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孤立。
” “胡說!朕何嘗孤立?從萬曆以來,土大夫喜好結黨,互相傾軋,已成風氣。
朕對此深惡痛絕,不稍寬容。
這正是要伸正氣,正士風。
汝素有清直之名,豈能不知?顯系與黃道周一鼻孔出氣!……下去!” “臣今日不将話說出來,死也不退。
” “你還要唠叨些什麼?” “臣以為目前大局糜爛,其症結在正氣不伸,皇上孤立,故天下有人才而不得其用,用而不能盡其力;有饷而不能養兵,額多虛冒;有将而不能治兵,有兵而不能戰,常以殺良冒功為能事。
黃道周适才所奏,雖過于憨直,然實為救國良藥。
古人雲,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陛下若想收已失之人心,必須以堯、舜之心行堯、舜之政。
若仍嚴刑峻法,使直言者常獲重譴;日日講聚斂,使百姓生機愈困;則天下事不堪問矣!”停了停,咽下去一股熱淚,他擡起頭繼續說:“陛下痛憤時艱,銳意求治,而二帝三王之道未暇講求。
”非是朕不講求,而是諸臣負朕。
“崇祯忽然轉向内侍問:”黃道周打了沒有?“ 王德化跪下回奏:”現在就要行刑。
“”快打!不要姑息!“崇祯回頭來望着劉宗周,氣呼呼地說:”你們這班有名望的儒臣,隻會把錯誤歸給朝廷,博取高名。
今日朕不責你,你也莫再-嗦。
下去!“”既然陛下重責黃道周,臣愈不能不将話說完。
說出之後,雖死無憾。
“”你如此執拗,着實可惱!好吧,等打了黃道周、葉廷秀之後,再容你說。
暫且起去!“”臣話未說完,死不起去。
“”那你就跪着等候。
“ 雷聲在紫禁城的上空隆隆響着。
午門外的西墀下早已做好了行刑的準備,隻是錦衣衛使吳孟明和監刑的東廠提督太監曹化淳想着皇上聽了左都禦史劉宗周的求情可能赦免黃、葉二人的延杖,所以遲遲沒有動刑。
如今一聲吆喝,廷杖就開始了。
作為崇祯的心腹和耳目,曹化淳坐在午門前的西墀上,監視行刑。
吳孟明坐在他的右邊,指揮行刑。
大約有三十名東廠太監和錦衣衛的官員侍立在他們左右。
在西墀下邊站着一百名錦衣旗校,穿着有很多褶兒的猩紅衣服,手執朱紅大根。
黃道周被臉朝下按在地上。
他的手和腳都被綁牢。
有四個人用繩子從四面牽拽,使他的身子不能轉動。
當崇祯在金台上說出來”快打,不要姑息“的話以後,立刻就由随侍太監将這句話傳出午門。
吳孟明知道劉宗周求情不準,便對衆旗校厲聲吩咐:”擱棍!“”擱棍!!“站在下邊的一百名旗校同聲呼喊,聲震午門。
喊聲剛住,一個大漢從錦衣旗校隊中走出,将一根紅漆大棍擱在黃道周的大腿上。
吳孟明喝一聲”打!“下邊一百名旗校齊聲喝”打!“開始打起來。
打了三下,吳孟明為着怕曹化淳在皇上面前說他壞話,大聲喝:”着實打!“一百名旗校齊聲喝:”着實打!“每打五下換一個行刑的人,仍像從前一樣地吆喝一次”着實打“。
吳孟明深知黃道周是當代大儒,不忍心使黃道周立刻死于杖下,所以總不喝出”用心打“三個字。
如果他喝出這三個字,行刑的旗校隻須幾棍子就會結果道周的性命。
曹化淳明白吳孟明的意思,他自己同黃道周也素無積怨,并不說話。
