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中與監軍惟知促戰何!望大人先占長山地勢,俯視錦州,然後相機而動。
隻要不予敵以可乘之機,稍延時日,敵必自退。
但恐大人被迫不過,貿然一戰。
” 洪承疇苦笑說:“先生放心走吧,幸而在我身邊監軍者尚非中使①。
” ①中使--太監。
在劉子政起程回京的第二天,洪承疇又接到催促進兵的手谕。
張若麒催戰更急,盛氣淩人。
洪承疇害怕獲罪,不得不向清營進逼。
明軍八總兵的人馬在洪承疇的指揮下拔營前進。
八月初,有五萬人過了松山,占領了松山與錦州之間的一帶山頭。
步兵大軍在山上樹立木城,安好炮架。
嶺下駐紮的多是騎兵,環繞松山三面,設立營栅。
兩山之間,共列七處營壘,外邊掘了長壕。
洪承疇偕巡撫邱民仰登上松山高處,俯瞰不規則的錦州城。
房舍街巷,曆曆在目。
遼代建築的十三層寶塔,兀立在藍天下,背後襯着一縷白雲。
适遇順風,隐約地傳過來塔上鈴聲。
一道稱做女兒河的沙河流經松山與錦州之間,曲折如帶。
包圍錦州的清兵都在離城二裡以外的地方安營立寨,外掘三重壕溝,以防城内明兵突圍。
另外,清軍面對松山和左邊的大架山上也有許多營壘,防禦嚴密,多是騎兵。
仔細觀察了一陣,洪承疇看不出清營的弱處何在。
正在尋思,忽見一隊騎兵約二三百人,擁着一員女将,從山後出來,直馳清營附近,張望片刻,等清兵大隊準備沖出時,又迅速馳往别處。
如此窺探了三處敵營,方馳返吳三桂的營寨。
邱民仰不覺歎道: “左夫人解救錦州心切,不惜自往察探敵兵虛實。
今日上午,我到吳鎮營中,她對我說,錦州樵蘇斷絕,勢難久守,請我轉懇大人,乘我士氣方銳,火速進攻敵壘,内外夾擊,以救危城軍民。
不知大人決定何時進兵?” 洪承疇說:“錦州城内不見一棵樹木,足見已經薪柴燒盡,恐怕家具門窗也燒得差不多了。
解救錦州之圍,你我同心。
隻是遍觀敵壘,看不出從何處可以下手。
不管如何,明日出兵,以試敵人虛實。
” 第二天早晨,明軍出動三千騎兵,分為三支,直沖清兵營壘,偵察虛實。
馬蹄動地,喊殺震天。
在松山一帶紮寨的各營人馬,呐喊擂鼓助威。
騎兵沖近清營時,清營三處營門忽開,馳出三支騎兵迎戰,人數倍于明軍。
明騎兵稍事接殺,便向後退,進入步兵營中。
清兵氣勢甚銳,追擊不放,打算沖擊明軍的步兵營。
明軍故意放清軍進來,火炮齊發,箭如雨下。
清軍死傷很重,趕快退回。
随即清軍大隊又來,多是騎兵,共約一萬餘人,從松山的西面向東進攻,争奪松山的高嶺。
明兵奮勇抵抗,使清軍不得前進。
明軍反攻,也難得手。
這時被圍困在錦州城中的祖大壽乘機派兵呼噪出城,夾擊清兵,但是遇到清兵掘的又寬又深的壕溝,越不過去,有很多人在壕溝外中了炮火弩箭,死傷滿地。
鏖戰多時,錦州明軍和松山明軍終難會合。
祖大壽隻得鳴鑼收兵回城。
在松山西北面激戰的明清兩軍死傷相當,各自收兵。
經過這次接戰,洪承疇更确知清軍防守堅固,一時難于取勝,與祖大壽在錦州城外會師的希望很難實現。
他知道各總兵本來就存心互相觀望,不肯向前,倘若原來就不旺盛的明軍士氣一旦受挫,則各營勢必會軍心動搖。
從幾個俘虜口中,他得知清營中傳說老憨王①即将由沈陽啟程,親率滿、蒙大軍前來。
他料想未來數日之後必有一場惡戰。
敵方等到老憨王的援軍來到,一定會全力以赴,進行決戰;而他麾下諸将恐怕沒幾個甘心為國家效死疆場。
想到這裡,他不再希望僥幸勝利,隻求避免遼陽之役的那種敗局再次出現。
①老憨王--又稱“老憨”,“喝竿”,滿洲語音譯,指滿洲皇帝。
