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你若能想辦法使皇上重新茹葷,也算不辜負我的恩待,事後我也要重重賞你。
” 魏宮人含着眼淚說:“娘娘厚恩,奴婢永世難忘。
各種辦法奴婢都想過,苦無妙計。
有一個辦法怕未必能成,所以奴婢不敢說出。
” “快快說出吧。
倘若能成,就是你為皇家立了一功。
” 魏宮人低頭不語。
坤甯宮的管家婆吳婉容在一旁說:“魏姐,既然你想了一個辦法,為什麼不敢說出?快說吧,說錯啦娘娘不會怪罪你。
” 魏清慧猶豫一下,向皇後說:“萬一張揚出去,皇爺知道是奴婢出的主意,将會吃罪不起。
” 皇後說:“這屋中隻有我們三個人,斷無人張揚出去。
” 魏宮人悄悄說出來她的計策,使周後的心中豁然一亮,輕輕點頭,随即命吳婉容去叫掌事太監劉安前來商量。
第二天中午,周後命禦膳房早早地做好兩樣崇祯往日最喜歡吃的葷菜,送進坤甯宮,換到坤甯宮專用的銀器中,到午膳時重新蒸熱,派吳婉容送到崇祯面前的禦膳桌上,跪下說: “啟奏皇爺,皇後娘娘為皇爺親手做了兩樣小菜,命奴婢捧呈禦前,懇皇爺看娘娘一番至誠,随便嘗嘗。
” 從銀碗蓋中冒出來葷菜的香味,刺激得崇祯往肚子裡咽下去一股口水。
但是他仍然不肯動葷,揮手命魏宮人端走,魏清慧在吳婉容的旁邊跪下,懇求說: “請皇爺莫辜負皇後娘娘的一片心意!” 正在這時,一個太監來到崇祯身邊,躬身呈上一封文書,說道: “啟奏皇爺,這是瀛國太夫人上的本,要不要此刻就看?” 崇祯一聽說是他的外祖母上的奏本,不知何事,立刻就看。
這奏本中說她昨夜夢見孝純太後①歸省,告她說皇帝十分消瘦,不禁悲泣,并且說:“替我告訴皇帝,趕快開葷,莫要過于自苦。
”奏本中勸崇祯停止吃素以慰先太後的心。
崇祯看畢,以為他的亡母真托夢給他的外祖母,心中十分感動,湧滿兩眶熱淚,歎了口氣。
一個尚膳太監趁機會揭開銀碗蓋,果然是兩樣精緻的葷菜。
崇祯掂起兩頭鑲金的象牙筷,遲疑一下,望一望那一碗用乳白的魚翅、鮮紅色的火腿精肉絲、五六隻雪白的鴿蛋,加上若幹片翠綠的莴苣(這是豐台農民在地窖中培育的特别時鮮)燒出的美味,上邊撒一點點極嫩的韭黃。
這碗美味,是周後的往年發明,并賜它一個佳名叫“海陸同春”。
它的色、香、味都曾為崇祯贊賞。
崇祯正要伸出筷子夾菜,忽然停頓一下,含着淚對左右的太監和宮女說: ①孝純太後--崇祯的生母。
“朕為着聖母①和皇後,勉為動葷!” ①聖母--指崇祯的母親。
跪在地上的魏清慧和吳婉容都叩頭輕呼“萬歲!”然後起立。
其他在左右伺候的太監和宮女也都喜上眉梢,輕呼“萬歲!” 膳後,崇祯在養德齋稍作休息,又在乾清宮正殿徘徊一陣,然後決定明日召見若幹朝臣,專處理洛陽的事。
但他無心省閱文書,懷着又恨又氣的心情,自言自語地小聲說道: “奇怪呀奇怪!人們不是說李自成早就給消滅了麼?” 次日,即二月二十四日,上午辰時剛過,幾位内閣輔臣,禮部尚書和左右侍郎,兵部尚書,禮、兵兩科的幾位給事中,河南道禦史和湖廣道禦史等,還有年高輩尊、白發垂胸、儀表堂堂的老驸馬冉興讓,奉召進宮。
