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關燈
前跪下。

    他将禦案上的文書看了一眼,然後向陳新甲問道: “自從江喬年在襄城兵敗以後,兩個月來闖賊連破豫中、豫東許多州、縣,連歸德府也破了,風聞就要去圍攻開封。

    卿部有何援剿之策?” 陳新甲叩頭說:“臣已檄催丁啟睿、楊文嶽兩總督統率左良玉等總兵,大約有二十萬之衆,合力援剿,不使流賊窺汴得逞。

    ” 崇祯對丁啟睿、楊文嶽的才幹并不相信,也不相信左良玉會實心作戰,歎口氣,又問道: “倘若援剿不利,還有兵可以調麼?” 陳新甲回答說:“陛下明白,目前兵、饷兩缺,實在無兵可調。

    倘若萬不得已,隻好調山西總兵劉超、甯武總兵周遇吉馳援河南。

    另外,陛下将孫傳庭從獄中放出,命他總督陝西、三邊軍務。

    他已經于一個月前到了西安,正在征饷集糧,加緊練兵。

    倘若能在短期内練成數萬精兵,也可救援開封。

    ” 崇祯轉向新任戶部尚書傅淑訓問道:“籌饷事急,卿部有何善策?” 傅淑訓戰戰兢兢地回答說:“目前處處災荒,處處戰亂,處處殘破,處處請赈、請饷,處處……” 崇祯幾年來聽熟了這樣的話,不願聽下去,向工部尚書劉遵憲問:“為洪承疇設祭的地方可完全布置就緒?” 劉遵憲回答:“前幾天就已經完全就緒。

    因為陛下将親臨賜祭,又将附近幾家貧民破舊房屋拆除,加寬禦道,鋪了黃沙。

    ” 崇幀又問:“命卿部在正陽門月城中為洪承疇修建祠堂,工程進行如何?” “工程進展甚速,今日已上梁矣。

    ” 崇祯轉向禮部尚書:“明日開祭,煩卿代朕前去。

    數日之後,朕必親臨緻祭。

    子日‘祭如在’。

    《禮記》雲‘祭祖主敬’。

    望卿與陪祭諸臣務須齋戒沐浴,克盡至誠,獻飨緻祭,感格忠魂。

    昨日朕看到承疇的兒子所刻承疇行狀①,對承疇殉國經過叙述較詳。

    朕看了兩遍,深為感動。

    ”崇祯熱淚盈眶,喉頭壅塞,停了片刻,接着說:“朕為一國之主,沒有救得承疇,緻有今日!……” ①行狀--叙述死者爵裡和一生行事的文字。

     皇帝突然熱淚奔流,泣不成聲。

    大臣們都低下頭去,有的也陪着皇帝落淚。

    過了一陣,崇祯揩幹眼淚,向大家問道: “你們還有什麼話需要面奏?” 禮部尚書林欲揖趕快奏道:“臣部代陛下所拟祭文,已進呈兩日,不知是否上合聖心?如不符聖心,如何改定,伏乞明谕。

