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朱仙鎮戰役結束的第二天,一部分義軍開始返回開封城外。
李自成和羅汝才的老營尚未移營,而朱仙鎮一帶仍駐有很多人馬,多是追殺官軍回來的部隊,奉命要休息到明天才拔營去圍困開封。
五月二十四日這天晚上,李自成在他的老營大帳中召集少數親信文武,研究朱仙鎮大戰以後的新局勢和圍困開封諸事,同時也研究了今後同曹營的關系。
這次機密會議直開到三更以後。
當大家退出時候,李自成對牛金星說: “啟東,明天到閻李寨,應該繼續講《通鑒》了,還有《貞觀政要》這部書,我已經讀完,有些地方還需要你講一講,才能完全懂得。
” 牛金星恭敬地回答說:“《通鑒》自然要繼續講下去。
将來大元帥建立江山,經邦治國,這裡邊有取不盡的經驗。
《貞觀政要》既然已經讀完,有些重要地方可以再讨論讨論。
我想如今天氣太熱,大元帥也不必過于勞累。
像大元帥這樣于軍旅繁忙之中還能勤學好問,真是千古難得!” 李自成近來已經聽慣了這樣頌揚的話,不再表示謙遜,随即轉向李岩說:“林泉,你稍留一步,我有話跟你談談。
” 大家走後,李自成拉着李岩的手,步出帳外,站在一棵大樹底下。
樹梢上傳來知了的叫聲,叫叫停停。
附近有戰馬在吃野草,偶爾還聽到它們用蹄子刨土地的聲音。
天上滿布星辰,一道銀河橫斜,織女星和牛郎星隔銀河默默相望。
曠野上,很多很多軍營,到處有火光閃灼,分明是有的将士還沒有睡覺。
在李自成和李岩站立的地方,樹枝上有一隻喜鵲,在夢中被火光驚醒,從枝上飛起來,但忽然明白幾天來都是如此,随即又落下來,換了一個樹枝,重新安心地閉起眼睛,進入夢鄉。
闖王說道:“帳中悶熱,站在這裡倒覺得十分清爽。
林泉,河南是你的家鄉,人地熟悉,剛才議事,你怎麼很少做聲?莫非另有深謀遠慮,不肯當衆說出?” “我有一個想法,不知對否。
因為尚未思慮成熟,所以不敢說出。
” “大家議事,不一定思慮的都完全周到,你說出來何妨?好吧,現在沒有别人,你不妨對我說說。
” “大元帥,我有一個愚見,不知妥否。
請大元帥速命一大将率領三萬人馬去追左良玉,乘其在襄陽立足未穩,元氣未複,攻占襄陽。
将南陽與襄陽連在一起,随後再經營鄖陽,可稱為‘三陽開泰’之計。
如此,則我軍進可攻,退可守,将立于不敗之地。
自古以來,襄陽十分重要,為南北交通要道,又在漢江上遊。
将來從襄陽出兵,可以東出随、棗,南取荊州。
總之,占了襄陽,今後進湖廣,人四川,下江南,都很方便。
” 李自成用心聽着,不置可否。
李岩接着說道: “對曹操隻說追左良玉,不必說占領襄陽、南陽。
等占領之後,大力經營,那時曹操即使心裡不樂意,也莫可如何。
” 李自成微微點頭,又沉默半晌,方才小聲說道:“林泉,我們今天雖說有四十萬人,可是能戰的精兵不多,這你是知道的。
此次朱仙鎮之戰,我們是全力以赴,所以不惜将閻李寨的很多糧食丢掉。
今後既要攻開封,又要防朝廷,還要防曹操,兵力便很不足。
要圍攻開封,就不能分散兵力。
還有一層,倘若我們的力量一弱,曹操對我們也就不再重視;縱然他沒有别的想法,他的部下也很不可靠。
所以你的想法雖然很好,也隻能等攻破開封以後,再作計議。
” 李岩不敢勉強,說:“大元帥從全局着眼,以破開封為當務之急,又得防曹營懷有二心,所以将兵力集中在手,以策萬全。
老謀深算,勝于岩之管見遠矣。
