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關燈
小
中
大
會兒,陸遜之進來辭行,行了禮,躬身說:
“下官此次奉撫台之命,晉谒大人。
關于如何剿賊保川,親聆韬略,實深敬佩。
下官今日回到重慶,即當面禀撫台,不敢有誤戎機。
方才又蒙厚贶,實在不敢拜領,隻是将軍高情雅意,卻之不恭,隻得勉強收下。
” 秦良玉笑着說:“區區薄禮,聊表敬意,先生何用挂齒。
今日本鎮因為國事憂心,酒後難免說幾句牢騷的話,望不必讓邵公知道。
老婦身為武将,不惜為國捐軀,隻等邵公指揮殺敵而已。
” 陸遜之回到重慶以後,立刻将秦良玉的用兵方略禀報巡撫。
恰好楊嗣昌的監軍萬元吉從夔州來了一封十萬火急書信,催促邵捷春趕快在夔州屯駐重兵,防止張獻忠和曹操聯兵“西逃”,批評他想同時守住大昌境内的各處隘口是分散兵力。
萬元吉還在書信中轉告他楊嗣昌幾句很有分量的話:“今流賊入川九股,相繼就撫者七,惟獻、曹二賊敗逃巫山、大昌之間,局促窮山,勢若遊魂。
倘殘寇窺鄖陽,走襄陽,左帥良玉當之;窺夷陵,走荊州,我自當之;窺夔關,走四川,蜀撫當之。
殲滅巨寇,在此一舉。
國家封疆所系,各撫、鎮切勿疏忽!”邵捷春深感開縣兵噪之後四川的局勢空前嚴重,如今又接到萬元吉的書信,逼得他再也不敢逗留重慶。
邵捷春同親信幕僚們經過一番仔細磋商,第二天親自到秦良玉營中勞軍,并同良玉商量石-兵的開拔日期。
因為糧饷困難,石-兵和張令的川兵都不能即時開拔。
過了五天以後,這兩支人馬才從重慶附近出發。
而同一天上午,張獻忠突然向巴霧河東岸的軍事要地土地嶺發動了猛烈進攻…… 八月二十五日清晨,張獻忠率領着兩千步兵突然出現在土地嶺的東邊,而将大部分人馬隐藏在一座山後的密林裡。
守土地嶺的楚軍将領張應元和汪雲鳳同張獻忠和羅汝才打過多次仗,較有經驗,也還勇敢;得到禀報之後,立刻商議應敵之策。
他們都知道張獻忠用兵狡詐,身邊還有一個徐以顯詭計多端,猜想獻忠必定用一部分兵力從正面進攻土地嶺,牽制官軍兵力,而在鏖戰正酣時潛用一部分兵力去搶渡巴霧河,隻要奪到巴霧河的兩岸渡口,土地嶺不但失去了重要性,而且後路也被截斷。
根據這個估計,他們決定派出副将羅文垣和參将胡汝高率領一千精兵固守渡口,由主将張應元率領三百精兵和兩千新兵守土地嶺,居中指揮,而由江雲鳳率領一千七百精兵出寨迎敵。
官軍所倚恃的是居高臨下,先占地利,并且從七月上旬到此駐守,已經休息了将近五十天,真正是以逸待勞。
汪雲鳳立馬營壘外一座小山頭上,看見獻忠的人馬不多,隻派出一千人馬出寨搏戰。
張獻忠将一千五百人馬分作兩隊,輪番進攻,使官軍不得休息。
從早晨戰到中午,汪雲鳳的人馬沒有經過惡戰,已經消耗了兩三百人,十分疲乏,不得不鳴鑼收兵。
獻忠一看汪雲鳳鳴鑼收兵,立刻将令旗一揮,戰鼓齊鳴,喊聲動地,兩千将士一齊沖殺過來,而同時埋伏在樹林中的兩千人馬也突然出現,從兩翼包抄官軍營壘。