    ” 崇祯說:“朕心中悲傷,幾乎将此事忘了!卿部所拟祭文,用四言韻語,務求典雅,辭采亦美,然不能将朕心中欲說的話說得痛快,實為美中不足。

    朕今日将親自拟一祭文,交卿明日使用。

    ” 林欲揖叩頭說:“臣驽鈍昏庸,所拟祭文未能仰副聖衷,殊覺有罪。

    陛下日理萬機,籲食宵衣,焦勞天下,豈可使陛下為此祭文煩心?臣部不乏能文之士,請客臣部另拟一稿,進呈禦覽。

    ” 崇祯說:“不用啦。

    承疇感激朕知遇之恩,臨難不苟,壯烈殉國,志節令名①光照史冊。

    朕為他親拟祭文,以示殊恩,也是應該的。

    ” ①令名--美名 陳新甲說:“陛下為忠臣親拟祭文,實曠代所未有之殊恩,必能使天下忠君愛國的志士感受鼓舞。

    ” 崇祯沒再說話,起駕回乾清宮去了。

     二更過後,崇領坐在乾清宮的禦案前改定祭文。

    當時,翰林中有不少能文之士,宮内秉筆太監也有一兩個可以代為拟稿的,但是他平日不大相信别人,習慣于“事必躬親”,盡管他要處理許多重要文書,還是親自動筆寫祭文稿子。

    晚飯前他已經将稿子寫成,晚飯後因東廠提督太監曹化淳迸宮來向他禀奏一些事情,包括一些朝臣的家庭陰私瑣事。

    通過曹化淳當面密奏,他知道洪家所刻的洪承疇行狀在京城散發極廣,有些人與洪家毫無瓜葛,沒有資格收到行狀,也要想法惜到一份,謄抄珍藏。

    曹化淳還說,京師臣民團聽說皇上将親寫祭文并将親臨東郊緻祭,人人為之感動,口稱聖明,都說有這樣聖君,故有洪承疇那樣忠臣。

    崇祯平時自認為是英明之主,對曹化淳并不完全相信,惟獨今晚對他的密奏句句信以為真。

    曹化淳走後,他本來已很疲倦,但不肯休息,将祭文稿攤在禦案上進行最後修改。

    他首先默誦一遍,精神集中,心情激動,疲倦全消。

     這篇祭文不長,在下午寫成後就經過兩遍修改,所以現在隻改了幾個字,便成定稿。

    對着這篇改定的祭文稿子,他噙着兩眶熱淚,用悲痛的低聲讀了一遍: 維大明崇祯十五年五月,皇帝遣官緻祭于故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禦史、薊遼總督洪承疇之靈前而告以文日: 嗚呼!劫際紅羊①,禍深黃龍②。

    安内攘外,端賴重臣。

    吳天不吊③,折我股肱。

    朕以薄德,罹此蹇剝④,臨軒灑涕,痛何如之! ①紅羊--即迷信所謂紅羊劫,謂國家遭受厄運。

     ②黃龍--即黃龍府,在今吉林省農安縣,金初國都。

    今吉林全境及遼甯省北部均其轄地。

     ③吳天不吊--上天不肯憐憫。

     ④罹此蹇剝--遭到倒黴運氣。

    《易經》中蹇卦和剝卦都不吉利。

    罹音lí。

     曩者青犢①肆虐于中原,銅馬②披猖于西陵,乃命卿總督師旅,掃蕩秦、蜀。

    萬裡馳驅,天下知上将之辛勞;三載奮剿,朝廷纖封疆之殷憂。

    方期賊氛廓清,麗日普照于泾、渭;诓料虜騎入犯,烽火遍燃于幽、燕。

    畿輔蹂躏,京師戒嚴。

    朕不得已诏卿勤王,星夜北來。

    平台召見,咨以方略。

    薊遼督師,倚為幹城。

    海内闆蕩③,君臣共休戚之感;關外糜爛,朝野乏戰守之策。

    卿受命援錦,躬親戎行;未建懋功,遽成國殇。

    嗚呼痛哉! ①②青犢、銅馬--王莽時兩支農民起義軍名稱。

    此處泛作農民起義軍的代稱。

     ③闆蕩--《闆》和《蕩》都是《詩-大雅》的篇名,本是寫周厲王無道的詩,後世引申沿用,成為世亂的代辭。

     自卿被圍,修逾半載。

    孤城遠懸,忠眸難望一兵之援;空腹堅守,赤心惟争千秋之節。

    慷慨誓師,将士聞之而氣壯;擂鼓督戰,夷狄對之而膽寒。

    大臣如此勇決,自古罕有。

    睢陽義烈①,堪與比拟。

    無奈壯士掘鼠,莫救三軍饑餒,叛将獻城,終至一朝崩解。

    然卿猶督兵巷戰,狂呼殺敵;弱馬中箭,繼以步鬥;手刃數虜,血滿袍袖;兩度負傷,仆而再起;正欲自刎,群虜湧至,遂緻被執。

    當此時也,戰鼓齊唁,星月無光,長空雲暗,曠野風悲,微而忽零,浙瀝不止,蓋忠貞格于上蒼,天地為之愁慘而隕泣! ①睢陽義烈--唐張巡與許遠共守睢陽,對抗安祿山,殉國甚烈。

     聞卿被執之後,矢志不屈,蓬頭垢面,罵不絕口。

    檻車北去,日近虜庭,時時回首南望,放聲痛哭。

    追入沈陽,便即絕食。

    虜酋百般招誘,無動卿心。

    佳肴羅列于幾上,卿惟日閉而罔視;豔姬侍立于榻前,卿惟背向而怒斥。

    古人雲: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

    慷慨與從容,卿兼而有之矣。

    又聞卿絕食數日,氣息奄奄,病不能興,鼓卿餘力,奮身坐起,南向而跪,連呼“陛下!陛下!”氣噎淚流,欲語無聲,倒地而死,目猶不瞑。

    君子成仁,有如是耶?嗚呼痛哉! 年餘以來,疊陷名城,連喪元臣,上天降罰,罪在朕躬。

    建祠建坊,國有褒忠之典;議谥議恤,朕懷表功之心。

    卿之志節功業,已饬宣付史館。

    嗚呼!卿雖死矣,死而不朽。

    死事重于泰山,豪氣化為長虹;享俎豆①于百世,傳今名于萬年。

    魂其歸來,尚飨! ①俎豆--俎(zǔ)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的器皿,引申為祭祀之意 崇祯将祭文改好之後,又忍不住反複小聲誦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