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關燈
清兵圍攻錦州的主帥是多羅①睿郡王多爾衮。

    他是皇太極的異母兄弟。

    努爾哈赤有十六個兒子,多爾衮排行十四。

    他今年二十九歲,為人機警果斷,敢于任事,善于用兵,深得皇太極的喜愛。

    皇太極于天聰二年(公元1628年)征伐察哈爾蒙古族多羅特部,多爾衮十七歲,在戰争中立了大功,顯露了他智勇兼備的非凡才能。

    皇太極賜給他一個褒美的稱号墨爾根代青②,連封爵一起就稱做墨爾根代青貝勒③。

    後來晉位王爵,人們稱他為墨爾根王。

    在愛新覺羅氏衆多親王、郡王和貝勒、貝子中,都沒有得過這樣美稱。

    去年在圍困錦州的戰争中他處事未能盡如皇太極的意,幾個月前被降為郡王。

    他的副手是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也同時降為郡王。

     ①多羅--滿洲語,一種美稱,常加在爵号或稱号前邊,如多羅郡王、多羅格格。

     ②墨爾根代青--墨爾根,滿語為聰明智慧。

    代青原是蒙古語,意為統兵首領。

    後來多爾衮漢語稱為睿郡王、睿親王,睿字是墨爾根的漢譯。

     ③貝勒--清朝建國之初,滿族貴族的封爵十分簡單,貝勒等于王爵,其最貴者稱為和碩貝勒。

    太宗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重定制度,貝勒位在郡王之下,其次序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

    這種封爵也頒給蒙古貴族。

     多爾衮從十七歲起就開始領兵打仗,建立戰功,二十歲掌清國吏部的事,但以後仍以領兵打仗為主。

    崇祯十一年八月,他曾率領清兵由牆子嶺、青山口打進長城,深入www.tianyashuKu.com畿輔,在巨鹿的蒿水橋大敗明軍,殺死盧象升,然後轉入山東,破濟南,俘虜明朝的宗室德王。

    十二年春天,他率領飽掠的滿洲兵經過天津附近,由青山口出長城。

    這次侵略明朝,破了明朝的幾十座府、州、縣城池,俘虜去的漢族男女四五十萬。

     從去年起,他奉命在錦州、松山、杏山一帶與明軍作戰,圍困錦州。

    今年以來,對錦州的圍困更加緊了,同時還要準備抵擋洪承疇統率明朝的援軍來到。

    他和豪格統率的部隊以滿洲人為主體,包括蒙古人、漢人、少數朝鮮人,大約不到三四萬,雖然比較精強,但人數上比明朝的援軍差得很遠。

    他不曾直接同洪承疇交過手,隻曉得洪承疇在明朝任總督多年,較有戰争閱曆,也很有威望,非一般徒有高位和虛名的大臣可比。

    他還知道洪承疇深受南朝皇帝的信任,如今兵力也雄厚,糧草也充足,這些情況都是當年的盧象升萬萬比不上的。

     最近以來,他一直注視着明朝援軍的動向,知道明軍在向松山一帶集結,已經基本完成。

    這幾天又哄傳洪承疇已從甯遠來到松山,決心與清軍決戰,以解錦州之圍。

    他感到不可輕敵。

    為了探聽明軍虛實,他幾次派出小規模的騎兵和步兵向松山附近的明軍進行試探性的攻擊,結果互有殺傷,清軍沒有占到什麼便宜。

     這天,他把豪格叫到帳中,屏退閑人,商議對明軍作戰的事。

     豪格比多爾衮小兩歲。

    他雖然是皇太極的長子,但滿洲制度不像漢族那樣“立嗣以嫡,無嫡立長”,将來究竟誰是繼承皇位的人,完全說不定,因此豪格在多爾衮面前沒有皇儲的地位,而隻能以侄子和副手的身份說話。

