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内。
清軍并不乘機反攻,隻派出零股遊騎在明軍紮營的地方窺探。
下午酉時剛過,洪承疇正在籌劃夜間如何騷擾清營,忽然接到緊急禀報,說是數萬清兵已經截斷了松山、杏山之間的大道,一直殺到海邊,老憨王的禦營也駐在松、杏之間的一座小山坡上。
沒有一頓飯的時候,又來一道急報,說是有數千敵騎襲占高橋,使杏山守軍陷于包圍,塔山也情勢危急。
大約一更時候,洪承疇得到第三次急報:清兵包圍塔山,襲占了塔山海邊的筆架山,将堆積在筆架山上的全部軍糧奪去,而且派兵駐守。
這一連串的壞消息使洪承疇幾乎陷于絕望。
但是他努力保持鎮靜,立即部署兵力,防備清兵從東邊、西邊、南邊三面圍攻松山。
同時他召集監軍張若麒和八位總兵官來到他的帳中開緊急會議,研究對策。
張若麒借口海邊吃緊不來。
諸将因筆架山軍糧被敵人奪去,松、杏之間大道被敵人截斷,高橋鎮也被敵人占領,多主張殺開一條血路,回甯遠就糧。
洪承疇派人飛馬去征詢監軍意見,旋即得到張若麒的回書,大意說: “我兵連勝,今日鼓勇再勝,亦不為難。
但松山之糧不足三日,且敵不但困錦,又複困松山。
各帥既有回甯遠支糧再戰之議,似屬可允,望大人斟酌可也。
” 接到這封書信以後,洪承疇同總兵、副将等繼續商議。
諸将的意見有兩種:或主張今夜就同清兵決戰,殺回甯遠;或主張今夜休兵息馬,明日大戰。
最後,洪承疇站起來,望一眼背在中軍身上的用黃緞裹着的尚方劍,然後看着大家,聲色嚴重地說道: “往時,諸君俱曾矢忠報效朝廷,今日正是時機。
目前我軍糧盡被圍,應該明告吏卒,不必隐諱,使大家知道守亦死,不戰亦死,隻有努力作戰一途。
若能拼死一戰,或者還可僥幸萬一,打敗敵人。
不肖決心明日親執桴鼓,督率全軍殺敵,作孤注一擲,上報君國。
務望諸君一同盡力!” 決定的突圍時間是在黎明,為的是天明後總兵官和各級将領容易掌握自己的部隊,也容易聽從大營指揮,且戰且走。
關于行軍路線、先後次序、如何聽從總督旗号指揮,都在會議中作了決定。
洪承疇親口訓示諸将:務要遵行,不得違誤。
諸将辭出後,洪承疇立即派人飛騎去接張若麒和馬紹愉速回行轅,以便在大軍保護下突圍。
他又同遼東巡撫邱民仰和幾個重要幕僚繼續商議,估計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情況,想一些應付辦法。
正在商議之間,忽然聽見大營外人喊馬嘶,一片混亂。
洪承疇大驚,一躍而起,急忙向外問道: “何事?何事?……” 片刻之間,這種混亂蔓延到幾個地方,連他的标營寨中也開始波動,人聲嘈雜,隻是尚未像别處那樣混亂。
中軍副将陳仲才突然慌張進帳,急急地說: “請諸位大人趕快上馬,情勢不好!” 洪承疇厲聲問道:“何事如此驚慌?快說!” 陳仲才說:“大同總兵王樸貪生怕死,一回到他的營中就率領人馬向西南逃跑。
總兵楊國柱見大同人馬逃走,也率領他自己的人馬跟着逃跑。
現在各營驚駭,勢同瓦解。
