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輕拈胡須,謙遜地說:
“在這簽押房中,學生曆年來聆教多矣。
目今老先生身系囹圄,實非學生本意。
學生已詳禀上憲,百計為老先生開脫。
耿耿之心,惟有天知。
今夜特請大駕光臨,有重要急事相商。
望老先生一如平日,不吝賜教。
” 李信笑道:“信昔為座上客,今為階下囚。
鐵窗待罪,前途莫蔔,豈敢像平日一樣,在老父台面前不顧利害,妄陳管見。
不知道老父台叫犯人前來,垂詢何事?” “伯言兄,眼下賊情緊急,學生就開門見山地說出來吧。
”知縣離開大師椅,順手拉一把輕便靠椅在李信的對面坐下,接着說:“紅娘子今晚前來攻城,适才已抵城外,西、北兩門已被包圍,聲言要救足下出獄。
城中蜚語流言,也是如此。
學生為兄台着想,竊以為此事對兄台極為不利。
杞縣城高池深,官紳軍民齊心,火藥器械充足,豈紅娘子區區千餘人所能攻破?攻不破城,紅娘子要救足下者适足以害足下。
即令退一萬步說,”知縣冷笑一下,“縣城可以攻破,你李公于可以救出,朝廷豈能寬容?恐老先生滅門之禍,即旋踵而至。
紅娘子不過一繩妓賤婦耳,縱然淩遲處死,何足挂齒!老先生世受國恩,門第炳耀,原非草木小民。
況且老先生弱冠中舉,如今才三十出頭年紀,風華正茂,鵬程萬裡,受此污名,連累伏誅,上贻祖宗之羞,下負成友之望,更永為儒林之恥,清流之玷。
無論識與不識,均将為老先生扼腕痛惜,撫幾長歎。
老先生今日對此事可曾三思?” 知縣的這幾句含着露骨威脅和恐吓的言語不惟不能使李信害怕,反而激起他滿腔怒火。
他用一種不屑申辯的高傲神氣望着這位老官僚的奸詐面孔,淡然一笑,回答說: “天下事出李信意料者十常八九,确實值得撫幾長歎。
不但今日紅娘子揚言為救李信來攻杞縣出犯人意料,即李信出糧出錢,赈濟饑民,别人必欲置李信于死地而後快,同樣出犯人意料。
至于紅娘子究竟為何來攻杞縣,犯人一概不知,縱然李信害怕連累,害怕滅門之禍,然而身在囹圄,有何辦法可想?三思何益?” “你有辦法,有辦法。
” “辦法從何而來?” “辦法現成,并不費事。
如肯采納,學生倒願為老先生借着一籌。
” “請老父台明教。
” “今夜此時,既是老先生身家禍福關頭,也是老先生立功贖罪良機。
倘足下能親筆與紅娘子寫封書子,内言兄台雖在獄中,實受優待,經各方疏解,案子日内即可順利了結。
要透徹言明紅娘子貿然前來,意在救你,而實則害你。
要言明縣城防守嚴固,決無攻破之理,且陳副将永福駐軍省城,朝發可以夕至;杞縣城中已連夜派人飛報上憲,請兵前來,明日大軍即可到達。
你要勸她千萬替你着想,火速撤離杞縣,即使為她本人着想,也以速走為佳。
不然,不惟害了你,并且她紅娘子屯兵于堅城之下,明天大軍一到,内外夾擊,必将覆沒無疑。
總之,老先生要在手書中責之以大義,動之以利害,務必使其立即撤離杞縣,勿贻後悔。
以學生看來,紅娘子一見兄台手劄,定然遵命離去。
隻要此事成功,學生即當飛禀上憲,并上奏朝廷,陳明老先生手書退賊之功,老先生豈不轉禍為福?即令杞縣紳民中有欲置老先生于死地者,因見老先生作書谕賊,拯救桑梓,亦将心感激而口無言矣。
這,這,這,學生這幾句話,完全是為老先生生死禍福代籌。
碌碌之見,尊意以為如何?” 李信報以微笑,欠一欠身子說:“承蒙老父台如此關懷,代謀良策,實在感銘五内。
