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馬。
各鎮兵馬,難道平時就不操練麼?你不要等李自成在河南站穩腳跟,方才出兵!” 傅宗龍明知各鎮練兵多是有名無實,數額也都不足,但看見皇上大有不耐煩神色,隻好跪地上低着頭不再說話。
崇祯也沉默片刻,想着傅宗龍已被他說服,轉用溫和的口氣說: “汝系知兵大臣,朕所素知。
目前東虜圍困錦州很久,朕不得不将重兵派出關外。
是否能早日解錦州之危,尚不得知。
河南、湖廣、山東等省局勢都很不好,尤以河南、湖廣為甚,連失名城,親藩殉國。
卿有何善策,為朕纾憂?” 傅宗龍叩頭說:“微臣在獄中時也常常為國家深憂。
雖然也有一得愚見,但不敢說出。
” 崇祯的眼珠轉動一下,說:“苟利于國,不妨對朕直說。
” 傅宗龍說:“目前内剿流賊,外禦強虜,兩面用兵,實非國家之福。
朝中文臣多逞空言高論,不務實效,緻有今日内外交困局面。
如此下去,再過數年,國家局勢将不堪設想。
今日不是無策,惟無人敢對陛下言之耳。
” 崇祯心動,已經猜中,趕快說:“卿隻管說出,勿庸避諱。
” “陛下為千古英主,請鑒臣一腔愚忠,臣方敢說出來救國愚見。
” “卿今日已出獄任事,便是朕股肱大臣。
倘有善策,朕當虛懷以聽。
倘若說錯,朕亦決不罪汝。
” 傅宗龍又叩了頭,低聲說:“以臣愚見,對東虜倘能暫時議撫,撫為上策。
隻有東事稍緩,方可集國家之兵力财力痛剿流賊。
” 崇祯輕輕地啊了一聲,仿佛這意見并不投合他的心意。
他疑惑是陳新甲向傅宗龍洩露了消息或暗囑他作此建議,不由得向站在旁邊的陳新甲望了一眼。
沉默片刻,崇祯問道: “你怎麼說對東虜撫為上策?不妨詳陳所見,由朕斟酌。
” 傅宗龍說:“十餘年來,内外用兵,國家精疲力竭,苦于支撐,幾乎成為不治之症。
目今欲同時安内攘外,縱然有諸葛孔明之智,怕也無從措手。
故以微臣愚昧之見,不如趕快從關外抽出手來,全力剿賊。
俟中原大局戡定,再向東虜大張撻伐不遲。
” 崇祯說:“朕已命洪承疇率大軍出關,馳援錦州。
目前對東虜行款,示弱于敵,殊非朕衷。
你出去後,這‘議撫’二字體對人提起。
下去吧!” 等傅宗龍叩頭退出以後,崇祯向陳新甲問道:“傅宗龍也建議對東虜以暫撫為上策,他事前同卿商量過麼?” 陳新甲跪下說:“傅宗龍今日才從獄中蒙恩釋放,臣并未同他談及關外之事。
” 崇祯點點頭,說:“可見凡略明軍事的人均知兩面作戰,内外交困,非國家長久之計。
目前應催促洪承疇所率大軍火速出關,馳救錦州。
不挫東虜銳氣,如何可以言撫?必須催承疇速解錦州之圍!” 陳新甲說:“陛下所見極是。
倘能使錦州解圍,縱然行款,話也好說。
臣所慮者,遷延日久,勞師糜饷,錦州不能解圍,反受挫折,行款更不容易。
何況國家人力物力有限,今後朝廷再想向關外調集那麼多人馬,那麼多糧饷,不可得矣。
” 崇祯臉色沉重地說:“朕也是頗為此憂。
眼下料理關外軍事,看來比豫、楚還要緊迫。
” “是,十分緊迫。
” 崇祯想了想,說:“對闖、獻如何進剿,卿下去與博宗龍仔細商議,務要他今夜出京。
