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
祖大壽是甯遠人,如今他的妻子也在甯遠。
祖氏家族活着的武将共有三個總兵官,從副将到參、遊有十幾人,全部降順,所以從他們部下放一批人回甯遠,對招降吳三桂和吳的部将大有作用。
他打算過不久就親自給吳三桂送去勸降诏谕,也叫祖大壽等新舊降順的武将,都給吳三桂去信勸降,看來吳三桂的歸順隻是遲早的事。
可是倘若沒有明國的重要文臣投降,要恢複金朝的舊業就不容易。
何況,倘若洪承疇為明國絕食盡節,受到明朝朝廷褒揚和全國贊頌,會大大鼓勵明朝的文臣與大清為敵,而光靠兵力決不能征服和治理明朝的土地、人民。
他在清甯宮中越想越焦急,感到對洪承疇無計可施。
盡管近來他的身體不如以前,今天又感到胸口很悶,有時胸口左側有些疼痛,應該躺下去休息或叫薩瑪來跳神念咒才是,但是他忍着病痛不告訴任何人。
晚上,約摸已經一更天氣,他命人去叫内院大學士範文程來見。
自從努爾哈赤開始建國不久,就注意招降和任用一些漢人為他工作。
到了皇太極繼位,更重視使用有才能的漢人。
今晚因洪承疇已經絕食三天,躺在炕上等死,精神很是姜頓,所以皇太極考慮漢人中文武群臣隻有範文程可以解此難題,便連夜将他叫進清甯宮來。
當時清朝的君臣禮節遠不像人關以後完全學習漢人,搞得那麼森嚴和繁瑣。
皇太極等範文程叩頭以後,命他在對面坐下,用滿洲語憂慮地問道: “洪承疇堅不歸降,已經絕食三天啦。
你看這事怎辦?” 範文程立即起身用流利的滿洲語答道:“請陛下不必過于焦慮。
洪承疇雖然身體原就www.tianyashUku.com虛弱,今又絕食三日,情況不佳,但他每日飲開水數次,看來一兩天内尚不至絕命。
以臣看來勸他回心轉意,尚非毫無辦法。
” 皇太極問道:“别人都去勸說他投降,你為何不去勸他?” 範文程說:“前幾天凡是去勸他的都被他無禮謾罵,臣因此違背陛下旨意,未曾前去。
” 皇太極心中不快,問道:“為着國事,你何必計較他罵你幾句?” 範文程躬身微笑說:“臣為陛下開拓江山,不辭粉身碎骨,自然不在乎洪承疇的辱罵。
但臣是清國大臣,暫不見他,也不受他的辱罵與輕視,方能留下個轉圜餘地。
據微臣看來,這轉圜的時候快到了。
” “倘若你能使洪承疇回心轉意,歸我朝所用,正是我的心願。
我近來常讀大金太宗①的本紀,想着建立太宗的事業不難,要緊的是善于使用人才。
洪承疇在明國的大臣中是很難得的人才,隻是明國皇帝不善使用,才落到兵敗被俘的下場。
如今他已絕食三天,你怎麼知道他能夠回心轉意?” ①金太宗--金朝第二代皇帝,本名完顔吳乞買,漢名改為完顔昂。
在位十二年(1123-1135),對于擴大金朝的武功和版圖起了重大作用。
在他統治時期,滅了遼國,臣服了西夏和高麗,占領中原,俘虜了北宋的徽、欽二帝,一度打到杭州,迫使來天子稱為佳皇帝,貢納歲币,處于臣服地位。
皇太極曾命漢族文臣将《金史》中的《太宗本紀》譯為滿文,供他閱讀。
範文程回答說:“陛下用兵如神,臣即以用兵的道理為陛下略作剖析。
洪承疇原來确不願降順我國,他必然會将他解來盛京看成是最後一戰。
古人論作戰之道,曾說臨陣将士常常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洪承疇初到盛京,對前去勸降的我國大臣或是肆口謾罵,或是閉目不理,其心中惟想着慷慨就義,以完其為臣大節,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這是他一鼓作氣。
後來明白陛下不肯殺他,他便開始絕食。
但絕食尋死比自缢、吞金難熬百倍,人所共知。
正因絕食十分難熬,所以洪承疇絕食到第二天,便一日飲水數次,今日飲水更多。
往日有滿人進去照料,洪偶爾一顧,目含仇恨之色。
今日偶爾一顧,眼色已經溫和,惟怕不給水飲。