隻是這寫書子的事,犯人萬難從命。
” “何故?” “道理甚明。
紅娘子前來攻城,聲言救我,她必有一番打算,豈能看見犯人一紙書劄即便退兵?況且,鄙人因赈濟饑民而招忌恨,人們竟然颠倒黑白,捏造罪款,必欲置李信于死地而後快。
倘我寫出這樣書信,人們豈不更要坐以‘勾賊攻城’之罪?” “不然,不然!足下幾次于紅娘子困厄之中仗義相助,故紅娘子視足下為恩人。
隻要見到足下手書一封,紅娘子必然退兵無疑。
至于說他人再想借此陷害,學生願一身擔保,務請放心。
” 李信斷然回答:“不論如何,犯人連一字也不能寫。
” “兄台平日急公好義,難道眼下就不肯為拯救一城百姓着想?” “犯人是泥菩薩過河,自身尚且不保,安論拯救一城百姓!” 知縣已經面露溫色,但仍勉強含笑,搖晃着腦袋說:“老先生雖不像學生有守土之責,但亦非事外之人,豈能作壁上觀乎?” 李信笑了一下,回答說:“犯人鐵窗待罪,欲作壁上觀而不可得。
況且隻要今夜城池萬無一失,明日陳副将大軍一到,紅娘子即可剿滅,老父台命李信寫書谕賊,實無必要。
” “雖杞縣萬無一失,但學生不能不替兄台着想。
” “老父台如此眷愛,使犯人感愧良深。
但李信違命之處,亦請老父台鑒而諒之。
” 知縣拈着胡須,沉吟片刻,冷笑說:“怕言公子,機不可失。
你既然不聽學生一言,将來後悔無及。
請問你,德齊二公子現在何處?” “舍弟李侔因一則恐仇家陷害,二則替鄙人申冤,已于數日前往開封去了。
” 知縣冷冷一笑:“可是他如今不在開封。
” 李信心中一驚,回答說:“如其不在省城,定系往别處托親戚朋友去了。
” 知縣又沉吟片刻,忽然噴了一聲,露出溫和顔色,低聲說:“伯言兄,自從我承乏貴縣,得接風采,對足下的學問人品,甚為景仰。
今日足下一時受到委屈,身入囹圄,學生在暗中也想盡一切辦法為足下開脫。
區區此心,敢指天日。
不管别人如何說法,弟深信足下不會勾引紅娘子前來攻城。
這是我的一句私語,隻可秘密相告,不足為外人道也。
” 李信在乍然間弄不清知縣的葫蘆裡賣的什麼藥,隻好敷衍說:“聽到老父台如此坦率相告,犯人實在五衷銘感,不知所雲。
” 知縣又說:“伯言兄,我雖然深信紅娘子來攻城的事你事前毫無所知,但不能不擔心令弟德齊公子脫不了這個勾賊攻城的……” 李信不等知縣說完,立刻叫道:“決無此事!決無此事!” 知縣拈須一笑,說:“你我密談,請小聲說話,不要使别人聽見。
你怎麼知道令弟與此事無幹?” 李信反問:“此系滅門之罪,老父台如此說話,有何憑據?何人敢作見證?” 知縣聲音平和地笑着說:“足下誤矣!學生提到此事,完全是為令昆仲及貴府良賤百口着想。
倘有一絲相害之意,何必說出口來?” 李信猶豫一下,低聲說:“既然老父台出自一片好心,實不知何以竟疑心舍弟與紅娘子來攻城一事會有牽涉。
” “學生倒不是憑空生疑。
德齊因系名門公子,在省城每日一舉一動,都瞞不住杞縣人的耳目,何況杞縣幾家鄉紳在省城耳目十分靈通!” “舍弟在省城有何不可告人的行事?難道隻許他們誣陷李信,就不許舍弟在省城為李信上訴申辯?” “話不是這麼說。
隻因前幾天令弟忽然離開開封,不知去向,而今日紅娘子來攻杞縣,聲言救你李大公子。
請足下想一想,蛛絲馬迹,豈不顯然?” 李信忍着心中怒氣,冷笑說:“我明白了!這是仇家欲借紅娘子來攻杞縣的事,憑空栽誣,好将我兄弟一網打盡!” “伯言兄,這話可未必是憑空栽誣。
