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關燈
,忽然聽到風傳,說洪總督率領的援錦大軍在松山吃了敗仗,損失慘重。

    這傳聞使他不勝震驚和憂慮,不能不停下來聽候确訊。

    連着三四天,每天都有新的傳聞,盡是兵敗消息。

    到了第五天,山海關守将派出去的塘馬自甯遠回來,才證實了兵敗的消息是真。

    除關于洪承疇的下落還傳說紛纭外,對大軍潰敗的情況也大緻清楚了。

    劉子政決定不去北京,隻派人将洪承疇給皇帝的奏疏和給陳新甲的書信送往京城,他自己也給一位在朝中做官的朋友寫了一封信,痛陳總監軍張若麒狂躁喜功,一味促戰,緻有此敗。

     他想,既然援錦大軍已潰,他趕回北京去就沒有必要了。

    為着探清洪承疇的生死下落,他繼續留在山海關。

    山海關的守将和總督行轅在山海關的留守處将吏,都對他十分尊敬。

    他仍然住在澄海樓,受到優厚款待。

    山海關守将和留守處的将吏們每日得到松錦戰事消息都趕快告訴他,每一個消息都刺痛他的心,增添他的憤慨和傷心,也增添他對國事的憂慮和絕望。

    白天,他有時在澄海樓等候消息,或倚着欄杆,凝望着大海沉思,長嘯,歎息。

    有時他到山海關的城樓上向北-望。

    有時出關,立馬在歡喜嶺上,停留很久。

    有時他到城中古寺,同和尚了悟閑話,一談就是半天。

    但每天晚上,他仍然在燈下注釋《孫子兵法》,希望能早一點将這一凝結着多年心血的工作搞完。

     又過了十天,許多情況更清楚了。

    他知道洪承疇并沒有死,也不肯突圍出來,退守松山堡中待援,被清兵四面圍困。

    八位總兵有六位突圍而歸,隻有曹變蛟和王廷臣留在洪的身邊。

    他心中稱贊洪的死守松山,說道:“這才是大臣臨危處變之道。

    到處黃土埋忠骨,何必自陷國法,死于西市!”後來他聽說有塘馬從甯遠來到,急急地趕赴北京,并聽說是甯遠總兵吳三桂向兵部衙門送遞塘報,還帶有吳三桂和張若麒的兩封急奏。

    對于吳三桂的奏本他不大去想,而對于張若麒的奏本想得較多,忿忿地說: “皇上就相信這樣的人,所以才是非不明,如坐鼓中!” 一連數日,都是陰雲低垂,霜風凄厲。

    劉子政心中痛苦,命仆人替他置辦了簡單的祭品,準備到歡喜嶺上威遠堡的城頭上向北遙祭在松、錦一帶陣亡的将士。

    主管總督行轅留守事宜的李嵩,就是春天到紅瓦店迎接他的那位進士出身的文官,洪承疇的親信幕僚,知道劉子政有遙祭陣亡将士之意,正合他的心願,就同劉子政商量,改為公祭,交給行轅留守處的司務官立即準備。

    劉子政原想他私自望北方祭奠之後,了卻一件心事,再逗留一二日便離開山海關往别處去,如今既然改為公祭,隆重舉行,他也滿意。

    在威遠堡城中高處,臨時搭起祭棚,挂起挽聯,哀幛,布置了靈牌,樹起了白幡,準備了兩班奏哀樂的吹鼓手。

    除留守處備辦了三牲①醴酒等祭品之外,劉子政自己也備了一份祭品,另外山海關鎮衙門、榆關縣衙門、還有其他設在山海關的大小文武衙門都送來了祭品。

    商定由李嵩主祭,劉子政讀祭文。

    劉子政連夜趕寫好祭文,将稿子交李嵩和兩三位較有才學的同僚們看了看,都很贊賞,隻是李嵩指着祭文中的有些字句說: ①三牲--牛、羊、豬。

     “政老,這些話有違礙麼?” 劉子政說:“鎮中先生,數萬人之命白白斷送,誰負其咎?難道連這些委屈申訴的話也不敢說,将何以慰死者于地下?我看不用删去。

    祭文讀畢,也就焚化,稍有一些膽大的話,隻讓死者知道,并不傳于人間,有何可怕?” 李鎮中一則深知劉子政的脾氣很倔,二則他自己也對援錦大軍之潰深懷憤慨,而且他的留守職務即将結束,前程暗淡,所以不再勸劉子政删改祭文,隻是苦笑說: “請政老自己斟酌。

    如今朝廷舉措失當的事很多,确實令志士扼腕!” 臨祭奠的時候,各衙門到場的大小文武官員和地方士紳共有二三百人,其餘随從兵丁很多,都站在祭棚外邊。

    當祭文讀到沉痛的地方,與會的文武官員和士紳們一齊低下頭去,泣不成聲。

    讀畢,随即将祭文燒掉。

    回關時候,有些文官和本地士紳要求将這篇打動人心的祭文抄錄傳誦,劉子政回答說祭文已經焚化,并未另留底稿。

    大家知道他說的是實話,也諒解他焚稿的苦衷,但沒人不感到遺憾。

     山海衛城内的士紳們,近來都知道劉子政這個人,對他頗有仰慕之意。

    但因為他除了同了悟和尚來往之外,不喜交遊,所以隻是仰望風采,無緣拜識。

    經過這次在威遠堡遙祭國殇,才使大家得到了同他晤面的機會。

    雖然大家不曾同他多談話,但是都看出來他是一個慷慨仗義、風骨凜然的老人。

     三天以後的一個上午,有本地舉人佘一元等三個士紳步行往澄海樓去拜望這位老人。

    他們正在走着,忽然前邊不遠處有人用悲憤的低聲朗誦: 趙括①虛驕而臨戎兮, 長平一夕而卒坑。

     宋帝②慷慨而授圖兮, 靈州千裡而血腥。

     悲浮屍之散亂兮, 月冷波靜而無聲。

     恨胡騎之縱橫兮, 日慘風咽而…… ①趙括--戰國時秦攻趙,相持于長平(今山西省晉城縣西北)。

    趙王以趙括代廉頗為将,大敗。

    趙兵四十萬,投降後為秦兵活埋。

     ②宋帝--北宋皇帝遣将出征,常從宮中授給陣圖,要将帥依圖作戰,借以遙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