獻忠冒着炮火和矢石,勒馬陣前,手執大刀,對追随在他身旁的一個養子說: “定國,小雜種,帶着兩百人從這兒沖過去,奪占那個山圪(土勞),叫龜兒子們不能再站在那裡對着咱們亂打炮,亂射他娘的箭。
去,誰在陣前不拼命,你就斬了誰!” 二十歲的張定國也看出來官軍倚靠那個雄據隘口的小山丘地勢險要,架有兩門大炮,簇聚着一兩百官兵憑壘頑抗,在山丘下邊已經死傷了不少義軍弟兄。
聽了獻忠的吩咐,他迅速地點齊兩百将士,說了聲“跟我來!”躍馬向前,呐喊着向小山上沖去。
獻忠吩咐旗鼓官下力擂鼓,注視着張定國所率領的這支騎兵,躍過木栅,壕溝,卻沒法越過用大樹枝布置的一道障礙,并且有幾個弟兄中箭和中炮落馬。
他忽然看見這一支小部隊全都下馬,向前沖去。
由于硝煙彌漫,獻忠看不見張定國帶着他的親兵們如何前進,但看見原來被阻在木栅和壕塹外邊的将士也都随着定國沖了過去,消失在硝煙中,而硝煙外隻有很少人照料戰馬,并且略向後退。
這時敵人的兩門大炮已經失去作用,停止燃放,隻拼命地放箭和投擲石頭,而敵人也不斷有人中箭倒下。
過了片刻,獻忠看見山丘上敵軍大亂,有的還在抵抗,有的已經奔逃,而在将散的硝煙和紛亂的白刃厮殺中看見了他所熟悉的盔上的紅纓,不禁高興地說: “定國,這孩子,有出息!” 很快地,義軍從幾個地方沖破了敵人營壘。
汪雲風雖然是一員戰将,但在義軍排山倒海的進攻中,他的人馬完全陷入混亂,各自逃生,無法阻止。
他不得已率領三四百人退到通向土地嶺老營的最後一個隘口,一面接連向張應元飛馬告急,一面死守待援。
在土地嶺寨中的張應元因見巴霧河渡口并沒有張獻忠的人馬進攻,隻有少數哨馬窺探,所以已經将守渡口的官軍抽調一半,向汪雲鳳的營壘增援。
這幾百人剛剛趕到,看見義軍已經分幾路攻破營壘,便不戰而潰,有一部分逃回土地嶺寨内。
張應元估計土地嶺老營萬無一失,火速率領着留在身邊的幾百精兵,加上剛才逃回的一部分老将士,又抽調幾百新兵,合起來約有一千人馬,擂鼓呐喊,馳救汪雲鳳。
他剛出寨門,忽聽山上一聲炮響,爆發出震天喊聲。
他勒馬回頭一看,大驚失色,說聲“不好!”下令人馬立刻退回寨中。
但是守寨的新兵既不願替官家賣命,也沒有經過陣仗,正在被汪雲鳳的潰敗和失掉營壘的消息震駭,忽然看見張獻忠的一支人馬從後山上呐喊而下,便誰也不再守寨,四散逃命。
張應元剛剛退入寨内,馬元利所率領的義軍已經翻越寨牆,打開寨門,蜂擁而入。
張應元連斬了幾個潰兵,無奈山寨中已經陷入一片混亂,幾處火起,連他左右的标營親軍也紛紛潰逃。
他返身由原路出寨,卻因寨門洞逃兵擁擠,将他的出路堵塞。
馬元利已經率領一支義軍追殺過來,連呼“活捉張應元!活捉張應元!”張應元的中軍遊擊見情勢萬分危急,策馬沖到前邊開路,向擁擠逃命的士兵們揮刀亂砍,殺開一條血路,保護張應元沖出寨門。
有些士兵氣憤不過,紛紛向他們射箭。
張應元的親兵有一個中箭落馬,他自己的背上也中了一箭,但因為他穿着綿甲,隻受了輕傷。
他出寨後一邊逃跑一邊沿路收集潰兵敗将,趕快馳往巴霧河的渡口。
這時義軍正在準備搶渡,兩岸殺聲震天,箭如飛蝗。