” “是,遵旨!” 陳新甲退出後,崇祯覺得對關内外軍事前途,兩無把握,不禁長歎一聲。
他随即将禮部代拟而經他略加修改的祭文拿起來,小聲讀道: 維大明崇祯辛巳十四年四月某日,皇帝遣官賜祭故督師輔臣楊嗣昌而告以文曰: 嗚呼!惟卿志切匡時,心存報國;入參密勿,出典甲兵。
方期奏凱還朝,圖麟銘鼎①。
讵料謝世,赍志淵深。
功未遂而勞可嘉,人雲亡而瘁堪憫。
爰頒谕祭,特沛彜章②。
英魂有知,尚其-服! ①圖麟銘鼎--意思是永記功勳。
銘鼎是指上古時将功勞銘刻(鑄)在鼎和其它銅器上。
圖麟是指像漢宣帝時将功臣像畫在麒麟閣上。
②特沛彜章--楊嗣昌督師無功,因而自盡,本來不當“谕祭”,但這是特殊降恩(特沛),按照大臣死後的常規(彜章)辦理。
崇祯放下祭文,滿懷凄怆。
想着國家艱難,幾乎落淚。
他走出文華殿,想步行去看田妃的病,卻無意向奉先殿的方向走去。
身邊的一個太監問道: “皇爺,上午去了一次奉先殿,現在又去麼?” 崇祯心中恍惚,知道自己走錯了路,回身停步,想了一下,決定不去承乾宮,轉向坤甯宮的方向走去。
但到了交泰殿,他又不想往坤甯宮了,便在交泰殿中茫然坐了一陣,在心中歎息說: “當年楊嗣昌也主張對東虜暫時議撫,避免兩頭用兵,内外交困,引起滿朝嘩然。
如今楊嗣昌已經死去,有用的大臣隻剩下洪承疇了。
關外事有可為麼?……唉!” 第二天早朝以後,傅宗龍進宮陛辭。
崇須為着期望他能夠“剿賊”成功,在平台召見,照例賜尚方劍一柄,說幾句勉勵的話。
但是他很明白傅宗龍和楊文嶽加在一起也比楊嗣昌的本領差得很遠,這使他不能不心中感到空虛和絕望。
召見的時間很短,他便回乾清宮了。
他坐在乾清宮東暖閣省閱文書,但心中十分煩亂,便将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德化叫來,問他近日内操的事兒是否認真在辦,内臣們在武藝上是否有長進。
這所謂内操,就是抽調一部分年輕的太監在煤山下邊的大院裡操練武藝和陣法。
崇祯因為一心想整軍經武,對文臣武将很不相信,所以兩三年前曾經挑選了很多年輕體壯的太監進行操練。
朝臣們因鑒于唐朝宦官掌握兵權之禍,激烈反對,迫使崇祯不得不将内操取消。
近來因洛陽和襄陽相繼失守,他一則深感到官軍多數無用,緩急時會倒戈投敵,急想親手訓練出一批家奴,必要時向各處多派内臣監軍。
另外在他的思想的最深處常常泛起來亡國的預感,有時在夜間會被亡國的噩夢驚醒,出一身冷汗。
因為有此不祥預感,更思有一群會武藝的家奴,緩急時也許有用。
在半月之前,他密谕王德化瞞着外延群臣,恢複内操,而使杜勳等幾個做過監軍的親信太監在王德化手下主持其事。
為着避免朝臣們激烈反對,暫時隻挑選五百人集中在煤山院中操練,以後陸續增加人數。
現在王德化經皇帝一問,不覺一怔。
他知道杜勳等主持的内操有名無實,隻圖領點賞賜,但是他決不敢露出實話,趕快躬身回奏: “杜勳等曾經奉皇爺派出監軍,親曆戎行,也通曉練兵之事。
這次遵旨重辦内操,雖然日子不久,但因他們認真替皇爺出力辦事,操練頗為認真,内臣們的武藝都有顯著長進。
