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用兵,隻有打勝仗才有軍威。

    督師楊嗣昌出兵至今,一年有餘,惟起初報了瑪瑙山一次小捷,近來寂寂無聞,威勢漸挫。

    須另選一位大将幫他,方好成功。

    ” ①科臣--六科給事中的簡稱。

    李-是兵科給事中。

     崇祯聽出這話中實有歸罪楊嗣昌以奪其兵權的意思,說道:“督師去河南數千裡,如何照管得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你們說話,亦要設身處地,若隻憑愛憎之見,便不是了。

    ” 李-說:“正因其照管不來,故請再遣大将。

    ” 崇祯不想對李-發怒,敷衍一句:“也遣了朱大典①,這便是大将。

    ”李-起身後,崇祯向群臣掃了一眼,問道:“李自成是從何處來到了河南?” ①朱大典--金華人。

    崇祯十四年六月受命總督江北、河南、湖廣軍務。

    在此次召對時,他的官職是總督漕運兼巡撫廬、鳳、淮、揚四府,鎮鳳陽。

     又一位兵科給事中章正宸見機會已到,躬身奏道:“聽說賊是從四川來的。

    ” 兵部尚書陳新甲立在一旁,趕快糾正說:“賊從陝西來,非從四川來,非從四川來。

    ” 崇祯不再理會,想着張獻忠在開縣境内戰敗官軍的事已有塘報,此時可能已到川東一帶,便望着陳新甲問道: “張獻忠現在何地?” 陳新甲跪下說:“自從官軍猛如虎一軍在開縣黃陵城受挫之後,尚無新的塘報。

    ” 崇祯怒形于色,又問道:“獻賊在達州、開縣之間,萬一逃出,豈不夔、巫震動?夔州可有重兵防守?” “萬元吉可能現在夔州。

    ” “可能!楊嗣昌遠在重慶,萬元吉奉督師命追剿獻賊。

    開縣敗後,他到底到了何地?如何部署追堵?如何扼獻賊東逃入楚之路?你都知道麼?” 陳新甲戰栗說:“萬元吉尚無續報到部,臣實不知。

    ” 崇祯嚴厲地望着陳新甲說:“卿部職司調遣,賞罰要嚴,須為朕執法,不得模棱。

    此後如姑息誤事,皆卿部之罪!” 陳新甲叩頭說:“臣身為本兵,奉職無狀,緻使洛陽失陷,親藩遇害,四川剿局,亦有小挫,實在罪該萬死。

    今後自當恪遵聖谕,執法要嚴,賞罰要明,使行間将帥不敢視國法如兒戲。

    川楚剿局,尚未大壞;亡羊補牢,未為遲也。

    伏乞陛下寬心等待,不要過勞宸憂。

    ” 崇祯命他起去,又翻了翻幾上放的幾封奏疏,很不滿意地搖搖頭,說:“闖賊從洛陽往汝州南去(他不明白攻汝州的是李自成派出的一支故意迷惑官軍的偏師),李仙風卻領兵往黃河北來,明是規避,害怕與賊作戰。

    就拿高名衡說,先報福王尚在,後報遇害,兩報矛盾,也太忙亂了!”随即向閣臣們問道:“福世子谕紮内言闖賊‘殺王戮官’,在河南府境内更有何王被害?” 幾位閣臣都說沒有聽說。

    崇祯不放心,又問一次。

    他們仍說不知。

    張缙彥走出班來,跪下奏道: “正月初三日①賊破永甯,内有萬安王被殺。

    他是伊王②一支的郡王。

    ”見皇上不再追問,他接着說:“洛陽失陷,凡王府宮眷,内外官紳士民,焚劫甚慘。

    此時賊雖出城,生者無所養,死者無所葬,傷者無所調治。

    皇上已發河南赈濟銀三萬兩,合無③先調用三五千兩,專濟洛陽,收拾餘燼,以救燃眉?” ①正月初三日--李自成破永甯是崇祯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張缙彥所說的是傳聞之誤。

