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負擔之重,為祖宗列朝數倍。
皇上深居九重,何能盡知?左右近臣,有誰敢據實奏聞!因陛下天威莫測,使耿介者緘口不言,怕事者唯唯諾諾,而小人則阿谀奉承。
皇上左右之人,動不動就稱頌陛下天縱英明,明察秋毫,而實在背後各自為私,遇事蒙混,将陛下孤立于上。
行間每每掩敗為勝,殺良冒功;到處人心渙散,不恨賊而恨兵;官以錢買,将以賄選。
凡此種種,積弊如山,皇上何曾洞知?今日臣不避斧铖之誅,冒死直言,懇皇上三思!” 崇祯按捺着一腔怒火,又問:“你如何說今日百姓負擔之重為祖宗列朝數倍?” 道周說:“萬曆時,因遼東軍事日急,于正賦之外,每年增抽五百二十萬兩,名曰遼晌,百姓已經不堪其苦。
皇上禦極之初,又增加遼饷一百四十萬兩。
崇祯十年,楊嗣昌定了三個月滅賊的期限,增剿饷二百八十萬兩,原說隻征一年。
陛下皇皇诏書中也說‘暫苦吾民一年耳’。
今已四年,并未停征。
不意去年又加征練饷七百三十萬兩。
合遼饷、剿饷。
練饷共一千六百七十萬兩,均在正賦之外。
請皇上勿再竭澤而漁,殺雞取卵,為小民留一線生機!” 崇祯被刺到疼處,想大發作,但因為黃道周是當時全國聞名的儒臣,素為清議所推重,隻好再忍耐一下。
他用手在禦案上毫無目的地畫來畫去,過了片刻,冷笑說: “你所說的盡是書生之見,知經而不知權。
你隻看百姓目前負擔很重,不知一旦流賊肅清,即可長享太平之樂。
你隻看練饷增賦七百三十萬兩,數目很大,不知賦出于土田,土田盡歸有财有勢之家所有。
百畝田隻增銀三四錢,不惟無害于小民,且可以稍抑富豪兼并。
” 黃道周立即回奏:“國家土田,确實兼并成風,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然曆朝田賦積弊甚深,有财有勢者上下其手,多方欺隐,逃避征賦,土田多而納糧反少;貧家小戶則不敢欺隐,無力逃避,不惟照實納糧,且受勢豪大戶轉嫁之苦,往往土田少而納糧反多。
況田賦之外,每遇差科①,貪官污吏放富欺貧。
故富者愈富,貧者愈貧。
昔日中産之家,今多化為貧民,不恨賊而恨官府。
陛下說增加田賦可以稍抑大戶兼并,這是楊嗣昌去年面奏皇上之言,真是白日說夢,以君父為可欺,以國事為兒戲!” ①差科--差役和雜派。
差,音Chā。
崇祯喝道:“不必再說,下去!”他看見黃道周不肯起去,便接着訓斥說:“國事日非,大臣們應該和衷共濟,方不負朝廷厚望。
你遇事攻擊楊嗣昌,豈非私心太重,忽忘國家困難?如此曉曉争辯,洩汝私恨,殊失大臣體統!” 黃道周說:“臣隻知為百姓生計着想,為皇上社稷着想,不知何謂私心。
” 崇祯說:“朕聽說你平日講學常講天理人欲,徒有虛名!朕聞凡事無所為而為者,謂之天理;有所為而為者,謂之人欲。
多一分人欲便損一分天理。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三年前汝因不獲人閣,遇事即攻擊楊嗣昌,難道是無所為麼?” 崇祯自認為是以孔孟之道治天下,而黃道周是當時有名的理學大儒,所以故意拾取宋儒朱熹之流常講的“天理人欲”的牙慧,批評黃道周,好像忽然找到了一件鋒利武器。