情勢萬分危急,請大人趕快上馬,以備萬一。
” 洪承疇跺腳說:“該殺!該殺!你速去傳下嚴令,各營人馬不許驚慌亂動,務要力持鎮靜,各守營壘。
督标營全體将士準備迎敵,随本督在此死戰。
總兵以下有敢棄寨而逃者,立斬不赦!” “是,遵令!”陳仲才回身便走。
遼東總兵曹變蛟帶着一群親兵騎馬奔來,到洪承疇帳前下馬,匆匆拱手施禮,大聲說: “請大人立刻移營!敵人必定前來進攻大營。
請大人速走!” 洪承疇問:“現在留下未逃的還有幾營?” 曹變蛟回答:“職鎮全營未動。
王廷臣一營未動。
白鎮一營未動。
其餘各鎮有的已逃,有的很亂,情況不完全清楚。
” “吳鎮一營如何?” “吳鎮營中人喊馬嘶,已經大亂。
” 一個将領跑到帳前,接着禀報:“禀制台大人:楊國柱的逃兵沖動吳營,吳鎮彈壓不住,被左右将領簇擁上馬,也向西南逃去。
” 忽然,從敵軍營中響起來戰鼓聲,角聲,海螺聲。
接着,有千軍萬馬的奔騰聲,喊殺聲。
大家都聽出來:一部分敵人在追趕逃軍;一部分敵人正向松山營寨沖來。
曹變蛟向洪承疇催促說: “請大人火速移營,由職鎮抵擋敵軍。
” 洪搖搖頭,說:“刻下敵人已近,不應移動一步。
倘若移動一步,将士驚慌,互相擁擠踐踏,又無堡寨可守,必緻全軍崩潰。
”他向侍立身後的幾個中軍吩咐:“速去傳谕未逃的各營将士,嚴守營壘,準備迎敵。
敵人如到近處,隻許用火器弓弩射死他們,不許出寨厮殺。
敵退,不許追趕。
有失去營寨的,總兵以上聽參,總兵以下斬首!” 他又轉向曹變蛟,說:“曹将軍,你随我作戰多年,為朝廷立過大功。
今日尚未與敵交戰,王樸、楊國柱先逃,累及全軍,殊非我始料所及。
我們以殘缺之師,對氣焰方張之敵,必須抱必死之心,與虜周旋,方能保數萬将士之命。
倘若不利,你我當為皇上封疆而死,鮮血灑在一處,決不苟且逃生!” “請大人放心。
變蛟隻能作斷頭将軍,一不會逃,二不會降!” “敵人已近,你趕快回營去吧!” 那天夜裡,清兵聽見明軍營中人喊馬嘶,亂糟糟的,知道發生了變故,但沒有料到有一部分人馬已經開始逃跑。
多爾衮正在詫異,随即得到探報,知道确實有一部分明軍已經向西南逃走,而且逃走的還不止一起,而是兩起,後面還有人馬在跟着。
由于月色不明,沒法知道人數多少。
他判斷洪承疇會随在這兩批人馬後邊突圍,一定還有很多人馬斷後。
他同豪格略作商議,使豪格率領少數騎兵追趕和截殺已經逃走的明軍,他自己親率兩萬名步騎兵向洪承疇的大營進攻,希望趁洪承疇開始出寨的混亂時候一舉将明軍的主力擊潰。
由于王樸、楊國柱、吳三桂等已經各率所部棄寨逃走,洪承疇的總督大營暴露在敵人面前,因此清兵毫無阻攔地來到了洪承疇寨外的壕溝前邊。
看見寨中燈火依舊,肅靜無嘩,沒有一點準備要逃走的模樣,多爾衮感到十分奇怪,不敢貿然進攻,隻派出六七百步兵試着越過壕溝,而令騎兵列隊壕外,以防明軍出寨厮殺。
數百步兵剛剛爬過壕溝,寨中突然擂響戰鼓,喊殺聲起,炮火與弓弩齊射。
清兵退避不及,紛紛倒下。
有些僥幸退回到壕溝中的,又被壕溝旁邊堡壘中投出的火藥包燒傷。
