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當傅宗龍和楊文嶽兩位總督被崇祯督催着向汝甯府地方進兵時,洪承疇也被催逼着向錦州進兵。
關外的和關内的兩支人馬的作戰行動都牢牢地受着住在紫禁城内的皇帝控制,而洪承疇比傅宗龍等更為被動,更為不得已将援救錦州的大軍投入戰鬥。
卻說七月将盡時候,在甯遠①城外的曠野裡和連綿不斷的山崗上,草木已經開始變黃。
這裡的秋天本來就比關内來得早,加上今年夏季幹旱,影響了農事,田園一片荒涼,再加上四處大軍雲集,騾馬吃光了沿官路附近的青草,使秋色比往年來得更早。
①甯遠--今遼甯省興城。
一日午後,申末酉初,海邊涼風陣陣,頗有關内的深秋味道。
雖然隻有三四級風,海面上的風浪卻是很大。
放眼望去,一陣一陣的秋風,一陣一陣的浪濤,帶着白色浪尖,不停地向海岸沖來,沖擊着沙灘、礁石,也湧向覺華島①,拍擊着覺華島的岸邊,飛濺起耀眼的銀花。
這時候,運糧船和漁船,大部分都靠在覺華島邊的海灣處,躲避風浪,但也有些大船,滿載着糧食,鼓滿了白帆,繼續向北駛去。
這些大船結隊繞過覺華島,向着塔山和高橋方面前進,一部分已經靠在筆架山的岸邊,正在卸下糧食。
①覺華島--在甯遠東南海中,今寫作菊花島。
從海邊到甯遠城,每隔不遠,便有一個儲存軍糧的地方,四圍修着土寨、箭樓、碉堡,有不少明軍駐守,旗幟在風中飄揚。
洪承疇帶着一群将軍、幕僚和扈從兵士,立馬海邊,正回頭向覺華島和大海張望。
他們是上午去覺華島的,剛剛乘船回來,要騎馬回城。
因為風浪陡起,擔心糧船有失,所以立馬回顧。
望了一陣,他頗為感慨地說: “國家籌措軍糧很不容易,從海路運來,也不容易。
現在風力還算平常,海上已經是波濤大作。
可見渤海中常有糧船覆沒,不足為奇。
” 一個中年文官,騎馬立在旁邊。
他是朝廷派來不久的總監軍、兵部職方司郎中張若麒。
聽了洪承疇的話,趕快接着說: “大人所言極是。
正因為軍糧來之不易,所以皇上才急着要解錦州之圍,免得勞師糜饷。
” 候補道銜、行轅贊畫劉子政在馬上聽了張若麒的話,微微冷笑。
正要說話,看見洪承疇使個眼色,隻得忍住。
洪承疇叫道: “吳将軍!” “卑鎮在!”一位隻有三十出頭年紀的總兵官在馬上拱手回答,趕快策馬趨前。
洪承疇等吳三桂來到近處,然後态度溫和地對他說:“這覺華島和甯遠城外是國家軍糧屯積重地,大軍命脈所在,可不能有絲毫疏忽。
後天将軍就要前赴松山①,務望在明天一日之内,将如何加固防守甯遠和覺華島之事部署妥帖。
以備不虞。
有的地方應增修炮台、箭樓,有的地方應增添兵力,請照本轅指示去辦。
隻要甯遠和覺華島固若金湯,我軍就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大膽與敵人周旋于錦州城外。
” ①松山--原叫松山堡,在錦州西南三十裡處。
是明朝宣德年間為軍事需要而建築的一座小城,置中屯前千戶所于此。
今為松山鎮所在地。
“卑鎮一定遵照大人指示去辦,決不敢有絲毫疏忽,請大人放心。
” 洪承疇望着他含笑點頭,說:“月所将軍,倘若各處鎮将都似将軍這樣盡其職責,朝廷何憂!” “大人過獎,愧不敢當。
” 在洪承疇眼中,吳三桂是八個總兵中比較重要的一個。
他明白吳三桂是關外人,家族和親戚中有不少人是關外的有名武将。
如果他能夠為朝廷忠心效力,有許多武将都可以跟着他為朝廷效力;如果他不肯盡心盡力,别的武将自然也就會跟着懈怠。
何況他是固守錦州的祖大壽的親外甥,而祖家不僅在錦州城内有一批重要将領,就在甯遠城内也很有根基。