數日來二公子不知去向,而紅娘子突然來到杞縣,即令學生不生疑心,如何能使衆人不紛紛議論?況且,足下身在獄中二公子的事你如何能夠盡知?” “不然!老父台倘無鐵證,請勿輕信謠言。
舍弟雖然年輕不懂事,但究竟是宦門公子,讀書明理,決不會出此下策,陷我于萬死之罪,使全家遭滅門之禍!請老父台明鏡高懸,洞察是非,不使舍弟受此誣枉之冤!” “伯言兄,今日事已至此,足下實在百口莫辯。
依我看,隻要足下能使紅娘子立刻退兵,妃縣城平安無事,則一天雲霧自散。
我的話隻能說到這裡,請足下三思。
” 李信斬釘截鐵地說:“方今世界,直道湮沒;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李信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其他概不願想!” 知縣的臉色一沉,手摸茶杯①,輕聲說:“請!” ①手摸茶杯--明、清官場習氣,主人端茶杯說聲“請”,是送客的意思。
李信起身告辭,提着腳鐐上系的細麻繩,嘩啦嘩啦地走出簽押房。
當即有兩個衙役帶着他穿過大堂,上了小轎,在戒備森嚴中被送回監獄。
老九立刻來到他的号子裡,打聽知縣叫他去談些什麼話。
當李信把大體經過對他說了之後,這老頭子想了片刻,說: “以後的事情且不去管,隻是今夜,要小心他們會在兵荒馬亂中下你毒手,事後說你是乘亂越獄,當場格殺斃命。
” 李信說:“紅娘子做這件事确實十分冒失,但是事已至此,我已經将生死置之度外,故剛才見了知縣,任其威脅勸誘,我都不為所動。
如今不知舍弟德齊身在何處,是否仍在開封。
隻要德齊活着,我料他們即便把我殺害,也不會高枕無憂。
” “
目今老先生身系囹圄,實非學生本意。
學生已詳禀上憲,百計為老先生開脫。
耿耿之心,惟有天知。
今夜特請大駕光臨,有重要急事相商。
望老先生一如平日,不吝賜教。
” 李信笑道:“信昔為座上客,今為階下囚。
鐵窗待罪,前途莫蔔,豈敢像平日一樣,在老父台面前不顧利害,妄陳管見。
不知道老父台叫犯人前來,垂詢何事?” “伯言兄,眼下賊情緊急,學生就開門見山地說出來吧。
”知縣離開大師椅,順手拉一把輕便靠椅在李信的對面坐下,接着說:“紅娘子今晚前來攻城,适才已抵城外,西、北兩門已被包圍,聲言要救足下出獄。
城中蜚語流言,也是如此。
學生為兄台着想,竊以為此事對兄台極為不利。
杞縣城高池深,官紳軍民齊心,火藥器械充足,豈紅娘子區區千餘人所能攻破?攻不破城,紅娘子要救足下者适足以害足下。
即令退一萬步說,”知縣冷笑一下,“縣城可以攻破,你李公于可以救出,朝廷豈能寬容?恐老先生滅門之禍,即旋踵而至。
紅娘子不過一繩妓賤婦耳,縱然淩遲處死,何足挂齒!老先生世受國恩,門第炳耀,原非草木小民。
況且老先生弱冠中舉,如今才三十出頭年紀,風華正茂,鵬程萬裡,受此污名,連累伏誅,上贻祖宗之羞,下負成友之望,更永為儒林之恥,清流之玷。
無論識與不識,均将為老先生扼腕痛惜,撫幾長歎。
老先生今日對此事可曾三思?” 知縣的這幾句含着露骨威脅和恐吓的言語不惟不能使李信害怕,反而激起他滿腔怒火。
他用一種不屑申辯的高傲神氣望着這位老官僚的奸詐面孔,淡然一笑,回答說: “天下事出李信意料者十常八九,确實值得撫幾長歎。
