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調凄苦,熱淚雙流。
關于洪承疇如何進行巷戰,負傷被俘,以及如何絕食而死,他都是采自洪家所刻的行狀,不過在他的筆下寫得特别富于感情。
祭文中有些話因為有“潛台詞”,在執筆者自己誦讀時,比旁人更為感動。
對于那些打動自己感情的段落,他往往在誦讀時滿懷酸痛,泣不成聲。
玄武門鼓打三更了。
一個宮女用托盤端來一碗銀耳湯和一碟虎眼窩絲糖放在他的面前,躬身輕聲說道: “皇爺,已經三更啦。
請用過點心就休息吧,明日一早還要上朝呢。
” 崇祯叫一個太監将祭文送到司禮監值房中連夜謄繕,天明時送交禮部。
喝了銀耳湯,便去養德齋就寝。
但是剛剛睡熟不久,就做了一個兇夢,連聲呼叫: “嗣昌!承疇!……” 他一乍驚醒,尚不知是真是幻,傾聽窗外,從乾清宮正殿檐角傳過來鐵馬丁冬。
一個值夜太監匆忙進來,躬身勸道: “皇爺,您又夢見洪承疇和楊嗣昌啦。
這兩位大臣已經為國盡忠,不可複生。
望皇爺不要悼念過甚,緻傷聖體。
” 崇祯歎息一聲,揮手命太監退出。
在洪承疇開始吃東西的第二天,範文程到三官廟中看他。
範文程同他談了許多關于古今成敗的道理,說明明朝種種弊政,必然日趨衰亡,勸他投降。
但是他很少回答;偶爾說話,仍然說他身為明朝大臣,決不投降,惟求速死。
為着保持大臣體統,他對範文程來時不迎,去時不送。
範文程對他的傲慢無禮雖不計較,但心中很不舒服。
同他見面之後,範文程去清甯宮叩見皇太極,面奏勸說洪承疇投降的結果。
皇太極問道:“洪承疇仍求速死,朕自然不會殺他。
你看,他會在看守不嚴的時候用别的法兒自盡麼?” 範文程說:“請陛下放心。
以臣看來,洪承疇不會死了。
以後不必看守很嚴,讓他自由自在好了。
” 皇太極面露笑容,問道:“你怎麼知道他不會再自盡了?” “洪承疇被俘之後,蓬頭垢面,确有求死之心。
昨晚稍進飲食,即重有求生之意。
今日臣與他談話時雖然他對臣傲慢無禮,仍說受南朝皇帝深恩,惟願速死,但适有梁上灰塵落在他的袍袖上,他立刻将灰塵撣去。
洪承疇連袍袖上的清潔尚如此愛惜,豈有不自借性命之理?” 皇太極哈哈大笑,說:“好,這話說得很是!”想一想,又說:“他一定會降,但不要逼他太緊,不要催他剃頭。
緩些日子不妨。
” 幾天以後,洪承疇已有願意投降表示。
清朝政府就給他安置到有兩進院落的宅子裡,除曾在三官廟中陪伴他的頗為溫柔體貼,使他感到稱心的佼仆白如玉仍在身邊外,又給他派來兩個仆人、一個馬夫、一個管洗衣做針線的女仆、一個很會烹調的廚師,還有一個管做粗活的仆人。
一切開銷,都不用他操心。
日常也有官員們前來看他,但他因身份未定,避免回拜。
他有時想起老母和家中許多親人,想起故國,想起祖宗墳墓,尤其想到崇祯皇帝,心中感到慚愧、辛酸,隐隐刺痛。
但是近來在平常時候,有滿洲官員們前來看他,他倒是談笑自若,沒有憂威外露。
有時忠義之心,憂威之感,重新擾亂他的心中平靜,但是他強顔為歡,不想在滿洲臣僚面前流露這種心情。
他對于飲食逐漸講究,對于整潔的習慣也幾乎完全恢複。
幾天前他風聞張存仁曾經給清國老憨上了一道奏本,建議将祖大壽斬首,将他留用。
随後有人将張存仁原疏的抄件拿給他看,關于留用他的話是這麼說的 洪承疇雖非挺身投順,皇上留之以生,是生其能識時勢也。
……洪承疇既幸得生,必思效力于我國,似不宜久加拘禁。
應速令剃發,酌加任用,使明國之主聞之寒心,在延文臣聞之奪氣。
蓋皇上特為文臣歸順者開一生路也。
