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
靈州即今甯夏靈武縣,為宋朝西北軍事重鎮。
宋真宗鹹平五年(公元1002年)為西夏攻陷。
這聲音忽然停住,似乎一時想不起來以下的詞句。
佘一元等的視線被一道短牆隔斷,認為這牆那邊行走的人必是劉子政在回憶燒掉的祭文稿子。
迨過了短牆,兩路相交,佘一元等才看見原來是山海關鎮台衙門的李贊畫在此閑步,背後跟着一個仆人。
大家同李贊畫都是熟人,且素知李贊畫記性過人,喜讀雜書①,對劉子政亦頗仰慕。
互相施禮之後,佘一元笑着問道: ①雜書--明、清科舉盛行時代,讀書人将“五經”、“四書”等直接與考試有關的書籍之外的一切書籍視為雜書,各種學問稱為雜學。
“李老爺适才背誦的不是劉老爺的那篇祭文麼?” 李贊畫說:“是呀,可惜記不全啦。
我為要将這篇祭文回憶起來,兩天來總在用心思索。
剛才衙門無事,躲出城外,在這個清靜地方走走,看能不能回憶齊全。
不行,到底不是少年時候,記性大不如前,有大半想不起來。
如此佳文,感人肺腑,不得傳世,真真可惜!諸位駕往何處?” 佘一元說:“弟等要去澄海樓拜望政老,一則想得見祭文原稿,二則想聽他談一談援錦大軍何以潰敗如此之速,今後關外局勢是否仍有一線指望。
” 李贊畫說:“啊呀,我也正有意去拜望政老請教。
他說底稿已經燒掉,我總不信。
既然你們三位前去拜訪,我随你們同去如何?” 佘一元等三個人一齊說:“很好,很好。
” 他們一起步行到了甯海城,先拜見主管留守事務的李鎮中。
李鎮中同他們原是熟人,看了名刺,趕快将他們請進客廳坐下。
當李鎮中知道他們的來意之後,不勝感慨地說: “真不湊巧,諸公來遲一步!政老因援錦大軍潰敗,多年收複遼左之夢已經全破,于昨日上午先将他的仆人打發走,昨晚在了悟和尚處剃了發,将袍子換為袈裟,來向我們辭行并處置一些什物。
我們一見大驚,但事已無可挽回。
大家留他在澄海樓又住了一夜,準備今日治素席為他餞行。
政老談起國事,慷慨悲歌,老淚縱橫。
今日清早,不辭而别,不知往哪裡去了。
可惜你們來遲一步!” 大家十分吃驚,一時相顧無言。
李鎮中接着說: “近幾天來,政老常說他今日既然不能為朝廷效力疆場,他年也不願做亡國之臣。
” 大家都明白他對國事灰心,但沒有料到他竟會毅然遁入空門,飄然而去。
佘一元說:“世人出家為僧,也有種種。
常言道,有因家貧無以為生而幼年送到寺中為僧的叫做餓僧,有因幼年多病而送入寺中為僧的叫做病僧,另外還有憤僧、悲僧、情僧、逃僧等等,各種原因不同。
真正生有慧根,了然徹悟,一心想做阿羅漢的,并不很多。
政老大概算是憤僧了。
請問李老爺,傳聞政老有《孫子新注》一稿,倘能傳之人間,必有裨于戎事。
此稿現在何處?” 李鎮中搖頭說:“可惜!可惜!此稿已經被政老暗中撕毀,投入大海了!” “投入大海?!……鎮老何不勸阻?” “不知他什麼時候就已經投進大海。
今早有人從海灘上拾到半頁,顯然是漲潮時偶然漂回岸邊。
弟已命賤仆将此半頁稿子晾幹,珍藏勿失。
另外頗值珍視的是,今早政老走後,同僚們在澄海樓上看見他新填《賀新郎》一阙,留題柱上,旁邊挂着他多年佩在腰間的那把寶劍。
” 佘一元等一聽說劉子政臨走時在柱上留詞一首,都要去親眼看看,抄錄下來。
