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張若麒表示了謝意。
吳三桂趁此機會,也送了張若麒、馬紹愉一些禮物、銀子。
他們推辭一陣,也都收下。
吳三桂平素十分好客,特别是喜歡拉攏從北京來的官僚,所以每逢有京官來此,必邀吃酒,必送禮物,這已成了他的習慣。
第二天早晨,洪承疇偕同總監軍張若麒率領大批文武要員和數千名督标營的步騎精兵從甯遠出發。
吳三桂率領一群文武官員出城送行。
張若麒同馬紹偷走在一起。
馬紹愉不相信能打勝仗,啟程之後,轉過一個海灣,看見左右并無外人,全是張若麒的心腹随從,就策馬向前,與張若麒并馬而行,小聲嘀咕了一句: “望大人保重,以防不虞。
” 張若麒點點頭,心中明白。
昨晚從吳三桂的公館出來後,他們就回到監軍駐節宅中作了一番深談。
張若麒的心情輕松,談笑風生,認為此次進兵,隻要鼓勇向前,定能打勝。
他好像完全代皇上和本兵說話,對馬紹愉說,必須對“東虜”打個大勝仗,才能使朝廷專力剿滅“流賊”。
馬紹愉認為對“東虜”遲早要講一個“和”字,目前皇上和本兵力主進兵,目的在能打出一個“和”字,在勝中求和。
張同意他的看法,但對勝利抱着較大的僥幸心理。
八位總兵官除吳三桂外,都早已到了高橋和松山一帶。
吳三桂的一部分人馬也到了高橋附近,隻是他本人為部署甯遠這個軍事重地的防守,尚須到明天才能動身。
從高橋到松山大約三十裡路,衆多軍營,倚山傍海,星羅棋布。
旌旗蔽野,刀槍如林,鼓角互應。
自從遼陽戰役以後,這是明朝最大的一次出師。
劉子政看着這雄壯的軍容,心中反而懷着沉重的憂慮。
他在馬上想到昨晚洪承疇收到的陳新甲的催戰書信,深為洪承疇不斷受朝廷的逼迫擔憂,心中歎息說: “朝廷别無妙算,惟求僥幸,豈非置将士生命與國家安危于不顧!” 自從來到關外以後,洪承疇駐節甯遠,已經來塔山、杏山、高橋①和松山一帶視察過一次。
今天是他将老營推進到松山與杏山之間,順路再作視察。
他最不放心的是高橋到塔山附近屯糧的地方。
這裡是丘陵地帶,無險山峻谷作屏障,最容易被敵人的騎兵偷襲,也容易被騎兵截斷大路。
他一直騎馬走到海邊,指示該地守軍将領應如何防備偷襲。
現在,他立馬高處,遙望塔山土城和東邊海中的筆架山②,又望望海面上和海灣處點綴的糧船和漁船,揮退從人,隻留下遼東巡撫邱民仰、監軍張若麒和贊畫劉子政在身邊,口氣沉重地說: ①塔山、杏山、高橋--在甯遠和松山之間,都是當時重要的軍事據點,而塔山和杏山尤為重要,築為“要塞”,稱為塔山堡、杏山堡。
②筆架山--在塔山附近海邊,落潮時可以與陸地相通,為當時明軍儲糧重地。
“我們奉命援錦,義無返顧,但虜方士氣未衰,并無退意,看來必有一場惡戰,方能決定勝負。
此地是大軍命脈所系,不能有半點疏忽。
倘有閃失,則糧源斷絕,全軍必将不戰瓦解,所以我對此處十分放心不下。
” 邱民仰說:“這裡是白廣恩将軍駐地,現有一個遊擊守護軍糧。
看來需要再增加守兵,并派一位參将指揮。
” “好,今天就告訴白将軍照辦。
監軍大人以為如何?” 張若麒正在-望一個海灣處的成群漁船,回頭答道:“大人所慮極是。
凡是屯糧之處,都得加意防守。
” 洪承疇本來打算到了松山附近之後,命各軍每前進一步都搶先掘壕立寨,步步為營,不急于向錦州進逼,但是昨天晚上他接到兵部尚書陳新甲的密書,使他沒法采取穩紮穩打辦法。
如今想到那封密書中的口氣,心中仍然十分不快。
當天晚上,他駐在高橋,與劉子政等二三親信幕僚密商軍事。