張應元明白,倘若他在失去土地嶺之後能夠守住渡口,還可以不會殺頭,所以他不顧死活,親自點放大炮,打死對岸一個穿紅衣的義軍頭目。
因為巴霧河水深流急,而僅有的兩隻渡船又被官軍弄到西岸,所以義軍隻好臨時綁紮竹筏搶渡。
盡管義軍有一個頭目中炮陣亡,但是搶渡的準備并不停止。
一個義軍将領立馬河岸,督催一部分弟兄射箭掩護,一部分弟兄将竹筏運到水邊,同時又指揮騎兵在岸邊一字兒擺開,準備當竹筏被打沉時就率領騎兵躍馬入水,泅渡過河。
張應元看見義軍的士氣極旺,而守河官軍人心驚慌,正在擔心渡口不易守住,忽見有一騎兵馳到對岸,向敵将說了幾句話,随即敵将将令旗一揮,鳴金收兵,率領人馬離開了河岸退走。
張應元莫名其妙地望着退走的義軍,松了口氣,用手揩了揩臉上的汗,開始感到背上疼痛。
他一面命親兵們幫他解甲敷藥,一面命中軍派人去打探汪雲鳳的生死下落。
中軍禀報說: “回大人,剛才得到探報,汪大人已經突圍,不知逃往何處。
” 張應元問:“你知道獻賊為什麼不再搶這個渡口?是不是另有詭計?” 中軍說:“卑職立刻派人打探。
” 張獻忠攻破土地嶺,目的不在占領這個地方,也不是要馬上渡過巴霧河,而是要先消滅官軍的一支重要力量,打破楊嗣昌的軍事部署,挫傷官軍方面已經餘剩不多的銳氣,同時大大地振奮義軍士氣。
他還希望,一舉而打一次大的勝仗,可以堅定羅汝才跟随他深入四川内地的信心。
攻破了土地嶺之後,他的目的已達,立即下令停止搶渡巴霧河,避免傷亡多的将士。
他在土地嶺休兵三天,将奪得的大批糧食、騾馬和各種軍資運走,随後他自己也回到大昌和巫山交界的大山中
關于如何剿賊保川,親聆韬略,實深敬佩。
下官今日回到重慶,即當面禀撫台,不敢有誤戎機。
方才又蒙厚贶,實在不敢拜領,隻是将軍高情雅意,卻之不恭,隻得勉強收下。
” 秦良玉笑着說:“區區薄禮,聊表敬意,先生何用挂齒。
今日本鎮因為國事憂心,酒後難免說幾句牢騷的話,望不必讓邵公知道。
老婦身為武将,不惜為國捐軀,隻等邵公指揮殺敵而已。
” 陸遜之回到重慶以後,立刻将秦良玉的用兵方略禀報巡撫。
恰好楊嗣昌的監軍萬元吉從夔州來了一封十萬火急書信,催促邵捷春趕快在夔州屯駐重兵,防止張獻忠和曹操聯兵“西逃”,批評他想同時守住大昌境内的各處隘口是分散兵力。
萬元吉還在書信中轉告他楊嗣昌幾句很有分量的話:“今流賊入川九股,相繼就撫者七,惟獻、曹二賊敗逃巫山、大昌之間,局促窮山,勢若遊魂。
倘殘寇窺鄖陽,走襄陽,左帥良玉當之;窺夷陵,走荊州,我自當之;窺夔關,走四川,蜀撫當之。
殲滅巨寇,在此一舉。
國家封疆所系,各撫、鎮切勿疏忽!”邵捷春深感開縣兵噪之後四川的局勢空前嚴重,如今又接到萬元吉的書信,逼得他再也不敢逗留重慶。
邵捷春同親信幕僚們經過一番仔細磋商,第二天親自到秦良玉營中勞軍,并同良玉商量石-兵的開拔日期。
因為糧饷困難,石-兵和張令的川兵都不能即時開拔。
過了五天以後,這兩支人馬才從重慶附近出發。
而同一天上午,張獻忠突然向巴霧河東岸的軍事要地土地嶺發動了猛烈進攻…… 八月二十五日清晨,張獻忠率領着兩千步兵突然出現在土地嶺的東邊,而将大部分人馬隐藏在一座山後的密林裡。