李鎮中帶他們下到海邊,過了浮橋,登上高樓。
他們經李鎮中一指,果然看見一根柱子上題有一首《賀新郎》,墨色甚新。
佘一元搶前一步,趕快念道: 海樓空揮淚。
歎三番雄師北伐①, 虎頭蛇尾。
試問封疆何日複, 怕是而今已矣! 念往事思如潮水。
數萬兒郎成新鬼, 決天河莫洗神州恥。
戎幕策, 剩追悔。
殘秋嶺上曾遙祭。
霧沉沉風号雁唳, 此情誰會? 塞外雙城②猶死守, 望斷天涯日暮。
欲解救睢陽③無計。
休論前朝興亡事, 最傷心弱宋和金史。
千古恨, 《黍離》④耳! ①三番雄師北伐--這是指明對清作戰較重大的三次潰敗:一次是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楊鎬出師大敗。
第二次是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袁應泰正議三路出師,清兵先進攻,攻陷沈陽、遼陽。
第三次即崇祯十四年(公元1640年)洪承疇援錦之役。
②雙城--指錦州和松山。
③睢陽--今河南商丘縣南。
唐朝安史亂時,張巡在此死守,不獲救援,城破被殺。
④《黍離》--《詩經》中一個篇名,寫周大夫看見西周故宮長滿莊稼,興起亡國之痛。
佘一元讀時,大家跟着他讀,反複讀了幾遍,琢磨着每句含義,每個人都對“戎幕策,剩追悔”六個字暗中猜解。
李鎮中明白這六字所指何事,卻不肯說出。
大家正在議論,忽然起了狂風,天地陡暗,海濤洶湧,沖擊着澄海樓的根基。
大家停止談話,奔出屋子,抓緊欄杆,向翻滾着白浪的茫茫大海張望,都覺得這座建築在礁石上并以大石為根基的澄海樓在風浪中不住搖動。
靈州即今甯夏靈武縣,為宋朝西北軍事重鎮。
宋真宗鹹平五年(公元1002年)為西夏攻陷。
這聲音忽然停住,似乎一時想不起來以下的詞句。
佘一元等的視線被一道短牆隔斷,認為這牆那邊行走的人必是劉子政在回憶燒掉的祭文稿子。
迨過了短牆,兩路相交,佘一元等才看見原來是山海關鎮台衙門的李贊畫在此閑步,背後跟着一個仆人。
大家同李贊畫都是熟人,且素知李贊畫記性過人,喜讀雜書①,對劉子政亦頗仰慕。
互相施禮之後,佘一元笑着問道: ①雜書--明、清科舉盛行時代,讀書人将“五經”、“四書”等直接與考試有關的書籍之外的一切書籍視為雜書,各種學問稱為雜學。
“李老爺适才背誦的不是劉老爺的那篇祭文麼?” 李贊畫說:“是呀,可惜記不全啦。
我為要将這篇祭文回憶起來,兩天來總在用心思索。
剛才衙門無事,躲出城外,在這個清靜地方走走,看能不能回憶齊全。
不行,到底不是少年時候,記性大不如前,有大半想不起來。
如此佳文,感人肺腑,不得傳世,真真可惜!諸位駕往何處?” 佘一元說:“弟等要去澄海樓拜望政老,一則想得見祭文原稿,二則想聽他談一談援錦大軍何以潰敗如此之速,今後關外局勢是否仍有一線指望。
” 李贊畫說:“啊呀,我也正有意去拜望政老請教。
他說底稿已經燒掉,我總不信。
既然你們三位前去拜訪,我随你們同去如何?” 佘一元等三個人一齊說:“很好,很好。
” 他們一起步行到了甯海城,先拜見主管留守事務的李鎮中。
李鎮中同他們原是熟人,看了名刺,趕快将他們請進客廳坐下。