且洪承疇身系書生,養于我國,譬如孤羊在檻階之中,蠅飛無百步之力耳。
縱之何所能?禁之何所用?此恩養之不宜薄者也。
洪承疇看了張存仁的這幾句話,充分說明了清方必欲使他投降的深心,就是要他為明朝文臣樹立一個投降清朝後受到優養和重用的榜樣。
他對自己自幼讀聖賢之書,受忠義之教,落到這個下場,感到羞恥,不禁發出恨聲,不斷長歎。
然而奇怪的是,這時如果他有心自盡,很容易為國“成仁”,然而他根本不再有自盡的想法了。
今天午飯後不久,正當崇祯在乾清宮為洪承疇寫祭文的時候,範文程差一位秘書院的官員前來見洪,告他說明天上午皇上要在大政殿召見他同祖大壽等,請他今天剃頭,并說一應需用衣帽,随後送到。
雖然這是洪承疇意料中必有的事,卻仍然不免在心中猛然震動。
這位官員向他深深作揖緻賀,說他必受到皇上重用。
他趕快還禮,臉上的表情似笑似哭,哺哺地不能回答出一句囫囵的話。
剛送走這位官員,就有人送來了衣、帽、靴、鞋,并來了一個衣服整潔,梳着大辮子的年輕剃頭匠。
那剃頭匠向洪承疇磕了個頭,說: “大學士範大人命小人來給大人剃頭。
” 洪承疇沉默片刻,将手一揮,說道:“知道了。
你出去等等!” 剃頭匠退出之後,洪承疇坐在椅子中穆然不動,過了好長一陣,仍然雙眼直直地望着牆壁。
雖然他已經決定投降,但剃頭這件事竟給他蓦然帶來很深的精神痛苦。
這樣的矛盾心情和痛苦,也許像祖大壽一類武将們比較少有。
他在童年時候就讀了《孝經》,将“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話背得爛熟。
如果是為國殉節,這一句古聖賢的話就可以不講,而隻講“盡忠即是盡孝”。
但如今他是做叛國降臣,剃頭就是背叛了古聖先王之制,背叛了華夏之習,背叛了祖宗和父母。
一旦剃頭,生前何面目再見流落滿洲的!日屬?死後何面目再見祖宗?然而他心中明白:既然已經投降,不随滿洲習俗是不可能的,在這件事情上稍有抗拒,便會被認為懷有二心,可能惹殺身之禍。
他正在衡量利害,白如玉來到他的身邊,湊近他的耳朵低聲說: “老爺,快剃頭吧。
聽說範大人馬上就要來到,與老爺商量明日進見憨王的事。
” 洪承疇嗯了一聲,點一下頭。
白如玉掀開一半簾子,探出頭去,将手一招。
随即滿洲剃頭匠把盆架子搬了進來,放在比較亮的地方。
這架子,下邊是木架子,有四條腿,都漆得紅明紅明的。
上邊放着鐵爐,形似罐子,下有爐門,燃着木炭,上邊接一個約有半尺高的黃銅圍圈。
他端來盛有熱水的、擦得光亮的白鋼臉盆,放在黃銅圍圈上。
臉盆背後的朱紅高架旁挂着蕩刀布,中間懸着一面青銅鏡。
剃頭匠本來還有一隻特制的凳子,同盆架子合成一擔,可以用扁擔挑着走。
因為洪承疇的屋中有更為舒服的椅子,所以不曾将那隻凳子搬進屋來。
剃頭匠将一把椅子放在盆架前邊,請洪承疇坐上去,俯下腰身,替他用熱水慢慢地洗濕要剃去的頭發和兩腮胡須。
洪承疇對剃頭的事完全陌生,隻好聽從剃頭匠的擺布。
洗過以後,剃頭匠将盆架向後移遠一點,取出刀子,在蕩刀布上蕩了幾下,開始為洪剃頭。
刀子真快,隻聽刷刷兩下,額上的頭發已經去了一片,露出青色的頭皮。
洪承疇在鏡中望見,趕快閉了眼睛。
剃頭匠為他剃光了腦殼下邊的周圍頭發,剃了雙鬓和兩腮,又刮了臉,也将上唇和下颌的胡須修剃得整整齊齊,然後将洪承疇留下的頭發梳成一條辮子,松松地盤在頭上。
洪對着銅鏡子看看,覺得好像比原來年輕了十年,但不禁心中一酸,趕快将眼光避開鏡子,暗自歎道: “從此生為别世之人,死為異域之鬼!①。
” ①生為……之鬼--出自西漢投降匈奴将領李陵的《答蘇武書》。