他們先在皇極門内的金水橋外會齊,穿過宏政門、中左門,到了右後門。
門内就是皇帝經常召對臣工的地方,俗稱平台。
昨夜傳谕說今日在此召對,但這裡冷冷清清,隻有一位太監在此等候。
他對衆官員說,因禦體偶感不适,改在乾清宮中召見。
于是這一群朝臣繼續往前走,繞過建極殿的背後,進入乾清門。
門外有兩個高大的鎏金獅子,左右各一,在太陽下金光閃爍。
平日,如果朝臣們有機會奉召來乾清宮,如心情不太緊張,總是忍不住向這兩個獅子偷瞟幾眼,欣賞它們的神态優美,前朝的能工巧匠竟然将雄壯、威武、秀麗與活潑統一于一身。
但今天他們都沒有閑情欣賞獅子,在太監的帶領下繼續前進。
因為國家遭到慘重事變,皇上的心情極壞,所以大臣們的心中十分惴惴不安,怕受嚴責,而不負責任的科、道官們也半真半假地帶出憂戚的神情,同時在心中準備着一有機會就要向他們所不喜歡的楊嗣昌攻擊,博取“敢言”的好名聲。
進入乾清門就是禦道,兩邊護以雕刻精緻、線條厚重而柔和的白玉欄杆和欄闆。
群臣從禦道的兩側向北走,直到崇階,也就是南向的丹陛。
中間是一塊巨大的石闆,雕刻着雙龍護日,祥雲滿布,下有潮水。
結構嚴密、完整,形象生動。
群臣低着頭從兩旁的石階上去,到了乾清宮正殿前邊的平台,即所謂丹墀。
丹墀上有鎏金的銅龍、銅龜、銅鶴,都有五尺多高,成雙配對,夾着禦道,東西對峙;另外還有寶鼎香爐,等等陳設。
群臣一進乾清門就包圍在一種十分肅穆與莊嚴的氣氛中,愈向前走愈增加崇敬與畏懼心清,一到乾清宮正殿前邊,簡直連大氣兒也不敢出了。
太監沒有帶他們走進正殿,卻帶他們從正殿檐外向東走去,到了東角門。
有幾個人膽子較大,擡頭看見牆上貼着一張已經褪了色的黃紙帖子,上寫:“貞侍夫人傳聖谕:東角門内不準喧嘩。
”因為深宮事秘,與外延幾乎隔絕,看了這張帖子的人們都不知道這被稱做貞侍夫人的是誰。
但是大家心中明白,必是皇上平日心情煩亂,又要省閱文書,所以不許太監、宮女在這角門内大聲說話。
角門旁邊有一座小建築,垂着黃色錦簾,門額上懸一小匾,上寫昭仁殿。
太監連揭兩道錦簾,大家躬身進去。
向東,又連揭兩道錦簾,群臣進到最裡邊的一間,才到了皇帝召見他們的地方。
崇祯面容憔悴,坐在鋪有黃緞褥子的禦榻上。
榻上放一張紫檀木小幾,上邊擺幾封文書,還有一隻帶蓋的茶碗放在蓮葉形銀茶盤上。
左邊懸一小匾,是崇祯禦筆書寫的“克己複禮”四字。
等群臣叩頭畢,崇祯叫他們起來,然後歎口氣,神情憂傷地說: “朕禦極十有四年,國家多事,又遇連年饑荒,人皆相食,深可憫恻。
近日,唉,竟然禍亂愈烈,流賊李自成攻陷洛陽,福王被害。
”他的眼圈兒紅了,傷心地搖搖頭,接着說:“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連親叔也不能保全,皆朕不德所緻,真當愧死!”忽然他的鼻子一酸,抽咽起來,淚如奔泉。
