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關燈
安排好了?” 劉安躬身回奏:“請娘娘陛下放心,一切都已經安排就緒。

    在隆福寺前院中修成一座台子,上堆于柴,柴堆上放一蒲團。

    慧靜從五更時候就已登上柴堆,在蒲團上閉目打坐,默誦經咒,虔心為娘娘祈福。

    京中士民因從未看見過和尚自焚,從天一明就争着前去觀看,焚香禮拜,布施銀錢。

    隆福寺一帶人山人海,擁擠不堪。

    東城禦史與兵馬司小心彈壓,錦衣衛也派出大批旗校兵了巡邏。

    ” 周後又問:“宮中是誰在那裡照料?” 劉安說:“謝誠做事細心謹慎,十分可靠,奴婢差他坐鎮寺中照料,他不斷差小答應飛馬回宮禀報。

    ” 周後轉向吳婉容問:“那些刺血寫經的都人們,可都賞賜了麼!” 吳婉容回答:“奴婢昨晚已經遵旨差劉清芬往英華殿院中向她們分别賞賜。

    她們口呼萬歲,叩頭謝恩。

    ” 周後向劉安問:“隆福寺定在幾時?” 劉安回答:“定在巳時過後舉火,時候已經到了。

    ” 周後低聲自語說:“啊,恰巧定在一個時間!” 隆福寺鐘、磐、簽、箭齊奏,梵呗聲調悠揚,氣氛極其莊嚴肅穆。

    大殿前本來有一個一人多高的鑄鐵香爐,如今又在前院正中地上用青磚築一池子,讓成千成萬來看和尚自焚的善男信女不進入二門就可以焚化香、表。

    在二門内靠左邊設一長案,有四個和尚照料,專管接收布施。

    香、表已經燃燒成一堆大火,人們還是絡繹不絕地向火堆上投送香、表。

    長案後邊的四個和尚在接收布施的銀錢,點數,記賬,十分忙碌,笑容滿面。

    已時剛過,在北京城頗受官紳尊敬的老方丈智顯和尚率領全寺數百僧衆,身穿法衣,在木魚聲中念誦經咒,魚貫走出大殿,來到前院,将自焚台團團圍住,繼續雙手合十,念誦經咒不止。

    前來觀看的士民雖然擁擠不堪,卻被錦衣旗校和東城兵馬司的兵丁從台子周圍趕開,離台子最近的也在五丈以外。

    也有人仍想擠到近處,難免不挨了錦衣衛和兵馬司的皮鞭、棍棒,更嚴重的是加一個在皇後千秋節擾亂經場的罪名,用繩子捆了帶走。

     慧靜和尚隻有二十三歲,一早就跌坐在柴堆頂上的蒲團上邊。

    他有時睜開眼睛向面前台下擁擠的人群看看,而更多的時間是将雙目閉起,企圖努力擺脫生死塵念,甚至希望能像在禅堂打坐那樣,參排人定。

    然而,他不僅完全不能人定,反而各種塵念像佛經上所說的“毒龍”,猛力纏繞心頭。

    一天來他的喉嚨已啞,說不出話。

    他現在為着擺脫生死之念和各種思想苦惱,在心中反複地默默念咒: “揭谛揭谛,波羅揭谛。

    波羅僧揭谛。

    菩提薩婆河!” 他常聽他的師父和别的有功德的老和尚說,将這個“般若波羅蜜多咒”默誦幾遍,就可以“五蘊皆空①”,塵念盡消。

    但是他念到第五遍時,忽然想起來他的身世、他的父親、他的母親和一雙兄妹…… ①五蘊皆空--佛教的所謂五蘊是指:身體的物質存在;感覺;意念和想象;行為;對事物的認識、判斷。