” 李自成想了想,問道:“林泉,從明日起,我們就專心圍攻開封。
你今晚很少對圍困開封的事說話,不知你尚有什麼妙策不肯當衆言明?” “圍困開封,衆位文武讨論甚詳,我沒有别的妙策可說。
今後倘有一得之見,定當随時獻曝①。
隻有一件事情,剛才議事的時候大家都一時忘了。
” ①獻曝--古人的謙詞,意思是貢獻很不重要的意見或禮物 “什麼事兒?” “明日大軍重圍開封,應該向開封城内射進告示,勸谕城中官紳軍民及早投降,免遭屠戮。
就說大元帥體上天好生之德,不忍動用武力,暫時圍而不攻,以待開門投降,文武官員一律重用,市廛不驚,秋毫無犯。
如敢頑抗,破城之後,寸草不留。
” “好,好。
我因為事情多,忘了讓獻策和啟東他們草拟一個告示了。
這事兒就交給你辦。
你回去休息一晚,明天早晨把告示拟好,帶到閻李寨交我。
” 李岩辭别大元帥,跳上戰馬,向朱仙鎮附近的駐地奔去。
同日下午,約摸申時光景。
在開封城内,靠近南土街的酉邊,有一條東西胡同。
在這條胡同的西頭,有一個坐北向南的小小的兩進院落。
破舊的黑漆大門經常關着,一則為防備小偷和叫化子走進大門,二則為前院三間西房設有私塾,需要院裡清靜。
倘若有生人推開大門,總會驚動一條看家的老黃狗,立刻“汪汪”地狂叫着,奔上來攔着生人不許走進,直到主人出來吆喝幾聲才止。
那大門的門心和門框上,在今年春節時曾經貼過紅紙春聯。
當時開封正在進行着激烈的攻防戰,家家戶戶都不知這城是否能夠保住,也沒有心思過年。
可是貼春聯是兩百多年來一代代傳下的老規矩,又都不能不貼。
現在這春聯已被頑童們撕去大半,剩下的紅紙也褪了顔色。
隻有門頭上的橫幅,紅紙顔色還比較新鮮,上寫着“國泰民安”四個字。
不管是在當時還是在今天,這四個字看起來都十分滑稽。
如今雖然天氣很熱,卻仍舊從院中傳出一片學童的讀書聲。
有的孩子讀“四書”,有的讀《千字文》,有的讀《百家姓》,還有的在讀《詩經》,不過那是個别人罷了。
這些學生,有的用功,有的淘氣,而且各人的天賦、記性都不一樣。
有一個孩子,顯然是在背書,非常吃力,隻聽他扯着喉嚨背着“子日,呀呀呀,呀呀呀”,“呀”了好久,接不上别的字句。
夾在這些學童的聲音中間,有一個中年人的聲音,也在朗讀文章,音節很講究抑揚頓挫。
那文章聽起來好像是一段跟一段互相對稱的,懂得的人會聽出來他是在讀八股文,也許他面前的書就叫做《時文①選萃》,或《闱墨②評選》,總之,這是當時科舉考試的必讀之書,中舉人、進士所必修的課程。
這個中年人的琅琅書聲一直傳到大門以外,傳到小胡同中。
①時文--明朝人将八股文稱為“時文”.以别于韓愈和柳宗元等人倡導的“古文”。
②闱墨--評選出來鄉試或會試考中的試卷,稱做闱墨。
“闱”指試院。
這時在胡同的西頭,有一位少婦牽着一個大約五歲的小男孩,向東走來。
她分明聽見了讀書的聲音,特别是辨出了那個中年人讀八股文的聲音,憂郁的臉孔上不覺露出來一點若有若無的笑,也許是一絲苦笑。
她低下頭去望着那個小男孩,輕輕問道: “你聽,那是誰讀書?” 小男孩并沒有理會這讀書的聲音,用一隻手牽着媽媽,用一隻手背擦自己臉上的汗。
遇着一塊小磚頭、一塊瓦片,他總要用他的破鞋子踢開。
由于天氣太熱,他的上身沒有穿衣服,隻帶了一個花兜兜;褲子是開裆褲,用襻帶系在肩上。
他長得胖乎乎的,大眼睛,濃眉毛,五官端正,一臉聰明靈秀之氣。
那少婦大約有二十八歲的樣子,平民衣飾,梳着當時在省城流行的蘇州發髻,臉上薄施脂粉,穿的是一件藕荷色汴綢褂子