北方民族自古稱國王為“汗”,轉為滿洲語的憨、喝竿。
當天晚上,他兩次派親信幕僚去吳三桂營中,勸左夫人速回甯遠。
因為他擔心一旦決戰不利,左夫人陣亡或被清兵所俘,祖大壽沒有顧戀,就會向敵人獻出錦州投降。
第二天上午,洪承疇在松山西南面的老營中召集諸将會議,以盡忠報國勖勉諸将,要大家掘壕固守,等候決戰,并将如何保護海邊軍糧的事,作了認真籌劃,特别将保護筆架山軍糧的責任交給王樸,守高橋的責任交給唐通,而使白廣恩全營駐守松山西麓,以備決戰。
送出諸将的時候,他将吳三桂叫住,問道: “月所将軍,令舅母已經動身回甯遠了麼?” 吳三桂回答;“家舅母已遵照大人勸谕,于今早率領奴仆家丁起身,想此時已過高橋了。
” “未能一鼓解錦州之圍,使令舅母怆然返回,本轅殊覺内疚!” “眼下情勢如此困難,這也怨不得大人。
昨日當敵人大舉來犯之時,家舅母率家丁雜在将士中間,親自射死幾個敵人,也算為救錦州出了力量。
她說雖未看見錦州解圍,也不算虛來一趟。
隻是今早動身時候,她勒馬高崗,向錦州城望了一陣,忍不住長歎一聲,落下淚來,說她今生怕不能同家舅父再見面了。
” 洪承疇說:“兩軍決戰就在數日之内。
倘若上荷皇上威靈,下賴将士努力,一戰成功,錦州之圍也就解了。
” 吳三桂剛走,張若麒派飛騎送來書信一封,建議乘喝竿未至,以全力進攻清營。
洪承疇看過書子,心裡說:“老夫久在行間,多年督師。
你這個狂躁書生,懂得什麼!”但是他的臉上沒有露出一點厭惡表情,反而含笑向來人問: “張監軍仍在海邊?” “是,大人,他在視察海運軍糧。
” 洪承疇笑一笑,說:“你回禀監軍大人,這書中的意思我全明白了。
” 他希望在決戰到來時,各營能固守數日,先挫敵人銳氣,再行反攻,于是親赴各緊要去處,巡視營壘,鼓勵将士。
隻要不予敵以可乘之機,稍延時日,敵必自退。
但恐大人被迫不過,貿然一戰。
” 洪承疇苦笑說:“先生放心走吧,幸而在我身邊監軍者尚非中使①。
” ①中使--太監。
在劉子政起程回京的第二天,洪承疇又接到催促進兵的手谕。
張若麒催戰更急,盛氣淩人。
洪承疇害怕獲罪,不得不向清營進逼。
明軍八總兵的人馬在洪承疇的指揮下拔營前進。
八月初,有五萬人過了松山,占領了松山與錦州之間的一帶山頭。
步兵大軍在山上樹立木城,安好炮架。
嶺下駐紮的多是騎兵,環繞松山三面,設立營栅。
兩山之間,共列七處營壘,外邊掘了長壕。
洪承疇偕巡撫邱民仰登上松山高處,俯瞰不規則的錦州城。
房舍街巷,曆曆在目。
遼代建築的十三層寶塔,兀立在藍天下,背後襯着一縷白雲。
适遇順風,隐約地傳過來塔上鈴聲。
一道稱做女兒河的沙河流經松山與錦州之間,曲折如帶。
包圍錦州的清兵都在離城二裡以外的地方安營立寨,外掘三重壕溝,以防城内明兵突圍。
另外,清軍面對松山和左邊的大架山上也有許多營壘,防禦嚴密,多是騎兵。
仔細觀察了一陣,洪承疇看不出清營的弱處何在。
正在尋思,忽見一隊騎兵約二三百人,擁着一員女将,從山後出來,直馳清營附近,張望片刻,等清兵大隊準備沖出時,又迅速馳往别處。
如此窺探了三處敵營,方馳返吳三桂的營寨。
邱民仰不覺歎道: “左夫人解救錦州心切,不惜自往察探敵兵虛實。
今日上午,我到吳鎮營中,她對我說,錦州樵蘇斷絕,勢難久守,請我轉懇大人,乘我士氣方銳,火速進攻敵壘,内外夾擊,以救危城軍民。
不知大人決定何時進兵?” 洪承疇說:“錦州城内不見一棵樹木,足見已經薪柴燒盡,恐怕家具門窗也燒得差不多了。
解救錦州之圍,你我同心。
