 劉子彬終于被黃澍說服,按照黃澍的意見另外寫了一張《曉谕》,将提到周王的那一句話删去了,怕的是會引起百姓同感。
又将“如敢頑抗,不日一鼓破城,寸草不留”改為“不日決黃河之水,使爾等盡葬魚腹”,并添上“本大元帥恐傷天和,不忍遽決”的話,這就看起來很像是闖王的口氣了。
改了以後,黃澍感到滿意,就準備當夜去見巡撫。
劉子彬問道:“局勢如此險惡,撫台大人有何主意?” “撫台除決定派他的大公子于昨夜悄悄出城奔赴北京求救之外,别無善策。
如今撫台對人談起守城之事時,總說他畢竟年紀大了,要靠大家盡力。
他還說:‘文官要靠黃推官,武将要靠陳将軍。
’” “如今巡撫确實處處倚重老爺,這是很難得的機緣。
倘能保住開封,事後由巡撫大人保薦,老爺一定破格高升。
” 黃澍心中得意,故意說:“如今守城要緊,百萬生靈的命運決于此戰,哪有工夫去想高升的事。
” 劉子彬又問道:“周宜興新任首輔,此人倒是頗有才學,也有經驗。
不知巡撫大人派大公子進京,是不是要找宜興求救?” “巡撫一方面向朝廷呼救,請皇上速派大軍;另一方面當然要找宜興,請他設法救援。
” 劉子彬充滿希望地點點頭,說:“想來宜興久為皇上所知,這一次重任首輔,他當然急于有所建樹,必會想辦法調集人馬來救開封。
” “但願能夠如此,就怕一時軍饷很難籌集,所以我們也要想一個長久對敵之計。
我現在别的不擔心,就怕開封被圍日久,守城軍心有變。
” 劉子彬沉吟說:“這倒是要認真對待。
現在确是到處将驕兵惰,士無鬥志。
雖然陳将軍的一支人馬還比較好,可是日子久了也很難說。
……” 兩人又密談了一會兒話,隻見一個仆人匆匆進來,向黃澍禀報: “老爺,撫台衙門派人來請老爺速去,陳将軍和各上憲已經都在那裡了。
” “把轎子準備好。
” “轎子已經在二堂停着了,請老爺上轎。
” 黃澍将李自成的《曉谕》和僞造的《曉谕》都帶在身旁,由仆人提着亮紗燈籠在前引路,上轎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