    雖然他内心對多爾衮懷有忌妒和不滿情緒,但表面上總是十分恭敬,凡事都聽多爾衮的。

    他兩人都喜愛吸旱煙,都有一根很精緻名貴的旱煙袋,平時帶在腰間。

    這時他們一邊吸煙一邊談話,氈帳中飄散着灰色的輕煙和強烈的煙草氣味。

     他們從幾天來兩軍的小規模接觸談起,一直談到今後的作戰方略,商量了很久。

    盡管他們都有豐富的作戰經驗,一向不把明軍放在眼裡,可是這一次情況大大不同,因此對于這一仗到底應該怎麼打,他們的心中都有些捉摸不定。

     多爾衮說:“幾天來打了幾仗,雙方都隻出動了幾百人,昨天出得多一點,也不過一兩千人。

    可以看出,南軍的士氣比往日高了,像是認真打仗的樣兒。

    南朝的兵将,從前遇到我軍,有時一接仗就潰了,有時不等接仗就逃了,總是避戰。

    這一次不同啦,好像也能頂着打。

    豪格,你說是麼?” 豪格說:“叔王說的是,昨天我親自參加作戰,也感到這次明軍确非往日可比。

    ” “你估計洪承疇下一步會怎樣打法?” “我還不十分看得清楚。

    叔王爺,你看呢?” 多爾衮說道:“依我看啊,洪承疇有兩種打法,可是我拿不準他用哪一種。

    一種是穩紮穩打的辦法,就是先占領松山附近的有利地勢,這一點他們已經做到啦。

    現在從松山到大架山,已經布滿了明朝的人馬。

    倘若明軍在占領有利地勢後,暫時不向錦州進逼,隻打通海邊的運糧大道,從海上向困守在錦州的祖大壽接濟糧食。

    這樣,錦州的防守就會格外堅固,松山一帶的陣地也會很快鞏固起來。

    那時,我們腹背受敵,很是不利。

    我擔心洪承疇會采用這種打法。

    他不向我們立即猛攻,隻是深溝高壘,與我們長期相持,拖到冬天,對我們就……就很不利了。

    ” 說到這裡,多爾衮向豪格望了一會兒,看見豪格隻是很注意地聽着,沒有插話,他繼續說下去: “圍攻錦州已經一年,我軍士氣不比先前啦。

    再拖下去,士氣會更加低落。

    我們的糧食全靠朝鮮接濟,如今朝鮮天旱,聽說朝鮮國王李-不斷上表訴苦,懇求減免征糧。

    遼東這一帶也是長久幹旱,自然不會供應大軍糧草,如到冬天,朝鮮的糧食接濟不上來,遼東本地又無糧草。

    如何能夠對抗明軍?我擔心洪承疇在打仗上是個有經驗的人,看見從前明軍屢次貿然進兵吃了敗仗,會走這步穩棋。

    ” 豪格問道:“叔王剛剛說洪承疇可能有兩種打法,另一種是怎樣打法呢?” 多爾衮說:“另一種打法就是洪承疇倚仗人馬衆多,依靠松山地利,全力向我們猛攻,命祖大壽也從錦州出來接應。