隻是遍觀敵壘,看不出從何處可以下手。
不管如何,明日出兵,以試敵人虛實。
” 第二天早晨,明軍出動三千騎兵,分為三支,直沖清兵營壘,偵察虛實。
馬蹄動地,喊殺震天。
在松山一帶紮寨的各營人馬,呐喊擂鼓助威。
騎兵沖近清營時,清營三處營門忽開,馳出三支騎兵迎戰,人數倍于明軍。
明騎兵稍事接殺,便向後退,進入步兵營中。
清兵氣勢甚銳,追擊不放,打算沖擊明軍的步兵營。
明軍故意放清軍進來,火炮齊發,箭如雨下。
清軍死傷很重,趕快退回。
随即清軍大隊又來,多是騎兵,共約一萬餘人,從松山的西面向東進攻,争奪松山的高嶺。
明兵奮勇抵抗,使清軍不得前進。
明軍反攻,也難得手。
這時被圍困在錦州城中的祖大壽乘機派兵呼噪出城,夾擊清兵,但是遇到清兵掘的又寬又深的壕溝,越不過去,有很多人在壕溝外中了炮火弩箭,死傷滿地。
鏖戰多時,錦州明軍和松山明軍終難會合。
祖大壽隻得鳴鑼收兵回城。
在松山西北面激戰的明清兩軍死傷相當,各自收兵。
經過這次接戰,洪承疇更确知清軍防守堅固,一時難于取勝,與祖大壽在錦州城外會師的希望很難實現。
他知道各總兵本來就存心互相觀望,不肯向前,倘若原來就不旺盛的明軍士氣一旦受挫,則各營勢必會軍心動搖。
從幾個俘虜口中,他得知清營中傳說老憨王①即将由沈陽啟程,親率滿、蒙大軍前來。
他料想未來數日之後必有一場惡戰。
敵方等到老憨王的援軍來到,一定會全力以赴,進行決戰;而他麾下諸将恐怕沒幾個甘心為國家效死疆場。
想到這裡,他不再希望僥幸勝利,隻求避免遼陽之役的那種敗局再次出現。
①老憨王--又稱“老憨”,“喝竿”,滿洲語音譯,指滿洲皇帝。
北方民族自古稱國王為“汗”,轉為滿洲語的憨、喝竿。
當天晚上,他兩次派親信幕僚去吳三桂營中,勸左夫人速回甯遠。
因為他擔心一旦決戰不利,左夫人陣亡或被清兵所俘,祖大壽沒有顧戀,就會向敵人獻出錦州投降。
第二天上午,洪承疇在松山西南面的老營中召集諸将會議,以盡忠報國勖勉諸将,要大家掘壕固守,等候決戰,并将如何保護海邊軍糧的事,作了認真籌劃,特别将保護筆架山軍糧的責任交給王樸,守高橋的責任交給唐通,而使白廣恩全營駐守松山西麓,以備決戰。
送出諸将的時候,他将吳三桂叫住,問道: “月所将軍,令舅母已經動身回甯遠了麼?” 吳三桂回答;“家舅母已遵照大人勸谕,于今早率領奴仆家丁起身,想此時已過高橋了。
” “未能一鼓解錦州之圍,使令舅母怆然返回,本轅殊覺内疚!” “眼下情勢如此困難,這也怨不得大人。
昨日當敵人大舉來犯之時,家舅母率家丁雜在将士中間,親自射死幾個敵人,也算為救錦州出了力量。
她說雖未看見錦州解圍,也不算虛來一趟。
隻是今早動身時候,她勒馬高崗,向錦州城望了一陣,忍不住長歎一聲,落下淚來,說她今生怕不能同家舅父再見面了。
” 洪承疇說:“兩軍決戰就在數日之内。
倘若上荷皇上威靈,下賴将士努力,一戰成功,錦州之圍也就解了。
” 吳三桂剛走,張若麒派飛騎送來書信一封,建議乘喝竿未至,以全力進攻清營。
洪承疇看過書子,心裡說:“老夫久在行間,多年督師。
你這個狂躁書生,懂得什麼!”但是他的臉上沒有露出一點厭惡表情,反而含笑向來人問: “張監軍仍在海邊?” “是,大人,他在視察海運軍糧。
” 洪承疇笑一笑,說:“你回禀監軍大人,這書中的意思我全明白了。
” 他希望在決戰到來時,各營能固守數日,先挫敵人銳氣,再行反攻,于是親赴各緊要去處,巡視營壘,鼓勵将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