” 崇祯欣然微笑,說:“杜勳們蒙朕養育之恩,能夠為朕認真辦事就好。
明日朕親自去看看操練如何?” 王德化心中暗驚,很擔心如果皇上明日前去觀操,準會大不滿意,不惟杜勳等将吃罪不起,連他也會受到責備。
但是他沒有流露出任何不安神情,好像是喜出望外,躬身笑着說: “杜勳們知道皇爺憂勞國事,日理萬機,原不敢懇求皇爺親臨觀操。
如今皇爺既有親臨觀操之意,這真是莫大恩幸。
奴婢傳旨下去,必會使衆奴婢們歡呼鼓舞。
但是聖駕臨幸,須在三天之後,方能準備妥當。
” 崇祯說:“朕去煤山觀操,出玄武門不遠便是,并非到皇城以外,何用特作準備!” “雖說煤山離玄武門不遠,在清禁之内,但聖駕前去觀操,也需要幾件事作好準備。
第一,因聖駕整年旰食宵衣,不曾出去,這次觀操,不妨登萬歲山一覽景物。
那條從山下到山頂的道路恐怕有的地方日久失修。
即令無大損壞,也得仔細打掃;還有,那路邊雜草也需要清除幹淨。
第二,壽皇殿和看射箭的觀德殿雖然并無損壞之處,但因皇爺數載不曾前去,藻井和畫梁上難免會有灰塵、雀糞等不潔之物,須得處處打掃幹淨。
那觀德殿看射箭用的禦座也得從庫中取出,安設停當。
第三,皇爺今年第一次親臨觀操,不能沒有賞賜。
該如何分别賞賜,也得容奴婢與杜勳等商議一下,繕具節略,恭請皇爺親自裁定,方好事先準備。
還有,第四,聖駕去萬歲山觀操,在宮中是件大事,必須擇個吉日良辰,還要擇定何方出宮吉利。
這事兒用不着傳谕欽天監去辦,驚動外朝。
奴婢司禮監衙門就可辦好。
請皇爺不用過急,俟奴婢傳谕準備,擇定三四天後一個吉日良辰,由内臣扈駕前去,方為妥帖。
” 崇祯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心中稱贊王德化不愧是司禮監掌印太監,辦事小心周密。
他沒有再說二話,隻是眼神中含着溫和微笑,輕輕點頭,又将下巴一擺,使王德化退出。
王德化退出乾清宮以後,來不及往值房中看一眼,趕快出玄武門,一面騎馬回厚載門①内的司禮監衙門,一面派人進萬歲山院中叫杜勳速去見他。
①厚載門--皇城北門在明代稱“北安門”,清代改稱“地安門”,明、清兩代都俗稱厚載門。
不過一頓飯時候,一個三十多歲、高條身材、精神飽滿、沒有胡須的男子在司禮監的大門外下馬。
将馬缰和鞭子交給一個随來的小答應,匆匆向裡走去。
穿過三進院子,到了王德化平時起坐的廳堂。
一個長随太監正在廊下等他,同他互相一揖,使眼色讓他止步,轉身掀簾入内。
片刻之間,這個太監出來,說道: “請快進去,宗主爺有話面谕。
” 高條身材的太監感到氣氛有點嚴重,趕快躬身入内,跪到地上叩頭,說道: “門下杜勳向宗主爺叩頭請安!” 王德化坐在有錦緞圍幛的紫檀木八仙桌邊,低着頭欣賞一位進京述職的封疆大吏贈送他的北宋院畫真迹的集錦冊頁,慢慢地擡起頭,向杜勳的臉上冷淡地看一眼,低聲說: “站起來吧。
” 杜勳又叩了一次頭,然後站起,垂手恭立,對王德化臉上的冷淡和嚴重神色感到可怕,但又摸不着頭腦。
王德化重新向畫上看一眼,合起裝璜精美的冊頁,望着杜勳說:“我一手保你掌管内操的事兒,已經半個月啦。