當李鎮中知道他們的來意之後,不勝感慨地說: “真不湊巧,諸公來遲一步!政老因援錦大軍潰敗,多年收複遼左之夢已經全破,于昨日上午先将他的仆人打發走,昨晚在了悟和尚處剃了發,将袍子換為袈裟,來向我們辭行并處置一些什物。
我們一見大驚,但事已無可挽回。
大家留他在澄海樓又住了一夜,準備今日治素席為他餞行。
政老談起國事,慷慨悲歌,老淚縱橫。
今日清早,不辭而别,不知往哪裡去了。
可惜你們來遲一步!” 大家十分吃驚,一時相顧無言。
李鎮中接着說: “近幾天來,政老常說他今日既然不能為朝廷效力疆場,他年也不願做亡國之臣。
” 大家都明白他對國事灰心,但沒有料到他竟會毅然遁入空門,飄然而去。
佘一元說:“世人出家為僧,也有種種。
常言道,有因家貧無以為生而幼年送到寺中為僧的叫做餓僧,有因幼年多病而送入寺中為僧的叫做病僧,另外還有憤僧、悲僧、情僧、逃僧等等,各種原因不同。
真正生有慧根,了然徹悟,一心想做阿羅漢的,并不很多。
政老大概算是憤僧了。
請問李老爺,傳聞政老有《孫子新注》一稿,倘能傳之人間,必有裨于戎事。
此稿現在何處?” 李鎮中搖頭說:“可惜!可惜!此稿已經被政老暗中撕毀,投入大海了!” “投入大海?!……鎮老何不勸阻?” “不知他什麼時候就已經投進大海。
今早有人從海灘上拾到半頁,顯然是漲潮時偶然漂回岸邊。
弟已命賤仆将此半頁稿子晾幹,珍藏勿失。
另外頗值珍視的是,今早政老走後,同僚們在澄海樓上看見他新填《賀新郎》一阙,留題柱上,旁邊挂着他多年佩在腰間的那把寶劍。
” 佘一元等一聽說劉子政臨走時在柱上留詞一首,都要去親眼看看,抄錄下來。
李鎮中帶他們下到海邊,過了浮橋,登上高樓。
他們經李鎮中一指,果然看見一根柱子上題有一首《賀新郎》,墨色甚新。
佘一元搶前一步,趕快念道: 海樓空揮淚。
歎三番雄師北伐①, 虎頭蛇尾。
試問封疆何日複, 怕是而今已矣! 念往事思如潮水。
數萬兒郎成新鬼, 決天河莫洗神州恥。
戎幕策, 剩追悔。
殘秋嶺上曾遙祭。
霧沉沉風号雁唳, 此情誰會? 塞外雙城②猶死守, 望斷天涯日暮。
欲解救睢陽③無計。
休論前朝興亡事, 最傷心弱宋和金史。
千古恨, 《黍離》④耳! ①三番雄師北伐--這是指明對清作戰較重大的三次潰敗:一次是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楊鎬出師大敗。
第二次是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袁應泰正議三路出師,清兵先進攻,攻陷沈陽、遼陽。
第三次即崇祯十四年(公元1640年)洪承疇援錦之役。
②雙城--指錦州和松山。
③睢陽--今河南商丘縣南。
唐朝安史亂時,張巡在此死守,不獲救援,城破被殺。
④《黍離》--《詩經》中一個篇名,寫周大夫看見西周故宮長滿莊稼,興起亡國之痛。
佘一元讀時,大家跟着他讀,反複讀了幾遍,琢磨着每句含義,每個人都對“戎幕策,剩追悔”六個字暗中猜解。
李鎮中明白這六字所指何事,卻不肯說出。
大家正在議論,忽然起了狂風,天地陡暗,海濤洶湧,沖擊着澄海樓的根基。
大家停止談話,奔出屋子,抓緊欄杆,向翻滾着白浪的茫茫大海張望,都覺得這座建築在礁石上并以大石為根基的澄海樓在風浪中不住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