    ” “我看洪承疇準是這麼打法。

    ” “你怎麼能夠斷定?” “他現在兵多糧足,當然巴不得鼓足一口氣兒為錦州解圍,把祖大壽救出。

    聽說南朝欽派一位姓張的總監軍随軍前來,催戰得急。

    ” 多爾衮搖頭說:“我擔心洪承疇閱曆豐富,是一個很穩重的人。

    ” “不,叔王爺。

    不管洪承疇多麼小心穩重,頂不住南朝皇帝一再逼他。

    他怕吃罪不起,隻好向我進攻,決不會用穩紮穩打的辦法。

    你等着瞧,他會向我軍陣地猛沖猛打,妄想一戰成功。

    ” 多爾衮笑道:“你這麼說還有點道理。

    要是洪承疇這樣打法,我就不怕了。

    ” 豪格輕輕搖頭說:“他就是這樣打,我也擔心哪!他現在确實人馬多,不同往日。

    叔王爺擔心他穩紮穩打,我倒擔心他現在拼命猛攻,祖大壽又從錦州出來,兩面夾攻我軍。

    ” 多爾衮将白銅煙袋鍋照地上磕了兩下,磕淨灰燼,說道:“你隻看到他們人馬多,這一次士氣也比往日高,可是你忘了,我們的營壘很堅固,每座營寨前面都挖有很深的壕溝。

    如果我們堅守,他想攻過來同祖大壽會師很不容易。

    隻要我們堅守幾天,憨王爺再派一支人馬來援,我們就必然大勝,洪承疇就吃不消了。

    ” 豪格想了一下,笑着點頭,說:“叔王爺說的有理。

    既然他會全力猛攻,我看現在隻能一面堅守,一面派人速回盛京①,請求憨王爺趕快增援。

    ” ①盛京--即沈陽。

    清太祖努爾哈赤自遼陽遷都于此,改稱盛京。

     “這是最好的主意。

    我們如有一二萬人馬前來增援,就完全可以打敗洪承疇。

    ” 商量已定,他們就立即派出使者,奔赴盛京求援。

     幾天以後,盛京的援兵來到錦州城外,卻隻有幾千人。

    老憨王皇太極派了一名内院學士名叫額色黑的,來向他們傳達口谕,說道: “敵人若來侵犯啊,你們兩個王爺可不要同敵人大打,隻看準時機把他們趕走就算了。

    明軍要是不來侵犯啊,你們千萬不要輕動。

    你們要守定自己的陣地,不要随随便便出戰。

    ” 多爾衮這時明白了皇太極是在等待時機,以便一戰把洪承疇消滅在松山附近。

    同時他也明白,皇太極是要親自前來對付洪承疇,所以隻給他派來幾千援兵,又一再叮囑他“堅守”。

    這不禁使他暗暗失望。

     多爾衮是這麼一個人,他有極大的野心,遠非一般将領可比。

    首先,他希望從他的手中為清國征服鄰國,擴充疆土,恢複大金朝①盛世局面。

    這樣的雄心,在他年紀很輕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當他還隻有二十二歲的時候,皇太極曾經問他:現在我國又想出兵去征服朝鮮,又想征服明國,又想平定察哈爾,這三件大事,你看應該先做哪一件?多爾衮毫不猶豫地回答說: ①大金朝--滿族是我國女真族的後裔,所以努爾哈赤初建國号稱後金,後改為清。

    清與金音相近。

    清太宗時的最大野心是恢複金朝局面,尚非完全征服明朝。

     “憨王,我看應該先征服明國為是。

    我們遲早要進入關内,要恢複大金朝的江山,這是根本大計。

    ” 皇太極笑着問:“如何能征服明國?” 他胸有成竹地回答說:“應該整頓兵馬,趕在莊稼熟的時候,進入長城,圍困北京,将北京周圍的城池、堡壘,屯兵的地方,完全攻破。

    這樣長期圍困下去,一直等待他力量疲敝,我們就可以得到北京。

    得到了北京,就可以南下黃河。

    ” 皇太極當時雖然沒有采納他的意見,卻很賞識他這恢複金朝盛世局面的宏圖遠略。

    皇太極曾經讓他的懂得滿文的漢人大臣,也就是一些學士們,将《四書》和《三國演義》翻譯成滿文。

    在滿文的《三國演義》印出來後,他特地先賜給多爾衮一部,要多爾衮好好讀《三國演義》,學習兵法韬略,借此也表示了他對多爾衮的特别看重。

    從那時起又過了兩年,由于多爾衮戰功卓著,便晉封為墨爾根代青貝勒,後來晉爵親王。

    因為這時漢族的制度和文化已大量被滿族學習采用,所以多爾衮的封号用漢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