然而黃道周今天在他面前犯顔廷争的是萬分急迫的實際問題,所以不願多談“天理人欲”的道理,倔強地回答說: “臣,臣,臣如何可以不言?臣讀書數十年,于天人義利之辨,稍有所知。
惟以忠君愛民為心,不以功名爵祿為懷。
臣多年躬耕田攏,胼手胝足,衣布衣,食粗食,清貧自守,不慕榮利,天下人所共聞,豈因未曾人閣而始攻嗣昌!” 崇祯自知責備黃道周有點理虧,雖然神色仍然十分嚴峻,卻用稍微緩和的口氣說:“清白操守,固是美德,但不可做物,不可朋比。
古人說伯夷為聖之清者,你比伯夷如何?朕知道你有操守,故屢次将你斥逐,究竟還想用你。
沒想到你偏激矯情,任性放肆,一至于此!姑念你是講官①,這一次寬恕了你。
以後不準再攻讦大臣,阻撓大計。
下去吧!” ①講官--為皇帝講書的官。
黃道周擔心朝政這樣下去,将有亡國之禍,所以才昧死直陳,希望有所挽救。
他是甯死也不願看見大明亡國的。
現在見皇上并不體諒他的忠心,又不許他繼續說話,他幾乎要痛哭起來,大聲說: “陛下!臣句句話都是為君為國,不存半點私心。
‘夫民猶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臣恐陛下如此一意孤行,必将使人心盡失,四海鼎沸,國事更不可收拾!” “出去候旨!” “征練饷,禍國殃民。
臣今日不言,臣負陛下,亦負天下萬民。
陛下今日殺臣,陛下負臣!” 黃道周雖然沒有明言将會亡國,但是崇祯十分敏感,從“臣負陛下”四個字聽出來這種含意,不禁勃然大怒,動了殺他的心,拍案喝道: “黃道周!爾如此胡攪蠻纏,争辯不止,全失去臣子對君父體統,實在可惡!你自以為名望甚高,朕不能治你的罪麼?哼!少正卯也是聞人,徒以‘心逆而險,行僻而堅,言僞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不免孔子之誅。
今之人多類此者!” “臣平日忠孝居心,無一毫偏私,非少正卯一類人物。
” 崇祯一想,黃道周是個大儒,确實不是少正卯一類人物,所以盡管十分震怒,卻是表現了破天荒的容忍,打算把道周喝退出朝,再議他一個罪名,貶他到幾千裡外去做個小官,永遠不叫他重回朝廷。
他怒視着道周,厲聲喝道: “黃道周出去!” 黃道周叩頭起來,兩腿酸麻,艱難地扭轉身,踉踉跄跄地向外走去。
崇祯望着他的脊背,想着自己對國事萬般苦撐竟不能得他這樣的大臣諒解,不由得歎口氣,恨恨地說: “黃道周一生學問,隻學會一個‘佞’字!” 道周立刻車轉身,重新跪下,雙手按地,花白的長須在胸前索索戰抖。
他沉痛而倔強地說: “皇上說臣隻學成一個‘佞’字,臣願把‘忠、佞’二字對皇上剖析一下。
倘若說在君父前獨立敢言算是佞,難道在君父前讒谄面谀為忠麼?忠佞不别,邪正淆矣,如何能做到政事清明!” “你不顧國家急難,不思君父憂勞,徒事口舌之争以博取敢谏之名,非‘佞’而何?” “陛下所信者惟楊嗣昌。
先增剿炯,繼增練饷,均嗣昌所建議。
嗣昌對東虜不知整軍經武,大張撻伐,隻一味暗中求和。
他舉薦陳新甲為本兵,實為繼續向東虜議和計。
似此禍國殃民,欺君罔上之人,而陛下寵之,信之,不以彼為佞臣。
臣讀書一生,隻學會犯顔直谏,并未學會逢迎阿谀,欺君罔上,竟被陛下目為佞臣。