李自成和羅汝才的老營尚未移營,而朱仙鎮一帶仍駐有很多人馬,多是追殺官軍回來的部隊,奉命要休息到明天才拔營去圍困開封。
五月二十四日這天晚上,李自成在他的老營大帳中召集少數親信文武,研究朱仙鎮大戰以後的新局勢和圍困開封諸事,同時也研究了今後同曹營的關系。
這次機密會議直開到三更以後。
當大家退出時候,李自成對牛金星說: “啟東,明天到閻李寨,應該繼續講《通鑒》了,還有《貞觀政要》這部書,我已經讀完,有些地方還需要你講一講,才能完全懂得。
” 牛金星恭敬地回答說:“《通鑒》自然要繼續講下去。
将來大元帥建立江山,經邦治國,這裡邊有取不盡的經驗。
《貞觀政要》既然已經讀完,有些重要地方可以再讨論讨論。
我想如今天氣太熱,大元帥也不必過于勞累。
像大元帥這樣于軍旅繁忙之中還能勤學好問,真是千古難得!” 李自成近來已經聽慣了這樣頌揚的話,不再表示謙遜,随即轉向李岩說:“林泉,你稍留一步,我有話跟你談談。
” 大家走後,李自成拉着李岩的手,步出帳外,站在一棵大樹底下。
樹梢上傳來知了的叫聲,叫叫停停。
附近有戰馬在吃野草,偶爾還聽到它們用蹄子刨土地的聲音。
天上滿布星辰,一道銀河橫斜,織女星和牛郎星隔銀河默默相望。
曠野上,很多很多軍營,到處有火光閃灼,分明是有的将士還沒有睡覺。
在李自成和李岩站立的地方,樹枝上有一隻喜鵲,在夢中被火光驚醒,從枝上飛起來,但忽然明白幾天來都是如此,随即又落下來,換了一個樹枝,重新安心地閉起眼睛,進入夢鄉。
闖王說道:“帳中悶熱,站在這裡倒覺得十分清爽。
林泉,河南是你的家鄉,人地熟悉,剛才議事,你怎麼很少做聲?莫非另有深謀遠慮,不肯當衆說出?” “我有一個想法,不知對否。
因為尚未思慮成熟,所以不敢說出。
” “大家議事,不一定思慮的都完全周到,你說出來何妨?好吧,現在沒有别人,你不妨對我說說。
” “大元帥,我有一個愚見,不知妥否。
請大元帥速命一大将率領三萬人馬去追左良玉,乘其在襄陽立足未穩,元氣未複,攻占襄陽。
将南陽與襄陽連在一起,随後再經營鄖陽,可稱為‘三陽開泰’之計。
如此,則我軍進可攻,退可守,将立于不敗之地。
自古以來,襄陽十分重要,為南北交通要道,又在漢江上遊。
将來從襄陽出兵,可以東出随、棗,南取荊州。
總之,占了襄陽,今後進湖廣,人四川,下江南,都很方便。
” 李自成用心聽着,不置可否。
李岩接着說道: “對曹操隻說追左良玉,不必說占領襄陽、南陽。
等占領之後,大力經營,那時曹操即使心裡不樂意,也莫可如何。
” 李自成微微點頭,又沉默半晌,方才小聲說道:“林泉,我們今天雖說有四十萬人,可是能戰的精兵不多,這你是知道的。
此次朱仙鎮之戰,我們是全力以赴,所以不惜将閻李寨的很多糧食丢掉。
今後既要攻開封,又要防朝廷,還要防曹操,兵力便很不足。
要圍攻開封,就不能分散兵力。
還有一層,倘若我們的力量一弱,曹操對我們也就不再重視;縱然他沒有别的想法,他的部下也很不可靠。
所以你的想法雖然很好,也隻能等攻破開封以後,再作計議。
” 李岩不敢勉強,說:“大元帥從全局着眼,以破開封為當務之急,又得防曹營懷有二心,所以将兵力集中在手,以策萬全。
老謀深算,勝于岩之管見遠矣。
” 李自成想了想,問道:“林泉,從明日起,我們就專心圍攻開封。
你今晚很少對圍困開封的事說話,不知你尚有什麼妙策不肯當衆言明?” “圍困開封,衆位文武讨論甚詳,我沒有别的妙策可說。