各鎮兵馬,難道平時就不操練麼?你不要等李自成在河南站穩腳跟,方才出兵!” 傅宗龍明知各鎮練兵多是有名無實,數額也都不足,但看見皇上大有不耐煩神色,隻好跪地上低着頭不再說話。
崇祯也沉默片刻,想着傅宗龍已被他說服,轉用溫和的口氣說: “汝系知兵大臣,朕所素知。
目前東虜圍困錦州很久,朕不得不将重兵派出關外。
是否能早日解錦州之危,尚不得知。
河南、湖廣、山東等省局勢都很不好,尤以河南、湖廣為甚,連失名城,親藩殉國。
卿有何善策,為朕纾憂?” 傅宗龍叩頭說:“微臣在獄中時也常常為國家深憂。
雖然也有一得愚見,但不敢說出。
” 崇祯的眼珠轉動一下,說:“苟利于國,不妨對朕直說。
” 傅宗龍說:“目前内剿流賊,外禦強虜,兩面用兵,實非國家之福。
朝中文臣多逞空言高論,不務實效,緻有今日内外交困局面。
如此下去,再過數年,國家局勢将不堪設想。
今日不是無策,惟無人敢對陛下言之耳。
” 崇祯心動,已經猜中,趕快說:“卿隻管說出,勿庸避諱。
” “陛下為千古英主,請鑒臣一腔愚忠,臣方敢說出來救國愚見。
” “卿今日已出獄任事,便是朕股肱大臣。
倘有善策,朕當虛懷以聽。
倘若說錯,朕亦決不罪汝。
” 傅宗龍又叩了頭,低聲說:“以臣愚見,對東虜倘能暫時議撫,撫為上策。
隻有東事稍緩,方可集國家之兵力财力痛剿流賊。
” 崇祯輕輕地啊了一聲,仿佛這意見并不投合他的心意。
他疑惑是陳新甲向傅宗龍洩露了消息或暗囑他作此建議,不由得向站在旁邊的陳新甲望了一眼。
沉默片刻,崇祯問道: “你怎麼說對東虜撫為上策?不妨詳陳所見,由朕斟酌。
” 傅宗龍說:“十餘年來,内外用兵,國家精疲力竭,苦于支撐,幾乎成為不治之症。
目今欲同時安内攘外,縱然有諸葛孔明之智,怕也無從措手。
故以微臣愚昧之見,不如趕快從關外抽出手來,全力剿賊。
俟中原大局戡定,再向東虜大張撻伐不遲。
” 崇祯說:“朕已命洪承疇率大軍出關,馳援錦州。
目前對東虜行款,示弱于敵,殊非朕衷。
你出去後,這‘議撫’二字體對人提起。
下去吧!” 等傅宗龍叩頭退出以後,崇祯向陳新甲問道:“傅宗龍也建議對東虜以暫撫為上策,他事前同卿商量過麼?” 陳新甲跪下說:“傅宗龍今日才從獄中蒙恩釋放,臣并未同他談及關外之事。
” 崇祯點點頭,說:“可見凡略明軍事的人均知兩面作戰,内外交困,非國家長久之計。
目前應催促洪承疇所率大軍火速出關,馳救錦州。
不挫東虜銳氣,如何可以言撫?必須催承疇速解錦州之圍!” 陳新甲說:“陛下所見極是。
倘能使錦州解圍,縱然行款,話也好說。
臣所慮者,遷延日久,勞師糜饷,錦州不能解圍,反受挫折,行款更不容易。
何況國家人力物力有限,今後朝廷再想向關外調集那麼多人馬,那麼多糧饷,不可得矣。
” 崇祯臉色沉重地說:“朕也是頗為此憂。
眼下料理關外軍事,看來比豫、楚還要緊迫。
” “是,十分緊迫。
” 崇祯想了想,說:“對闖、獻如何進剿,卿下去與博宗龍仔細商議,務要他今夜出京。
” “是,遵旨!” 陳新甲退出後,崇祯覺得對關内外軍事前途,兩無把握,不禁長歎一聲。