……” 崇祯大喝道:“給我拿了!如此狂悻,拿下去着實打!” 登時上來幾個錦衣力士将黃道周從地上拖起來,推了出去。
崇祯拍着禦案咆哮說: “着實打!着實打!” 滿朝文武都震驚失色,戰栗不止,連平日與黃道周毫無來往的人們也害怕他今天會死于廷杖①之下。
黃道周被踉跄地拖出午門,摘掉朝冠,扒掉朝服,推倒在地。
他想着自己死于廷杖之下不足惜,可惜的是大明的國運不可挽回了。
于是他掙紮着擡起頭來,向午門望一眼,沒有說别的話,隻是喘着氣呼喊兩聲: ①廷杖--明朝皇帝往往在朝廷殿階下用棍子打朝臣,名叫廷杖。
中葉以後,行刑處移到午門外邊。
“天乎!天乎!” 從文班中慌忙走出一人,年約四十多歲,中等身材,身穿六品文官的鹭鸶補服,到禦案前一丈多遠的地方跪下,叩個頭,呼吸急促地說: “乞皇上姑念黃道周的學問、操守為海内所欽,今日在皇上面前犯顔直谏,純出于忠君愛國赤誠,寬饒了他。
倘若黃道周死于杖下,反而成就了他的敢谏之名,垂之史冊亦将為陛下聖德之累。
” 崇祯認得他是戶部主事葉廷秀,厲聲說:“黃道周對君父狂悖無禮,殺之不足蔽其辜。
你竟敢替他求情,定是他的一黨!” 葉廷秀叩頭說:“臣與黃道周素不相識。
” “胡說!既敢為他求情,必是一黨。
拿下去着實打!” 不容分辯,葉廷秀登時被錦衣拿了,拖往午門外邊。
葉廷秀因在戶部做官,對于農村崩潰情形知道較深,平日較一般朝臣頭腦清醒。
本來他想趁機向皇上陳述他對國事的看法,竟然連一點意見也沒有來得及說出口來。
左都禦史劉宗周由于職掌都察院,對朝廷敝政知道得較多且深,又因不久前從他的故鄉紹興來京複職,沿途見聞真切。
處處災荒慘重,人心思亂,以及山東和江北各地農民起義勢如燎原,給他的震動很大,常懷着危亡之感。
現在文武百官都吓得不敢做聲,他一則不願坐視大明的江山不保,二則想着自己是左都禦史,不應該緘口不言,于是邁着老年人的蹒跚的步子走出班來,跪下叩頭。
他還沒有來得及張嘴說話,崇祯憤憤地問: “你是想替他們求情麼?” 劉宗周回答說:“葉廷秀雖然無罪,但因為他是臣的門生,臣不敢替他求情。
臣要救的是黃道周。
道周于學問無所不通,且極清貧,操守極嚴,實為後學師表。
臣知陛下對道周并無積恨在心,隻是因他過于憨直,惹陛下震怒,交付廷杖。
一旦聖意回轉而道周已死于廷杖之下,悔之何及!” “黃道周狂悖欺君,理應論死!” “按國法,大臣論死不外三種罪:一是謀逆,二是失封疆,三是貪酷。
道周無此三罪。
此外,皇上平日所深惡痛絕者是臣工結黨,而道周無黨。
道周今日犯顔直谏,是出自一片是非之心,如鲠在喉,不得不吐,絲毫無結黨之事。
如說道周有黨,三尺童子亦不肯信。
臣與道周相識數十年,切知他實在無黨。
” “今日不打黃道周,無法整肅朝綱。
你不必多說,下去!” “臣今年已六十三歲,在世之日無多……” “下去!” “願陛下……” “下去!” “願陛下為堯、舜之主,不願陛下有殺賢之名。
陛下即位以來,旰食宵衣,為國憂勤,至今已十三年了。
然天下事愈來愈壞,幾至不可收拾,原因何在?臣以為陛下求治太急,用法太嚴,頒布诏令太繁,進退天下士太輕。
大臣畏罪飾非,不肯盡職;一二敢言之臣,辄蒙重譴;故朝廷之上,正氣不伸,皇上