今後倘有一得之見,定當随時獻曝①。
隻有一件事情,剛才議事的時候大家都一時忘了。
” ①獻曝--古人的謙詞,意思是貢獻很不重要的意見或禮物 “什麼事兒?” “明日大軍重圍開封,應該向開封城内射進告示,勸谕城中官紳軍民及早投降,免遭屠戮。
就說大元帥體上天好生之德,不忍動用武力,暫時圍而不攻,以待開門投降,文武官員一律重用,市廛不驚,秋毫無犯。
如敢頑抗,破城之後,寸草不留。
” “好,好。
我因為事情多,忘了讓獻策和啟東他們草拟一個告示了。
這事兒就交給你辦。
你回去休息一晚,明天早晨把告示拟好,帶到閻李寨交我。
” 李岩辭别大元帥,跳上戰馬,向朱仙鎮附近的駐地奔去。
同日下午,約摸申時光景。
在開封城内,靠近南土街的酉邊,有一條東西胡同。
在這條胡同的西頭,有一個坐北向南的小小的兩進院落。
破舊的黑漆大門經常關着,一則為防備小偷和叫化子走進大門,二則為前院三間西房設有私塾,需要院裡清靜。
倘若有生人推開大門,總會驚動一條看家的老黃狗,立刻“汪汪”地狂叫着,奔上來攔着生人不許走進,直到主人出來吆喝幾聲才止。
那大門的門心和門框上,在今年春節時曾經貼過紅紙春聯。
當時開封正在進行着激烈的攻防戰,家家戶戶都不知這城是否能夠保住,也沒有心思過年。
可是貼春聯是兩百多年來一代代傳下的老規矩,又都不能不貼。
現在這春聯已被頑童們撕去大半,剩下的紅紙也褪了顔色。
隻有門頭上的橫幅,紅紙顔色還比較新鮮,上寫着“國泰民安”四個字。
不管是在當時還是在今天,這四個字看起來都十分滑稽。
如今雖然天氣很熱,卻仍舊從院中傳出一片學童的讀書聲。
有的孩子讀“四書”,有的讀《千字文》,有的讀《百家姓》,還有的在讀《詩經》,不過那是個别人罷了。
這些學生,有的用功,有的淘氣,而且各人的天賦、記性都不一樣。
有一個孩子,顯然是在背書,非常吃力,隻聽他扯着喉嚨背着“子日,呀呀呀,呀呀呀”,“呀”了好久,接不上别的字句。
夾在這些學童的聲音中間,有一個中年人的聲音,也在朗讀文章,音節很講究抑揚頓挫。
那文章聽起來好像是一段跟一段互相對稱的,懂得的人會聽出來他是在讀八股文,也許他面前的書就叫做《時文①選萃》,或《闱墨②評選》,總之,這是當時科舉考試的必讀之書,中舉人、進士所必修的課程。
這個中年人的琅琅書聲一直傳到大門以外,傳到小胡同中。
①時文--明朝人将八股文稱為“時文”.以别于韓愈和柳宗元等人倡導的“古文”。
②闱墨--評選出來鄉試或會試考中的試卷,稱做闱墨。
“闱”指試院。
這時在胡同的西頭,有一位少婦牽着一個大約五歲的小男孩,向東走來。
她分明聽見了讀書的聲音,特别是辨出了那個中年人讀八股文的聲音,憂郁的臉孔上不覺露出來一點若有若無的笑,也許是一絲苦笑。
她低下頭去望着那個小男孩,輕輕問道: “你聽,那是誰讀書?” 小男孩并沒有理會這讀書的聲音,用一隻手牽着媽媽,用一隻手背擦自己臉上的汗。
遇着一塊小磚頭、一塊瓦片,他總要用他的破鞋子踢開。
由于天氣太熱,他的上身沒有穿衣服,隻帶了一個花兜兜;褲子是開裆褲,用襻帶系在肩上。
他長得胖乎乎的,大眼睛,濃眉毛,五官端正,一臉聰明靈秀之氣。
那少婦大約有二十八歲的樣子,平民衣飾,梳着當時在省城流行的蘇州發髻,臉上薄施脂粉,穿的是一件藕荷色汴綢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