他随即将禮部代拟而經他略加修改的祭文拿起來,小聲讀道: 維大明崇祯辛巳十四年四月某日,皇帝遣官賜祭故督師輔臣楊嗣昌而告以文曰: 嗚呼!惟卿志切匡時,心存報國;入參密勿,出典甲兵。
方期奏凱還朝,圖麟銘鼎①。
讵料謝世,赍志淵深。
功未遂而勞可嘉,人雲亡而瘁堪憫。
爰頒谕祭,特沛彜章②。
英魂有知,尚其-服! ①圖麟銘鼎--意思是永記功勳。
銘鼎是指上古時将功勞銘刻(鑄)在鼎和其它銅器上。
圖麟是指像漢宣帝時将功臣像畫在麒麟閣上。
②特沛彜章--楊嗣昌督師無功,因而自盡,本來不當“谕祭”,但這是特殊降恩(特沛),按照大臣死後的常規(彜章)辦理。
崇祯放下祭文,滿懷凄怆。
想着國家艱難,幾乎落淚。
他走出文華殿,想步行去看田妃的病,卻無意向奉先殿的方向走去。
身邊的一個太監問道: “皇爺,上午去了一次奉先殿,現在又去麼?” 崇祯心中恍惚,知道自己走錯了路,回身停步,想了一下,決定不去承乾宮,轉向坤甯宮的方向走去。
但到了交泰殿,他又不想往坤甯宮了,便在交泰殿中茫然坐了一陣,在心中歎息說: “當年楊嗣昌也主張對東虜暫時議撫,避免兩頭用兵,内外交困,引起滿朝嘩然。
如今楊嗣昌已經死去,有用的大臣隻剩下洪承疇了。
關外事有可為麼?……唉!” 第二天早朝以後,傅宗龍進宮陛辭。
崇須為着期望他能夠“剿賊”成功,在平台召見,照例賜尚方劍一柄,說幾句勉勵的話。
但是他很明白傅宗龍和楊文嶽加在一起也比楊嗣昌的本領差得很遠,這使他不能不心中感到空虛和絕望。
召見的時間很短,他便回乾清宮了。
他坐在乾清宮東暖閣省閱文書,但心中十分煩亂,便将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德化叫來,問他近日内操的事兒是否認真在辦,内臣們在武藝上是否有長進。
這所謂内操,就是抽調一部分年輕的太監在煤山下邊的大院裡操練武藝和陣法。
崇祯因為一心想整軍經武,對文臣武将很不相信,所以兩三年前曾經挑選了很多年輕體壯的太監進行操練。
朝臣們因鑒于唐朝宦官掌握兵權之禍,激烈反對,迫使崇祯不得不将内操取消。
近來因洛陽和襄陽相繼失守,他一則深感到官軍多數無用,緩急時會倒戈投敵,急想親手訓練出一批家奴,必要時向各處多派内臣監軍。
另外在他的思想的最深處常常泛起來亡國的預感,有時在夜間會被亡國的噩夢驚醒,出一身冷汗。
因為有此不祥預感,更思有一群會武藝的家奴,緩急時也許有用。
在半月之前,他密谕王德化瞞着外延群臣,恢複内操,而使杜勳等幾個做過監軍的親信太監在王德化手下主持其事。
為着避免朝臣們激烈反對,暫時隻挑選五百人集中在煤山院中操練,以後陸續增加人數。
現在王德化經皇帝一問,不覺一怔。
他知道杜勳等主持的内操有名無實,隻圖領點賞賜,但是他決不敢露出實話,趕快躬身回奏: “杜勳等曾經奉皇爺派出監軍,親曆戎行,也通曉練兵之事。
這次遵旨重辦内操,雖然日子不久,但因他們認真替皇爺出力辦事,操練頗為認真,内臣們的武藝都有顯著長進。
” 崇祯欣然微笑,說:“杜勳們蒙朕養育之恩,能夠為朕認真辦事就好。
