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做了,隻有我一個人因有俗務在身,中途離席,未得繳卷。
不久我就回到杞縣,坐了班房。
今日仍用四支韻補做一首,你帶回作為憑據吧。
” 李信命親兵取出箋紙、筆、硯。
他将箋紙攤在馬鞍上,随他起義的書憧(現已改作親兵)磨好墨,捧硯立在身旁。
北風刺骨,硯墨剛研好就開始結凍。
李信略一沉思,膏膏筆,又沉思片刻,将筆尖插進口中阿一呵,寫成七律一首: 獵獵黃風吹大旗, 揚鞭西去壯心悲。
百年朝政滋昏暴, 一紀①幹戈靡止期。
群虎縱橫血滿口, 遺黎輾轉命懸絲。
千秋功罪君休問, 隻為蒼生不為私。
①一紀--十二年為一紀。
剛把趙忠打發走,李信命人去把那和尚帶來相見。
紅娘子看着又得耽擱一陣,索性下令全軍就地休息。
她對李信兄弟笑着說: “咱們又不請和尚、道士念經,和尚倒自己來了。
這和尚有什麼事兒要見公子?” 李信也笑着說:“我也有點奇怪。
反正一見便知,大概既不是來念經的,也不是來化緣的。
” 和尚被帶到了李信面前,雙手合十行禮,說了句“阿彌陀佛”,随即從懷中取出一封書子呈上。
李信一看是圓通法師寫來的書子,内情已猜到八九。
他暫不拆看書子,卻深感興趣地打量這位前來下書的和尚。
這和尚大約二十出頭年紀,身材魁梧,濃眉大眼,秤錘鼻子,穿一身補綴的黑色直掇,腰挂戒刀,背着一張勁弓,箭-中插着二三十支羽箭。
李信笑着問: “小師父大概原來不是相國寺的和尚吧,我怎麼沒有見過呢?” 和尚回答說:“小僧原在嵩山少林寺出家,上月因周王殿下兩次派人請圓通老法師來開封相國寺主持護國佑民弭災祈雨時輪法會,小僧與幾個師兄弟跟随老法師來到開封,所以不曾見過公子。
” 李信說:“圓通長老重來開封,我已聽說,隻是未得參谒,恭聆禅理,十分抱憾。
”他又笑着說:“小師父既是從少林寺來的,又是這麼裝束,想必武藝精通。
如果小師父脫掉缁衣,換上一身盔甲或箭衣戰裙,那就俨然是一員武将了。
” 和尚笑着說:“長老差小僧前來追趕公子,是從周王府中借的一匹快馬。
如今不管遇着官兵土寇,誰看見這樣馬匹不眼紅?因此小僧就随身帶着戒刀、弓、箭,防備有人搶劫馬匹。
” “你一個人走路,倘遇多人攔劫,如何是好?” “不怕公子見笑。
小僧如是徒步行走;遇到二三十個強人并不放在眼中。
有了這一張弓,一匹馬,就是一百人也休想占到便宜。
” 李信聽他聲如洪鐘,吐語豪邁,連連點頭稱贊:“好,好。
不愧是少林寺的和尚,果不虛傳!”随即拆開書子,果然不出他的所料:圓通老和尚勸他立刻回頭,遣散人馬。
書中有一段寫道:“老構已面啟周王殿下,隻要公子翻然悔悟,釋兵歸來,周王殿下與各憲台大人定将法外施仁,力加保護。
公子世受國恩,縱不能為皇上盡忠效力,亦當潔身自好,勿贻祖宗之羞。
如公子對國事有所陳訴,為民請命,此是大好事,盡可上書朝廷,披瀝陳詞;周王殿下及各憲台大人亦願代為上奏。
再者,老袖曾言公子夙有慧根①,倘肯解甲釋兵,随老袖雲遊普陀、羅浮,不惟今生可跳出塵劫苦海,倘祥乎世外桃源,而将來西方淨土少不得又添一位阿羅漢。
何去何從,願公子駐馬三思!”李信看罷,微微一笑,向青年和尚說道: ①慧根--佛教術語,可以成佛的根子。
“拜托小師父,回禀圓通長老,就說弟子李信勢逼至此,惟有造反一途。
一旦解甲釋兵,即被斬首西市,望普陀而路遠,去羅浮以何及!長老還有什麼囑咐沒有?” 青年和尚又從懷中取出一張疊起來的素箋,遞給李信說:“這是長老寫的四句偈言①。
長老說,如公子執意不肯回頭,也不好勉強。
望公子不要忘記這四句偈言,随時回頭,都可立地成佛。
” ①偈言--即偈,音ji,梵語“偈陀”一詞音譯之略。
通常是四句打油詩,宣傳佛教思想。
李信打開素箋,看那四句偈言是: 一葦慈航渡迷魂, 勸君早進般若門①。
雞蟲得失何須管②, 莫忘前生有慧根。