大家鑒于遼陽之役和大淩河之役兩次大敗經驗,力主且戰且守,并于不戰時操練人馬,步步向錦州進逼。
他們認為與敵人相持數月,等到糧盡,清兵必然軍心不固,那時全師出擊,方可獲勝。
洪承疇又将陳新甲的催戰書子拿出,指着其中一段,命一位幕僚讀出。
那位幕僚讀道: 近接三協之報,雲敵又欲入犯。
果爾則内外交困,勢莫可支。
一年以來,台-①麾兵授錦,費饷數十萬面錦圍未解,内地又困。
斯時台-滞兵松、錦,徘徊顧望,不進山海則三協虛單,若往遼西則寶山空返②,何以副聖明而謝朝中文武諸臣之望乎?主憂臣辱,台-諒亦清夜有所不安也! ①台---台字是一般尊敬的稱謂-字是對尚書、總督一級官僚的尊稱。
洪承疇以兵部尚書銜實任薊遼總督,所以陳新甲在書信中尊稱他台。
②寶山空返--意思是本來應該打勝仗卻無功而返。
這是從“如入寶山,空手而返”一句成語變化出來的。
洪承疇苦笑說:“我身任總督,挂兵部尚書銜,與陳方垣是平輩同僚,論資曆他算後進。
在這封書子中,他用如此口氣脅迫,豈非是無因?” 一個幕僚說:“必定是皇上焦急,本兵方如此說話。
另外,張監軍并不深知敵我之情,好像勝利如操左券,也會使本兵對解錦州之圍急于求成。
” 劉子政說:“朝廷不明情況,遙控于千裡之外,使統兵大員,動辄得咎,如何可以取勝!” 他們密議到深夜,決定給皇上上一道奏本,詳陳利害,提出且戰且守,逐步向錦州進逼的方略。
同時給陳新甲寫封長信,内容大緻相同。
因為劉子政通曉關外形勢,且慷慨敢言,決定派他攜帶奏本和給陳新甲的書信回京,還要他向陳新甲面陳利害。
第二天拂曉,劉子政來向洪承疇辭行。
他深知幾個總兵官大半怯戰,而且人各一心,因此預感到大軍前途十分不妙。
他用憂慮的目光望着洪承疇說: “卑職深知大人處境艱難,在軍中諸事掣肘,縱欲持重,奈朝
吳三桂趁此機會,也送了張若麒、馬紹愉一些禮物、銀子。
他們推辭一陣,也都收下。
吳三桂平素十分好客,特别是喜歡拉攏從北京來的官僚,所以每逢有京官來此,必邀吃酒,必送禮物,這已成了他的習慣。
第二天早晨,洪承疇偕同總監軍張若麒率領大批文武要員和數千名督标營的步騎精兵從甯遠出發。
吳三桂率領一群文武官員出城送行。
張若麒同馬紹偷走在一起。
馬紹愉不相信能打勝仗,啟程之後,轉過一個海灣,看見左右并無外人,全是張若麒的心腹随從,就策馬向前,與張若麒并馬而行,小聲嘀咕了一句: “望大人保重,以防不虞。
” 張若麒點點頭,心中明白。
昨晚從吳三桂的公館出來後,他們就回到監軍駐節宅中作了一番深談。
張若麒的心情輕松,談笑風生,認為此次進兵,隻要鼓勇向前,定能打勝。
他好像完全代皇上和本兵說話,對馬紹愉說,必須對“東虜”打個大勝仗,才能使朝廷專力剿滅“流賊”。
馬紹愉認為對“東虜”遲早要講一個“和”字,目前皇上和本兵力主進兵,目的在能打出一個“和”字,在勝中求和。
張同意他的看法,但對勝利抱着較大的僥幸心理。
八位總兵官除吳三桂外,都早已到了高橋和松山一帶。
吳三桂的一部分人馬也到了高橋附近,隻是他本人為部署甯遠這個軍事重地的防守,尚須到明天才能動身。
從高橋到松山大約三十裡路,衆多軍營,倚山傍海,星羅棋布。
旌旗蔽野,刀槍如林,鼓角互應。
自從遼陽戰役以後,這是明朝最大的一次出師。
劉子政看着這雄壯的軍容,心中反而懷着沉重的憂慮。
他在馬上想到昨晚洪承疇收到的陳新甲的催戰書信,深為洪承疇不斷受朝廷的逼迫擔憂,心中歎息說: “朝廷别無妙算,惟求僥幸,豈非置将士生命與國家安危于不顧!” 自從來到關外以後,洪承疇駐節甯遠,已經來塔山、杏山、高橋①和松山一帶視察過一次。