多爾衮看見洪承疇大營中戒備甚嚴,想退,又不甘心馬上就退,于是繼續揮動步兵分三路進攻,企圖奪占一二座堡壘,打開進入大寨的口子。
幾千名騎兵立馬壕外射箭,掩護進攻。
頃刻之間,明軍情況變得十分危急。
洪承疇和邱民仰一起奔到寨邊,親自督戰。
他們左右的親兵和奴仆不斷中箭倒地。
有一個親将拉洪承疇避箭。
他置之不理,沉着地命令向清兵開炮。
明軍向敵人密集處連開三炮,硝煙彌漫。
清兵死傷一片,多爾衮趕快下令撤退。
這時曹變蛟和王廷臣各派來五百射手和火炮手支援大營。
大營已經轉危為安,情況看來十分穩定。
洪承疇拂去袍袖上的沙塵,望着部将們說: “幾次清兵入關,所到之處好像沒有一座城池能夠堅守的。
其實仔細一想,凡是願意堅守的城池,清兵總是避過。
他能破的都是那些不肯堅守的城池。
地方守土官畏敵如虎,城池也就很輕易地丢掉了。
剛才這一仗,如果我們畏懼不前,自己驚慌,就會不堪設想。
” 衆将說:“仰賴大人指揮若定,将士們才能夠人人用命。
” 這時,有人上前禀報說,馬科和唐通兩總兵在戰事緊張時也跟在吳三桂等後面逃跑了。
洪承疇聽了,什麼話也沒有說,隻吩咐大家作好向松山堡撤退的準備。
有人站得離他較近,在暗夜中看出他的臉色很蒼白,眉宇間交織着憤怒和愁悶。
天明時,有幾起潰逃的人馬又跑了回來,說昨夜五個總兵的人馬逃跑後,前有皇太極的伏兵截擊,後有多爾衮的部隊追殺,起初明軍還能支持,後來越逃越驚慌,越驚慌越亂,幾乎成了各自逃生。
他們看見有燈光的地方就避開,以為沒有燈光的地方就是生路,其實沒有燈光的地方偏偏有清方的伏兵。
遇着伏兵,隻要呐喊一聲,明軍就鳥驚獸竄,毫無抵抗。
逃了半夜,有很多人被殺、被俘,但幾個總兵官總算都各自率領一部分人馬沖了出去。
他們這幾起人馬未能沖破清兵包圍,所以又跑了回來。
洪承疇立即下令總督标營和曹變蛟、王廷臣、白廣恩三位總兵的大部分人馬撤退到松山堡外,分立十來個營寨,趕築堡壘、炮台,外邊掘了壕溝。
而在原來的駐守處留下曹變蛟的一部分人馬,死守營寨,與松山堡互為犄角。
逃回的幾起人馬由曹變蛟等收容在自己營裡。
退到松山堡外的人馬連同原來駐守松山的和留駐大架山的加在一起,共約三四萬人。
這一天,洪承疇派出許多遊騎,又放出許多細作,去偵察敵情。
下午,遊騎和細作陸續回來,知道吳三桂等率的人馬雖然有很大損失,但尚有數萬之衆,都已退到杏山寨外紮營。
清兵将他們包圍起來,并不敢猛烈進攻。
倒是那些潰散的人馬,有的跑到海邊,被清兵到處搜殺,死傷甚慘。
海邊情況也很混亂,已經被清兵插進去一支騎兵,攻占了媽媽頭山,把海岸和松山隔斷。
洪承疇急于要知道張若麒是否平安,但人們都說“不知道”,隻知道海邊死了很多人。
洪承疇心中非常擔憂。
他想,現在人馬已經跑走那麼多,損失這麼重,如果欽派的張若麒再有好歹,如何向皇上交代?但事已如此,也隻好聽之任之。
現在惟有趕快想辦法,讓大軍不再遭受損失,平安退回甯遠。
當晚,他吩咐松山附近的駐軍飽餐一頓。
一更以後,他派曹變蛟、白廣恩率領二萬多人馬,向駐在松山和杏山之間的清兵大營,也