不但今日紅娘子揚言為救李信來攻杞縣出犯人意料,即李信出糧出錢,赈濟饑民,别人必欲置李信于死地而後快,同樣出犯人意料。
至于紅娘子究竟為何來攻杞縣,犯人一概不知,縱然李信害怕連累,害怕滅門之禍,然而身在囹圄,有何辦法可想?三思何益?” “你有辦法,有辦法。
” “辦法從何而來?” “辦法現成,并不費事。
如肯采納,學生倒願為老先生借着一籌。
” “請老父台明教。
” “今夜此時,既是老先生身家禍福關頭,也是老先生立功贖罪良機。
倘足下能親筆與紅娘子寫封書子,内言兄台雖在獄中,實受優待,經各方疏解,案子日内即可順利了結。
要透徹言明紅娘子貿然前來,意在救你,而實則害你。
要言明縣城防守嚴固,決無攻破之理,且陳副将永福駐軍省城,朝發可以夕至;杞縣城中已連夜派人飛報上憲,請兵前來,明日大軍即可到達。
你要勸她千萬替你着想,火速撤離杞縣,即使為她本人着想,也以速走為佳。
不然,不惟害了你,并且她紅娘子屯兵于堅城之下,明天大軍一到,内外夾擊,必将覆沒無疑。
總之,老先生要在手書中責之以大義,動之以利害,務必使其立即撤離杞縣,勿贻後悔。
以學生看來,紅娘子一見兄台手劄,定然遵命離去。
隻要此事成功,學生即當飛禀上憲,并上奏朝廷,陳明老先生手書退賊之功,老先生豈不轉禍為福?即令杞縣紳民中有欲置老先生于死地者,因見老先生作書谕賊,拯救桑梓,亦将心感激而口無言矣。
這,這,這,學生這幾句話,完全是為老先生生死禍福代籌。
碌碌之見,尊意以為如何?” 李信報以微笑,欠一欠身子說:“承蒙老父台如此關懷,代謀良策,實在感銘五内。
隻是這寫書子的事,犯人萬難從命。
” “何故?” “道理甚明。
紅娘子前來攻城,聲言救我,她必有一番打算,豈能看見犯人一紙書劄即便退兵?況且,鄙人因赈濟饑民而招忌恨,人們竟然颠倒黑白,捏造罪款,必欲置李信于死地而後快。
倘我寫出這樣書信,人們豈不更要坐以‘勾賊攻城’之罪?” “不然,不然!足下幾次于紅娘子困厄之中仗義相助,故紅娘子視足下為恩人。
隻要見到足下手書一封,紅娘子必然退兵無疑。
至于說他人再想借此陷害,學生願一身擔保,務請放心。
” 李信斷然回答:“不論如何,犯人連一字也不能寫。
” “兄台平日急公好義,難道眼下就不肯為拯救一城百姓着想?” “犯人是泥菩薩過河,自身尚且不保,安論拯救一城百姓!” 知縣已經面露溫色,但仍勉強含笑,搖晃着腦袋說:“老先生雖不像學生有守土之責,但亦非事外之人,豈能作壁上觀乎?” 李信笑了一下,回答說:“犯人鐵窗待罪,欲作壁上觀而不可得。
況且隻要今夜城池萬無一失,明日陳副将大軍一到,紅娘子即可剿滅,老父台命李信寫書谕賊,實無必要。
” “雖杞縣萬無一失,但學生不能不替兄台着想。
” “老父台如此眷愛,使犯人感愧良深。
但李信違命之處,亦請老父台鑒而諒之。
” 知縣拈着胡須,沉吟片刻,冷笑說:“怕言公子,機不可失。
你既然不聽學生一言,将來後悔無及。
請問你,德齊二公子現在何處?” “舍弟李侔因一則恐仇家陷害,二則替鄙人申冤,已于數日前往開封去了。
” 知縣冷冷一笑:“可是他如今不在開封。
” 李信心中一驚,回答說:“如其不在省城,定系往别處托親戚朋友去了。
” 知縣又沉吟片刻,忽然噴了一聲,露出溫和顔色,低聲說:“伯言兄,自從我承乏貴縣,得接風采,對足下的學問人品,甚為景仰。
今日足下一時受到委屈,身入囹圄,學生在暗中也想盡一切辦法為足下開脫。
區區此心,敢指天日。