想到這裡,洪承疇有意要同他拉攏,就問道: “令尊大人①近日身體可好?常有書子來麼?” ①令尊大人--此處指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原為遼東總兵,居住北京。
吳三桂在馬上欠身說:“謝大人。
家大人近日荷蒙皇上厚恩,得能閑居京師,優遊林下①。
雖已年近花甲,尚稱健旺。
昨日曾有信來,隻說解救錦州要緊,皇上為此事放心不下,上朝時也常常詢問關外軍情,不免歎氣。
” ①林下--并非真的山野或鄉下,而是指不再做官,閑居在家。
洪承疇的心頭猛一沉重,但不露聲色,笑着問:“京師尚有何新聞?” “還提到洛陽、襄陽的失守,以及楊武陵沙市自盡,使皇上有一兩個月喜怒無常,群臣上朝時凜凜畏懼,近日漸漸好了。
這情況大人早已清楚,不算新聞。
” 洪承疇點點頭,策馬回城。
剛走不過兩裡,忽然駐馬路旁,向右邊三裡外一片生滿蘆葦的海灘望了一陣,用鞭子指着,對吳三桂說: “月所将軍,請派人将那片蘆葦燒掉,不可大意。
” “是,大人,我現在就命人前去燒掉。
” 在吳三桂命一個小校帶人去燒蘆葦海灘時,洪承疇駐馬等候。
監軍張若麒向洪承疇笑着說: “制台大人久曆戎行,自然是處處謹慎,但以卑職看來,此地距離錦州尚遠,斷不會有敵騎前來;這海灘附近也沒有糧食,縱然來到,他也不會到那個蘆葦灘去。
” 洪承疇說:“兵戎之事,不可不多加小心,一則要提防細作前來燒糧,二則要提防戰事萬一變化。
平日尚需講安不忘危,何況今日說不上一個安字。
” 等蘆葦灘幾處火煙起後,洪承疇帶着一行人馬進城。
快進城門時,吳三桂對劉子政拱手說道: “政翁,請駕臨寒舍小叙,肯賞光麼?” 劉子政拱手陪笑說:“制台大人原是命學生今晚到貴轅拜谒,就明日如何進軍松山的事,與将軍一談。
俟學生晚飯之後,叩谒如何?” 吳三
關外的和關内的兩支人馬的作戰行動都牢牢地受着住在紫禁城内的皇帝控制,而洪承疇比傅宗龍等更為被動,更為不得已将援救錦州的大軍投入戰鬥。
卻說七月将盡時候,在甯遠①城外的曠野裡和連綿不斷的山崗上,草木已經開始變黃。
這裡的秋天本來就比關内來得早,加上今年夏季幹旱,影響了農事,田園一片荒涼,再加上四處大軍雲集,騾馬吃光了沿官路附近的青草,使秋色比往年來得更早。
①甯遠--今遼甯省興城。
一日午後,申末酉初,海邊涼風陣陣,頗有關内的深秋味道。
雖然隻有三四級風,海面上的風浪卻是很大。
放眼望去,一陣一陣的秋風,一陣一陣的浪濤,帶着白色浪尖,不停地向海岸沖來,沖擊着沙灘、礁石,也湧向覺華島①,拍擊着覺華島的岸邊,飛濺起耀眼的銀花。
這時候,運糧船和漁船,大部分都靠在覺華島邊的海灣處,躲避風浪,但也有些大船,滿載着糧食,鼓滿了白帆,繼續向北駛去。
這些大船結隊繞過覺華島,向着塔山和高橋方面前進,一部分已經靠在筆架山的岸邊,正在卸下糧食。
①覺華島--在甯遠東南海中,今寫作菊花島。
從海邊到甯遠城,每隔不遠,便有一個儲存軍糧的地方,四圍修着土寨、箭樓、碉堡,有不少明軍駐守,旗幟在風中飄揚。
洪承疇帶着一群将軍、幕僚和扈從兵士,立馬海邊,正回頭向覺華島和大海張望。
他們是上午去覺華島的,剛剛乘船回來,要騎馬回城。
因為風浪陡起,擔心糧船有失,所以立馬回顧。
望了一陣,他頗為感慨地說: “國家籌措軍糧很不容易,從海路運來,也不容易。
現在風力還算平常,海上已經是波濤大作。
可見渤海中常有糧船覆沒,不足為奇。
” 一個中年文官,騎馬立在旁邊。
他是朝廷派來不久的總監軍、兵部職方司郎中張若麒。
聽了洪承疇的話,趕快接着說: “大人所言極是。