這是再而衰了。
此時……” 皇太極趕快問:“此時就能勸說他回心轉意麼?” 範文程搖頭說:“此時最好不要派人前去勸說。
此時倘若操之過急,逼他投降,或因别故激怒了他,他還會再鼓餘勇,甯拼一死。
” “那麼……” “以臣愚見,此時應該投之以平生所好,引起他求生之念。
等他有了求生之念,心不願死而自己不好轉圜,然後我去替他轉圜,勸他投降,方是時機。
”“你知道他平生最好的是什麼?金銀珠寶,古玩玉器,錦衣美食,我什麼都肯給他,決不吝惜。
” 範文程微笑搖頭。
皇太極又問:“他多年統兵打仗,可能像盧象升一樣喜愛駿馬?” 範文程又微笑搖頭。
皇太極默思片刻,焦急地說: “範章京,到底這個人平生最愛好的是什麼?” 範文程回答說:“松山被俘的文武官員中,不乏洪承疇的親信舊部,有一些甘願投降的來到盛京。
臣從他們的口中,得知洪承疇平生隻有一個毛病,就是好色。
他不但喜愛豔姬美妾,也好男風。
” “什麼?” 範文程盡力将男風一詞用滿語解釋得使皇太極明白,然後接着說:“近世明國士大夫嗜好男風不但恬不知恥,反以為生活雅趣,在朋友間毫不避忌。
福建省此風更盛,甲于全國。
洪是福建人,尤有此好。
他去年統兵出關,将一俊仆名喚玉兒的帶在身邊,八月間死于亂軍之中。
自那時起,洪氏身處圍城之中,無從再近美女、佼童。
目前洪深為絕食所苦,生死二念必然搏鬥于心中。
此時如使他一見美色,必為心動,更會起戀生怕死之念。
到那時,為他轉圜,就很容易,如同瓜熟蒂落。
” 皇太極問:“美女可有?” “臣今日正在派人暗中物色,尚未找到。
此時并非将美女賞賜洪承疇,侍彼枕席,僅是引動他欲生之念耳。
” 皇太極說:“盛京中滿漢臣民數萬家,美女不會沒有。
另外有朝鮮國王去年貢來的歌舞女子一隊,也有生得不錯的。
” 範文程說:“有姿色的女子雖不難找,但此事絕不能使臣民知道,更不能使朝鮮知道。
此系一時誘洪承疇不死之計,倘若張揚出去,傳之屬國,便有失國體。
” “何不挑一妓女前去?使一妓女前去,也不會失我清國體統。
” “臣也想到使用妓女。
但思洪承疇出身名族,少年為宦,位至尚書,所見有姿色女子極多。
盛京妓女非北京和江南的名妓可比,舉止輕佻,言語粗俗,隻能使洪承疇見而生厭。
” 皇太極說:“洪承疇在松山被圍日久,身體原已虛弱,經不起幾天絕食。
明日一定得想出辦法使他回心轉意,不然就遲誤了。
” 範文程躬身回答:“臣要盡力設法,能夠不拖過明天最好。
” 皇太極沉吟片刻,叫範文程退了出去,然後帶着疲倦和憂慮的神色又坐了片刻,想起了莊妃博爾濟吉特氏。
自從她的姐姐關雎宮宸妃死後,在諸妃中算她生得最美,最得皇太極寵愛。
她能說漢語,略識漢字,舉止娴雅,溫柔中帶着草原民族的剛勁之氣,所以近來皇太極每次出外打獵總是帶她一道。
今夜皇太極本來想留在清甯宮住,但因為心中煩悶,中宮皇後對他并沒有什麼樂趣,便往莊妃所住的永福宮去。
上午,天氣比較溫和,陽光照射在糊着白紙的南窗上。
洪承疇從昏昏沉沉的半睡眠狀态醒來,望望窗子,知道快近中午,而且是好晴天。
他向窗上凝望,覺得窗上的陽光從來沒有這樣可愛。
他想到如今在關内已是暮春,不禁想到北京的名園,又想到江南的水鄉,想着他如今在為皇上盡節,而那些生長在江南的人們多麼幸福!今天,他覺得身體更加衰弱,精神更加萎頓,大概快要死了。
昨天,他還常常感到饑腸辘辘做聲,胃中十分難熬,但今天已經到第四天,那種饑餓難熬的痛苦反而減退,而最突出的感覺是衰弱無力,經常頭暈目眩。
他平日聽說,一般強壯人餓六天或七天即會餓死,而他的身體已經在圍困中吃了虧,如今可能不會再支持一二日了。
于是他在心中輕輕歎道: “我就這樣死去麼?” 因為想着不久就要餓死,他的心中有點槍然,也感到遺憾。
但是一陣眩暈,同時胃中忽然像火燒一般的難過,使他不能細想有什麼遺憾。
等這陣眩暈稍稍過去,胃中也