守土地嶺的楚軍将領張應元和汪雲鳳同張獻忠和羅汝才打過多次仗,較有經驗,也還勇敢;得到禀報之後,立刻商議應敵之策。
他們都知道張獻忠用兵狡詐,身邊還有一個徐以顯詭計多端,猜想獻忠必定用一部分兵力從正面進攻土地嶺,牽制官軍兵力,而在鏖戰正酣時潛用一部分兵力去搶渡巴霧河,隻要奪到巴霧河的兩岸渡口,土地嶺不但失去了重要性,而且後路也被截斷。
根據這個估計,他們決定派出副将羅文垣和參将胡汝高率領一千精兵固守渡口,由主将張應元率領三百精兵和兩千新兵守土地嶺,居中指揮,而由江雲鳳率領一千七百精兵出寨迎敵。
官軍所倚恃的是居高臨下,先占地利,并且從七月上旬到此駐守,已經休息了将近五十天,真正是以逸待勞。
汪雲鳳立馬營壘外一座小山頭上,看見獻忠的人馬不多,隻派出一千人馬出寨搏戰。
張獻忠将一千五百人馬分作兩隊,輪番進攻,使官軍不得休息。
從早晨戰到中午,汪雲鳳的人馬沒有經過惡戰,已經消耗了兩三百人,十分疲乏,不得不鳴鑼收兵。
獻忠一看汪雲鳳鳴鑼收兵,立刻将令旗一揮,戰鼓齊鳴,喊聲動地,兩千将士一齊沖殺過來,而同時埋伏在樹林中的兩千人馬也突然出現,從兩翼包抄官軍營壘。
獻忠冒着炮火和矢石,勒馬陣前,手執大刀,對追随在他身旁的一個養子說: “定國,小雜種,帶着兩百人從這兒沖過去,奪占那個山圪(土勞),叫龜兒子們不能再站在那裡對着咱們亂打炮,亂射他娘的箭。
去,誰在陣前不拼命,你就斬了誰!” 二十歲的張定國也看出來官軍倚靠那個雄據隘口的小山丘地勢險要,架有兩門大炮,簇聚着一兩百官兵憑壘頑抗,在山丘下邊已經死傷了不少義軍弟兄。
聽了獻忠的吩咐,他迅速地點齊兩百将士,說了聲“跟我來!”躍馬向前,呐喊着向小山上沖去。
獻忠吩咐旗鼓官下力擂鼓,注視着張定國所率領的這支騎兵,躍過木栅,壕溝,卻沒法越過用大樹枝布置的一道障礙,并且有幾個弟兄中箭和中炮落馬。
他忽然看見這一支小部隊全都下馬,向前沖去。
由于硝煙彌漫,獻忠看不見張定國帶着他的親兵們如何前進,但看見原來被阻在木栅和壕塹外邊的将士也都随着定國沖了過去,消失在硝煙中,而硝煙外隻有很少人照料戰馬,并且略向後退。
這時敵人的兩門大炮已經失去作用,停止燃放,隻拼命地放箭和投擲石頭,而敵人也不斷有人中箭倒下。
過了片刻,獻忠看見山丘上敵軍大亂,有的還在抵抗,有的已經奔逃,而在将散的硝煙和紛亂的白刃厮殺中看見了他所熟悉的盔上的紅纓,不禁高興地說: “定國,這孩子,有出息!” 很快地,義軍從幾個地方沖破了敵人營壘。
汪雲風雖然是一員戰将,但在義軍排山倒海的進攻中,他的人馬完全陷入混亂,各自逃生,無法阻止。
他不得已率領三四百人退到通向土地嶺老營的最後一個隘口,一面接連向張應元飛馬告急,一面死守待援。
在土地嶺寨中的張應元因見巴霧河渡口并沒有張獻忠的人馬進攻,隻有少數哨馬窺探,所以已經将守渡口的官軍抽調一半,向汪雲鳳的營壘增援。
這幾百人剛剛趕到,看見義軍已經分幾路攻破營壘,便不戰而潰,有一部分逃回土地嶺寨内。