皇上深居九重,何能盡知?左右近臣,有誰敢據實奏聞!因陛下天威莫測,使耿介者緘口不言,怕事者唯唯諾諾,而小人則阿谀奉承。
皇上左右之人,動不動就稱頌陛下天縱英明,明察秋毫,而實在背後各自為私,遇事蒙混,将陛下孤立于上。
行間每每掩敗為勝,殺良冒功;到處人心渙散,不恨賊而恨兵;官以錢買,将以賄選。
凡此種種,積弊如山,皇上何曾洞知?今日臣不避斧铖之誅,冒死直言,懇皇上三思!” 崇祯按捺着一腔怒火,又問:“你如何說今日百姓負擔之重為祖宗列朝數倍?” 道周說:“萬曆時,因遼東軍事日急,于正賦之外,每年增抽五百二十萬兩,名曰遼晌,百姓已經不堪其苦。
皇上禦極之初,又增加遼饷一百四十萬兩。
崇祯十年,楊嗣昌定了三個月滅賊的期限,增剿饷二百八十萬兩,原說隻征一年。
陛下皇皇诏書中也說‘暫苦吾民一年耳’。
今已四年,并未停征。
不意去年又加征練饷七百三十萬兩。
合遼饷、剿饷。
練饷共一千六百七十萬兩,均在正賦之外。
請皇上勿再竭澤而漁,殺雞取卵,為小民留一線生機!” 崇祯被刺到疼處,想大發作,但因為黃道周是當時全國聞名的儒臣,素為清議所推重,隻好再忍耐一下。
他用手在禦案上毫無目的地畫來畫去,過了片刻,冷笑說: “你所說的盡是書生之見,知經而不知權。
你隻看百姓目前負擔很重,不知一旦流賊肅清,即可長享太平之樂。
你隻看練饷增賦七百三十萬兩,數目很大,不知賦出于土田,土田盡歸有财有勢之家所有。
百畝田隻增銀三四錢,不惟無害于小民,且可以稍抑富豪兼并。
” 黃道周立即回奏:“國家土田,确實兼并成風,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然曆朝田賦積弊甚深,有财有勢者上下其手,多方欺隐,逃避征賦,土田多而納糧反少;貧家小戶則不敢欺隐,無力逃避,不惟照實納糧,且受勢豪大戶轉嫁之苦,往往土田少而納糧反多。
況田賦之外,每遇差科①,貪官污吏放富欺貧。
故富者愈富,貧者愈貧。
昔日中産之家,今多化為貧民,不恨賊而恨官府。
陛下說增加田賦可以稍抑大戶兼并,這是楊嗣昌去年面奏皇上之言,真是白日說夢,以君父為可欺,以國事為兒戲!” ①差科--差役和雜派。
差,音Chā。
崇祯喝道:“不必再說,下去!”他看見黃道周不肯起去,便接着訓斥說:“國事日非,大臣們應該和衷共濟,方不負朝廷厚望。
你遇事攻擊楊嗣昌,豈非私心太重,忽忘國家困難?如此曉曉争辯,洩汝私恨,殊失大臣體統!” 黃道周說:“臣隻知為百姓生計着想,為皇上社稷着想,不知何謂私心。
” 崇祯說:“朕聽說你平日講學常講天理人欲,徒有虛名!朕聞凡事無所為而為者,謂之天理;有所為而為者,謂之人欲。
多一分人欲便損一分天理。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三年前汝因不獲人閣,遇事即攻擊楊嗣昌,難道是無所為麼?” 崇祯自認為是以孔孟之道治天下,而黃道周是當時有名的理學大儒,所以故意拾取宋儒朱熹之流常講的“天理人欲”的牙慧,批評黃道周,好像忽然找到了一件鋒利武器。
然而黃道周今天在他面前犯顔廷争的是萬分急迫的實際問題,所以不願多談“天理人欲”的道理,倔強地回答說: “臣,臣,臣如何可以不言?臣讀書數十年,于天人義利之辨,稍有所知。