    佛教徒想做到這一切全不存在,就叫做“五蘊皆空”,也就是“寂滅”、“涅磐”的意思。

     他俗姓陳,是香河縣大陳莊人,八歲上遇到大災荒,父母為救他一條活命,把他送到本處一座寺裡出家。

    這個寺也很窮。

    他常常随師父出外托缽化緣,才能勉強免于饑寒。

    十二歲那年,遇到兵荒,寺被燒毀,他師父帶着他離開本縣,去朝五台,實際就是逃荒。

    他随師父出外雲遊數年,于崇幀六年來到北京,在隆福寺中挂搭。

    他師父的受戒師原是隆福寺和尚,所以來此挂搭,比一般挂搭僧多一層因緣。

    寺中執事和尚因他師徒倆做事勤謹,粗重活都願意做,又無處可去,就替他們向長老求情,收他們作為本寺和尚。

    慧靜自從出家以後,就在師父的嚴格督責下學習識字,念經,雖在托缽雲遊期間也不放松。

    他比較聰慧,到隆福寺後學習佛教經典日益精進,得到寺中幾位執事和尚稱贊。

    十八歲受戒,被人們用香火在他的頭上燒成十二個小疤痢。

    他的師父來到隆福寺一年後就死了。

    在隆福寺的幾百和尚中,和世俗一樣勾心鬥角,并且分成許多等級,一層壓一層。

    他師徒二人在隆福寺中的地位很低。

    盡管他學習佛教經典十分用功,受到稱贊,也不能改變他所處的低下地位,出力和受氣的事情常有他的份兒,而有利的事情沒有他的份兒。

    他把自己的各種不幸遭遇都看成是前生罪孽,因此他近幾年持律①極嚴,更加精研經、論,想在生前做一個三藏具足②的和尚,既為自己修成正果,死後進入西方極樂世界③,也為着替他的父親和兄、妹修福,為母親修得冥福。

     ①律--佛教的戒律。

     ②三藏具足--佛教的“經”、“律”、“論”三部分稱為三藏(音見叩)。

    精通這三部分就叫做三藏具足。

     ③西方極樂世界--佛教所幻想和宣傳的樂土,又稱“淨土”,類似基督教所宣傳的天國、天堂。

     自從他出家以後,隻同父親見過一面。

    那是五年前,父親聽說他在隆福寺,讨飯來北京看他。

    聽父親說,他母親已經在崇談七年的災荒中餓死了;哥哥給人家當長工,有一年清兵人塞被擄去,沒有逃回,至今生死下落不明;他的妹妹小順兒因長得容貌俊秀,在她十四歲那一年,遇着“刷選”宮女,家中無錢行賄,竟被選走,一進宮就像是石沉大海,永無消息。

    他無力留下他的父親,也無錢相助,隻能同父親相對痛哭一場,讓父親仍去讨飯。

     十天前,寺中長老對他說皇後的千秋節快到了,如今災荒遍地,戰亂不止,勸他獻身自焚,為皇後祝壽,為天下百姓攘災。

    跟着就有寺中幾位高僧和較有地位的執事和尚輪番勸他,說他夙有慧根,持律又嚴,死後定可成佛升天;他們還說,會公衆生,茫茫塵世,堕落沉淪,苦海無邊,實在沒有什麼可以留戀的,不如舍身自焚,度一切苦厄,早達波羅蜜①妙境。

    他們又說,他自焚之後,骨灰将在西山建塔埋葬,永為後世僧俗瞻仰;倘若有舍利子②留下來,定要在隆福寺院中建立寶塔,将舍利子珍藏塔中,放出佛光,受京城官民世代焚香禮拜。

    經不住大家輪番勸說,他同意舍身自焚。

    但是他很想能夠再同他的父親見一次面,問一問哥哥和妹妹的消息。

    他不曉得父親是否還活在世上,心想可能早已死了。

    為着放不下這個心事,三天前他流露出不想自焚的念頭。

    寺中長老和各位執事大和尚都慌了,說這會引起“裡邊”震怒,吃罪不起,又輪番地向他勸說,口氣中還帶着恐吓。

    雖然他經過勸說之後,下狠心舍身自焚,但長老和各位執事大和尚仍不放心。

    昨夜更深人靜,台上的木柴堆好了,特意将柴堆的中間留一個洞,洞口上放一塊四方木闆,蒲團放在木闆上,悄悄地引他上去看看,對他說,倘若他臨時不能用佛法戰勝邪魔,塵緣難斷,不想自焚,可以趁着煙火彌漫時拉開木闆,從洞中下來,同台下幾百僧衆混在一起誦經,随後送他往峨眉山去,改換法名,别人絕難知道。