驸馬冉興讓和首輔範複粹趕快跪下,勸他不要悲傷,說這是氣數所緻。
崇祯止了哭,揩揩眼睛和臉上淚痕,接着硬咽說: “這……說不得都是氣數。
就是氣數,亦須人事補救。
這幾年,何曾補救得幾分啊!” 另外幾位大臣聽皇上的口氣中含有責備之意,趕快跪下,俯伏在地,不敢做聲。
崇祯今日無意将責任推到他們身上,揮手使他們起來。
他從幾上揀起兵科給事中張缙彥的疏和河南巡按禦史高名衡的疏,翻了一翻,叫張缙彥到他的面前跪下,問道: “爾前疏提到河南的事,現在當面奏來。
” 張缙彥叩頭說:“洛陽失陷,福世子下落傳說不一。
臣思當此時候,親藩所在,關系甚重。
臣見撫、按塘報,俱未言之詳細确鑿。
臣是河南人①,聞福世子現在孟縣。
” ①河南人--張缙彥是河南孟縣人。
“你怎麼知道的?” “孟縣人郭必敬自臣家鄉來,臣詳細問他,是以知道。
他在孟縣親見世子身穿孝服,故知福王殿下遇害是真。
” 崇祯長歎一聲,落下熱淚。
張缙彥又說:“福王為神宗皇帝所鐘愛,享國四十餘年。
今遇國變,王身死社稷。
凡葬祭慰問,俱宜從厚。
” 崇祯點頭:“這說得是。
” 範複粹跪奏:“福王有兩個内臣,忠義可嘉。
” 崇祯說:“還有地方道、府、縣官及鄉宦、士民,凡是城破盡節的,皆當查明,一體褒嘉。
” 範複粹暗覺慚愧,叩頭而退,心中責備自己:“唉,我怎麼隻想到兩個内臣!” 次輔陳演在一旁躬身說:“福王身殉社稷,當立特廟。
” 崇祯沒有做聲。
科臣①李-出班跪奏:“凡是
” 魏宮人含着眼淚說:“娘娘厚恩,奴婢永世難忘。
各種辦法奴婢都想過,苦無妙計。
有一個辦法怕未必能成,所以奴婢不敢說出。
” “快快說出吧。
倘若能成,就是你為皇家立了一功。
” 魏宮人低頭不語。
坤甯宮的管家婆吳婉容在一旁說:“魏姐,既然你想了一個辦法,為什麼不敢說出?快說吧,說錯啦娘娘不會怪罪你。
” 魏清慧猶豫一下,向皇後說:“萬一張揚出去,皇爺知道是奴婢出的主意,将會吃罪不起。
” 皇後說:“這屋中隻有我們三個人,斷無人張揚出去。
” 魏宮人悄悄說出來她的計策,使周後的心中豁然一亮,輕輕點頭,随即命吳婉容去叫掌事太監劉安前來商量。
第二天中午,周後命禦膳房早早地做好兩樣崇祯往日最喜歡吃的葷菜,送進坤甯宮,換到坤甯宮專用的銀器中,到午膳時重新蒸熱,派吳婉容送到崇祯面前的禦膳桌上,跪下說: “啟奏皇爺,皇後娘娘為皇爺親手做了兩樣小菜,命奴婢捧呈禦前,懇皇爺看娘娘一番至誠,随便嘗嘗。
” 從銀碗蓋中冒出來葷菜的香味,刺激得崇祯往肚子裡咽下去一股口水。
但是他仍然不肯動葷,揮手命魏宮人端走,魏清慧在吳婉容的旁邊跪下,懇求說: “請皇爺莫辜負皇後娘娘的一片心意!” 正在這時,一個太監來到崇祯身邊,躬身呈上一封文書,說道: “啟奏皇爺,這是瀛國太夫人上的本,要不要此刻就看?” 崇祯一聽說是他的外祖母上的奏本,不知何事,立刻就看。