不管别人如何說法,弟深信足下不會勾引紅娘子前來攻城。
這是我的一句私語,隻可秘密相告,不足為外人道也。
” 李信在乍然間弄不清知縣的葫蘆裡賣的什麼藥,隻好敷衍說:“聽到老父台如此坦率相告,犯人實在五衷銘感,不知所雲。
” 知縣又說:“伯言兄,我雖然深信紅娘子來攻城的事你事前毫無所知,但不能不擔心令弟德齊公子脫不了這個勾賊攻城的……” 李信不等知縣說完,立刻叫道:“決無此事!決無此事!” 知縣拈須一笑,說:“你我密談,請小聲說話,不要使别人聽見。
你怎麼知道令弟與此事無幹?” 李信反問:“此系滅門之罪,老父台如此說話,有何憑據?何人敢作見證?” 知縣聲音平和地笑着說:“足下誤矣!學生提到此事,完全是為令昆仲及貴府良賤百口着想。
倘有一絲相害之意,何必說出口來?” 李信猶豫一下,低聲說:“既然老父台出自一片好心,實不知何以竟疑心舍弟與紅娘子來攻城一事會有牽涉。
” “學生倒不是憑空生疑。
德齊因系名門公子,在省城每日一舉一動,都瞞不住杞縣人的耳目,何況杞縣幾家鄉紳在省城耳目十分靈通!” “舍弟在省城有何不可告人的行事?難道隻許他們誣陷李信,就不許舍弟在省城為李信上訴申辯?” “話不是這麼說。
隻因前幾天令弟忽然離開開封,不知去向,而今日紅娘子來攻杞縣,聲言救你李大公子。
請足下想一想,蛛絲馬迹,豈不顯然?” 李信忍着心中怒氣,冷笑說:“我明白了!這是仇家欲借紅娘子來攻杞縣的事,憑空栽誣,好将我兄弟一網打盡!” “伯言兄,這話可未必是憑空栽誣。
數日來二公子不知去向,而紅娘子突然來到杞縣,即令學生不生疑心,如何能使衆人不紛紛議論?況且,足下身在獄中二公子的事你如何能夠盡知?” “不然!老父台倘無鐵證,請勿輕信謠言。
舍弟雖然年輕不懂事,但究竟是宦門公子,讀書明理,決不會出此下策,陷我于萬死之罪,使全家遭滅門之禍!請老父台明鏡高懸,洞察是非,不使舍弟受此誣枉之冤!” “伯言兄,今日事已至此,足下實在百口莫辯。
依我看,隻要足下能使紅娘子立刻退兵,妃縣城平安無事,則一天雲霧自散。
我的話隻能說到這裡,請足下三思。
” 李信斬釘截鐵地說:“方今世界,直道湮沒;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李信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其他概不願想!” 知縣的臉色一沉,手摸茶杯①,輕聲說:“請!” ①手摸茶杯--明、清官場習氣,主人端茶杯說聲“請”,是送客的意思。
李信起身告辭,提着腳鐐上系的細麻繩,嘩啦嘩啦地走出簽押房。
當即有兩個衙役帶着他穿過大堂,上了小轎,在戒備森嚴中被送回監獄。
老九立刻來到他的号子裡,打聽知縣叫他去談些什麼話。
當李信把大體經過對他說了之後,這老頭子想了片刻,說: “以後的事情且不去管,隻是今夜,要小心他們會在兵荒馬亂中下你毒手,事後說你是乘亂越獄,當場格殺斃命。
” 李信說:“紅娘子做這件事确實十分冒失,但是事已至此,我已經将生死置之度外,故剛才見了知縣,任其威脅勸誘,我都不為所動。
如今不知舍弟德齊身在何處,是否仍在開封。
隻要德齊活着,我料他們即便把我殺害,也不會高枕無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