今天是他将老營推進到松山與杏山之間,順路再作視察。
他最不放心的是高橋到塔山附近屯糧的地方。
這裡是丘陵地帶,無險山峻谷作屏障,最容易被敵人的騎兵偷襲,也容易被騎兵截斷大路。
他一直騎馬走到海邊,指示該地守軍将領應如何防備偷襲。
現在,他立馬高處,遙望塔山土城和東邊海中的筆架山②,又望望海面上和海灣處點綴的糧船和漁船,揮退從人,隻留下遼東巡撫邱民仰、監軍張若麒和贊畫劉子政在身邊,口氣沉重地說: ①塔山、杏山、高橋--在甯遠和松山之間,都是當時重要的軍事據點,而塔山和杏山尤為重要,築為“要塞”,稱為塔山堡、杏山堡。
②筆架山--在塔山附近海邊,落潮時可以與陸地相通,為當時明軍儲糧重地。
“我們奉命援錦,義無返顧,但虜方士氣未衰,并無退意,看來必有一場惡戰,方能決定勝負。
此地是大軍命脈所系,不能有半點疏忽。
倘有閃失,則糧源斷絕,全軍必将不戰瓦解,所以我對此處十分放心不下。
” 邱民仰說:“這裡是白廣恩将軍駐地,現有一個遊擊守護軍糧。
看來需要再增加守兵,并派一位參将指揮。
” “好,今天就告訴白将軍照辦。
監軍大人以為如何?” 張若麒正在-望一個海灣處的成群漁船,回頭答道:“大人所慮極是。
凡是屯糧之處,都得加意防守。
” 洪承疇本來打算到了松山附近之後,命各軍每前進一步都搶先掘壕立寨,步步為營,不急于向錦州進逼,但是昨天晚上他接到兵部尚書陳新甲的密書,使他沒法采取穩紮穩打辦法。
如今想到那封密書中的口氣,心中仍然十分不快。
當天晚上,他駐在高橋,與劉子政等二三親信幕僚密商軍事。
大家鑒于遼陽之役和大淩河之役兩次大敗經驗,力主且戰且守,并于不戰時操練人馬,步步向錦州進逼。
他們認為與敵人相持數月,等到糧盡,清兵必然軍心不固,那時全師出擊,方可獲勝。
洪承疇又将陳新甲的催戰書子拿出,指着其中一段,命一位幕僚讀出。
那位幕僚讀道: 近接三協之報,雲敵又欲入犯。
果爾則内外交困,勢莫可支。
一年以來,台-①麾兵授錦,費饷數十萬面錦圍未解,内地又困。
斯時台-滞兵松、錦,徘徊顧望,不進山海則三協虛單,若往遼西則寶山空返②,何以副聖明而謝朝中文武諸臣之望乎?主憂臣辱,台-諒亦清夜有所不安也! ①台---台字是一般尊敬的稱謂-字是對尚書、總督一級官僚的尊稱。
洪承疇以兵部尚書銜實任薊遼總督,所以陳新甲在書信中尊稱他台。
②寶山空返--意思是本來應該打勝仗卻無功而返。
這是從“如入寶山,空手而返”一句成語變化出來的。
洪承疇苦笑說:“我身任總督,挂兵部尚書銜,與陳方垣是平輩同僚,論資曆他算後進。
在這封書子中,他用如此口氣脅迫,豈非是無因?” 一個幕僚說:“必定是皇上焦急,本兵方如此說話。
另外,張監軍并不深知敵我之情,好像勝利如操左券,也會使本兵對解錦州之圍急于求成。
” 劉子政說:“朝廷不明情況,遙控于千裡之外,使統兵大員,動辄得咎,如何可以取勝!” 他們密議到深夜,決定給皇上上一道奏本,詳陳利害,提出且戰且守,逐步向錦州進逼的方略。
同時給陳新甲寫封長信,内容大緻相同。
因為劉子政通曉關外形勢,且慷慨敢言,決定派他攜帶奏本和給陳新甲的書信回京,還要他向陳新甲面陳利害。
第二天拂曉,劉子政來向洪承疇辭行。
他深知幾個總兵官大半怯戰,而且人各一心,因此預感到大軍前途十分不妙。
他用憂慮的目光望着洪承疇說: “卑職深知大人處境艱難,在軍中諸事掣肘,縱欲持重,奈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