這奏本中說她昨夜夢見孝純太後①歸省,告她說皇帝十分消瘦,不禁悲泣,并且說:“替我告訴皇帝,趕快開葷,莫要過于自苦。
”奏本中勸崇祯停止吃素以慰先太後的心。
崇祯看畢,以為他的亡母真托夢給他的外祖母,心中十分感動,湧滿兩眶熱淚,歎了口氣。
一個尚膳太監趁機會揭開銀碗蓋,果然是兩樣精緻的葷菜。
崇祯掂起兩頭鑲金的象牙筷,遲疑一下,望一望那一碗用乳白的魚翅、鮮紅色的火腿精肉絲、五六隻雪白的鴿蛋,加上若幹片翠綠的莴苣(這是豐台農民在地窖中培育的特别時鮮)燒出的美味,上邊撒一點點極嫩的韭黃。
這碗美味,是周後的往年發明,并賜它一個佳名叫“海陸同春”。
它的色、香、味都曾為崇祯贊賞。
崇祯正要伸出筷子夾菜,忽然停頓一下,含着淚對左右的太監和宮女說: ①孝純太後--崇祯的生母。
“朕為着聖母①和皇後,勉為動葷!” ①聖母--指崇祯的母親。
跪在地上的魏清慧和吳婉容都叩頭輕呼“萬歲!”然後起立。
其他在左右伺候的太監和宮女也都喜上眉梢,輕呼“萬歲!” 膳後,崇祯在養德齋稍作休息,又在乾清宮正殿徘徊一陣,然後決定明日召見若幹朝臣,專處理洛陽的事。
但他無心省閱文書,懷着又恨又氣的心情,自言自語地小聲說道: “奇怪呀奇怪!人們不是說李自成早就給消滅了麼?” 次日,即二月二十四日,上午辰時剛過,幾位内閣輔臣,禮部尚書和左右侍郎,兵部尚書,禮、兵兩科的幾位給事中,河南道禦史和湖廣道禦史等,還有年高輩尊、白發垂胸、儀表堂堂的老驸馬冉興讓,奉召進宮。
他們先在皇極門内的金水橋外會齊,穿過宏政門、中左門,到了右後門。
門内就是皇帝經常召對臣工的地方,俗稱平台。
昨夜傳谕說今日在此召對,但這裡冷冷清清,隻有一位太監在此等候。
他對衆官員說,因禦體偶感不适,改在乾清宮中召見。
于是這一群朝臣繼續往前走,繞過建極殿的背後,進入乾清門。
門外有兩個高大的鎏金獅子,左右各一,在太陽下金光閃爍。
平日,如果朝臣們有機會奉召來乾清宮,如心情不太緊張,總是忍不住向這兩個獅子偷瞟幾眼,欣賞它們的神态優美,前朝的能工巧匠竟然将雄壯、威武、秀麗與活潑統一于一身。
但今天他們都沒有閑情欣賞獅子,在太監的帶領下繼續前進。
因為國家遭到慘重事變,皇上的心情極壞,所以大臣們的心中十分惴惴不安,怕受嚴責,而不負責任的科、道官們也半真半假地帶出憂戚的神情,同時在心中準備着一有機會就要向他們所不喜歡的楊嗣昌攻擊,博取“敢言”的好名聲。
進入乾清門就是禦道,兩邊護以雕刻精緻、線條厚重而柔和的白玉欄杆和欄闆。
群臣從禦道的兩側向北走,直到崇階,也就是南向的丹陛。
中間是一塊巨大的石闆,雕刻着雙龍護日,祥雲滿布,下有潮水。
結構嚴密、完整,形象生動。
群臣低着頭從兩旁的石階上去,到了乾清宮正殿前邊的平台,即所謂丹墀。
丹墀上有鎏金的銅龍、銅龜、銅鶴,都有五尺多高,成雙配對,夾着禦道,東西對峙;另外還有寶鼎香爐,等等陳設。
群臣一進乾清門就包圍在一種十分肅穆與莊嚴的氣氛中,愈向前走愈增加崇敬與畏懼心清,一到乾清宮正殿前邊,簡直連大氣兒也不敢出了。