    大概正月初三是殺萬安王的日子。

     ②伊王--朱元璋的第二十五子封為伊王。

     ③合無--可否。

     崇祯說:“河南到處饑荒,别處亦都是要緊。

    朕再措發,即着欽遣官帶去。

    ” 召見已畢,諸臣重新叩頭,魚貫退出,到東角門立了片刻,見皇上不再叫回,才放下心,走出宮去。

     從這次召對以後,朝中就開始紛紛議論,攻擊陳新甲和楊嗣昌。

    有些人說,李自成是張獻忠手下的一股,既然張獻忠逃入四川,足見李自成是從四川到河南的。

    又有人說,李自成曾經被官軍圍在川東某地。

    突圍而出,奔入河南(關于這川東某地,展轉附會,經過了幾個月的添枝加葉,形成了一個被圍困于“魚複諸山”的完整故事。

    )人們說,陳新甲為着掩蓋楊嗣昌的罪責,所以說李自成是從陝西到河南的,不是來自四川。

    陳新甲聽到那些攻擊他的話,一笑置之。

    他是本兵,軍事情況知道的較多。

    他曾得到報告:去年秋天,陝西興安一帶的漢南各縣曾有李自成的小股人馬出沒打糧,後來又有一股人馬從武關附近奔入河南,從來沒有李自成到川東的事。

    崇祯的心中也清楚李自成不曾到過川東,所以以後朝臣們紛紛攻擊楊嗣昌時,沒有一個人敢對他提出李自成自川入豫的話。

     在崇祯召見群臣的第二天,老驸馬冉興讓就奉欽命率領一群官員和太監王裕民前往豫北去了。

     崇祯仍是寝食不安,焦急地等待着各地消息,最使他放心不下的是關于開封的守城勝敗、張獻忠和羅汝才的行蹤、楊嗣昌的下一步“剿賊”部署,還有遼東的危急局勢,山東等地的軍事和災荒…… 愈是中原大局糜爛,崇祯愈擔心張獻忠由川入楚的消息。

    大約十天以前,他得到楊嗣昌自四川雲陽來的飛奏,知道張獻忠同羅汝才在開縣黃陵城打敗堵截的官軍,将從夔州境内出川。

    楊嗣昌在奏疏中說他自己正在從雲陽乘船東下,監軍萬元吉從旱路輕騎馳赴夔州,以謀遏阻“獻賊”出川之路。

    崇祯十分害怕湖廣局勢也會像河南一樣,不斷地在心中問道: “張獻忠現在哪裡?獻賊可曾出川?” 如今,張獻忠和羅汝才已經勝利出川,來到興山縣境,香溪旁邊休息。

     興山,這是張獻忠和羅汝才熟悉的地方。

    如今春天來了,香溪兩岸,景色分外美麗。

    雖然每日趕路很緊,将士們十分辛苦,騾馬都跑瘦了,但是士氣卻十分高漲,精神煥發。

    不過半年以前,羅汝才和張獻忠受到楊嗣昌的大軍壓迫,不得已從這裡相繼進入川東。

    當時,各家農民軍衆心不齊,各有各的打算。

    獻忠隻同汝才的關系較好,而同其他各家根本沒法合作,所以一方面他處在明軍的四面壓迫之下,一方面又在起義的各家中感到孤立。

    楊嗣昌把他視為死敵,正在用全力對付他,并且在川東擺好口袋,逼迫他非去不可,單等他進去後就束緊袋口,将他消滅。

    自從他在巫山、大昌之間同曹操會師,到如今僅僅半年時間,局面大變,楊嗣昌的全部軍事方略被摧毀了,督師輔臣的聲威完蛋了,幾百萬兩銀子的軍事開銷付之東流,十幾萬人馬征調作戰,落了個雞飛蛋打,而他卻勝利出川,重入湖廣,從此如龍躍大海,再也不怕被官軍四面包圍。

     人馬停在昭君村和附近的村莊打尖,并不攻興山縣城,為的是不要耽誤時間,也不要損傷一個将士。

    當将士們都在休息時候,張獻忠拍一拍徐以顯的肩膀,兩人離開老營,也不要親兵跟随,站在離老營不遠的香溪岸上說話。

    水清見底,在他們的腳下奔流,沖着溪中大石,濺出銀色浪花,又翻過大石傾瀉而下,發出小瀑布那樣澎湃之聲。

    溪前溪後,高山重疊,林木茂盛,處處蒼翠。

    不斷有鳥聲從竹樹中間傳來,隻覺宛轉悅耳,卻看不見在何樹枝上。

    他們的對面是一處小小的臨水懸崖,布滿層層苔藓,老的深暗,新的鮮綠,苔藓剝落處又露出赭色石面。

    懸崖上邊被年久的藤蘿盤繞,好似一堆亂發,而在藤蘿叢中伸出一根什麼灌木斜枝,上邊有若幹片尚未轉成綠色的嫩紅葉芽,生意盎然。

    另外,在懸崖左邊有一叢金黃耀眼的迎春花倒垂下來,倒映在流動的清水裡邊。

    幾條細長的魚兒在花影動蕩的蒼崖根遊來遊去。

    徐以顯猜到獻忠要同他商量何事,但不由自己點破,先望望面前風景,笑着說: “這搭兒山青水秀,難怪出了王昭君這樣的美人兒!” 獻忠罵道:“又是一個老臊胡!你莫學曹操,不打仗的時候,什麼大事不想,隻想着俊俏的娘兒們!”他随即哈哈一笑,風吹長須,照入流水。

    “夥計,咱們到底打敗了楊嗣昌這龜兒子,回到湖廣。

    你說,下一步怎麼辦?” 徐以顯猜到獻忠的打算,但不說出,側着頭問:“你說呢?” 獻忠在軍師的臉上打量一眼,正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