黃道周的臉碰在地上,鼻子和嘴唇碰破,斑白的胡須上染着鮮血。
在受刑中他有時呼喊”蒼天!蒼天!“有時呼喊”太祖高皇帝“或”二宗列祖“,卻沒有一句哀憐求饒的話。
他的叫聲逐漸衰弱。
被打到四十棍以後,便不知道疼痛,不省人事,隻仿佛聽見遠遠的什麼地方有微弱的吆喝聲,同時仿佛覺得兩腿和身子随着每一下打擊震動一下。
又過片刻,他的感覺全失了。
錦衣旗校用涼水将黃道周噴醒,因皇帝尚無恩旨赦免,隻好再打。
打到六十棍時,黃道周第二次死過去了。
監刑太監曹化淳吩咐停刑,走到皇帝面前請旨,意思是想為黃道周留下來一條性命。
崇祯的怒火絲毫未消,決心要把黃道周處死,給那些敢觸犯”天威“的大小臣工做個樣子。
他隻向曹化淳瞟了一眼,冷冷地說:”再打二十!“ 黃道周又一次被人用涼水噴醒,聽說還要受杖,他隻無力地呼叫一聲:”皇天後土!……“ 廷杖又開始了。
黃道周咬緊牙關,不再做聲,心中但求速死。
吳孟明有意關照,所以這後來的二十棍打得較輕。
打過之後,黃道周的呼吸隻剩下一股遊絲般的幽幽氣兒。
人們按照廷杖老例,将他擡起來向地上摔了三次,然後往旁邊一扔。
雖然吳孟明使眼色叫大家輕輕摔,但是摔過之後,他第三次死了過去。
一個旗校又替他噴了涼水,過了很久才看見他慢慢蘇醒。
葉廷秀被打了一百棍子。
虧他正在壯年,身體結實,隻死去一次。
等曹化淳報告兩個罪臣都已經打畢,崇幀隻輕輕說了兩個字:”下獄!“然後把憤怒的眼睛轉向劉宗周。
這個老臣在地上跪有半個多時辰了。
”你還有什麼話說?“崇幀用威脅的口氣問。
劉宗周擡起頭來說:”方才午門外杖責二臣,喊聲動地,百官股栗。
今日對二臣行刑,天暗雲愁,雷聲不歇,豈非天有郁結之氣不能洩耶?黃道周學養淵深,并世無二;立身行事,不愧古人;今以垂老之年蒙此重責,故天地為之愁慘。
臣不為道周惜,而為陛下惜,為國法惜,也為天下萬世惜!“說到這裡,他覺得鼻子很酸,喉嚨變塞,幾乎哽咽起來,隻好略停片刻,然後接着說:”昔魏征面斥唐太宗,太宗恨之,曾想殺之而終不肯殺,反且寵之,重之。
漢武帝惡汲黯直谏,将汲黯貶出長安,實則予以優容。
陛下既然想效法堯、舜,奈何行事反在漢、唐二主之下?這是老臣所惶惑不解的!至于……“ 崇祯不等他說完就大聲喝道:”盡是胡說!聽說汝平日講學以誠敬為主。
對君父如此肆意指責,誠敬何在?“ 宗周說:”臣在朝事君之日不多,平日歲月大半在讀書講學,也确實以誠敬為主,并着重慎獨功夫。
數十年來身體力行,不敢有負所學。
臣向來不以面從為忠,故今日不避斧铖,直言苦谏。
在君父面前當言不言,既是不誠,亦是不敬。
臣今生餘日無多,願趁此為陛下痛陳時弊……“ 崇祯将禦案一拍,喝道:”不準多說!爾與黃道周同惡共濟,膽敢當面責備君父,實在可惡之極!着即革職,交刑部從重議罪。
給我拉下去!“ 劉宗周被拖出午門以後,崇祯在心中悻悻地說:”唉,沒想到朝綱與士風竟然如此敗壞!這些大臣們目無君父,不加嚴處,如何了得!“他向内臣們瞟一眼,無力地低聲吩咐:”宣諸臣近前來,聽朕面谕。
“ 文武百官聽了宣召,無聲地走到欄杆前邊。
勳戚、内閣輔臣和六部尚書靠近欄杆立定,其餘百官依次而立,班次不免稍亂。
禦史和鴻腫官股栗屏息,忘記糾儀。