太監沒有帶他們走進正殿,卻帶他們從正殿檐外向東走去,到了東角門。
有幾個人膽子較大,擡頭看見牆上貼着一張已經褪了色的黃紙帖子,上寫:“貞侍夫人傳聖谕:東角門内不準喧嘩。
”因為深宮事秘,與外延幾乎隔絕,看了這張帖子的人們都不知道這被稱做貞侍夫人的是誰。
但是大家心中明白,必是皇上平日心情煩亂,又要省閱文書,所以不許太監、宮女在這角門内大聲說話。
角門旁邊有一座小建築,垂着黃色錦簾,門額上懸一小匾,上寫昭仁殿。
太監連揭兩道錦簾,大家躬身進去。
向東,又連揭兩道錦簾,群臣進到最裡邊的一間,才到了皇帝召見他們的地方。
崇祯面容憔悴,坐在鋪有黃緞褥子的禦榻上。
榻上放一張紫檀木小幾,上邊擺幾封文書,還有一隻帶蓋的茶碗放在蓮葉形銀茶盤上。
左邊懸一小匾,是崇祯禦筆書寫的“克己複禮”四字。
等群臣叩頭畢,崇祯叫他們起來,然後歎口氣,神情憂傷地說: “朕禦極十有四年,國家多事,又遇連年饑荒,人皆相食,深可憫恻。
近日,唉,竟然禍亂愈烈,流賊李自成攻陷洛陽,福王被害。
”他的眼圈兒紅了,傷心地搖搖頭,接着說:“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連親叔也不能保全,皆朕不德所緻,真當愧死!”忽然他的鼻子一酸,抽咽起來,淚如奔泉。
驸馬冉興讓和首輔範複粹趕快跪下,勸他不要悲傷,說這是氣數所緻。
崇祯止了哭,揩揩眼睛和臉上淚痕,接着硬咽說: “這……說不得都是氣數。
就是氣數,亦須人事補救。
這幾年,何曾補救得幾分啊!” 另外幾位大臣聽皇上的口氣中含有責備之意,趕快跪下,俯伏在地,不敢做聲。
崇祯今日無意将責任推到他們身上,揮手使他們起來。
他從幾上揀起兵科給事中張缙彥的疏和河南巡按禦史高名衡的疏,翻了一翻,叫張缙彥到他的面前跪下,問道: “爾前疏提到河南的事,現在當面奏來。
” 張缙彥叩頭說:“洛陽失陷,福世子下落傳說不一。
臣思當此時候,親藩所在,關系甚重。
臣見撫、按塘報,俱未言之詳細确鑿。
臣是河南人①,聞福世子現在孟縣。
” ①河南人--張缙彥是河南孟縣人。
“你怎麼知道的?” “孟縣人郭必敬自臣家鄉來,臣詳細問他,是以知道。
他在孟縣親見世子身穿孝服,故知福王殿下遇害是真。
” 崇祯長歎一聲,落下熱淚。
張缙彥又說:“福王為神宗皇帝所鐘愛,享國四十餘年。
今遇國變,王身死社稷。
凡葬祭慰問,俱宜從厚。
” 崇祯點頭:“這說得是。
” 範複粹跪奏:“福王有兩個内臣,忠義可嘉。
” 崇祯說:“還有地方道、府、縣官及鄉宦、士民,凡是城破盡節的,皆當查明,一體褒嘉。
” 範複粹暗覺慚愧,叩頭而退,心中責備自己:“唉,我怎麼隻想到兩個内臣!” 次輔陳演在一旁躬身說:“福王身殉社稷,當立特廟。
” 崇祯沒有做聲。
科臣①李-出班跪奏:“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