張應元估計土地嶺老營萬無一失,火速率領着留在身邊的幾百精兵,加上剛才逃回的一部分老将士,又抽調幾百新兵,合起來約有一千人馬,擂鼓呐喊,馳救汪雲鳳。
他剛出寨門,忽聽山上一聲炮響,爆發出震天喊聲。
他勒馬回頭一看,大驚失色,說聲“不好!”下令人馬立刻退回寨中。
但是守寨的新兵既不願替官家賣命,也沒有經過陣仗,正在被汪雲鳳的潰敗和失掉營壘的消息震駭,忽然看見張獻忠的一支人馬從後山上呐喊而下,便誰也不再守寨,四散逃命。
張應元剛剛退入寨内,馬元利所率領的義軍已經翻越寨牆,打開寨門,蜂擁而入。
張應元連斬了幾個潰兵,無奈山寨中已經陷入一片混亂,幾處火起,連他左右的标營親軍也紛紛潰逃。
他返身由原路出寨,卻因寨門洞逃兵擁擠,将他的出路堵塞。
馬元利已經率領一支義軍追殺過來,連呼“活捉張應元!活捉張應元!”張應元的中軍遊擊見情勢萬分危急,策馬沖到前邊開路,向擁擠逃命的士兵們揮刀亂砍,殺開一條血路,保護張應元沖出寨門。
有些士兵氣憤不過,紛紛向他們射箭。
張應元的親兵有一個中箭落馬,他自己的背上也中了一箭,但因為他穿着綿甲,隻受了輕傷。
他出寨後一邊逃跑一邊沿路收集潰兵敗将,趕快馳往巴霧河的渡口。
這時義軍正在準備搶渡,兩岸殺聲震天,箭如飛蝗。
張應元明白,倘若他在失去土地嶺之後能夠守住渡口,還可以不會殺頭,所以他不顧死活,親自點放大炮,打死對岸一個穿紅衣的義軍頭目。
因為巴霧河水深流急,而僅有的兩隻渡船又被官軍弄到西岸,所以義軍隻好臨時綁紮竹筏搶渡。
盡管義軍有一個頭目中炮陣亡,但是搶渡的準備并不停止。
一個義軍将領立馬河岸,督催一部分弟兄射箭掩護,一部分弟兄将竹筏運到水邊,同時又指揮騎兵在岸邊一字兒擺開,準備當竹筏被打沉時就率領騎兵躍馬入水,泅渡過河。
張應元看見義軍的士氣極旺,而守河官軍人心驚慌,正在擔心渡口不易守住,忽見有一騎兵馳到對岸,向敵将說了幾句話,随即敵将将令旗一揮,鳴金收兵,率領人馬離開了河岸退走。
張應元莫名其妙地望着退走的義軍,松了口氣,用手揩了揩臉上的汗,開始感到背上疼痛。
他一面命親兵們幫他解甲敷藥,一面命中軍派人去打探汪雲鳳的生死下落。
中軍禀報說: “回大人,剛才得到探報,汪大人已經突圍,不知逃往何處。
” 張應元問:“你知道獻賊為什麼不再搶這個渡口?是不是另有詭計?” 中軍說:“卑職立刻派人打探。
” 張獻忠攻破土地嶺,目的不在占領這個地方,也不是要馬上渡過巴霧河,而是要先消滅官軍的一支重要力量,打破楊嗣昌的軍事部署,挫傷官軍方面已經餘剩不多的銳氣,同時大大地振奮義軍士氣。
他還希望,一舉而打一次大的勝仗,可以堅定羅汝才跟随他深入四川内地的信心。
攻破了土地嶺之後,他的目的已達,立即下令停止搶渡巴霧河,避免傷亡多的将士。
他在土地嶺休兵三天,将奪得的大批糧食、騾馬和各種軍資運走,随後他自己也回到大昌和巫山交界的大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