清軍并不乘機反攻,隻派出零股遊騎在明軍紮營的地方窺探。
下午酉時剛過,洪承疇正在籌劃夜間如何騷擾清營,忽然接到緊急禀報,說是數萬清兵已經截斷了松山、杏山之間的大道,一直殺到海邊,老憨王的禦營也駐在松、杏之間的一座小山坡上。
沒有一頓飯的時候,又來一道急報,說是有數千敵騎襲占高橋,使杏山守軍陷于包圍,塔山也情勢危急。
大約一更時候,洪承疇得到第三次急報:清兵包圍塔山,襲占了塔山海邊的筆架山,将堆積在筆架山上的全部軍糧奪去,而且派兵駐守。
這一連串的壞消息使洪承疇幾乎陷于絕望。
但是他努力保持鎮靜,立即部署兵力,防備清兵從東邊、西邊、南邊三面圍攻松山。
同時他召集監軍張若麒和八位總兵官來到他的帳中開緊急會議,研究對策。
張若麒借口海邊吃緊不來。
諸将因筆架山軍糧被敵人奪去,松、杏之間大道被敵人截斷,高橋鎮也被敵人占領,多主張殺開一條血路,回甯遠就糧。
洪承疇派人飛馬去征詢監軍意見,旋即得到張若麒的回書,大意說: “我兵連勝,今日鼓勇再勝,亦不為難。
但松山之糧不足三日,且敵不但困錦,又複困松山。
各帥既有回甯遠支糧再戰之議,似屬可允,望大人斟酌可也。
” 接到這封書信以後,洪承疇同總兵、副将等繼續商議。
諸将的意見有兩種:或主張今夜就同清兵決戰,殺回甯遠;或主張今夜休兵息馬,明日大戰。
最後,洪承疇站起來,望一眼背在中軍身上的用黃緞裹着的尚方劍,然後看着大家,聲色嚴重地說道: “往時,諸君俱曾矢忠報效朝廷,今日正是時機。
目前我軍糧盡被圍,應該明告吏卒,不必隐諱,使大家知道守亦死,不戰亦死,隻有努力作戰一途。
若能拼死一戰,或者還可僥幸萬一,打敗敵人。
不肖決心明日親執桴鼓,督率全軍殺敵,作孤注一擲,上報君國。
務望諸君一同盡力!” 決定的突圍時間是在黎明,為的是天明後總兵官和各級将領容易掌握自己的部隊,也容易聽從大營指揮,且戰且走。
關于行軍路線、先後次序、如何聽從總督旗号指揮,都在會議中作了決定。
洪承疇親口訓示諸将:務要遵行,不得違誤。
諸将辭出後,洪承疇立即派人飛騎去接張若麒和馬紹愉速回行轅,以便在大軍保護下突圍。
他又同遼東巡撫邱民仰和幾個重要幕僚繼續商議,估計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情況,想一些應付辦法。
正在商議之間,忽然聽見大營外人喊馬嘶,一片混亂。
洪承疇大驚,一躍而起,急忙向外問道: “何事?何事?……” 片刻之間,這種混亂蔓延到幾個地方,連他的标營寨中也開始波動,人聲嘈雜,隻是尚未像别處那樣混亂。
中軍副将陳仲才突然慌張進帳,急急地說: “請諸位大人趕快上馬,情勢不好!” 洪承疇厲聲問道:“何事如此驚慌?快說!” 陳仲才說:“大同總兵王樸貪生怕死,一回到他的營中就率領人馬向西南逃跑。
總兵楊國柱見大同人馬逃走,也率領他自己的人馬跟着逃跑。
現在各營驚駭,勢同瓦解。
情勢萬分危急,請大人趕快上馬,以備萬一。
” 洪承疇跺腳說:“該殺!該殺!你速去傳下嚴令,各營人馬不許驚慌亂動,務要力持鎮靜,各守營壘。