此書可能是僞托。
關于洪承疇如何進行巷戰,負傷被俘,以及如何絕食而死,他都是采自洪家所刻的行狀,不過在他的筆下寫得特别富于感情。
祭文中有些話因為有“潛台詞”,在執筆者自己誦讀時,比旁人更為感動。
對于那些打動自己感情的段落,他往往在誦讀時滿懷酸痛,泣不成聲。
玄武門鼓打三更了。
一個宮女用托盤端來一碗銀耳湯和一碟虎眼窩絲糖放在他的面前,躬身輕聲說道: “皇爺,已經三更啦。
請用過點心就休息吧,明日一早還要上朝呢。
” 崇祯叫一個太監将祭文送到司禮監值房中連夜謄繕,天明時送交禮部。
喝了銀耳湯,便去養德齋就寝。
但是剛剛睡熟不久,就做了一個兇夢,連聲呼叫: “嗣昌!承疇!……” 他一乍驚醒,尚不知是真是幻,傾聽窗外,從乾清宮正殿檐角傳過來鐵馬丁冬。
一個值夜太監匆忙進來,躬身勸道: “皇爺,您又夢見洪承疇和楊嗣昌啦。
這兩位大臣已經為國盡忠,不可複生。
望皇爺不要悼念過甚,緻傷聖體。
” 崇祯歎息一聲,揮手命太監退出。
在洪承疇開始吃東西的第二天,範文程到三官廟中看他。
範文程同他談了許多關于古今成敗的道理,說明明朝種種弊政,必然日趨衰亡,勸他投降。
但是他很少回答;偶爾說話,仍然說他身為明朝大臣,決不投降,惟求速死。
為着保持大臣體統,他對範文程來時不迎,去時不送。
範文程對他的傲慢無禮雖不計較,但心中很不舒服。
同他見面之後,範文程去清甯宮叩見皇太極,面奏勸說洪承疇投降的結果。
皇太極問道:“洪承疇仍求速死,朕自然不會殺他。
你看,他會在看守不嚴的時候用别的法兒自盡麼?” 範文程說:“請陛下放心。
以臣看來,洪承疇不會死了。
以後不必看守很嚴,讓他自由自在好了。
” 皇太極面露笑容,問道:“你怎麼知道他不會再自盡了?” “洪承疇被俘之後,蓬頭垢面,确有求死之心。
昨晚稍進飲食,即重有求生之意。
今日臣與他談話時雖然他對臣傲慢無禮,仍說受南朝皇帝深恩,惟願速死,但适有梁上灰塵落在他的袍袖上,他立刻将灰塵撣去。
洪承疇連袍袖上的清潔尚如此愛惜,豈有不自借性命之理?” 皇太極哈哈大笑,說:“好,這話說得很是!”想一想,又說:“他一定會降,但不要逼他太緊,不要催他剃頭。
緩些日子不妨。
” 幾天以後,洪承疇已有願意投降表示。
清朝政府就給他安置到有兩進院落的宅子裡,除曾在三官廟中陪伴他的頗為溫柔體貼,使他感到稱心的佼仆白如玉仍在身邊外,又給他派來兩個仆人、一個馬夫、一個管洗衣做針線的女仆、一個很會烹調的廚師,還有一個管做粗活的仆人。
一切開銷,都不用他操心。
日常也有官員們前來看他,但他因身份未定,避免回拜。
他有時想起老母和家中許多親人,想起故國,想起祖宗墳墓,尤其想到崇祯皇帝,心中感到慚愧、辛酸,隐隐刺痛。
但是近來在平常時候,有滿洲官員們前來看他,他倒是談笑自若,沒有憂威外露。
有時忠義之心,憂威之感,重新擾亂他的心中平靜,但是他強顔為歡,不想在滿洲臣僚面前流露這種心情。
他對于飲食逐漸講究,對于整潔的習慣也幾乎完全恢複。
幾天前他風聞張存仁曾經給清國老憨上了一道奏本,建議将祖大壽斬首,将他留用。
随後有人将張存仁原疏的抄件拿給他看,關于留用他的話是這麼說的 洪承疇雖非挺身投順,皇上留之以生,是生其能識時勢也。
……洪承疇既幸得生,必思效力于我國,似不宜久加拘禁。
應速令剃發,酌加任用,使明國之主聞之寒心,在延文臣聞之奪氣。
蓋皇上特為文臣歸順者開一生路也。
且洪承疇身系書生,養于我國,譬如孤羊在檻階之中,蠅飛無百步之力耳。
縱之何所能?禁之何所用?此恩養之不宜薄者也。