正因為軍糧來之不易,所以皇上才急着要解錦州之圍,免得勞師糜饷。
” 候補道銜、行轅贊畫劉子政在馬上聽了張若麒的話,微微冷笑。
正要說話,看見洪承疇使個眼色,隻得忍住。
洪承疇叫道: “吳将軍!” “卑鎮在!”一位隻有三十出頭年紀的總兵官在馬上拱手回答,趕快策馬趨前。
洪承疇等吳三桂來到近處,然後态度溫和地對他說:“這覺華島和甯遠城外是國家軍糧屯積重地,大軍命脈所在,可不能有絲毫疏忽。
後天将軍就要前赴松山①,務望在明天一日之内,将如何加固防守甯遠和覺華島之事部署妥帖。
以備不虞。
有的地方應增修炮台、箭樓,有的地方應增添兵力,請照本轅指示去辦。
隻要甯遠和覺華島固若金湯,我軍就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大膽與敵人周旋于錦州城外。
” ①松山--原叫松山堡,在錦州西南三十裡處。
是明朝宣德年間為軍事需要而建築的一座小城,置中屯前千戶所于此。
今為松山鎮所在地。
“卑鎮一定遵照大人指示去辦,決不敢有絲毫疏忽,請大人放心。
” 洪承疇望着他含笑點頭,說:“月所将軍,倘若各處鎮将都似将軍這樣盡其職責,朝廷何憂!” “大人過獎,愧不敢當。
” 在洪承疇眼中,吳三桂是八個總兵中比較重要的一個。
他明白吳三桂是關外人,家族和親戚中有不少人是關外的有名武将。
如果他能夠為朝廷忠心效力,有許多武将都可以跟着他為朝廷效力;如果他不肯盡心盡力,别的武将自然也就會跟着懈怠。
何況他是固守錦州的祖大壽的親外甥,而祖家不僅在錦州城内有一批重要将領,就在甯遠城内也很有根基。
想到這裡,洪承疇有意要同他拉攏,就問道: “令尊大人①近日身體可好?常有書子來麼?” ①令尊大人--此處指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原為遼東總兵,居住北京。
吳三桂在馬上欠身說:“謝大人。
家大人近日荷蒙皇上厚恩,得能閑居京師,優遊林下①。
雖已年近花甲,尚稱健旺。
昨日曾有信來,隻說解救錦州要緊,皇上為此事放心不下,上朝時也常常詢問關外軍情,不免歎氣。
” ①林下--并非真的山野或鄉下,而是指不再做官,閑居在家。
洪承疇的心頭猛一沉重,但不露聲色,笑着問:“京師尚有何新聞?” “還提到洛陽、襄陽的失守,以及楊武陵沙市自盡,使皇上有一兩個月喜怒無常,群臣上朝時凜凜畏懼,近日漸漸好了。
這情況大人早已清楚,不算新聞。
” 洪承疇點點頭,策馬回城。
剛走不過兩裡,忽然駐馬路旁,向右邊三裡外一片生滿蘆葦的海灘望了一陣,用鞭子指着,對吳三桂說: “月所将軍,請派人将那片蘆葦燒掉,不可大意。
” “是,大人,我現在就命人前去燒掉。
” 在吳三桂命一個小校帶人去燒蘆葦海灘時,洪承疇駐馬等候。
監軍張若麒向洪承疇笑着說: “制台大人久曆戎行,自然是處處謹慎,但以卑職看來,此地距離錦州尚遠,斷不會有敵騎前來;這海灘附近也沒有糧食,縱然來到,他也不會到那個蘆葦灘去。
” 洪承疇說:“兵戎之事,不可不多加小心,一則要提防細作前來燒糧,二則要提防戰事萬一變化。
平日尚需講安不忘危,何況今日說不上一個安字。
” 等蘆葦灘幾處火煙起後,洪承疇帶着一行人馬進城。
快進城門時,吳三桂對劉子政拱手說道: “政翁,請駕臨寒舍小叙,肯賞光麼?” 劉子政拱手陪笑說:“制台大人原是命學生今晚到貴轅拜谒,就明日如何進軍松山的事,與将軍一談。
俟學生晚飯之後,叩谒如何?” 吳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