①般若--梵語音譯,意思是佛教所說的“慧”域“智慧”。
②雞蟲得失--言雞吃蟲,人縛雞,都是人間小事,得失不足關心。
李信把偈言看了兩遍,笑着說:“拜托你回禀老法師,就說賜偈拜領,永不敢忘。
” 和尚說:“請公子寫幾行字,以便小僧複命。
” 李信回答說:“也好,我也寫一首詩回報長老如何?”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李信又向随侍親兵要來箋紙,攤在鞍上,凝思一陣,呵開凍筆,寫成七律一首: 日月不明似覆盆 聲嘶難叩九天阍。
小民飲恨誅求急, 大地殘傷殺戮繁。
佛國空聞存淨土, 人間何處有桃源? 彎弓赴救紅塵劫, 即證前生有慧根。
和尚懷了詩稿,合十拜辭,轉身走至馬前,攀鞍認蹬,騰身而上,動作極其爽利。
那馬前蹄騰空,打個轉身,即欲奔馳。
李信實在喜歡這個和尚,連忙将他喚住,笑着說: “我看小師父實在是天生一員武将,不應該老死空門。
願小師父不要做普救寺的惠明①,要做五台山的魯智深,随我起義如何?” ①惠明--王實甫在《西廂記》中塑造的一個人物。
和尚在馬上雙手合十說:“阿彌陀佛!罪過,罪過。
小僧不敢從命,回開封去也。
” 李信看和尚掉轉馬頭,将蹬子一磕,那馬順着朱仙鎮大道飛奔而去,轉眼間不見蹤影,隻剩下很遠處一溜黃塵在曠野上漸漸散去。
他贊歎說: “好騎手!這樣後生有為,竟是出家之人,空對着黃卷青燈!” 李作說:“哥,我們快趕路吧。
這裡離開封較近,這一陣子就接連來了三處勸降書信。
咱家的世誼、年誼、戚誼衆多,倘若大家知道我們去投李闖王,說不定還會有人差人追來,下書勸阻。
雖說我們義無反顧,但這些事情多了,會使将士疑慮。
咱們加速趕路,以後倘若再有誰差人下書,一律不見。
” 紅娘子也笑着說:“别人造反,都沒有這麼多的麻煩事兒。
俺在打算造反時候,沒有一個人拉俺後腿,倒是個個拍手贊成。
那些同鄉親友和江湖相識,都對俺說:‘紅娘子,你反吧,反吧。
這樣混賬世道,
不久我就回到杞縣,坐了班房。
今日仍用四支韻補做一首,你帶回作為憑據吧。
” 李信命親兵取出箋紙、筆、硯。
他将箋紙攤在馬鞍上,随他起義的書憧(現已改作親兵)磨好墨,捧硯立在身旁。
北風刺骨,硯墨剛研好就開始結凍。
李信略一沉思,膏膏筆,又沉思片刻,将筆尖插進口中阿一呵,寫成七律一首: 獵獵黃風吹大旗, 揚鞭西去壯心悲。
百年朝政滋昏暴, 一紀①幹戈靡止期。
群虎縱橫血滿口, 遺黎輾轉命懸絲。
千秋功罪君休問, 隻為蒼生不為私。
①一紀--十二年為一紀。
剛把趙忠打發走,李信命人去把那和尚帶來相見。
紅娘子看着又得耽擱一陣,索性下令全軍就地休息。
她對李信兄弟笑着說: “咱們又不請和尚、道士念經,和尚倒自己來了。
這和尚有什麼事兒要見公子?” 李信也笑着說:“我也有點奇怪。
反正一見便知,大概既不是來念經的,也不是來化緣的。
” 和尚被帶到了李信面前,雙手合十行禮,說了句“阿彌陀佛”,随即從懷中取出一封書子呈上。
李信一看是圓通法師寫來的書子,内情已猜到八九。
他暫不拆看書子,卻深感興趣地打量這位前來下書的和尚。
這和尚大約二十出頭年紀,身材魁梧,濃眉大眼,秤錘鼻子,穿一身補綴的黑色直掇,腰挂戒刀,背着一張勁弓,箭-中插着二三十支羽箭。
李信笑着問: “小師父大概原來不是相國寺的和尚吧,我怎麼沒有見過呢?” 和尚回答說:“小僧原在嵩山少林寺出家,上月因周王殿下兩次派人請圓通老法師來開封相國寺主持護國佑民弭災祈雨時輪法會,小僧與幾個師兄弟跟随老法師來到開封,所以不曾見過公子。
” 李信說:“圓通長老重來開封,我已聽說,隻是未得參谒,恭聆禅理,十分抱憾。
”他又笑着說:“小師父既是從少林寺來的,又是這麼裝束,想必武藝精通。
如果小師父脫掉缁衣,換上一身盔甲或箭衣戰裙,那就俨然是一員武将了。
” 和尚笑着說:“長老差小僧前來追趕公子,是從周王府中借的一匹快馬。