洪承疇看了張存仁的這幾句話,充分說明了清方必欲使他投降的深心,就是要他為明朝文臣樹立一個投降清朝後受到優養和重用的榜樣。
他對自己自幼讀聖賢之書,受忠義之教,落到這個下場,感到羞恥,不禁發出恨聲,不斷長歎。
然而奇怪的是,這時如果他有心自盡,很容易為國“成仁”,然而他根本不再有自盡的想法了。
今天午飯後不久,正當崇祯在乾清宮為洪承疇寫祭文的時候,範文程差一位秘書院的官員前來見洪,告他說明天上午皇上要在大政殿召見他同祖大壽等,請他今天剃頭,并說一應需用衣帽,随後送到。
雖然這是洪承疇意料中必有的事,卻仍然不免在心中猛然震動。
這位官員向他深深作揖緻賀,說他必受到皇上重用。
他趕快還禮,臉上的表情似笑似哭,哺哺地不能回答出一句囫囵的話。
剛送走這位官員,就有人送來了衣、帽、靴、鞋,并來了一個衣服整潔,梳着大辮子的年輕剃頭匠。
那剃頭匠向洪承疇磕了個頭,說: “大學士範大人命小人來給大人剃頭。
” 洪承疇沉默片刻,将手一揮,說道:“知道了。
你出去等等!” 剃頭匠退出之後,洪承疇坐在椅子中穆然不動,過了好長一陣,仍然雙眼直直地望着牆壁。
雖然他已經決定投降,但剃頭這件事竟給他蓦然帶來很深的精神痛苦。
這樣的矛盾心情和痛苦,也許像祖大壽一類武将們比較少有。
他在童年時候就讀了《孝經》,将“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話背得爛熟。
如果是為國殉節,這一句古聖賢的話就可以不講,而隻講“盡忠即是盡孝”。
但如今他是做叛國降臣,剃頭就是背叛了古聖先王之制,背叛了華夏之習,背叛了祖宗和父母。
一旦剃頭,生前何面目再見流落滿洲的!日屬?死後何面目再見祖宗?然而他心中明白:既然已經投降,不随滿洲習俗是不可能的,在這件事情上稍有抗拒,便會被認為懷有二心,可能惹殺身之禍。
他正在衡量利害,白如玉來到他的身邊,湊近他的耳朵低聲說: “老爺,快剃頭吧。
聽說範大人馬上就要來到,與老爺商量明日進見憨王的事。
” 洪承疇嗯了一聲,點一下頭。
白如玉掀開一半簾子,探出頭去,将手一招。
随即滿洲剃頭匠把盆架子搬了進來,放在比較亮的地方。
這架子,下邊是木架子,有四條腿,都漆得紅明紅明的。
上邊放着鐵爐,形似罐子,下有爐門,燃着木炭,上邊接一個約有半尺高的黃銅圍圈。
他端來盛有熱水的、擦得光亮的白鋼臉盆,放在黃銅圍圈上。
臉盆背後的朱紅高架旁挂着蕩刀布,中間懸着一面青銅鏡。
剃頭匠本來還有一隻特制的凳子,同盆架子合成一擔,可以用扁擔挑着走。
因為洪承疇的屋中有更為舒服的椅子,所以不曾将那隻凳子搬進屋來。
剃頭匠将一把椅子放在盆架前邊,請洪承疇坐上去,俯下腰身,替他用熱水慢慢地洗濕要剃去的頭發和兩腮胡須。
洪承疇對剃頭的事完全陌生,隻好聽從剃頭匠的擺布。
洗過以後,剃頭匠将盆架向後移遠一點,取出刀子,在蕩刀布上蕩了幾下,開始為洪剃頭。
刀子真快,隻聽刷刷兩下,額上的頭發已經去了一片,露出青色的頭皮。
洪承疇在鏡中望見,趕快閉了眼睛。
剃頭匠為他剃光了腦殼下邊的周圍頭發,剃了雙鬓和兩腮,又刮了臉,也将上唇和下颌的胡須修剃得整整齊齊,然後将洪承疇留下的頭發梳成一條辮子,松松地盤在頭上。
洪對着銅鏡子看看,覺得好像比原來年輕了十年,但不禁心中一酸,趕快将眼光避開鏡子,暗自歎道: “從此生為别世之人,死為異域之鬼!①。
” ①生為……之鬼--出自西漢投降匈奴将領李陵的《答蘇武書》。
此書可能是僞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