督标營全體将士準備迎敵,随本督在此死戰。
總兵以下有敢棄寨而逃者,立斬不赦!” “是,遵令!”陳仲才回身便走。
遼東總兵曹變蛟帶着一群親兵騎馬奔來,到洪承疇帳前下馬,匆匆拱手施禮,大聲說: “請大人立刻移營!敵人必定前來進攻大營。
請大人速走!” 洪承疇問:“現在留下未逃的還有幾營?” 曹變蛟回答:“職鎮全營未動。
王廷臣一營未動。
白鎮一營未動。
其餘各鎮有的已逃,有的很亂,情況不完全清楚。
” “吳鎮一營如何?” “吳鎮營中人喊馬嘶,已經大亂。
” 一個将領跑到帳前,接着禀報:“禀制台大人:楊國柱的逃兵沖動吳營,吳鎮彈壓不住,被左右将領簇擁上馬,也向西南逃去。
” 忽然,從敵軍營中響起來戰鼓聲,角聲,海螺聲。
接着,有千軍萬馬的奔騰聲,喊殺聲。
大家都聽出來:一部分敵人在追趕逃軍;一部分敵人正向松山營寨沖來。
曹變蛟向洪承疇催促說: “請大人火速移營,由職鎮抵擋敵軍。
” 洪搖搖頭,說:“刻下敵人已近,不應移動一步。
倘若移動一步,将士驚慌,互相擁擠踐踏,又無堡寨可守,必緻全軍崩潰。
”他向侍立身後的幾個中軍吩咐:“速去傳谕未逃的各營将士,嚴守營壘,準備迎敵。
敵人如到近處,隻許用火器弓弩射死他們,不許出寨厮殺。
敵退,不許追趕。
有失去營寨的,總兵以上聽參,總兵以下斬首!” 他又轉向曹變蛟,說:“曹将軍,你随我作戰多年,為朝廷立過大功。
今日尚未與敵交戰,王樸、楊國柱先逃,累及全軍,殊非我始料所及。
我們以殘缺之師,對氣焰方張之敵,必須抱必死之心,與虜周旋,方能保數萬将士之命。
倘若不利,你我當為皇上封疆而死,鮮血灑在一處,決不苟且逃生!” “請大人放心。
變蛟隻能作斷頭将軍,一不會逃,二不會降!” “敵人已近,你趕快回營去吧!” 那天夜裡,清兵聽見明軍營中人喊馬嘶,亂糟糟的,知道發生了變故,但沒有料到有一部分人馬已經開始逃跑。
多爾衮正在詫異,随即得到探報,知道确實有一部分明軍已經向西南逃走,而且逃走的還不止一起,而是兩起,後面還有人馬在跟着。
由于月色不明,沒法知道人數多少。
他判斷洪承疇會随在這兩批人馬後邊突圍,一定還有很多人馬斷後。
他同豪格略作商議,使豪格率領少數騎兵追趕和截殺已經逃走的明軍,他自己親率兩萬名步騎兵向洪承疇的大營進攻,希望趁洪承疇開始出寨的混亂時候一舉将明軍的主力擊潰。
由于王樸、楊國柱、吳三桂等已經各率所部棄寨逃走,洪承疇的總督大營暴露在敵人面前,因此清兵毫無阻攔地來到了洪承疇寨外的壕溝前邊。
看見寨中燈火依舊,肅靜無嘩,沒有一點準備要逃走的模樣,多爾衮感到十分奇怪,不敢貿然進攻,隻派出六七百步兵試着越過壕溝,而令騎兵列隊壕外,以防明軍出寨厮殺。
數百步兵剛剛爬過壕溝,寨中突然擂響戰鼓,喊殺聲起,炮火與弓弩齊射。
清兵退避不及,紛紛倒下。
有些僥幸退回到壕溝中的,又被壕溝旁邊堡壘中投出的火藥包燒傷。
多爾衮看見洪承疇大營中戒備甚嚴,想退,又不甘心馬上就退,于是繼續揮動步兵分三路進攻,企圖奪占一二座堡壘,打開進入大寨的口子。