惟以忠君愛民為心,不以功名爵祿為懷。
臣多年躬耕田攏,胼手胝足,衣布衣,食粗食,清貧自守,不慕榮利,天下人所共聞,豈因未曾人閣而始攻嗣昌!” 崇祯自知責備黃道周有點理虧,雖然神色仍然十分嚴峻,卻用稍微緩和的口氣說:“清白操守,固是美德,但不可做物,不可朋比。
古人說伯夷為聖之清者,你比伯夷如何?朕知道你有操守,故屢次将你斥逐,究竟還想用你。
沒想到你偏激矯情,任性放肆,一至于此!姑念你是講官①,這一次寬恕了你。
以後不準再攻讦大臣,阻撓大計。
下去吧!” ①講官--為皇帝講書的官。
黃道周擔心朝政這樣下去,将有亡國之禍,所以才昧死直陳,希望有所挽救。
他是甯死也不願看見大明亡國的。
現在見皇上并不體諒他的忠心,又不許他繼續說話,他幾乎要痛哭起來,大聲說: “陛下!臣句句話都是為君為國,不存半點私心。
‘夫民猶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臣恐陛下如此一意孤行,必将使人心盡失,四海鼎沸,國事更不可收拾!” “出去候旨!” “征練饷,禍國殃民。
臣今日不言,臣負陛下,亦負天下萬民。
陛下今日殺臣,陛下負臣!” 黃道周雖然沒有明言将會亡國,但是崇祯十分敏感,從“臣負陛下”四個字聽出來這種含意,不禁勃然大怒,動了殺他的心,拍案喝道: “黃道周!爾如此胡攪蠻纏,争辯不止,全失去臣子對君父體統,實在可惡!你自以為名望甚高,朕不能治你的罪麼?哼!少正卯也是聞人,徒以‘心逆而險,行僻而堅,言僞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不免孔子之誅。
今之人多類此者!” “臣平日忠孝居心,無一毫偏私,非少正卯一類人物。
” 崇祯一想,黃道周是個大儒,确實不是少正卯一類人物,所以盡管十分震怒,卻是表現了破天荒的容忍,打算把道周喝退出朝,再議他一個罪名,貶他到幾千裡外去做個小官,永遠不叫他重回朝廷。
他怒視着道周,厲聲喝道: “黃道周出去!” 黃道周叩頭起來,兩腿酸麻,艱難地扭轉身,踉踉跄跄地向外走去。
崇祯望着他的脊背,想着自己對國事萬般苦撐竟不能得他這樣的大臣諒解,不由得歎口氣,恨恨地說: “黃道周一生學問,隻學會一個‘佞’字!” 道周立刻車轉身,重新跪下,雙手按地,花白的長須在胸前索索戰抖。
他沉痛而倔強地說: “皇上說臣隻學成一個‘佞’字,臣願把‘忠、佞’二字對皇上剖析一下。
倘若說在君父前獨立敢言算是佞,難道在君父前讒谄面谀為忠麼?忠佞不别,邪正淆矣,如何能做到政事清明!” “你不顧國家急難,不思君父憂勞,徒事口舌之争以博取敢谏之名,非‘佞’而何?” “陛下所信者惟楊嗣昌。
先增剿炯,繼增練饷,均嗣昌所建議。
嗣昌對東虜不知整軍經武,大張撻伐,隻一味暗中求和。
他舉薦陳新甲為本兵,實為繼續向東虜議和計。
似此禍國殃民,欺君罔上之人,而陛下寵之,信之,不以彼為佞臣。
臣讀書一生,隻學會犯顔直谏,并未學會逢迎阿谀,欺君罔上,竟被陛下目為佞臣。
……” 崇祯大喝道:“給我拿了!如此狂悻,拿下去着實打!” 登時上來幾個錦衣力士将黃道周從地上拖起來,推了出去。