明日朕親自去看看操練如何?” 王德化心中暗驚,很擔心如果皇上明日前去觀操,準會大不滿意,不惟杜勳等将吃罪不起,連他也會受到責備。
但是他沒有流露出任何不安神情,好像是喜出望外,躬身笑着說: “杜勳們知道皇爺憂勞國事,日理萬機,原不敢懇求皇爺親臨觀操。
如今皇爺既有親臨觀操之意,這真是莫大恩幸。
奴婢傳旨下去,必會使衆奴婢們歡呼鼓舞。
但是聖駕臨幸,須在三天之後,方能準備妥當。
” 崇祯說:“朕去煤山觀操,出玄武門不遠便是,并非到皇城以外,何用特作準備!” “雖說煤山離玄武門不遠,在清禁之内,但聖駕前去觀操,也需要幾件事作好準備。
第一,因聖駕整年旰食宵衣,不曾出去,這次觀操,不妨登萬歲山一覽景物。
那條從山下到山頂的道路恐怕有的地方日久失修。
即令無大損壞,也得仔細打掃;還有,那路邊雜草也需要清除幹淨。
第二,壽皇殿和看射箭的觀德殿雖然并無損壞之處,但因皇爺數載不曾前去,藻井和畫梁上難免會有灰塵、雀糞等不潔之物,須得處處打掃幹淨。
那觀德殿看射箭用的禦座也得從庫中取出,安設停當。
第三,皇爺今年第一次親臨觀操,不能沒有賞賜。
該如何分别賞賜,也得容奴婢與杜勳等商議一下,繕具節略,恭請皇爺親自裁定,方好事先準備。
還有,第四,聖駕去萬歲山觀操,在宮中是件大事,必須擇個吉日良辰,還要擇定何方出宮吉利。
這事兒用不着傳谕欽天監去辦,驚動外朝。
奴婢司禮監衙門就可辦好。
請皇爺不用過急,俟奴婢傳谕準備,擇定三四天後一個吉日良辰,由内臣扈駕前去,方為妥帖。
” 崇祯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心中稱贊王德化不愧是司禮監掌印太監,辦事小心周密。
他沒有再說二話,隻是眼神中含着溫和微笑,輕輕點頭,又将下巴一擺,使王德化退出。
王德化退出乾清宮以後,來不及往值房中看一眼,趕快出玄武門,一面騎馬回厚載門①内的司禮監衙門,一面派人進萬歲山院中叫杜勳速去見他。
①厚載門--皇城北門在明代稱“北安門”,清代改稱“地安門”,明、清兩代都俗稱厚載門。
不過一頓飯時候,一個三十多歲、高條身材、精神飽滿、沒有胡須的男子在司禮監的大門外下馬。
将馬缰和鞭子交給一個随來的小答應,匆匆向裡走去。
穿過三進院子,到了王德化平時起坐的廳堂。
一個長随太監正在廊下等他,同他互相一揖,使眼色讓他止步,轉身掀簾入内。
片刻之間,這個太監出來,說道: “請快進去,宗主爺有話面谕。
” 高條身材的太監感到氣氛有點嚴重,趕快躬身入内,跪到地上叩頭,說道: “門下杜勳向宗主爺叩頭請安!” 王德化坐在有錦緞圍幛的紫檀木八仙桌邊,低着頭欣賞一位進京述職的封疆大吏贈送他的北宋院畫真迹的集錦冊頁,慢慢地擡起頭,向杜勳的臉上冷淡地看一眼,低聲說: “站起來吧。
” 杜勳又叩了一次頭,然後站起,垂手恭立,對王德化臉上的冷淡和嚴重神色感到可怕,但又摸不着頭腦。
王德化重新向畫上看一眼,合起裝璜精美的冊頁,望着杜勳說:“我一手保你掌管内操的事兒,已經半個月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