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關燈
當明朝援救錦州大軍在松山一帶崩潰的時候,李自成已經準備好一次重大的軍事行動,為第二次攻打開封,掃蕩明朝調到河南的軍事力量。

     八月初旬,新任的陝西、三邊總督傅宗龍在崇祯皇帝的一再催逼下,隻好離開陝西,往河南進兵。

    當離開陝西的時候,新任陝西巡撫汪喬年給他送行。

    汪喬年也是一個多少懂得點軍事的文臣,知道傅宗龍這次去河南兇多吉少,是不得已被逼出關。

    傅宗龍自己更是清楚:軍隊沒有訓練,将領驕橫跋扈,軍饷、糧草都非常匮乏,如此兵力,如何能夠剿滅“流賊”?不但不能剿滅“流賊”,就是保全自己,也困難萬分。

    特别是李自成自從破了洛陽以後,大非昔比,不僅是人馬衆多,而且河南百姓望風歸順;七月間,又來了一個羅汝才,給他增加一二十萬人馬,更是如虎生翼。

    可是皇上是那樣急于“剿賊”,性情暴躁,不斷有上谕和兵部檄文飛來,催他速赴河南作戰,根本不考慮各鎮官軍情況,不允許他有整頓兵馬的時間。

    他明知出潼關兇多吉少,卻不敢違抗“聖旨”。

    當他和汪喬年在灞上相别的時候,兩個人手拉着手,都滾出了眼淚。

    他對汪喬年說: “我這次奉旨剿賊,倉促出關,好比以肉喂虎。

    ” 汪喬年說:“大人隻管放心前去。

    萬一大人作戰不利,喬年也就跟着出關。

    ” 他們兩人都明白這話中的意思,相顧搖頭歎息,沒有别的話說。

     傅宗龍知道李自成在伏牛山中練兵,不敢從潼關出去經過洛陽,怕的是被李自成中途截住去路。

    但是他又必須同保定總督楊文嶽在豫南會師,合起力量來共同對付李自成。

    因此他率領着三四萬人馬,不走潼關,而走商州、内鄉、鄧州,沿着豫南和湖廣交界的地區,迅速東進,準備在光州(今潢川)以北,新蔡和汝甯一帶與楊文嶽會師。

     李自成在伏牛山中得到探馬禀報,趕快率領人馬向豫南追趕前去。

    八月中旬,李自成的人馬已經追到了西平、遂平之間,暫時駐下,準備決戰。

     傅宗龍和楊文嶽已經通過密書往還,商定先在新蔡境内會師,再作計較。

    雖然這兩個總督都是奉命專力“剿闖”,皇上手诏和兵部催戰檄文,急如星火,但是他們都不敢貿然同李自成作戰。

    他們根據細作探報,知道李自成将要再攻開封,隻是因為獲悉他們要在光州以北會師,才暫緩向開封進兵,如今駐兵西平、遂平之間,準備同他們大戰。

    他們商定會師後避開李自成的軍鋒,先到項城,盡快趕到陳州(今淮陽),從側面牽制北趨開封的闖、曹大軍。

     正當傅宗龍和楊文嶽在新蔡會師的這一天,黃昏時候,有數千輕騎兵從西北奔來。

    馬身上流着汗,腿上帶着塵土。

    騎兵部伍整齊,沒有一隊騎兵敢走入田中,踐踏莊稼,同當時官軍的所有騎兵大不相同。

     秋收時節,夕陽特别豔麗,紅彤彤的,落在平原盡頭的樹梢上。

    這裡許多地方的莊稼還沒有收完,有些莊稼已經幹枯在地裡。

    近幾天來,人們因為聽說官軍要來,要在這裡經過,都害怕受到騷擾,又怕打仗,所以很多人都離開了村莊,躲開了大路,地裡的莊稼也就耽誤了收割。

    這裡的百姓和豫西的百姓情況不同。

    雖然他們也聽說闖王的人馬比官軍好得多,但是他們卻不相信人間真有仁義之師,更不相信李自成的人馬果然會不騷擾平民百姓。

     多少年來,他們一直聽慣了把李自成的人馬說成“流賊”,所以他們想道,李自成的人馬縱然好,好到天邊兒也畢竟是賊,到底不是正經部隊。

    老百姓既怕官軍從這裡經過,也怕李自成的人馬從西邊開來,幾乎天天都在擔心害怕。

    這一兩天風聲特别緊,所以沿着這條通向新蔡的大路,村莊裡的人們幾乎都逃空了。

     可是正在這時候,有一群外出逃荒的饑民,在夕陽的餘輝中,在大路的煙塵中,在漸漸濃起來的暮色中,從遠處向西逃來。

    他們和剛才那大隊騎兵迎面相遇,躲避不及,隻好離開大路,站在田中。

    他們是一群無家可歸的人。

    天已黃昏了,小孩子們早就餓得啼哭,老人正在呻吟。

    前途茫茫,偏又遇着打仗,使他們愁上加愁。

     這群饑民想看看走過的騎兵,卻又不敢正面去看,眼色中充滿了畏懼、詫異和好奇。

    畏懼的是,不曉得這是哪裡來的人馬,會不會對他們使厲害,或者把他們中的年輕人裹脅走。

    詫異的是,從來沒有見過這樣整齊的隊伍,經過時竟然沒有對他們作任何可怕的舉動,也沒有辱罵他們,連兇狠的眼色也沒有。

    因為他們的心中感到詫異,便更加忍不住用好奇的眼光偷偷地觀察這支部隊。

     他們看見隊伍中有一位将軍,騎在馬上,又見他的前邊打的是“闖”字旗,恍然大悟:這就是李闖王的人馬!那麼,馬上的将軍難道就是闖王本人麼?人們互相暗使眼色,卻沒有人敢說話。

    有的人不自禁地跪了下去,因為按照千百年來的習慣,老百姓見官,不論是文官還是武官,都要下跪,所以他們看見闖字大旗來到,看到那騎馬的将軍,不管是不是李闖王,都跪了下去。

     隊伍過盡了,人們開始議論起來。

    有人說這是去攻汝甯府城的;有人說,不一定,可能是去迎戰官軍的;有人說,這支人馬與官軍多麼不同啊,隊伍多麼整齊,連一匹馬都不踩到田裡,真是紀律嚴明!有些年老的婦女,本來正在為自己的媳婦、閨女擔心,但後來發現這隊騎兵竟沒有一個人跑來調戲婦女,忽然放下心來,暗暗念一句“阿彌陀佛”。

     正在紛紛議論,有一名義軍的小頭目騎馬奔回。

    到了災民面前,勒住馬,從馬上扔下一大包糧食,說道: “各位鄉親,你們不要害怕。

    我們是李闖王的人馬,前來剿兵安民。

    我們的人馬一向恤老憐貧,每到一個地方,開倉放赈,救濟饑民。

    今天我們是從這裡路過,所帶糧食也不很多。

    剛才我們将爺看見你們都是很可憐的逃荒人,特地命我回來,将這一包糧食留給你們。

    你們誰是領頭的,把糧食分一分,大家都分一點,救救急。

    等我們打敗了官軍,占領了這一帶地方,就會從富豪大戶的倉庫裡拿出多的糧食,分散給窮百姓。

    你們不要害怕,把糧食分一分,帶走吧。

    天已經快黑了,趕快趕路!” 說完後,這小頭目就勒轉馬頭,準備離開。

    當下從災民中走出一位老人,看來是個領頭的,跪下去向小頭目磕了個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