崇祯拍着禦案咆哮說: “着實打!着實打!” 滿朝文武都震驚失色,戰栗不止,連平日與黃道周毫無來往的人們也害怕他今天會死于廷杖①之下。
黃道周被踉跄地拖出午門,摘掉朝冠,扒掉朝服,推倒在地。
他想着自己死于廷杖之下不足惜,可惜的是大明的國運不可挽回了。
于是他掙紮着擡起頭來,向午門望一眼,沒有說别的話,隻是喘着氣呼喊兩聲: ①廷杖--明朝皇帝往往在朝廷殿階下用棍子打朝臣,名叫廷杖。
中葉以後,行刑處移到午門外邊。
“天乎!天乎!” 從文班中慌忙走出一人,年約四十多歲,中等身材,身穿六品文官的鹭鸶補服,到禦案前一丈多遠的地方跪下,叩個頭,呼吸急促地說: “乞皇上姑念黃道周的學問、操守為海内所欽,今日在皇上面前犯顔直谏,純出于忠君愛國赤誠,寬饒了他。
倘若黃道周死于杖下,反而成就了他的敢谏之名,垂之史冊亦将為陛下聖德之累。
” 崇祯認得他是戶部主事葉廷秀,厲聲說:“黃道周對君父狂悖無禮,殺之不足蔽其辜。
你竟敢替他求情,定是他的一黨!” 葉廷秀叩頭說:“臣與黃道周素不相識。
” “胡說!既敢為他求情,必是一黨。
拿下去着實打!” 不容分辯,葉廷秀登時被錦衣拿了,拖往午門外邊。
葉廷秀因在戶部做官,對于農村崩潰情形知道較深,平日較一般朝臣頭腦清醒。
本來他想趁機向皇上陳述他對國事的看法,竟然連一點意見也沒有來得及說出口來。
左都禦史劉宗周由于職掌都察院,對朝廷敝政知道得較多且深,又因不久前從他的故鄉紹興來京複職,沿途見聞真切。
處處災荒慘重,人心思亂,以及山東和江北各地農民起義勢如燎原,給他的震動很大,常懷着危亡之感。
現在文武百官都吓得不敢做聲,他一則不願坐視大明的江山不保,二則想着自己是左都禦史,不應該緘口不言,于是邁着老年人的蹒跚的步子走出班來,跪下叩頭。
他還沒有來得及張嘴說話,崇祯憤憤地問: “你是想替他們求情麼?” 劉宗周回答說:“葉廷秀雖然無罪,但因為他是臣的門生,臣不敢替他求情。
臣要救的是黃道周。
道周于學問無所不通,且極清貧,操守極嚴,實為後學師表。
臣知陛下對道周并無積恨在心,隻是因他過于憨直,惹陛下震怒,交付廷杖。
一旦聖意回轉而道周已死于廷杖之下,悔之何及!” “黃道周狂悖欺君,理應論死!” “按國法,大臣論死不外三種罪:一是謀逆,二是失封疆,三是貪酷。
道周無此三罪。
此外,皇上平日所深惡痛絕者是臣工結黨,而道周無黨。
道周今日犯顔直谏,是出自一片是非之心,如鲠在喉,不得不吐,絲毫無結黨之事。
如說道周有黨,三尺童子亦不肯信。
臣與道周相識數十年,切知他實在無黨。
” “今日不打黃道周,無法整肅朝綱。
你不必多說,下去!” “臣今年已六十三歲,在世之日無多……” “下去!” “願陛下……” “下去!” “願陛下為堯、舜之主,不願陛下有殺賢之名。
陛下即位以來,旰食宵衣,為國憂勤,至今已十三年了。
然天下事愈來愈壞,幾至不可收拾,原因何在?臣以為陛下求治太急,用法太嚴,頒布诏令太繁,進退天下士太輕。
大臣畏罪飾非,不肯盡職;一二敢言之臣,辄蒙重譴;故朝廷之上,正氣不伸,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