全體朝臣除寬大朝服的——聲和極其輕微的靴底擦地聲,沒有任何别的聲音。
崇祯向大家的低垂Www.tianYashuku.Com着的臉孔上看了看,沒有馬上說話。
剛才他的眼睛裡憤怒得好像要冒出火來,現在雖然怒氣未消,但多了些痛苦和憂郁神色。
他心中明白,盡管他把黃道周和葉廷秀行了廷杖,把劉宗周交刑部議罪,盡管他也看得出如今恭立在他面前的文武百官大部分吓得臉色灰白,連大氣兒也不敢出,但是他知道自己的雷霆之威并沒有懾服黃道周等三個人,也沒有赢得百官的誠心畏服。
他從大家的神色上感覺到自己是孤立的,似乎多數文武還不能真明白他的苦衷。
在平日上朝時他說話往往口氣威嚴,現在他忽然一反往常,用一種很少有的軟弱和自責的口氣說:”自朕登極以來,内外交讧,兵連禍結,水旱-臻,災異疊見。
朕夙夜自思:皆朕不才,不能感發諸臣公忠為國之心;不智,不能明辨是非邪正,忠奸賢愚;不武,不能早日削平叛亂,登吾民于襖席。
此皆朕之德薄能寡,處事不明,上負神明,下愧百姓,故‘皇天現異,以戒朕躬’!“ 百官很少聽到皇上在上朝時說過責備自己的話,很多人都心中感動。
但是大家也都明白他此刻如此,另一個時候就會完全變個樣兒,所以隻有一個朝臣向崇祯說幾句阿谀解勸的話,别人都不做聲。
崇祯喝了一口茶,又說:”人心關系國運,故有時人已比天心更為可怕。
有一等人,機詐存心,不能替君父分憂,專好黨同伐異,假公濟私。
朝廷不得已才行一新政,他們全不替國家困難着想,百般阻撓,百般低毀。
像這等人,若論祖宗之法,當如何處?看來這賊寇卻是易治,衣冠之盜甚是難除。
以後再有這等的,立置重典。
諸臣各宜洗滌肺腸,消除異見,共修職掌,贊朕中興,同享太平之福。
“ 全體文武跪奏:”謹遵欽谕!“ 崇祯叫大家起來,又戒谕他們不要受黃道周和劉宗周二人劫持,同他們一樣目無君父,诽謗朝廷,阻撓加征練饷,緻幹重譴。
最後,他問道:”你們請臣還有什麼話說?“ 幾位閣臣趁機會跪下去為劉宗周求情,說他多年住在紹興蕺山①講學,隻是書生氣重,與黃道周原非一黨,請皇上對他寬有。
崇祯說: ①蕺山--在紹興北郊,上有蕺山書院,為劉宗周講學地方。
”自從萬曆以來,士大夫多有利用講學以樹立黨羽與朝廷對抗,形成風氣,殊為可恨。
這劉宗周多年在蕺山講學,是否也有結黨情形?“ 一位閣臣奏道:”劉宗周雖在蕺山講學多年,天下學者尊為蕺山先生,尚未聞有結黨情形。
“ 崇祯想了想,說:”念他老耄昏聩,姑從清先生之請,暫緩議罪。
他身居都憲,對君父如此無禮,頓忘平生所學。
着他好生回話。
如仍不知罪,定要加重議處,決不寬容!“ 他還要對葉廷秀的事說幾句話,但是剛剛開口,一陣狂風夾着稀疏的大雨點和冰雹,突然來到。
五風樓上,雷電交加。
一個炸雷将皇極門的鸱吻擊落,震得門窗亂動。
那個叫做金台的禦座猛烈一晃,同時狂風将擎在禦座上的黃羅傘向後吹倒。
崇祯的臉色一變,趕快站起,在太監們的簇擁中乘辇跑回乾清宮。
群臣亂了班次,慌張地奔出午門。
那威嚴肅穆的儀仗隊也在風、雨、冰雹、雷電中一哄跑散。
回到乾清宮以後,崇祯對于剛才雷震皇極門,動搖禦座,以及狂風吹倒黃羅傘這些偶然現象,都看做大不吉利。
他的心情十分灰暗,沉重,隻好去奉先殿向祖宗的神靈祈禱。