如今不管遇着官兵土寇,誰看見這樣馬匹不眼紅?因此小僧就随身帶着戒刀、弓、箭,防備有人搶劫馬匹。
” “你一個人走路,倘遇多人攔劫,如何是好?” “不怕公子見笑。
小僧如是徒步行走;遇到二三十個強人并不放在眼中。
有了這一張弓,一匹馬,就是一百人也休想占到便宜。
” 李信聽他聲如洪鐘,吐語豪邁,連連點頭稱贊:“好,好。
不愧是少林寺的和尚,果不虛傳!”随即拆開書子,果然不出他的所料:圓通老和尚勸他立刻回頭,遣散人馬。
書中有一段寫道:“老構已面啟周王殿下,隻要公子翻然悔悟,釋兵歸來,周王殿下與各憲台大人定将法外施仁,力加保護。
公子世受國恩,縱不能為皇上盡忠效力,亦當潔身自好,勿贻祖宗之羞。
如公子對國事有所陳訴,為民請命,此是大好事,盡可上書朝廷,披瀝陳詞;周王殿下及各憲台大人亦願代為上奏。
再者,老袖曾言公子夙有慧根①,倘肯解甲釋兵,随老袖雲遊普陀、羅浮,不惟今生可跳出塵劫苦海,倘祥乎世外桃源,而将來西方淨土少不得又添一位阿羅漢。
何去何從,願公子駐馬三思!”李信看罷,微微一笑,向青年和尚說道: ①慧根--佛教術語,可以成佛的根子。
“拜托小師父,回禀圓通長老,就說弟子李信勢逼至此,惟有造反一途。
一旦解甲釋兵,即被斬首西市,望普陀而路遠,去羅浮以何及!長老還有什麼囑咐沒有?” 青年和尚又從懷中取出一張疊起來的素箋,遞給李信說:“這是長老寫的四句偈言①。
長老說,如公子執意不肯回頭,也不好勉強。
望公子不要忘記這四句偈言,随時回頭,都可立地成佛。
” ①偈言--即偈,音ji,梵語“偈陀”一詞音譯之略。
通常是四句打油詩,宣傳佛教思想。
李信打開素箋,看那四句偈言是: 一葦慈航渡迷魂, 勸君早進般若門①。
雞蟲得失何須管②, 莫忘前生有慧根。
①般若--梵語音譯,意思是佛教所說的“慧”域“智慧”。
②雞蟲得失--言雞吃蟲,人縛雞,都是人間小事,得失不足關心。
李信把偈言看了兩遍,笑着說:“拜托你回禀老法師,就說賜偈拜領,永不敢忘。
” 和尚說:“請公子寫幾行字,以便小僧複命。
” 李信回答說:“也好,我也寫一首詩回報長老如何?”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李信又向随侍親兵要來箋紙,攤在鞍上,凝思一陣,呵開凍筆,寫成七律一首: 日月不明似覆盆 聲嘶難叩九天阍。
小民飲恨誅求急, 大地殘傷殺戮繁。
佛國空聞存淨土, 人間何處有桃源? 彎弓赴救紅塵劫, 即證前生有慧根。
和尚懷了詩稿,合十拜辭,轉身走至馬前,攀鞍認蹬,騰身而上,動作極其爽利。
那馬前蹄騰空,打個轉身,即欲奔馳。
李信實在喜歡這個和尚,連忙将他喚住,笑着說: “我看小師父實在是天生一員武将,不應該老死空門。
願小師父不要做普救寺的惠明①,要做五台山的魯智深,随我起義如何?” ①惠明--王實甫在《西廂記》中塑造的一個人物。
和尚在馬上雙手合十說:“阿彌陀佛!罪過,罪過。
小僧不敢從命,回開封去也。
” 李信看和尚掉轉馬頭,将蹬子一磕,那馬順着朱仙鎮大道飛奔而去,轉眼間不見蹤影,隻剩下很遠處一溜黃塵在曠野上漸漸散去。
他贊歎說: “好騎手!這樣後生有為,竟是出家之人,空對着黃卷青燈!” 李作說:“哥,我們快趕路吧。
這裡離開封較近,這一陣子就接連來了三處勸降書信。
咱家的世誼、年誼、戚誼衆多,倘若大家知道我們去投李闖王,說不定還會有人差人追來,下書勸阻。
雖說我們義無反顧,但這些事情多了,會使将士疑慮。
咱們加速趕路,以後倘若再有誰差人下書,一律不見。
” 紅娘子也笑着說:“别人造反,都沒有這麼多的麻煩事兒。
俺在打算造反時候,沒有一個人拉俺後腿,倒是個個拍手贊成。
那些同鄉親友和江湖相識,都對俺說:‘紅娘子,你反吧,反吧。
這樣混賬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