祖大壽是甯遠人,如今他的妻子也在甯遠。
祖氏家族活着的武将共有三個總兵官,從副将到參、遊有十幾人,全部降順,所以從他們部下放一批人回甯遠,對招降吳三桂和吳的部将大有作用。
他打算過不久就親自給吳三桂送去勸降诏谕,也叫祖大壽等新舊降順的武将,都給吳三桂去信勸降,看來吳三桂的歸順隻是遲早的事。
可是倘若沒有明國的重要文臣投降,要恢複金朝的舊業就不容易。
何況,倘若洪承疇為明國絕食盡節,受到明朝朝廷褒揚和全國贊頌,會大大鼓勵明朝的文臣與大清為敵,而光靠兵力決不能征服和治理明朝的土地、人民。
他在清甯宮中越想越焦急,感到對洪承疇無計可施。
盡管近來他的身體不如以前,今天又感到胸口很悶,有時胸口左側有些疼痛,應該躺下去休息或叫薩瑪來跳神念咒才是,但是他忍着病痛不告訴任何人。
晚上,約摸已經一更天氣,他命人去叫内院大學士範文程來見。
自從努爾哈赤開始建國不久,就注意招降和任用一些漢人為他工作。
到了皇太極繼位,更重視使用有才能的漢人。
今晚因洪承疇已經絕食三天,躺在炕上等死,精神很是姜頓,所以皇太極考慮漢人中文武群臣隻有範文程可以解此難題,便連夜将他叫進清甯宮來。
當時清朝的君臣禮節遠不像人關以後完全學習漢人,搞得那麼森嚴和繁瑣。
皇太極等範文程叩頭以後,命他在對面坐下,用滿洲語憂慮地問道: “洪承疇堅不歸降,已經絕食三天啦。
你看這事怎辦?” 範文程立即起身用流利的滿洲語答道:“請陛下不必過于焦慮。
洪承疇雖然身體原就www.tianyashUku.com虛弱,今又絕食三日,情況不佳,但他每日飲開水數次,看來一兩天内尚不至絕命。
以臣看來勸他回心轉意,尚非毫無辦法。
” 皇太極問道:“别人都去勸說他投降,你為何不去勸他?” 範文程說:“前幾天凡是去勸他的都被他無禮謾罵,臣因此違背陛下旨意,未曾前去。
” 皇太極心中不快,問道:“為着國事,你何必計較他罵你幾句?” 範文程躬身微笑說:“臣為陛下開拓江山,不辭粉身碎骨,自然不在乎洪承疇的辱罵。
但臣是清國大臣,暫不見他,也不受他的辱罵與輕視,方能留下個轉圜餘地。
據微臣看來,這轉圜的時候快到了。
” “倘若你能使洪承疇回心轉意,歸我朝所用,正是我的心願。
我近來常讀大金太宗①的本紀,想着建立太宗的事業不難,要緊的是善于使用人才。
洪承疇在明國的大臣中是很難得的人才,隻是明國皇帝不善使用,才落到兵敗被俘的下場。
如今他已絕食三天,你怎麼知道他能夠回心轉意?” ①金太宗--金朝第二代皇帝,本名完顔吳乞買,漢名改為完顔昂。
在位十二年(1123-1135),對于擴大金朝的武功和版圖起了重大作用。
在他統治時期,滅了遼國,臣服了西夏和高麗,占領中原,俘虜了北宋的徽、欽二帝,一度打到杭州,迫使來天子稱為佳皇帝,貢納歲币,處于臣服地位。
皇太極曾命漢族文臣将《金史》中的《太宗本紀》譯為滿文,供他閱讀。
範文程回答說:“陛下用兵如神,臣即以用兵的道理為陛下略作剖析。
洪承疇原來确不願降順我國,他必然會将他解來盛京看成是最後一戰。
古人論作戰之道,曾說臨陣将士常常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洪承疇初到盛京,對前去勸降的我國大臣或是肆口謾罵,或是閉目不理,其心中惟想着慷慨就義,以完其為臣大節,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這是他一鼓作氣。
後來明白陛下不肯殺他,他便開始絕食。
但絕食尋死比自缢、吞金難熬百倍,人所共知。
正因絕食十分難熬,所以洪承疇絕食到第二天,便一日飲水數次,今日飲水更多。
往日有滿人進去照料,洪偶爾一顧,目含仇恨之色。
今日偶爾一顧,眼色已經溫和,惟怕不給水飲。
這是再而衰了。
此時……” 皇太極趕快問:“此時就能勸說他回心轉意麼?” 範文程搖頭說:“此時最好不要派人前去勸說。