” “胡說!朕何嘗孤立?從萬曆以來,土大夫喜好結黨,互相傾軋,已成風氣。
朕對此深惡痛絕,不稍寬容。
這正是要伸正氣,正士風。
汝素有清直之名,豈能不知?顯系與黃道周一鼻孔出氣!……下去!” “臣今日不将話說出來,死也不退。
” “你還要唠叨些什麼?” “臣以為目前大局糜爛,其症結在正氣不伸,皇上孤立,故天下有人才而不得其用,用而不能盡其力;有饷而不能養兵,額多虛冒;有将而不能治兵,有兵而不能戰,常以殺良冒功為能事。
黃道周适才所奏,雖過于憨直,然實為救國良藥。
古人雲,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陛下若想收已失之人心,必須以堯、舜之心行堯、舜之政。
若仍嚴刑峻法,使直言者常獲重譴;日日講聚斂,使百姓生機愈困;則天下事不堪問矣!”停了停,咽下去一股熱淚,他擡起頭繼續說:“陛下痛憤時艱,銳意求治,而二帝三王之道未暇講求。
”非是朕不講求,而是諸臣負朕。
“崇祯忽然轉向内侍問:”黃道周打了沒有?“ 王德化跪下回奏:”現在就要行刑。
“”快打!不要姑息!“崇祯回頭來望着劉宗周,氣呼呼地說:”你們這班有名望的儒臣,隻會把錯誤歸給朝廷,博取高名。
今日朕不責你,你也莫再-嗦。
下去!“”既然陛下重責黃道周,臣愈不能不将話說完。
說出之後,雖死無憾。
“”你如此執拗,着實可惱!好吧,等打了黃道周、葉廷秀之後,再容你說。
暫且起去!“”臣話未說完,死不起去。
“”那你就跪着等候。
“ 雷聲在紫禁城的上空隆隆響着。
午門外的西墀下早已做好了行刑的準備,隻是錦衣衛使吳孟明和監刑的東廠提督太監曹化淳想着皇上聽了左都禦史劉宗周的求情可能赦免黃、葉二人的延杖,所以遲遲沒有動刑。
如今一聲吆喝,廷杖就開始了。
作為崇祯的心腹和耳目,曹化淳坐在午門前的西墀上,監視行刑。
吳孟明坐在他的右邊,指揮行刑。
大約有三十名東廠太監和錦衣衛的官員侍立在他們左右。
在西墀下邊站着一百名錦衣旗校,穿着有很多褶兒的猩紅衣服,手執朱紅大根。
黃道周被臉朝下按在地上。
他的手和腳都被綁牢。
有四個人用繩子從四面牽拽,使他的身子不能轉動。
當崇祯在金台上說出來”快打,不要姑息“的話以後,立刻就由随侍太監将這句話傳出午門。
吳孟明知道劉宗周求情不準,便對衆旗校厲聲吩咐:”擱棍!“”擱棍!!“站在下邊的一百名旗校同聲呼喊,聲震午門。
喊聲剛住,一個大漢從錦衣旗校隊中走出,将一根紅漆大棍擱在黃道周的大腿上。
吳孟明喝一聲”打!“下邊一百名旗校齊聲喝”打!“開始打起來。
打了三下,吳孟明為着怕曹化淳在皇上面前說他壞話,大聲喝:”着實打!“一百名旗校齊聲喝:”着實打!“每打五下換一個行刑的人,仍像從前一樣地吆喝一次”着實打“。
吳孟明深知黃道周是當代大儒,不忍心使黃道周立刻死于杖下,所以總不喝出”用心打“三個字。
如果他喝出這三個字,行刑的旗校隻須幾棍子就會結果道周的性命。
曹化淳明白吳孟明的意思,他自己同黃道周也素無積怨,并不說話。
黃道周的臉碰在地上,鼻子和嘴唇碰破,斑白的胡須上染着鮮血。
在受刑中他有時呼喊”蒼天!蒼天!“有時呼喊”太祖高皇帝“或”二宗列祖“,卻沒有一句哀憐求饒的話。