    由于他幾天來心事沉重,寝食皆廢,精神十分委頓。

    昨天長老怕他病倒,親自為他配藥,内加三錢人參。

    他極其感動,雙手合十,口誦“南無阿彌陀佛③!”服藥之後,雖然精神稍旺,可是他的喉嚨開始變啞。

    連服兩劑,到了昨日半夜,啞得更加厲害,僅能發出十分微弱的聲音。

    别人告他說,大概是藥性燥熱,他受不住,所以失音。

     ①波羅蜜--梵語音譯,意譯就是“彼岸”。

    宗教稱靈的世界為彼岸,即人欲淨盡的世界,是與塵世(此岸)相對而說的。

     ②舍利子--和尚的身體焚化後偶爾在骨灰中遺留的小結晶體,一般多為白色,也偶爾有黑色和紅色的。

     ③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是梵語音譯,有歸命、敬禮等義。

    “阿彌陀”也是梵語音譯,意譯就是無量,含有無量壽和無量光二義。

    “南無阿彌陀佛”是佛教徒常用的一句頌詞。

     暮春将近中午的陽光,暖烘烘地照射在他的臉上。

    他又睜開眼睛,向潮湧的人群觀望。

    忽然,他看見了一個讨飯的鄉下老人很像他的父親,比五年前更瘦得可憐,正在往前擠,被别人打了一掌,又推了一把,打個趔趄,幾乎跌倒,但還是拼命地往前擠。

    他不相信這老人竟會是他的父親,以為隻是佛家所說的“幻心”,本非實相。

    過了片刻,他明白他所看見的确實是父親,完全不是“幻心”。

    他的心中酸痛,熱淚奔流,想哭,但不敢哭。

    他不想死了,不管後果如何也要同父親見上一面! 他正在心中萬分激動,想着如何不舍身自焚,忽然大寺中鐘、鼓齊鳴,幹柴堆周圍幾處火起,烈焰與濃煙騰騰。

    他扔開蒲團,又拉開木闆,發現那個洞口已經被木柴填實了。

    他透過濃煙,望着他的父親哭喊,但發不出聲音。

    他想跳下柴堆,但是袈裟的一角當他閉目打坐時被人拴在柴堆上。

    他奮力掙紮,但迅速被大火吞沒。

    最後,他望不見父親,隻模糊地聽見鐘聲、鼓聲、燒錢聲、木魚聲,混合着幾百僧衆的齊聲誦贊: “南無阿彌陀佛!” 當隆福寺鐘、鼓齊鳴,數百僧衆高聲誦贊“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坤甯宮又一陣樂聲大作,四個女官導引周後的母親丁夫人人宮朝賀。

     往年命婦向皇後朝賀都是在黎明人宮。

    今天因命婦隻有了夫人一人,而皇後又希望将她留下談話,所以命司禮監事前傳谕嘉定伯夫人。

    已時整進西華門,巳時三刻人坤甯宮朝賀,并蒙特恩在西華門内下轎,然後換乘宮中特備的小肩輿,由宮女擡進右後門休息。

    她所帶來的仆從和丫環一概不能人内,隻在西華門内等候。

    等到己時三刻,由坤甯宮執事太監和司儀局女官導引,并由兩個服飾華美的宮女攙扶,走向增瑞門。

    然後由一位司贊女官①将了夫人引人永祥門,等候皇後升座。

    趁這機會,丁夫人偷偷地向坤甯宮院中掃了一眼,隻見在丹陛下的禦道兩邊立着兩行宮女,手執黃麾、金戈、銀朝、黃羅傘蓋、繡據、錦旗、雉扇、團扇、金瓜。

    黃鎮、朝天授②等等什物,光彩耀日,絢爛奪目。

    她的心中十分緊張,不禁突突亂跳。

     ①司贊女官--屬尚儀局(女官六局之一)。

    另外太監也有贊和官。

    擔任這一類官職的,容貌和聲音都經過特别挑選。

     ②朝天壤--儀仗的一種,即欽仗。

    形似倒立馬欽,銅制,攀金,下有長柄。

     有兩個女官進人坤甯宮西暖閣,奏請皇後升座。

    皇後一聲不響,在一群肅穆的女官的導從①中出了暖閣。

    她想到馬上就可以看見母親,心中十分激動。

    等她升人寶座以後,四對女官恭立寶座左右,兩個宮女手執繡鳳黃羅扇立在寶座背後,将兩扇互相交插。

    十二歲的太子慈觸和皇二子、皇三子