幾千名騎兵立馬壕外射箭,掩護進攻。
頃刻之間,明軍情況變得十分危急。
洪承疇和邱民仰一起奔到寨邊,親自督戰。
他們左右的親兵和奴仆不斷中箭倒地。
有一個親将拉洪承疇避箭。
他置之不理,沉着地命令向清兵開炮。
明軍向敵人密集處連開三炮,硝煙彌漫。
清兵死傷一片,多爾衮趕快下令撤退。
這時曹變蛟和王廷臣各派來五百射手和火炮手支援大營。
大營已經轉危為安,情況看來十分穩定。
洪承疇拂去袍袖上的沙塵,望着部将們說: “幾次清兵入關,所到之處好像沒有一座城池能夠堅守的。
其實仔細一想,凡是願意堅守的城池,清兵總是避過。
他能破的都是那些不肯堅守的城池。
地方守土官畏敵如虎,城池也就很輕易地丢掉了。
剛才這一仗,如果我們畏懼不前,自己驚慌,就會不堪設想。
” 衆将說:“仰賴大人指揮若定,将士們才能夠人人用命。
” 這時,有人上前禀報說,馬科和唐通兩總兵在戰事緊張時也跟在吳三桂等後面逃跑了。
洪承疇聽了,什麼話也沒有說,隻吩咐大家作好向松山堡撤退的準備。
有人站得離他較近,在暗夜中看出他的臉色很蒼白,眉宇間交織着憤怒和愁悶。
天明時,有幾起潰逃的人馬又跑了回來,說昨夜五個總兵的人馬逃跑後,前有皇太極的伏兵截擊,後有多爾衮的部隊追殺,起初明軍還能支持,後來越逃越驚慌,越驚慌越亂,幾乎成了各自逃生。
他們看見有燈光的地方就避開,以為沒有燈光的地方就是生路,其實沒有燈光的地方偏偏有清方的伏兵。
遇着伏兵,隻要呐喊一聲,明軍就鳥驚獸竄,毫無抵抗。
逃了半夜,有很多人被殺、被俘,但幾個總兵官總算都各自率領一部分人馬沖了出去。
他們這幾起人馬未能沖破清兵包圍,所以又跑了回來。
洪承疇立即下令總督标營和曹變蛟、王廷臣、白廣恩三位總兵的大部分人馬撤退到松山堡外,分立十來個營寨,趕築堡壘、炮台,外邊掘了壕溝。
而在原來的駐守處留下曹變蛟的一部分人馬,死守營寨,與松山堡互為犄角。
逃回的幾起人馬由曹變蛟等收容在自己營裡。
退到松山堡外的人馬連同原來駐守松山的和留駐大架山的加在一起,共約三四萬人。
這一天,洪承疇派出許多遊騎,又放出許多細作,去偵察敵情。
下午,遊騎和細作陸續回來,知道吳三桂等率的人馬雖然有很大損失,但尚有數萬之衆,都已退到杏山寨外紮營。
清兵将他們包圍起來,并不敢猛烈進攻。
倒是那些潰散的人馬,有的跑到海邊,被清兵到處搜殺,死傷甚慘。
海邊情況也很混亂,已經被清兵插進去一支騎兵,攻占了媽媽頭山,把海岸和松山隔斷。
洪承疇急于要知道張若麒是否平安,但人們都說“不知道”,隻知道海邊死了很多人。
洪承疇心中非常擔憂。
他想,現在人馬已經跑走那麼多,損失這麼重,如果欽派的張若麒再有好歹,如何向皇上交代?但事已如此,也隻好聽之任之。
現在惟有趕快想辦法,讓大軍不再遭受損失,平安退回甯遠。
當晚,他吩咐松山附近的駐軍飽餐一頓。
一更以後,他派曹變蛟、白廣恩率領二萬多人馬,向駐在松山和杏山之間的清兵大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