他的叫聲逐漸衰弱。
被打到四十棍以後,便不知道疼痛,不省人事,隻仿佛聽見遠遠的什麼地方有微弱的吆喝聲,同時仿佛覺得兩腿和身子随着每一下打擊震動一下。
又過片刻,他的感覺全失了。
錦衣旗校用涼水将黃道周噴醒,因皇帝尚無恩旨赦免,隻好再打。
打到六十棍時,黃道周第二次死過去了。
監刑太監曹化淳吩咐停刑,走到皇帝面前請旨,意思是想為黃道周留下來一條性命。
崇祯的怒火絲毫未消,決心要把黃道周處死,給那些敢觸犯”天威“的大小臣工做個樣子。
他隻向曹化淳瞟了一眼,冷冷地說:”再打二十!“ 黃道周又一次被人用涼水噴醒,聽說還要受杖,他隻無力地呼叫一聲:”皇天後土!……“ 廷杖又開始了。
黃道周咬緊牙關,不再做聲,心中但求速死。
吳孟明有意關照,所以這後來的二十棍打得較輕。
打過之後,黃道周的呼吸隻剩下一股遊絲般的幽幽氣兒。
人們按照廷杖老例,将他擡起來向地上摔了三次,然後往旁邊一扔。
雖然吳孟明使眼色叫大家輕輕摔,但是摔過之後,他第三次死了過去。
一個旗校又替他噴了涼水,過了很久才看見他慢慢蘇醒。
葉廷秀被打了一百棍子。
虧他正在壯年,身體結實,隻死去一次。
等曹化淳報告兩個罪臣都已經打畢,崇幀隻輕輕說了兩個字:”下獄!“然後把憤怒的眼睛轉向劉宗周。
這個老臣在地上跪有半個多時辰了。
”你還有什麼話說?“崇幀用威脅的口氣問。
劉宗周擡起頭來說:”方才午門外杖責二臣,喊聲動地,百官股栗。
今日對二臣行刑,天暗雲愁,雷聲不歇,豈非天有郁結之氣不能洩耶?黃道周學養淵深,并世無二;立身行事,不愧古人;今以垂老之年蒙此重責,故天地為之愁慘。
臣不為道周惜,而為陛下惜,為國法惜,也為天下萬世惜!“說到這裡,他覺得鼻子很酸,喉嚨變塞,幾乎哽咽起來,隻好略停片刻,然後接着說:”昔魏征面斥唐太宗,太宗恨之,曾想殺之而終不肯殺,反且寵之,重之。
漢武帝惡汲黯直谏,将汲黯貶出長安,實則予以優容。
陛下既然想效法堯、舜,奈何行事反在漢、唐二主之下?這是老臣所惶惑不解的!至于……“ 崇祯不等他說完就大聲喝道:”盡是胡說!聽說汝平日講學以誠敬為主。
對君父如此肆意指責,誠敬何在?“ 宗周說:”臣在朝事君之日不多,平日歲月大半在讀書講學,也确實以誠敬為主,并着重慎獨功夫。
數十年來身體力行,不敢有負所學。
臣向來不以面從為忠,故今日不避斧铖,直言苦谏。
在君父面前當言不言,既是不誠,亦是不敬。
臣今生餘日無多,願趁此為陛下痛陳時弊……“ 崇祯将禦案一拍,喝道:”不準多說!爾與黃道周同惡共濟,膽敢當面責備君父,實在可惡之極!着即革職,交刑部從重議罪。
給我拉下去!“ 劉宗周被拖出午門以後,崇祯在心中悻悻地說:”唉,沒想到朝綱與士風竟然如此敗壞!這些大臣們目無君父,不加嚴處,如何了得!“他向内臣們瞟一眼,無力地低聲吩咐:”宣諸臣近前來,聽朕面谕。
“ 文武百官聽了宣召,無聲地走到欄杆前邊。
勳戚、内閣輔臣和六部尚書靠近欄杆立定,其餘百官依次而立,班次不免稍亂。
禦史和鴻腫官股栗屏息,忘記糾儀。
全體朝臣除寬大朝服的——聲和極其輕微的靴底擦地聲,沒有任何别的聲音。
崇祯向大家的低垂Www.tianYashuku.Com着的臉孔上看了看,沒有馬上說話。