此時倘若操之過急,逼他投降,或因别故激怒了他,他還會再鼓餘勇,甯拼一死。
” “那麼……” “以臣愚見,此時應該投之以平生所好,引起他求生之念。
等他有了求生之念,心不願死而自己不好轉圜,然後我去替他轉圜,勸他投降,方是時機。
”“你知道他平生最好的是什麼?金銀珠寶,古玩玉器,錦衣美食,我什麼都肯給他,決不吝惜。
” 範文程微笑搖頭。
皇太極又問:“他多年統兵打仗,可能像盧象升一樣喜愛駿馬?” 範文程又微笑搖頭。
皇太極默思片刻,焦急地說: “範章京,到底這個人平生最愛好的是什麼?” 範文程回答說:“松山被俘的文武官員中,不乏洪承疇的親信舊部,有一些甘願投降的來到盛京。
臣從他們的口中,得知洪承疇平生隻有一個毛病,就是好色。
他不但喜愛豔姬美妾,也好男風。
” “什麼?” 範文程盡力将男風一詞用滿語解釋得使皇太極明白,然後接着說:“近世明國士大夫嗜好男風不但恬不知恥,反以為生活雅趣,在朋友間毫不避忌。
福建省此風更盛,甲于全國。
洪是福建人,尤有此好。
他去年統兵出關,将一俊仆名喚玉兒的帶在身邊,八月間死于亂軍之中。
自那時起,洪氏身處圍城之中,無從再近美女、佼童。
目前洪深為絕食所苦,生死二念必然搏鬥于心中。
此時如使他一見美色,必為心動,更會起戀生怕死之念。
到那時,為他轉圜,就很容易,如同瓜熟蒂落。
” 皇太極問:“美女可有?” “臣今日正在派人暗中物色,尚未找到。
此時并非将美女賞賜洪承疇,侍彼枕席,僅是引動他欲生之念耳。
” 皇太極說:“盛京中滿漢臣民數萬家,美女不會沒有。
另外有朝鮮國王去年貢來的歌舞女子一隊,也有生得不錯的。
” 範文程說:“有姿色的女子雖不難找,但此事絕不能使臣民知道,更不能使朝鮮知道。
此系一時誘洪承疇不死之計,倘若張揚出去,傳之屬國,便有失國體。
” “何不挑一妓女前去?使一妓女前去,也不會失我清國體統。
” “臣也想到使用妓女。
但思洪承疇出身名族,少年為宦,位至尚書,所見有姿色女子極多。
盛京妓女非北京和江南的名妓可比,舉止輕佻,言語粗俗,隻能使洪承疇見而生厭。
” 皇太極說:“洪承疇在松山被圍日久,身體原已虛弱,經不起幾天絕食。
明日一定得想出辦法使他回心轉意,不然就遲誤了。
” 範文程躬身回答:“臣要盡力設法,能夠不拖過明天最好。
” 皇太極沉吟片刻,叫範文程退了出去,然後帶着疲倦和憂慮的神色又坐了片刻,想起了莊妃博爾濟吉特氏。
自從她的姐姐關雎宮宸妃死後,在諸妃中算她生得最美,最得皇太極寵愛。
她能說漢語,略識漢字,舉止娴雅,溫柔中帶着草原民族的剛勁之氣,所以近來皇太極每次出外打獵總是帶她一道。
今夜皇太極本來想留在清甯宮住,但因為心中煩悶,中宮皇後對他并沒有什麼樂趣,便往莊妃所住的永福宮去。
上午,天氣比較溫和,陽光照射在糊着白紙的南窗上。
洪承疇從昏昏沉沉的半睡眠狀态醒來,望望窗子,知道快近中午,而且是好晴天。
他向窗上凝望,覺得窗上的陽光從來沒有這樣可愛。
他想到如今在關内已是暮春,不禁想到北京的名園,又想到江南的水鄉,想着他如今在為皇上盡節,而那些生長在江南的人們多麼幸福!今天,他覺得身體更加衰弱,精神更加萎頓,大概快要死了。
昨天,他還常常感到饑腸辘辘做聲,胃中十分難熬,但今天已經到第四天,那種饑餓難熬的痛苦反而減退,而最突出的感覺是衰弱無力,經常頭暈目眩。
他平日聽說,一般強壯人餓六天或七天即會餓死,而他的身體已經在圍困中吃了虧,如今可能不會再支持一二日了。
于是他在心中輕輕歎道: “我就這樣死去麼?” 因為想着不久就要餓死,他的心中有點槍然,也感到遺憾。
但是一陣眩暈,同時胃中忽然像火燒一般的難過,使他不能細想有什麼遺憾。
等這陣眩暈稍稍過去,胃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