剛才他的眼睛裡憤怒得好像要冒出火來,現在雖然怒氣未消,但多了些痛苦和憂郁神色。
他心中明白,盡管他把黃道周和葉廷秀行了廷杖,把劉宗周交刑部議罪,盡管他也看得出如今恭立在他面前的文武百官大部分吓得臉色灰白,連大氣兒也不敢出,但是他知道自己的雷霆之威并沒有懾服黃道周等三個人,也沒有赢得百官的誠心畏服。
他從大家的神色上感覺到自己是孤立的,似乎多數文武還不能真明白他的苦衷。
在平日上朝時他說話往往口氣威嚴,現在他忽然一反往常,用一種很少有的軟弱和自責的口氣說:”自朕登極以來,内外交讧,兵連禍結,水旱-臻,災異疊見。
朕夙夜自思:皆朕不才,不能感發諸臣公忠為國之心;不智,不能明辨是非邪正,忠奸賢愚;不武,不能早日削平叛亂,登吾民于襖席。
此皆朕之德薄能寡,處事不明,上負神明,下愧百姓,故‘皇天現異,以戒朕躬’!“ 百官很少聽到皇上在上朝時說過責備自己的話,很多人都心中感動。
但是大家也都明白他此刻如此,另一個時候就會完全變個樣兒,所以隻有一個朝臣向崇祯說幾句阿谀解勸的話,别人都不做聲。
崇祯喝了一口茶,又說:”人心關系國運,故有時人已比天心更為可怕。
有一等人,機詐存心,不能替君父分憂,專好黨同伐異,假公濟私。
朝廷不得已才行一新政,他們全不替國家困難着想,百般阻撓,百般低毀。
像這等人,若論祖宗之法,當如何處?看來這賊寇卻是易治,衣冠之盜甚是難除。
以後再有這等的,立置重典。
諸臣各宜洗滌肺腸,消除異見,共修職掌,贊朕中興,同享太平之福。
“ 全體文武跪奏:”謹遵欽谕!“ 崇祯叫大家起來,又戒谕他們不要受黃道周和劉宗周二人劫持,同他們一樣目無君父,诽謗朝廷,阻撓加征練饷,緻幹重譴。
最後,他問道:”你們請臣還有什麼話說?“ 幾位閣臣趁機會跪下去為劉宗周求情,說他多年住在紹興蕺山①講學,隻是書生氣重,與黃道周原非一黨,請皇上對他寬有。
崇祯說: ①蕺山--在紹興北郊,上有蕺山書院,為劉宗周講學地方。
”自從萬曆以來,士大夫多有利用講學以樹立黨羽與朝廷對抗,形成風氣,殊為可恨。
這劉宗周多年在蕺山講學,是否也有結黨情形?“ 一位閣臣奏道:”劉宗周雖在蕺山講學多年,天下學者尊為蕺山先生,尚未聞有結黨情形。
“ 崇祯想了想,說:”念他老耄昏聩,姑從清先生之請,暫緩議罪。
他身居都憲,對君父如此無禮,頓忘平生所學。
着他好生回話。
如仍不知罪,定要加重議處,決不寬容!“ 他還要對葉廷秀的事說幾句話,但是剛剛開口,一陣狂風夾着稀疏的大雨點和冰雹,突然來到。
五風樓上,雷電交加。
一個炸雷将皇極門的鸱吻擊落,震得門窗亂動。
那個叫做金台的禦座猛烈一晃,同時狂風将擎在禦座上的黃羅傘向後吹倒。
崇祯的臉色一變,趕快站起,在太監們的簇擁中乘辇跑回乾清宮。
群臣亂了班次,慌張地奔出午門。
那威嚴肅穆的儀仗隊也在風、雨、冰雹、雷電中一哄跑散。
回到乾清宮以後,崇祯對于剛才雷震皇極門,動搖禦座,以及狂風吹倒黃羅傘這些偶然現象,都看做大不吉利。
他的心情十分灰暗,沉重,隻好去奉先殿向祖宗的神靈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